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5, 2008

  • a morning as juror

    話說七月中,收到一張要求我星期五去高等法院當陪審員的通知。

    對於這方面並非毫無認識,畢竟一直對法律有點興趣。而且在搞出「中大法庭」之前,已經研究了一年,特地找了些書來讀,法例也參詳過,《陪審團條例》看了不止一次、《證據條例》也大略讀過。司法機構的舊網頁也翻了一次(所以有些說明文件的圖,是從司法機構的說明抄過來)。
    所以對於陪審團的運作,其實大概知道。

    對於當陪審員,其實有點矛盾的心情。

    看了書本的描述,始終不及親身體驗。之前讀過一學期的法律制度課(剛巧與曾嶸兄一起上,黃錦就的星期六早堂—他故意「趕客」的),曾經到區域法院旁聽了一個下午,但畢竟它們沒有陪審團。所以這是一個「實習」的機會。

    可是,如果是七月尾時還好(他要審半個月我也沒所謂),但到了八月尾,已是暑假尾昇的開學準備時段。不時要開會,更重要的是下星期二就有中一新生迎新,我要向他們介紹圖書館。如果在這時候(甚至開學後)要請假,其實會非常不方便。(開學後尤其是,我要負責收錢訂報紙耶……)

    不過,如果每個人都因為「忙」而不出任陪審員,我們的司法制度會變成怎樣﹖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做的話,結果就會變成像淫審處般,只有一批「有興趣」的特別人士出任,結果就是他們的見解無法代表香港一般市民的觀感。我們的司法制度就會被官僚和一批特殊利益人士壟斷了。)
    除了維護香港的法治制度外,令一個問題就是公民義務。
    香港是沒兵役的地方,除了守法和交稅外,當陪審員似乎是唯一的公民義務。而且陪審員是香港一般市民普遍可以參與的唯一公職。
    如果我們連為香港略作犧牲、參與公務也懶,那麼我們憑什麼要求有民主、有普選呢﹖民主不就是要求我們去關注社會和參與公共事務嗎﹖

    所以,無論從個人興趣、抑或從公民義務出發,我都沒有推卸責任的藉口。

    ---

    星期四傍晚,其實我已經查了陪審員出席通知了,還順手看了審訊案件表,原來星期五只有三宗刑事案件要審訊(不計上訴和判刑個案)。其中一宗販毒案已經審了十三日,很明顯應該不關我事﹔另外還有一宗謀殺案和販毒案分別審了三日和兩日,(行外人猜測)那幾天應該是預審程序,亦即是可以要抽選陪審團。

    又,看這個表,才知道原來夏正民法官除了搞司法覆核、行政法之類的訴訟,原來搞得更多的是婚姻訴訟。

    我還想了很多問題,例如若然抽中做陪審員,是否可以找到人代替我在下星期二帶學生……

    這一天,本來打算去到金鐘才吃早餐,怎料去到太古廣場才發現原來多年前的food court早就沒了,連老麥也見不到……於是唯有光顧「星記」買個餡餅填肚。其實我知道法庭有飯堂的,但不知在哪裡,實在也沒時間慢慢找了。

    可是,當我去到陪審員召集處時……原來飯堂門口就在隔壁。

    之後的程序就跟傳票說明的一樣,開始播介紹片。播完中文版播英文版。
    (順帶一提﹕雖然片段裡有些角色一看就認得是演員,不過扮法官的那個面型有點像彭鍵基。)
    然後有個不知是否陪審團書記(高院有這職位的,之後我發現她有獨立辦公室呢)的女人走進來,在撥弄一個無線咪,但只不斷發出非常吵耳的「卡啦卡啦」干擾聲。
    (剛剛才讀到那本《亞斯伯格症》說有些患者對特定噪音特別敏感云云……)
    其實在場的陪審員才不過三十人左右,又不像學生會「傾偈」(反正不認識),大聲一點說大家就聽到囉﹗

    她說今天只有一宗案件需要陪審團(沒有說哪宗),然後請大家逐排出來核對身份證。
    幸好我永遠有書在手,於是繼續讀書。查完身份證,還是繼續等,好像說上面未準備好。

    差不多等了大半小時(如果連看片時間也計在內,則是一小時左右),她又走進來用英文宣佈﹕

    「由於雙方律師在爭論法律問題,今天不會開始聆訊,所以無須組成陪審團。各位現在可以離去,並可於兩年內獲豁免出任陪審員。」

    簡直是反高潮。

    這頗有趣,因為其他宣佈都是先中後英的,只有這一句是先英後中—可能因為沒有寫在「貓紙」上,所以他們按習慣先想到英文。
    接著她用中文宣佈,但大家幾乎早已一哄而散。
    (所以如果俾我係老爺,都唔會信你地話自己唔識聽英文、唔做得陪審員 )

    後話﹕Chris的經歷(大家都係「做唔成」)

    ---

    突然間「自由」了,幹什麼呢﹖
    本來我想,就算抽不中,也坐在這裡看看怎樣審訊。可是,既然只拗法律觀點,而且人家大概講了整個小時我才走進去,根本不可能跟得上。

    算吧,走到隔壁的藥物資訊天地看看吧﹖反正沒去過。
    怎料悶得要死,因為我對互動展品沒興趣,只看展板和那些毒品「複製品」,還不如警隊博物館充實……
    我覺得衛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還好看一點。(話時話,我還沒去看葛亮洪號)
    臨走再帶了一對外籍夫婦去香港公園。回家算了。

    在金鐘廊的書報店見到簡體版的《中國國家地理》有北京特輯(可以想像),聲稱有北京大地圖。
    想買一本,拿地圖貼在圖書館。不過想來去三聯買有折,於是回葵芳才買好了。
    怎料回到葵芳,才發現原來三聯只賣繁體版,沒有簡體版﹗(繁體版的專題是「西藏」,又一個顯而易見 )
    原來由葵芳回青衣,幾個報紙攤都只有繁體版、沒有簡體版的﹗真離奇。

    ----------------

    看到兩段很好的台灣廣告,香港政府那段「求學不是求分數」一下子被比下去了。


    from 阿簡生物筆記﹕推薦一本好雜誌—親子天下

Comments (1)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