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5, 2007
-
The Prism and the Pendulum
《如何幫地球量體重﹖—史上最美的科學實驗》,Robert P. Crease著,蔡承志譯,台北﹕貓頭鷹,2007
(探究科學實驗之美—《科學人》雜誌書評)
(另外,一篇對中譯本的批評)好有趣的書。
有趣並不是因為「好笑」,而是因為「知性」上很有趣。
也不是因為科學(這本書講科學史,讀者的科學底子反而不重要),而是因為「美」。
一種少見於科學書籍的題材。講大自然之美的書,自然不少。例如那些蝴蝶圖集,甚至是《星星.月亮.太陽》(牛頓特集)裡面的精彩圖片、哈伯太空望遠鏡的深空照片都屬這類。
但這本書的「美」,不是這些表面上、可以一眼看出的美,而是知性上、需要理解才體會到的美。
(不過如同前述,並不需要科學底子……當然,懂的話就更好。正如書末討論的宇稱不守恆,早已超出我的知識範圍,雖然這不影響對本書主題的了解。)書名已經告訴大家,這本書說的是「實驗」的美。
對於很多讀者來說,「實驗」說得上「美」,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不過,如果看倌在實驗室裡工作過(不是指學生上實驗課﹗),應該會有印象。
因為不少時候,科學工作者是會用上「靚」來形容實驗或實驗結果的。
一般而言,「靚」就是指得到理想的結果,好到無法質疑。
而一個「靚」的實驗,就是一個設計精美、簡單明確,可以得到「靚」結果的實驗吧﹖作者說美包括「深度、效能和明確」,他認為「美的實驗」有以下特質﹕
1. 簡明—實驗設計簡單、沒有不必要的部分,容易理解
2. 深刻—深入揭示大自然運作,令人類對自然的了解有重大轉變
3. 決定性—實驗的結果就是定論,不需要進一步推論或歸納本書選取了十個知名實驗作介紹﹕
1. 埃拉托塞尼斯(Eratosthenes)測量地球圓周(子午線)—古希臘時代。
2. 伽里略﹕比薩斜塔實驗的傳說。
3. 伽里略的斜面實驗。
4. 牛頓用稜鏡把太陽光分成彩虹的實驗。
5. 卡文迪什測量地球重量。
6. 楊氏顯示光波動性質的干涉實驗。
7. 演示地球自轉的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
8. 密立根測量電子電荷的油滴實驗。
9. 拉塞福發現原子核的金箔實驗。
10. 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單一電子的自我干涉。作者介紹實驗,並不在於實驗的技術細節,而是介紹實驗的「前因後果」。作者會介紹那位科學家的背景,和當時的學術背景—為何需要研究、這個實驗為何重要。進行實驗時的逸事、遇到的困難。還有這個實驗對於科學界的影響。
而且每章之後,都有一段相關的文章,討論科學和「美」的關係。既然要講求「客觀」,科學家的個人特質,似乎跟科學發現沒有關係。但其實科學家的主觀心態,對於科學發現的形式,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至少在實驗設計而言,外人眼中的機械程序,其實只是科學課堂演示(demonstration)的錯誤印象。真正進行研究時,科學家其實是在迷霧中前進,有很多地方需要創意。---
文學家或宗教家,有時會認為科學發現破壞了神秘的朦朧美。(甚至有人說太空人上月球毀滅了嫦娥的神話)
如果真的只有假象或者朦朧才算「美」,那麼他們沒說錯。
但對於欣賞科學的人而言,了解事物背後的原理,只有令人對大自然更為讚嘆。「這就是自然科學的使命﹕
去證明奇蹟並非不可理解,去揭示理解奇蹟的方法—卻不是去毀滅奇蹟。
因為當我們解釋了奇蹟,揭露了它們隱秘的肌理,
一個新的奇蹟必將出現,顯示複雜是如何從簡單編織而成的。」—科學作家河弼.西蒙 (Herbert Simon)
(註﹕要找到這人的英文名,原來不難。但要肯定他說過那番被譯成中文的說話,就很難、很花時間。)
了解得越多,能夠欣賞的也越多。逃避並不是解決的方法。
見到雙螺旋,有人會立即想起基因改造的「惡魔」。
我卻為了,原來所有的生命,都有相同的基礎而感動。「天地與我並長,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這難道不是一種類似宗教、藝術的情感嗎﹖
那些基要主義者,認為演化論會破壞道德、令人墮落。
當我看到一棵「演化樹」的時候,我反而覺得地球上的生命俱為一體、唇齒相依。
相比起基要主義,能夠明白到演化的深層意義,恐怕對個人道德和世界和平更有幫助。科學不等於美,真亦不等於美與善。但離開了真,就沒有善與美。
這是我一直堅持的。正如作者在介紹第一個實驗後說﹕
「儘管我們周遭的大半事物,都稱許大即是好,頌揚即時和支配,這項實驗卻推崇見微知著,一葉知秋,也彰顯大小萬物總是交互牽連,這也具有揭發真相之力。」
科學之所以美,亦是如此。
---
這本書,算得上是迷你的西方科學史。
雖然,很明顯,沒有介紹中國的。挑骨頭時間﹕
p.15 第四行「證據」應是「證明」。
p.24 哥倫布航行證明了地球不是平的。那不是麥哲倫嗎﹖
「有些星體,則始終是在北方升起,並在南方下沉」應是東方和西方。
「遙遠的東(非洲)、西(亞洲)兩方都可以見到大象」,很明顯是調轉了。p.176 「……眼前模型的簡單易懂性以及這類模型與我們所知的其他一切能融會貫通等等。」
要那個「性」字來幹啥﹖
Comments (18)
上次看方老師介紹《地球是孤獨的》,已很想找那本書來讀。
昨晚打書釘,看《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對題材也很感有趣。
我想,若再多看方老師的書評,遲早會把貓頭鷹出版的所有書全買下來,到時一定破產......
經常看你寫會務鬥爭,那你有沒有留意近日網絡大典的"迫宮"事件?
網絡大典或可能因此而會滅亡。
http://evchk.wikia.com/wiki/Razgriz_%28%E7%B6%B2%E5%85%B8%29
http://evchk.wikia.com/wiki/%E9%A6%99%E6%B8%AF%E7%B6%B2%E7%B5%A1%E5%A4%A7%E5%85%B8:%E5%88%AA%E9%99%A4%E6%8A%95%E7%A5%A8%E5%92%8C%E8%AB%8B%E6%B1%82#Dundee
1. 貓頭鷹的書的確不錯,最不好就是沒索引(見上引的批評),不過有很多中文譯本都是這樣。
2. 會務「鬥爭」﹖我寫章則多喎,D「鬥爭」我唔多知。
3. 我對網絡大典興趣不大,儘管有時會看看。
因為我覺得這站變成誹謗基地,被利用為公報私怨的地方。他們的「中立」似乎是﹕只要網上有劣評,就可以照抄無虞(即「反映現實」),不需要理會這些批評是否基於事實。
(就算不提黃世澤,我看其他不認識的人的條目都有這感覺,例如某人的條目就出現「真名XXX,X街一條」的描述。這種內容如果貼到維基百科,恐怕不會被接納。)(姑勿論討論的目標是否有「重要性」)
雖然我承認,有些條目是很好笑。而且關於本地網絡人事的描述,也有記錄價值(這是維基百科不做的),但標準方面應該更高一點。香港人眼中的「言論自由」,有時變成「誹謗自由」和「謾罵自由」。
如果這也會滅亡,那麼中文維基吵了那麼多次,早就消失了。
對於我這個一直不太理會「科學史」的「理科」人, 或許真的要找這本書看看 -- 雖然上回你做的「學科性向測驗」, 我的測驗結果是走藝術路線先於生命科學
That depends on your b/g. To scientific people like you, Mr Fong, an index is definitely helpful. But to people with no scientific mind like me, I'd prefer a bilingual glossary.
Anyway, either an index or a glossary would kill many brain cells of the title editor. I'm quite sure about this.
索引、註釋、詞彙表,對於有志於學的讀者,都是很有幫助的。
詞彙表頂多是翻譯吧﹗(有些台版書也有的)
方潤?
http://evchk.wikia.com/wiki/%E6%96%B9%E6%BD%A4
謝矣。
1. 本文作者似乎未搞清楚問題重心。
1.1 潘國森的反駁(他有駁嗎﹖),根本沒說清楚所謂的「歪曲」是甚麼。所以大家都只可以「估」。
1.2 「原文是指校長或教育官,而非學生」不是重點。因為潘國森的原文,是說校長或教育官「不應反對讓學生背口訣」。而我批評的是潘國森「要求老師迫學生背誦」。
所以,潘國森是否打算「迫學生背誦」,可以爭辯。但跟「校長或教育官」沒有關係。
2. 其實在引用潘國森的反駁之餘,亦應該把在下的反反駁包括在內﹕http://www.xanga.com/fongyun/607632757/item.html
如果閣下或哪位仁兄參與大典的話,建議加上去。
3. 老實說,如果被寫上大典,只是因為跟潘國森有瓜葛的話,我會覺得有點兒侮辱。
見報,根本不需要靠罵潘國森。我未罵他之前就已經上過報。
這件事對其他網民有何價值﹖
4. 再者,既然潘某所作的是「不點名批評」,那麼又怎麼符合「上報」的原則呢﹖這個模板根本用不著。
Agree. But I never know how to use an index effectively : p
I am a translator and a glossary is most useful to me.
Some other books from Owl (?) do have a bilingual glossary. I am most interest to one about why losing weight is so difficult : )
Regarding Mr Poon, someone has published a book on pronunciation for him. Horrible.
> 老實說,如果被寫上大典,只是因為跟潘國森有瓜葛的話,我會覺得有點兒侮辱。
Totally agree.
1. 詞彙表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尤其當要查資料的時候。
2. 貓頭鷹據聞在網上有提供,不過我沒找過。
3. 「或許是因為人類數十萬年演化出的身體,無法適應這短短數百年間變得太過優渥的環境」
這點不見得要特地讀「這一本書」才知道吧﹖
4. 我早就說過,批評何派正音是沒問題的。
我只反對他「反正音」的口號,教壞小朋友。
「全港系統性評估」,如讀若「全港/系統/性評估」,似乎是一種性能力的檢查測試。
換了機,又可以打回中文。
1) 昨天在想,會否貓頭鷹覺得自己出版的屬科普讀物,以為一般讀者沒有查找資料的需要?
另一個原因,若英文版本身沒有索引/詞彙表,中文版自然也沒有。
2) 讓我找找看,實在太有興趣了。
3) 想看整套 argument 嘛!別打沉人好不好?
4) 不單口號,文章中也有滲入那種思想,所以才覺恐怖。
其他網友提起,搭句嘴:那個「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已讓人夠氣憤的了。
1. 不如話為左慳紙慳錢。畢竟呢D野,中文讀者好少會讀。
2. 冇乜氣憤既,畢竟我真的是永久「性」居民。
> 系統/性評估
讀大學果陣成日都問,生物系會唔會有科「Human Reproduction Laboratory」
(大學讀理科的人應該明白,科目名稱有和沒有「Laboratory」的分別)
作為永久性居民,我都想做下系統性評估。
1) 應該不是為了省錢。可能真是因為中文讀者少讀,所以編輯部才決定不出。始終科普讀物的對象是普羅大眾,不是專注做學問/研究的人。
2) Here's the link: http://www.systemassessment.edu.hk/
Enjoy!
剛剛才看見,原來是全港/性系統評估 XD
唉呀!原來我打錯了,對不起.
1. 我也不是「做學問/研究的人」,只不過是看閒書看得稍為認真一點而已。
2. 那麼參加「全港/性系統評估」吧。
Being serious is good, but not all people read like you, Mr Fong. Most editorial departments aim to serve the 'general public'.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