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4, 2008
-
when to start (version 2)
先前的版本,已因為私人問題 protect 掉。但這篇文章本來就不是為了討論個人問題而作(見註2),因此埋沒實在可惜。所以把個人細節抽掉再貼。
切勿在本文討論方某的私人問題,否則套句潮語﹕視投名狀,必殺之﹗
(看倌在敝日記 protect list 裡的話,去那邊講沒問題。)---
[幾時開始談戀愛]
(當然,最簡單的答案是「因人而異」,又一件「傻瓜都知道」的事。)
現在據稱拍拖的年齡越來越少。
可是,從另一極端看,也有不少人「外受父訓,入奉母儀」,堅持高考之後才開始談戀愛。
很謹慎,但不見得成功。反而在中學已開始談戀愛的,有不少在這幾年結婚了。(又當然,這還是看個人。中學談戀愛的也有不穩定的,不一定拍十幾年拖然後結婚。或者應該說,大部分的戀愛關係都是不穩定的,搞笑版解釋見量子愛動力學。)
對於家長而言,要求「遲拍拖」除了怕「搞出人命」外,「影響成績」也是當然理由。
不過很奇怪,沒聽見同樣理由施於大學生身上﹔再向後推,拍拖不影響工作了麼﹖
讀書時不可談戀愛,工作時就應該談,然後儲錢結婚生仔……這些事情,真的可以控制如此嗎﹖劉達臨的《性與中國文化》開端,「循例」有一些很囧的東西,就是先要談談辯證唯物觀。(在內地出版學術著作,很難避免。近年也許會好一點。)
文中提及,性也是馬克斯主義裡「社會再生產」(同樣是 reproduction)過程之一。
從這個角度看,既然「性」是「社會再生產」的過程,那麼社會意圖控制再生產過程,就一點不奇了。社會意欲控制個體的性愛行為,就像工廠主控制工人的生產過程一樣。聽起來很恐怖﹖這就是道德說教背後的原理。
甚至,他們可以從科學當中尋找理由﹕
「假設科麗娜是個典型的女孩,她的大腦皮質在11歲的時候最厚(男孩大約比女孩晚一年半)。在這一波的成長歷程之後,大腦灰質會再度變薄,變薄的過程貫穿她的整個青春期,直到不久前(近三十歲)才告完成。大腦中最先完成這個過程的是與感官處理和運動等基本功能有關的區域,位於大腦的最前端和最後端。接下來輪到位於大腦兩側的頂葉,這個區域管理的是空間定位和語言。
最後成熟的區域是前額葉皮質,即所謂的「決策腦」所在之處。我們靠它來做出社會判斷、權衡利弊、規畫未來和克制自我。
「決策腦要到25歲才能達到成人的水平,」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傑.吉德這麼說,他是神經成像研究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之一。「到了青春期,你就會擁有成年人的熱情、性衝動、精力和情感,不過還要到很久以後才能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許這就難怪十幾歲的青少年似乎總缺乏良好的判斷能力,也難以抑制衝動。吉德說﹕「我們18歲就能投票和開車,但要到25歲才可以租車。在大腦結構這件事情上,唯一搞對了的是租車公司的人。」」—《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05年3月號
聽起來,死光社可以大條道理要求把合法性交年齡提高到25歲,於是「21歲合法肛交歧視同性戀者」不再成立了。(當然,他們敢不敢與香港全部青少年作對,又是另一回事。需知道這幫人一向只會做些壓迫性小眾的勾當。)
可是,「性成熟先於思想成熟」是上天生成的。信奉有神的人,能不接受這可能就是上天的意思嗎﹖
從演化角度看,人類性功能先成熟,然後才有完善的自制能力,也許有「好處」。因為人就是衝動才會戀愛、發生性行為才有下一代,於是「情難自控」也許有助於人類的延續。
方某不是胡說的,我們同樣可以從科學當中,看到另一角度﹕女性從12歲左右(現在更早)開始發育,到大概18歲後完全成熟。
一般認為,婦女最適合生育的年齡大約是20-25歲之間。(以前30歲後就被視為高齡產婦,現在因為30歲後的產婦太多了,所以界線上推到35歲。根據遺傳學數據,35歲後生育,染色體發生問題—例如唐氏綜合症—的機會近乎指數上升。)
根據前文,人類的「決策腦」到25歲後才完全成熟。
可見,演化塑造的人體,本來就是「先生育後謹慎」的。反過來看,如果人類「思想謹慎先於性成熟」又如何呢﹖
並不是如社會賢達所想,大家都很負責任、先結婚後性交生育。我們看看統計數字就知道了﹕結婚年齡越遲的地方,人均生育的數字越低。像香港這種地方,甚至已經低到無法自我延續的地步。(現時香港人口增長只因為有新移民)
當然,原因有很多,例如太遲結婚生育時間不足、工作壓力太大……諸如此類。
可是,另一原因更簡單,你去問問那些「不生育的夫婦」都會得到這答案﹕「不敢生」。
因為人越謹慎、顧慮越多,船頭驚鬼船尾驚賊,當然無心生育。
人的思想越慎密,就越會打算,越不願意為了生育而降低生活品質。
這就是「思想謹慎先於性成熟」的必然後果。年輕人就是因為「思想不成熟」,才會「一頭裁進墳墓」﹔但年紀一大,就諸多計算(計算不等於自私,為對方著想也是計算),於是反而卻步不前。
餅兄給我一個很有趣的評語﹕
「像你這樣﹐不怎會讓獸性暫時主導的人﹐很容易會呆出這個結局來。」
這不啻是上面那堆贅言的最簡潔結論。
---
三師論性教育 (先前各集)亦涉及「時間」的問題。
於我看來,其實「戀愛教育」在廣義的「性教育」當中,讓學生考慮自己何時適合談戀愛、何時發生性行為,同樣必要。
當然,我說的戀愛教育並非止於「親密界線」那類「防止性」規則,而是真的跟學生去討論,戀愛對人生而言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可以說,只要有負責任的態度和相關的知識,其實早一點開始戀愛,也不失為一種學習。
---
註﹕
1. 《千字文》原文為「外受傅訓,入奉母儀」。
2. 上文只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討論,個人遭遇只作例子。討論並不包括我自認的個人問題。
3. Tommyjonk一篇有趣的心急人上2008,不過我不懂評論就是了。
4. 有關不同年齡產婦的遺傳學問題,見舊文 [To be or not to be (a mother? / lover? / virgin?...), this is a problem]。
Comments (2)
一般師長會認為高考之後入U(或者入唔到U)等於上岸,之前由K1到F.7是一場馬拉松,跑馬拉松當然不可以分心。
不幸地,我們很多時會見到少男少女因為感情問題而成績一落千丈。畢竟愛情這回事都是高回報高風險的活動(對成年人如我們亦然),於是我們出於愛護之心,還是奉勸少年人「小心」為妙,基於學校為取悅家長的關係,對於一切對學生成績有影響的風險,都會杜漸防微,取締於萌芽之時,於是由勸他們「小心」變成禁絕。
先前在三師會推過n次的文章說香港徹底奉行禁慾式資本主義倫理,其實跟方大說的工廠論異曲同工。
愛情嘛,是高回報高風險的投資,我們不可能一直不投資,儲蓄十年到三十歲,儲到六位數字,才第一次投資,一聲唔該便清袋,翻不了身。
愛情的教訓,早遇上早學到,就算是中學生遇到也無妨,最重要是我們如何給他們幫助和關愛,幫他們建立愛情的EQ和AQ。禁絕拍拖,只會令他們不敢找師長求助,最終自己鑽牛角尖而出事。
Posted 1/13/2008 2:03 PM by Kursk
名校多齋校, 可謂禁欲式資本主義倫理的表徵, 昨天跟朋友吹水, 朋友有兒十歲, 問我應否送兒入齋校, 我出自和尚寺, 答曰: "要送入齋校只因成績, 非此理由的話, 齋校是甚有害社交能力以致男女交往的. 男女校的學生, 因為環境關係, 對應會比較自然輕鬆, 不比和尚寺裡面的人, 調節不良, 對著女生要不是過於害羞就是過於狼死也, 我也要用幾年才能適應者"
Posted 1/13/2008 4:15 PM by chemhazard
小弟是男校生,升了大學後差不多用了兩年時間來學習男女交往....
不過男校的生活其實是很開心的。
Posted 1/13/2008 5:29 PM by Kursk
至於齋校,我一向覺得單性群體是不適合學習面對異性的。而學習面對異性肯定比背週期表頭二十個元素更重要。
雖然外國也有研究,說男女分班成績好,但我覺得這種看法(為了成績分隔男女)是胡說八道、見樹不見林。
Posted 1/13/2008 10:41 PM by fongyun
because the younger people's emotion and feeling for asthestetic and love and lust (yes, it is sounds very porny and very violent) is castrated by authority, what can u really expect from us?!
Posted 1/14/2008 1:03 PM by MeowKun (site)
問題就是出在香港可能沒有除學業外的出路。
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社會沒有接受工作和遊戲(如識女仔也是)並行不悖的量度。這個太強調勤有功,戲無益的社會,寧可孩子讀完書呆在家了中甚麼也不做,也不鼓勵他出去見識見識(何況識女仔了)。為什麼歐美出了很多工作成功的人,他們在講述自己的生平的時候,他們不少的戀愛經歷一些也不差於工作經歷呢?
Posted 1/14/2008 6:22 PM by chairrex
大哥是對的。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