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 2009

  • Weathering the Storms: collective biographies of observatory staff team

    風雨人間》,香港天文台,2009

    上次提到﹕

    既然是天文台之友(儘管毫不活躍),天文台出書自然也捧場。

    前兩本官史不同,這本是「列傳」,由不同年代工作人員親述在天文台的難忘經驗。相比前兩本以機構為主的論述,自然更有人味。

    人味,大概是天文台予市民印象中缺乏的。

    這本書的吸引之處,正正是「個人經驗」,例如海外員工如何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科學助理」的職銜原來曾經是「Computer」、天文台如何步向「男女平等」、如何開展新服務、去外站斬草變斬蛇、駐守外站有何苦與樂、天文台養了隻沙皮狗……等等。這些經歷,在正式文件中不會提到。卻是公眾很有興趣的,所以收集成書別具意義。

    另外,不知是公關需要還是真正欣賞(我寧願相信是後者),不少員工不約而同提到「地下天文台」及一眾氣象發燒友,認為他們施加壓力和率先嘗試,推動了天文台的進步。
    在若干方面(如機場風切變預警),香港天文台可算緊追在最先進國家後頭,主動開設很多新服務。可是在公眾用途這方面,有很多事情,的確是由地下天文台的仁兄帶動推廣,天文台才跟著提供。

    直到現在,香港天文台還沒提供酷熱指數風寒指數之類的數據。這些數據很容易計算,可是對公眾很有用處。如果可以提供分區的指數報告,各界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停止戶外工作、運動課之類,就不用依賴單一個「酷熱/寒冷天氣警告」了。

    雖然跟天文台員工一樣,在下也不喜歡濫設「警告」—可參考在下與「地下台長」的兩段對話(/)—我們寧願多給數據,讓市民自行決定。但「地上台長」就說有研究指酷熱/寒冷天氣警告降低了相關疾病的死亡率。
    可以想像,現在的人要依賴警告,可能是因為獨居老人增加的緣故,以前過熱過冷有家人照顧,現在卻可能自己一個冷死熱死。有了警告,就可以警惕其他人多留意獨居老人,所以死亡率就降低了。

    互聯網帶來一大好處,就是民間交流合作更為容易,以往被官方專家壟斷的知識和服務,亦因此向民間散播。這樣固然為官方帶來很大壓力(例如氣象發燒友對天文台有理據的指責),但也加速了官方機構進步,最後對大眾帶來更多知識和更好的服務。
    所以官方放下身段與民間交流、互相促進,實在值得多加鼓勵。

    無論是地震或颱風,在下向來認為「資訊公開」最好,誰愛說就說,事實會證明一切。
    只要官方願意開放的話,民間多點嘗試、多點參與意見,最後總會對官方有所影響的。在一個公民社會中,民間帶領官方腳步是很正常的。

    地下台長曾批評地上天文台「已不是一個追求科學的政府部門」,從在下這門外漢看,似乎略為言重了。畢竟天文台身為政府機構,發佈警告很難完全是「純科學考慮」,總有很多社會政治因素影響著。天文台畢竟是個「衙門」,決定不會像一般氣象愛好者那麼簡單。
    (注意﹕在下的意思不是說有人向天文台施加政治壓力)

    (又﹕其實掛風球可以完全是科學考慮嗎﹖電腦再強大,預測再科學也總有點「藝術」成份。我覺得有點齟齬,其實只是不同觀點的考慮。)

    就是讓地下台長去當「地上台長」,他決定掛不掛風球也未必能夠讓「地下」的各路氣象發燒友認同的。

    當然,就像書中提到很不少人很懷念李逆熵(李偉才)先生當「天氣先生」時的表現,如果有個能在專業和普及兩邊走的能人,那就當然更好。(但我忘了在李逆熵的哪本著作裡提到—《科學充內行》﹖—說當時天文台某高層不喜歡他經常花拋頭露面搞科普云云。)

    跟倫弟談起,從學校圖書館主任看,這本書最大的缺點就是英文文章排在前面,有些學生可能看到頭幾篇都是英文就不想看下去了。當然,由於「英文人」多是「前人」(如果未變成「先人」的話),論資排輩應該放在前面(難道第一篇就林超英乎﹖),所以很難避免。

    唯有希望學生先看目錄,怕英文的就先看中文的文章吧。
    (其實這本的中文比 From time ball to atomic clock 中引用的「英文古文」易讀得多、而且篇幅很短,至少英文白癡如方某也看得很順暢。)

    --------------

    挑骨頭,也許是因為成書倉促,所以別字較多﹕

    p.54 「橫瀾島位於果州群島以南約12海里,石澳東約10海里」

    應為「石澳東南」,這點我是讀到後一頁「從宿舍可遠眺……西北面的鶴嘴、石澳……」才想到。

    p.67 「尤其是京士柏現在所用的新儀器,我一見圖片……真希望可以親身觀一下」

    應為「觀摩」。

    p.87 「好天、落雨淋」

    太陽照射應為「曬」。

    p.98 「天文台以前有市政局派來工作的正副花王、清潔亞等」

    應為「亞嬸」,選字出錯矣。

    p.122-123 「作為女性科學主任,除了獲得男同事們的重和禮貌對待之外,在工作上絕對男女平等」
    「提早退休,注插花藝術、書法」

    應為「尊重」和「專注」,兩個字調轉了。
    (還有,「身為」優於「作為」)

    p.142 「……為翌日的專家組會議作準備,乎是指定動作」

    應為「幾乎」。

    p.145 「接受駐酒店的醫生治」

    應為「診治」。

    p.149 兩處「京柏氣象站」應為「京士柏氣象站」。

    p.214 「工作得以十分注」

    同樣,應為「專注」。

    p.216 出現幾個「?」,應該是編輯者電腦未能處理的字符。

    p.270 「當盤內的水被吸走時,會形成一個逆時針轉動的漩渦」

    這頗難說,因為這是常用的例子。但已有不少人指出,科氏力是個很弱的力,水盤南北的緯度差其實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科氏力,順時針或逆時針轉跟水盤的構造關係較大。
    當然,在氣團的尺度而言,就肯定大得足夠讓科氏力起作用了。
    這一句不算錯,因為只是作個比喻,作者沒有說是科氏力造成的。但的確容易引人誤會。

Comments (2)

  • p. 216的錯絕對不可原諒。如果趕不及便不要出,怎能出本劣質的拆自己招牌?
    生日就休息下啦,仲咁勤力寫文?^^

  • @栗姐 - 

    很同意。錯別字某程度上可原諒,因為這社會的中文水平下降;但連這種程度的錯誤也犯,就完全是無心工作了。恐怕小學生校對也能指出來。

    有點心動,但是上次那本《香港天氣及常識觀測》都未看完呢……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