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7, 2008
-
新一期《聯合報》已出版﹕word版 / html版
由於博物館節目繁多,今期沒有其他文章。博物館節目表同期更新。
----------------
昨日突然想到一個可能的研究題目。
事緣想起兩個很大的對比﹕
一則,由讀書時到現在教書,都有些圖書館服務生儘管很愛讀書,但成績不好。
二則,有個在下剛到敝校時,很頑皮不聽話的學生,去年成績不錯順利原校升讀中六。她所屬的那班,也是當年「書唔借多本」的班別之一,相信她也沒借過多少書(她升中六後才常來光顧)。圖書館界(或閱讀界﹖)一向宣傳的是「多閱讀成績好」,所以這個對比令我覺得很奇怪。
我沒有做 literature review,所以不知那些所謂「研究結果」是做甚麼研究。我懷疑大多都是 correlational studies,但它們究竟比較的是個人、還是學校﹖
如果閱讀和成績的關係是學校間的分別,那麼有可能只是「背景好的學生多讀書兼成績好」。(正如《蘋果橘子經濟學》中提及「家中有書成績好」而非「常帶子女去圖書館成績好」的研究)
如果是個人之間的關係,那麼 R 有多大﹖為何我由以前到現在都不時遇到上面的對比﹖我們再做一個比較不同學生閱讀和會考成績(這最客觀)關係的 correlational study,是否可行﹖
如果只做自己學校,當然不難。但這樣足夠嗎﹖難道我們不應該比較不同背景學校的學生﹖
但如果要包括其他學校,那就可能極之困難。因為會考成績是學校的「機密」,等閒不會釋出。
就算有學校不介意,私隱條例也可能構成問題﹖(問官僚機構拿資料,難過登天。當年我做書院畢業報告,聲明可以找教授證明用途,但大學電腦部還是不肯給我學生電郵清單做抽樣調查。如果你是大教授,或者會容易一點。)如果要更可信的結果,大概應該要做一個 causal-relation study 吧﹖要比較幾年前的閱讀統計和現在的會考成績,難度就更高了。
(我相信閱讀和成績的關係,是無法做實驗的。畢竟叫學生不閱讀,看看他們成績會不會差,實在太過分了。)----------------
唔係就只係答「唔係」咁簡單,使乜講到咁複雜﹖
點解唔敢認自己係共產黨員﹖曾鈺成自己咪答左你囉﹕因為共產黨個名太臭啦﹗
自認共產黨員,竟然難如同性戀者出櫃﹖
曾生做主席之後,使唔使爭取訂立《禁止政黨歧視條例》﹖(上屆港大學生會選舉,有個內地學生候選人被指為共青團員。
為何他沒申報﹖理由竟然是﹕凡優等生都會入團,所以不用報。
這個答案,曾生不妨考慮一下。)
Comments (18)
其實成績好與壞,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譬如考試其間生病或家庭發生巨變,都有影響。
個人認為,閱讀有助開拓一個人的視野,硬要把它跟成績扯上關係,這才過分 :<
Probably you could have a look on PISA data. The survey was performed in OECD societies including Hong Kong, and the unit of measurement was individual students.
http://www.pisa.oecd.org/document/2/0,3343,en_32252351_32236191_39718850_1_1_1_1,00.html
要真的要做分析,那也要看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工程可真是巨大了。
@栗姐 - 不扯上關係怎麼叫家長多讓小孩讀書﹖
@yangjq - 簡單點,只看本數好了。因為閱讀活動,本來太多就不講究廣度深度……
@rseric - Thanks, 睇下幾時有時間睇﹖(遲D有時間都做左功課先)
可能睇完之後,其實乜都唔使做。
那個內地學生候選人沒有申報共青團員,其實是文化的問題
在他們的世界裡面,真的只有優異的學生才可以入黨,視為一種榮譽。
如果你遲遲不入黨的話,還會讓老師覺得是壞榜樣,被老師不停「建議」入黨。
所以那個內地生說的也不是不合理,對他來說,有人澄清自己不是黨員,
才是政治自殺行為,更不用說會失去候選人的資格了。
當然這種想法在香港就顯得很有問題,但這只可以說是個文化的差異。
我以前聽過一個內地女博士生說,一黨專政才可以有效管理國家…
曾鈺成,他本來就是豬八戒照鏡。
他認黨員認愛國,妻兒卻是九七前移民的「外國人」
但他又怎能夠直接了當的跟共黨劃清界線?
但他這種政客,在香港永遠有生存空間。
May be the HKCEE result good is related to the exam-oriented objective in HK's education rather than the knowledge based target. Thus, there is no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books read and the result.
考試並不是考你有多少學識, 而是考你背, 吃多了其他的糧, 自然較少心力留在吃「主糧」之上。再者唸「閒書」若是唸得把自己的靈竅都開了, 自然也不屑於單純的背書, 甚而是質疑書本內所寫的, 成積自然比不上那些甚麼都不問, 單純把教科書吞入肚中的學生。
「叫學生不閱讀,看看他們成績會不會差,實在太過分了。」
當然!「叫學生不閱讀,看看他們成績會不會差」簡直叫我想起納粹黨當年特意分開雙胞胎來做實驗的「control」(中文好像叫「對照」,是嗎?)...... 不「人道」的! (雖然我相信會有不少學生想「自願」參加!
)
我卻覺得,太喜歡/投入看「課外」書的學生把「溫習」「課內」知識和鑽研考試技巧的時間分薄了,才影響了成績...... 不知道是不是呢?
@ansonho - 很同意。那根本就是等如我們大學「拔尖」了(類比而已,「拔尖生」不要誤會!),只有「優等生」才有的「榮譽」加上所有優等生都享有的「地位」,根本不用申報大家都「會」(應該、理所當然地)知道他擁有這個「身分」......
@ansonho - 我同意這是文化差異。不過我懷疑他們如果在內地參選或填履歷,是否也完全不提。
@Jay_cwc - 同意,操練大概比廣泛閱讀來得直接。但考試制度也多了很多議論題,相信也需要有較多課外知識才能融會貫通﹖
@嘉 - 那麼我才懷疑「很多研究證明﹕多閱讀成績好」是怎樣來的。斷估不是當事人胡說八道﹖
你個答案反映了現實的可悲。就算不扯上關係,家長也應盡可能讓小朋友多讀書吧?整天就只會要他們背課本,教嗰個都覺得辛苦......
在下是愛閱讀而成績不好的人,因為愈考愈覺得多餘。
甚至對教科書敬而遠之,完全提不起勁,閒書愈看愈精神。
我又想起韓寒這句:
「所謂的正書,乃是過了七月份就沒用的書;所謂閒書,乃是一輩子都受用的書。」
難怪我的成績那麼差XD
@fongyun - 共青團那些真的不用提的(在中國),太「普通」了。舉個例,你會不會提自己有AYP(前DEA)金章呢?至於黨員,在官方的「表格」上有寫的,要填你的「政治身分」是「普通同志」還是「黨員」,哈哈,很奇怪的!
現在連流江華都不撐他了,可能因為主席是黨員副主席入不了黨心生嫉妒,所以現在這樣,哈哈。
@maple_autumn - 完全一樣,在下當教科書是仇人。一看就想睡。
@Frostig - 我冇參加過 AYP 呀……倒會連自己當過圖書館義工也寫進去。(這就是我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吧﹖
)
我也覺這是一個好問題.中學時代我也經常看書,甚麼天文地理,小說,散文,中文,英文......全部都看,甚至在校內,校外的課外閱讀計劃中獲獎,不過連老師也不明白為何我的語文科成績那麼差,很關心和想幫我的成績好些.其他數理科的,只要我喜歡的話,不讀書也沒問題.
我也沒看過literature這方面的研究.不過對那些研究來自那一個department和那一個人做是很值得商確,當中有沒有一些assumption或用了某些model推論,而那些假設和推論又是否恰當.
純粹個人意見認為應該是在identification出了問題,以致讓人不太清楚成績與閱讀是否有成正比的關係. 我想應該問的是這是因為endogenous effect, contextual effect還是correlated effect的問題. 理論上只要能identify是因為那一個effect所影響就能理解多些.但實際上仍然有很多人對這個identification和social interaction做很多研究.前者詳參Charles F. Manski的著作.後者是一active research area.
@路人 - 我想只有找到時間把那些「研究」挖出來仔細看,才會明白是甚麼一回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