April 13, 2009

  • 功課終於做完。(草草地﹖我不知該否這樣說)

    ---

    但似乎時局比較「草草」。

    前天還說泰國軍方學乖了,昨天就看到示威者發瘋地破壞,然後今天聽到軍警開槍的消息。
    昨晚臨睡的時候,我開始擔心自己烏鴉嘴。

    這次的情況跟六四頗有分別,六四初期民眾對軍隊還是禮遇有加,還向軍人派水。學生和市民是「衝擊」過中南海,但也止於手腳衝撞而沒有其他暴力行為。
    後來政府知道部隊長期接觸市民,已喪失鬥志,就把他們調走,再把外面不知北京情況的部隊調進來。資料指政府向新到部隊稱北京被暴徒佔領,於是軍人狠起心來鎮壓。而北京市民亦因為知道包圍的軍隊即將鎮壓,於是產生激烈反應,殺軍人或燒軍車之類的行為都是臨近六月四日才開始發生的。所以很明顯,平民的暴行是官迫民反的結果。

    回想六四的整體局勢,宏觀而言是越來越差,因為政府發覺人民已經不受控,鎮壓的可能越來越大。但微觀而言,天安門廣場卻是亂中有序,治安也不差,所以在其中者還沉醉於「人民大圍結」之中,根本不覺得崩潰在即。

    泰國的情況,卻是政府未有輕舉妄動、軍方更沒有威脅鎮壓,但示威者卻不單圍堵政府和東盟會場,更向駕駛官方車輛的人使用暴力,連裝甲車也爬上去。(反而裝甲車要避示威者,十分滑稽)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還不行動的話,恐怕真的無法運作下去。

    上次他信被趕下台,有傳聞是因為他信偏重農民利益,損及曼谷的菁英份子(政府本來是偏向菁英的,但論選民數目當然是農民較多,所以他信才得以上台),而他信直接求取農民支持,挖了泰皇的支持基礎,所以泰皇對趕走他信的軍事政變隻眼開隻眼閉云云。

    如果這個傳聞(泰皇縱容政變)是真的話,現在他信直接號召民眾搞「人民革命」推翻政府,豈不是等於跟泰皇作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流血的可能就會大大增加。雖然現在看來警員和軍人都偏向他信一方(所以沒阻止他們的妄為),但高層大概不會這樣想。

    他信被趕下台之後,他信的代理人接連被趕下台,也是來自曼谷城內的菁英勢力。到菁英代表阿披實上台,他信的支持者又要迫他下台。現在的局面可能反映泰國的政壇兩極化已經到了無法靠政治解決的程度,泰國的政制無法解決到菁英/城裡人和農民之間的利益矛盾。
    無論到最後是泰皇出面擺平、發生政變、還是阿披實下台,這個政制的結一日不解開,泰國恐怕未能安寧。

    ---

    世澤﹕泰國將成戰場,要撤退現在就撤

    「我可以說,當他信紅衫軍決意號召民眾推翻政府時,局勢只能用黐線來形容。……這次比上次黃衫軍情況嚴重太多,似乎雙方都不大準備尊重泰皇,而且可能他信陣營已經有部分軍人支持,一旦出現兵變甚至內戰,那時不是中國或英國政府可以出手相救,屆時隨時連清邁撤退這條路都被切斷。」

    餅﹕Rice and Mouth

    「這周或者該多關注華東和華北地區的手足口病疫情。這東西攪不好,共產黨不可能撐多久。異見份子捉不捉﹐都注定了不會再變成親派。搞不好病控,肯定會產生更大規模的異見。
    另。泰國政局比日朝僵局更值得關注。沒必要誇大亂狀,據知軍隊和警察都跟紅衫軍混得很好,阿披實再拖下去,都難以抗衡。旅客受動亂擔誤行情,最是可憐,然則沒必要把當地局勢誇得太亂。
    泰國的亂,恐怕最終受益者是米糧炒家。米貴了,索馬里海盜更猖獗,非洲才最危險。」

    獨立媒體﹕泰國政治危機的背景簡介

    「過去幾年,尤其是在2006年9月的政變以來,泰國社會已被催眠,忘記了真正的社會和政治議題。整個社會,更可悲的是連社會運動,均演變成兩個泰國統治階層的鬥爭。其中一方是泰國政府,執政黨人民力量黨,以及前總理他信和他以前所屬的政黨 (Thai Rak Thai)。另一方是保皇黨由人民民主聯盟 (PAD) 、民主黨和部份支持政變軍方將領、司法人員組成。這些人並不團結,但他們卻一心要掃清他信的權力。」

    (方按﹕本文認為政爭只是兩派政客的競爭,跟城裡人或農民其實關係不大。)

    ----------------

    毛國仁﹕歷史不會自己說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儘管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劣行鐵證如山,但仍然不斷有人試圖否定納粹大屠殺曾經發生。……他們不需要公眾全盤接受他們的說法,而只需要打開缺口,播下種 子,把歷史上早就有定論的事件(closed conclusion),變成一件可以重新討論、反問、仿彿有爭議性議題(open proposition),他們的目的已達。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新納粹主義上台掃除第一道,也是最大的障礙。」

    (方按﹕跟創造論者策略相同)

    這種修正的策略,對香港的大學生特別有效。香港的大學生很多都有惰性,他們都習慣被動地接受一些二手說法,對於艱深、有爭議性、資料難找的問題,少有好奇心和主動尋求真相;加上他們很多都染上中國人怕事、怕得罪權貴、怕出頭的性格,對於有爭議性的議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人的心理有一種奇怪的自我安慰機制,對一些困擾自己良心,但又改變不了的醜惡事情(如對西藏的鎮壓),往往不去面對,甚至合理化,讓自己好過一點。

    「我們要反問﹕南京大屠殺你還未出生,為什麼又可以記憶猶新?人類歷史幾千年邪惡、不義的事情這麼多,難道統統都應該沒有印象?

    「歸根究柢,這都是我們選擇記得什麼、不去記得什麼的問題。翻開香港人的歷史記憶檔案,其實會發現一連串選擇性記憶和選擇性失憶。我們可以對三年零八個月歷歷在目,但對省港大罷工、六七暴動印象模糊;我們可以把香港如何從小漁村到經濟起飛,變成今日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故事』娓娓道來,但對保釣、中文運動,甚至爭取八八直選的歷史含糊其辭,說到底,這都是因為我們放棄了訴說自己歷史的權利,而任由官方(無論是港英或特區政府)幫我們說故事的後果。」

    世澤﹕阻止土共滲透的戰略

    「查實土共最早是向中大學生會打主意,由綠野仙蹤對中大友莊之戰,到徐海山、洪連杉這類土共在大學大舉活動,都知道土共很早在中大做工作,但他們在1997-2000年期間入侵中大,卻是失敗告終。

    「當然不同大學,有不同的生態,戰略亦都要有所適應和因應。但陳一諤事件和城大評議會事件,絕對是一個警號,靠空談理論是不能對付土共為首的當權派,而泛民查實都有學生會中人的問題,今天港大,明天泛民,大家必須高度警戒。」

    (方按﹕先向中大學生會打主意不出奇,因為「中文」大學本來就是最國粹、最「親中」的。據聞六四前跟新華社關係也不錯。)

    Tommyjonk﹕孫東東事件

    「根據福柯的說法,精神病權力網最恐怖的不單指其嚴重後果──更恐怖的是精神病的定義會隨時代而變。


    中古時代,不信上帝的人可能等於精神病;

    一六五六年大禁閉年代,未能配合社會道德、不願勞動者(窮人、罪犯、失業者)可能等於精神病;

    納粹高壓統治下的德國,殘疾人和同性戀者跟精神病患者一樣,同被關進集中營。

     

    這個觀察,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精神病在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客觀的臨床分析』,而是相對於社會主流/統治者的一種虛無概念。」

Comments (13)

  • 你再引一下胡慧沖的 blog 吧,很多即日拍得的短片。
    --

    我不認為他信有必要跟皇室正面對抗,也就是說,他作為操盤手,在泰國新年之前行動,而且親自上鏡,不可能無備而戰。

    阿披實所代表的,僅僅是盤據在曼谷的中產菁英和部份貴族。這跟當初反對他信的陣營規模,是有差別的。他信及他背後的財團,如果要籠絡其他利益團體,最簡單的做法是遷都。把曼谷和主持的皇族近親地劃為皇都,容許貴族以發展文化和旅遊為名,增加利益比份。另一方面,在沿岸地區另建政治、經濟、航運中心,美其名為透過基建振興經濟,實則是陰乾曼谷的既得利益者。

    如果真的是這樣,曼谷的金融區難免是要被犠牲,旅遊區相對而言是轉安全的。

  • 簡單地說, 現在有人宣稱屎不臭, 可以食. 那是濫用理性的後果.

  • 不知可否泰王出面,雙方協商,找一個大家都可接受的人當總理好了。

  • @uncle ray  可能性甚低。他信派主張民主制度,哪怕是可以操作和買票的民主,還是嚴格意義上的民主,總之不是貴族和精英說了算的,都有利於他們。相對來說,透過協商或泰王祝福,或建立精英貴族式元老院政治,總之是少數人低成本政治,是阿披實方面的想法。

    他信所代表的,與其說是民主或民粹,倒不如說是可以以本傷人。他信有點像高級買辦,代表的可不是本地新貴的利益。要麼阿披實成功組織亞太經合會議,將有可能取代他信的地位,要知兩人所走的大方走,並沒有不同。是故他信在這個非常時期策動騷亂,目的很明顯。皇室不會持續支持阿披實,說穿了也是明白到阿披實很容易變成另一個他信。

    這是傳統特權跟跨境財閥的拉鋸戰,王室最終必然是輸家。

  • 前陣子內地楊佳事件,他的母親不就是被政府強行捉走,好像是說她精神有問題嗎?

  • 我沒記錯的話,泰國民眾也有派水給軍人的。

  • 我是說紅衫軍。

  • 關於六四你的說法和我看到的資料不一樣。 the Tiananmen Papers, p.481: "As soldiers entered the city in plainclothes and in uniform, instead of meeting with popular understanding they encountered anger and some violence. the leaders' hopes of avoiding bloodshed foundered on this resistance and the troops' emotional reaction to it." 請問你的資料出自何處?

  • @smileooooooo - 不出奇的,我沒意思說紅衫軍全是暴徒。只是有部分演變成暴力行動就夠糟糕了。

    @kRiZcPEc2 - 我說的東西很簡單,就是出於我當年所見所聞的事。

    一開始時軍民相處融洽,這是事實。我不知道你年紀有多大、有沒有留意當時的報道,但當年有看新聞的香港人都見到不少民眾向軍人派水派食物的鏡頭。還有軍官公然向民眾說不用擔心、他們不是來鎮壓云云。
    燒車、打人之類的暴力行為,是臨近六四之前才發生。那時中共早就把原先的部隊調走,調入新部隊,聲明六四凌晨要軍隊清場的了。後來傳出的報道,才提及有軍人(便衣或穿制服)被殺的事。

    《Tiananmen Papers》的可信性本來就成疑。就算我們不去質疑這本書本身,單是說「領導人想避免流血」,指的是誰﹖鄧小平﹖李鵬﹖楊尚昆﹖還是趙紫陽﹖

    我並沒有說領導人(以上任何一個)是「想流血」的,但是﹕

    1. 趙紫陽是支持民運的,但他本身未有大權,而且當時正在搞「反資產階級自由化」活動,胡耀邦趙紫陽這批開明派正被李鵬那批保守派壓制當中。他應該是想借民運翻身的,所以支持民運。(胡耀邦的死正是民運的起火點,民眾自發悼念胡,再提出反腐敗反官倒訴求。)

    2. 李鵬一開始就是強硬派,那份指稱學運是反革命動亂的社評,相信也是經他指使發出的。這份社評令民眾更不滿、學生更不敢離開(因為一回家可能就被人秋後算帳)。基本上是個挑起民眾情緒,然後又強硬鎮壓的始作俑者。

    因為趙、李兩派的競爭,中共基本上未能從事件一開始就解決掉(例如滿足民眾開始時反貪腐反官倒的訴求、又或者乾脆強硬把起事者抓起來,兩者都可以阻止事件擴大)。民眾的訴求於是逐漸由單純要求政府廉潔,轉而質疑李鵬、甚至(名義上已退休的)鄧小平,事件到這一步開始無法挽回。

    3. 鄧小平當時基本是半退隱狀態,在幕後操縱政局。最後認為趙紫陽縱容民運、破壞中共根基,於是不經憲章規定把他廢掉,並支持鎮壓。(理論上鄧小平有軍心,李鵬沒有,如果鄧小平不一言定音,李鵬應該無法動用軍隊鎮壓。)
    有人說他是被李鵬等人所蒙蔽。李鵬一開始就誇大了民運,說民運要搞垮中共,而致鄧小平支持強硬鎮壓。這點暫時無法證實,但聽起來合理。

  • 方大:我問的是這一句:「資料指政府向新到部隊稱北京被暴徒佔領,於是軍人狠起心來鎮壓。」出自何處?
    當年政府向軍隊這樣說,如果不是最高層的意思,那就是中下層官員有人自作聰明或心懷不軌。

  • @kRiZcPEc2 - 這是當年報章的報道,後來有些人的回憶文章亦這樣說。但我無法給你citation。

    當然,你要懷疑這一點也可以,因為這種事情只可能是傳言,政府不會出面證實的。(而且當年流言滿天飛,甚至有傳說新舊部隊打起來的,但從之後的局面看這流言並不正確。另一個傳聞是鎮壓部隊的士兵被打了興奮劑,才能讓他們殺人,這並非不可能,但似乎沒有聽到佐證。)

    我只能說我認為這個傳聞是合理的。因為政府仍然掌握傳媒,外頭的部隊不會知道北京的真實情況(當時政府一直說天安門的學生是「反革命動亂」)。如果他們知道北京市民是和平示威,還會不會願意鎮壓呢﹖為何政府要把已派入北京的部隊調走而換入其他部隊呢﹖
    觀乎先前進駐部隊與北京市民接觸日久,已失去鎮壓的意志,「政府向外頭部隊謊稱北京有暴徒,要軍隊鎮壓」是合理的解釋。

    至於你問這是最高層還是中下層的意思。個人相信是高層,因為中下層如果殺錯了人,並不會得到甚麼好處(就算殺對了人也不過升職加薪)。在鎮壓中獲益最大的只有高層,按偵探的法則,利益最大的人就是最大嫌疑犯。
    更大的理由是,鎮壓部隊並非來自單一部隊,某部隊的中下層官員應該沒有唆使其他部隊的能力。如果說各部隊的中下層軍官都串同一起欺騙士兵,這似乎太牽強。所以要騙,只有從高層騙下去,中下層的軍官頂多只是幫兇(明知真相但仍轉達上頭指示)。

  • 方大:不是要質疑什麼,只是政府向軍隊提供那樣的資料,使軍隊「狠下心」鎮壓「暴亂」,即無異於要示威的民眾流血。而假如是最高層的指示,則正正和你說可信程度成疑的那本書的資料完全相反,所以才想要問,高層究竟是hope to avoid bloodshed 還是故意造成bloodshed的結局。

  • @kRiZcPEc2 - 很難說,「某位高層」在不同時間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就算強硬如李鵬也不可能一開始就想流血的,除非我們把某人當成變態狂魔,他也可能是到某一刻才決定要鎮壓。

    公眾不能見到政府檔案,就無法確證究竟是誰真正決定鎮壓,或者有否(或誰)欺騙過軍隊的問題。

    事件之所以有那麼多值得「懷疑」的地方,正是因為執政當局的封閉態度。
    (而這種封閉態度,亦同樣是民運被激化的原因之一)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