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8, 2007

  • edo

    [大江戶]

    (蝶之華爾茲—《大奧》插曲)(播放完畢)


    江戶町(上)—大型都市的誕生》內藤昌(文)、穗積和夫(繪),馬可孛羅(台北),2006-8
    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內藤昌(文)、穗積和夫(繪),馬可孛羅(台北),2006-9
    (另見原出版社介紹)

    江戶,東京的前身,德川幕府所在地。看過《大奧》的人相信會對這城市頗有興趣。

    去年十月七日的日記就提及這套書,不過嫌貴沒買。倫弟發現有六五折的,那才比較合理一點。
    (反正他已經變成拙著的最大單一客戶,那麼就用這兩本書來扣數好了 )
    不過,如果單以閱讀時間的「單位價格」而言,這套書還是太貴(我花了四天而已)。(所以我很少看漫畫和圖文書)

    這套書說築城和大奧的部分,出奇地不多。倒是花了很多篇幅說江戶的城市規劃和市民生活。那個螺旋式的「」形設計,也算得上極具創意。(尤其跟中國古代那些四四方方的都市相比的話)
    書中描述過江戶的原始地形,和後來如何開山填海(甚至把河流改道)來建設城市。比較離奇的是,對付新填地的土地沉降,竟然鋪點芒草、找小孩在上面玩耍就解決了﹖可能因為他們填的本來就是淺灘,不像香港要填「海」吧﹖

    最有興趣的,是書中提及的上水道、消防隊、防火地和綠化工作。在這些方面,日本人做得比中國人好得多,亦令城市更吸引。
    尤其是上水道,古羅馬建築水管供應食水,這點人人皆知(當然更出名的是用了鉛,被認為是令羅馬末落的原因之一),但中國好像是沒有用上「水管」這回事的(中國好像只會開水道和水井),所以這應該算是日本的獨特發明。日本人從江戶附近的河川引水,然後注入木管,再分送到市內各町的水井,並向居民徵收稱為「水銀」的維護費。(江戶的食水井是密封的,只從水管供水。因為江戶大部分地方都是填海得來,開井大多是鹹水。直到後來鑽更深的水井,得到淡水才逐漸廢棄上水道。)

    比較令人惋惜的是,
    同樣是木造建築為主的擠迫城市、在大火中同樣唇亡齒寒,江戶人一聞火災,就齊齊衝向火場滅火……中國人呢﹖

    我們有十個救火的少年

    當然,如果讀者不像在下這種「simcity 迷」,對硬件興趣不大的話,這套書也有很多江戶市民的生活風情畫。江戶人的衣食住行、工作、文化、日常娛樂,甚至連紅燈區,都提及了。
    以前從沒想過的,就是原來江戶也有一座天文台。

    另一令人惋惜的比較。
    江戶時代奉行鎖國政策,吸收西方文化就只靠荷蘭人由長崎傳來的「蘭學」。書中描述,這些知識除了在知識分子之間流傳外,其實也對市民有所影響。最明顯的就是西方透視法影響了日本畫,於是有畫師繪畫有立體感的畫,放在街道的「窺視箱」吸引市民觀看。
    西學融入娛樂,令日本人雖於鎖國之中,但沒有放棄對外來文化的好奇心。
    至於中國,雖然外來文化一樣在士大夫之中流傳,在皇宮和士大夫之間甚至被當成玩意(它們大多只被視為「玩意」而已),但似乎沒有進入民眾的生活。
    畢竟,中國自古是主要文化輸出國,而日本就是輸入國。就是這一點,導致近代進程的分別﹖

    如果要說問題,就是本書雖然有不少漂亮的地圖,比較了江戶的不同時期。可是,書中內文的名字要對應到地圖上的位置,還是有點困難(因為那是大地圖、文中又沒有說明位置)。日本讀者也許對江戶比較熟悉,但我們讀起來,要聯想到那些地名的空間關係,就比較費力一點。(如果可以在地圖上標明內文中提及的地名,讀起來就比較好。)

    還有,書中說江戶成為當時世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數字都是跟西方國家作比較的,從來沒有提及中國的城市,令我有點懷疑。(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好像是給故意忽略掉似的。)

    本書只講古江戶,沒有延伸到東京的發展、古今對比,也是比較可惜的。
    (當然,這套書本來就是講古建築的系列,所以不包括東京發展也很正常。)

    ---

    (補記﹕一段有關「蝶之華爾茲」的討論)

Comments (6)

  • 不知書中有沒有提及﹐迴廊設計其實是日式城池一向就有的做法﹐江戶只是最大的一例。

    迴廊是防守性的﹐一般而言﹐不論中西﹐凡山城皆是回廊。而日本把城下町都做成迴廊形﹐乃是把軍本位官僚階級架構擴大的結果。

    至於中國城市四方﹐是不嚴格的話法﹐詳細是怎樣﹐你該看看相關的書。中國城市建築的最佳例子是唐代的長安(而不是明清的北京﹐也不是宋朝的建築)﹐四方城是最適合居往的﹐因為面積最為實用﹐延擴規劃也最方便。(但若說是重交通﹐當數羅馬式建築﹐若論重商﹐則當數阿拉伯式建築)

    中國城市當然也有水道設計﹐主要是戰略地主副分工的地下引水道系統。你找找有開長安的規劃的專書。而純為民生設計的城市水利系統﹐則至今仍可以去麗江大研城實地考察參觀。

  • 必須要說明的是, 江戶城的民居都很擠, 而且全部都是木造的, 一旦火災, 蔓延速度快得無倫, 分分鐘燒到自己家, 所以江戶城的人很著重消防, 齊心防火, 是有實際需要的. 不過方法就有點違反今日的私有財產法: 消防員會把災場旁邊的木屋快速拆毀, 避免火勢蔓延, 就此而已. 可能一來水珍貴, 二來運輸不便, 用拆的方法還比較快, 燒著的屋就等著全屋燒乾淨為止.

  • ?孟斕挲腔?檀岆翋傑腔偞?勘孤
    (掛傑惜孬飲酕傖嬝坋?ㄛ鍔俋譎繚睿眢忐褣馴)
    掛岆挲ㄛ淕?傑庈眕☆★趼偞?岆菴珨棒﹝
    ?ㄛ扂?飲眭耋祥岆淩腔☆侐源★ㄛ淏蔬珩祥岆淩腔砉☆★勘﹝
    祥綎ㄛ彆衄嶲腔?ㄛ扂珩砑艘艘褽佷傖饒掛﹝

    筍笢衄蚚阨奪?阨勘孤

    趙孟斕挲腕ㄛ寰鳶源楊婓孬岆衄挲隴腔﹝
    筍彆挲☆+躂挌★ㄛ笢珩岆珨鎰﹝

    祫黺佌衄?家##?政婓腔秏滅楊瞰珩?隴ㄛ賸源晞秏滅馱釬奧腔?家ㄛ淉葬岆祥釬攲?腔﹝刓鳶秏滅珩ㄛ硐岆政婓腔挌嗣岆坒妧ㄛ垀眕祥蚚莞﹜珩莞祥裁勘﹝

  • ( 先把 fongyun 的回覆轉回 big5 :D )

    餅﹕你說的迴廊是主城的設計吧﹖
    (日本城堡裡都做成九曲十三彎,令外敵迷路和易守難攻)
    本書是說,整個城市以「の」字設計是第一次。
    當然,我們都知道不是真的「四方」,正如江戶也不是真的像「の」吧。
    不過,如果有時間的話,我也想看看梁思成那本書。

    但中國沒有用水管輸水吧﹖

    化學﹕你說得對,救火方法在書裡是有說明的。
    但如果說「擠迫+木屋」,中國也是一樣嘛。

    至於私有財產……其實現在的消防法例也寫明,為了方便消防工作而破壞的財產,政府是不作賠償的。山火時消防員也會斬樹,只是現在的屋多是石屎,所以不用拆、也拆不掉吧。

    --
    再來回覆:

    江戶不是第一個把地下町設計成迴廊的。其實自上杉謙信圍攻小田原城下那一戰開始﹐關東很多城下町都紛紛改設計了。數最先改的﹐以我有限所知﹐應是駿府城。

    中國沒有大規模的輸水管﹐但有小規模的。其實嘛﹐中國的平地比日本要多﹐水道建設比日本來得方便﹐地下水道可以起得很大。用水管的地方﹐往往是盛產竹管的山區﹐宋朝起已經有工程列入史冊。

  • 方潤:
    我的blog link了過來後[(補記﹕一段有關「蝶之華爾茲」的討論)] 過了年多, 還久不久有人跑過我blog去看, 真的覺得很神奇:)
    看來你的blog真的很受歡迎嘛!
    Sofi

  • @Sofi - 人流也不算很多。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