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2, 2007
-
liberal studies & collection development
[圖書館與通識]
教協圖書館主任組的「通識,怎樣支援才合適」講座,以下報導一些重點、和個人意見。
第一位講者何老師,討論「圖書館如何支援通識教育」
1. 通識科的問題,在於範圍太廣,而所需的資源變動太快,很難捉摸。
2. 用家會假設圖書館「乜都有」,所以必須與老師保持溝通,搞清楚他們的需要。
3. 強調資訊管理,儲存不同資料,以備日後使用。
4. 網誌也成為資料來源,供學生了解不同思考角度。圖書館人力物力地方都有限,怎可能把所有資料都儲起來,只是為了「萬一將來有用」呢﹖
這令我想起之前上課老外說的東西,究竟圖書館的館藏是「以備不時之需」,還是「需要時才供應」呢﹖(英文忘了,想找也找不著)
與其儲備「資料」,倒不如儲備「資料源」﹖(information sources,例如網址、外部資源)那麼似乎我應該要快點學好 bookmarking 來代替 pathfinder 的網頁介紹了。
第二位講者廖老師,介紹「如何建立圖書館數碼資料庫」
1. 展示了很炫的影片庫,片段多到你叫救命。
2. 自行剪輯港台、無線和亞視的節目,以供課堂討論之用。
3. 不建議用 DVD 錄影機(他仍然用錄影帶),因為不支援 mpeg1 格式,有相容問題。
4. 每個 22 分鐘的節目,大概要 228 Mb,使用 200 Gb 的伺服器。較少使用的節目,不放在伺服器(以光碟儲存﹖)。最大的問題,是人力物力。廖老師本身同時負責校園電視台,但對於一般圖書館老師,技術要求仍然較高。而且片段越來越多,分類和搜索亦容易出問題。有 information overflow (資訊過載)的憂慮。
花那麼多人力物力,把電視節目全錄下來,是否 cost effective 呢﹖
另一令人憂慮的問題,當然是版權。雖然說學校可以錄下節目作教學用途,不過錄得那麼廣泛(所有時事節目幾乎都被他錄下了),規模似乎有點誇張。如果廖老師不單是為該校服務,而是為全港(或某區)的學校服務,專責維持一個電視節目資料庫,讓各校老師各取所需,似乎效益比較大。
當然,既然聽到廖老師的個案,各大電視台更應該看準這個商機,向學校提供廉價的節目檔案了。(wisenews 正在做,看下文)第三位趙老師(名字很熟),介紹「多元化閱讀」
1. 主張圖書館是「示範單位」,負責示範新形式,吸引其他老師嘗試,但不一定要像廖老師般全部自己推動。
2. 主張小步嘗試、逐漸前進,多有多做、少有少做,不拘於形式。
3. 由於學生程度較差,該校在晨讀時間先播一段新聞報導(約十分鐘),再提供相關剪報及思考題。老師反映,雖然學生的語文水平仍然差,但思考角度和水平方面都有進步。只要老師合作的話,這種模式應當對學生的通識和語文科都有幫助。
正如趙老師所言,就算語文水平較差,看完電視後也大概知道內容,所以讀起來輕鬆得多。
(又,他們一年有十七份晨讀剪報,敝校是每星期每級有一份。這是後話)最後,找了 wisenews 的代表來講解一下他們的新服務。
原來 wisenews 除了現有的剪報服務外,亦新增了「liberal studies module」和「各電台電視台新聞片段」。不過,後兩者都是要另外付費的。---
會後的答問環節,變成對 wisenews 的問價環節。大家紛紛責怪 wisenews 服務太貴,難以說服學校花錢訂購。
我問﹕因為曾有圖書館課導師說,wisenews 的使用條款(user terms)規定只供個人使用,那麼老師可不可以像實體剪報一樣,把 wisenews 的剪報列印給全班使用﹖
代表說可以的。有位呂老師(個名又係好熟)提及,既然 wisenews 聲稱要按瀏覽量再繳版稅,那麼他呼籲老師們把剪報下載到學校伺服器供師生觀看,減輕 wisenews 的財政負擔云云。
我質疑,究竟這樣做有沒有版權問題。因為一般的網上資料庫,都不容許用家大量下載。
不過,我可能誤會了他的意思,他可能是指老師把某篇需要的文章放到校內伺服器,而不是指把所有東西都拉下來。我倒有另一想法﹕可不可以改按用量收費﹖
因為開始使用的時候,大家未習慣,用量應該不會多。如果一下子收取大筆費用,就會顯得不值。
所以如果可以設置一個較低的「最低消費」,隨著用量增加才分級收費,似乎比較能夠吸引學校和機構訂用。
Comments (9)
哈﹐有次見到 wisers 的老闆 Ringo ﹐就是談起這個問題。
我問他何以不開放服務給個人用戶﹐他說市務部計過數覺得唔化算。
像我這樣子﹐他已經視為 Power User ﹐殊不知比我更年輕的一代﹐若有去搜資料﹐做的東西會更多更複雜。
其實像你說的這個場合﹐他們與其派一個代表出來﹐不如叫市務部的經理﹐或大老闆出出面﹐了解一下民情吧。
資料源是最基本的,習慣「儲存不同資料」則可減少額外在「資料源」內搜尋所需資料的時間。但我認為圖書館主任不需做到這麼細,因為通識科基本上可以甚麼都包,要儲多多時間都不夠。通識老師應就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的質素、上課活動等從「資料源」或其他地方選擇最適當的資料做教材,找到後可為本科建立一個小型的備份庫,沒有時限性的資料可向圖書館主任分享 (做成 bookmark),再上傳到以下提到的共享開放平台上。
我認為 pathfinder、bookmarking 和 CSE 都好重要。好網站 (提供權威知識和經常有好文發表的) 用 pathfinder;個別好文章就做 bookmark;CSE 就包含「好網站」和「好文章的主網站」,力求鉅細無遺,不走漏審閱過的資料來源,同時減少在它們之中找尋所需資料的時間。另外,三者都要隨時更新,刪除過時的 bookmark 和收錄在 CSE 的荒廢網站。
鑒於「圖書館人力物力地方都有限」,各學校圖書館應共同合作維護「一個」「開放」系統 (專為通識科要起的 wiki 平台),而不是效率低的「各自為政」或「內聯資源庫」。
港台節目播出未滿一年的均可在網上找到,直接播放。其他的我想還是交給傳媒體做比較有效率。由他們製作光碟甚至網上資料庫,學校老師向他們租來播,播放費逐次計算。
Google 已經有 News Archive Search,我想如果香港的新聞機構可以開放些,Wisenews 遲早玩完。
「各電台電視台新聞片段」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另外, 個人認為, 如果任何人都可訂閱wisenews, wisenews可能會面對內容供應商的壓力, 版權成本可能大增, 甚至不會有那麼多內容供應商. 這可能就是所謂"市務部計過數覺得唔化算"...... 始終有些報老闆, 還是古老石山......
餅﹕咪話,我都唔會訂。
因為對於一般「頹人」而言,單是 yahoo news 可以找到近月的報導,已經夠用了。
除非真係有心做 project,咁 wisenews 就會好有用。
倫弟﹕也不必然。
1. 如果各大傳媒各自為政,老師找片段也不容易。
要吸引學校給錢使用,必須同時搜尋各大電視台的節目。所以必須有一個中央資料庫。即係一定要有人賺呢筆錢。
2. wisenews 有原文掃瞄,不只有內文嘛。
chiu﹕據聞 wisenews 開始收錄新聞片段,現時試用版只有文字資料,遲點的收費版本就有影音片段。
照計如果多人訂,版權收費應該可以下降才是。(大量購買、單價降低,不是經濟定律來嗎﹖)
呢個係咩時代了﹖仲以為係人都會買份報紙睇乎﹖
(就像答倫弟的,就算各報都可以自己推網上版,但 wisenews 提供的「一次搜尋各大報」仍對使用者有吸引力。這一點是各報無法獨自取代的。)
問題係多人訂了, 被"濫用"的機會亦會大增. 有了wisenews, 還用買報紙嗎? 再其次報章網頁的收費服務還有市場嗎? 而且報章全文被轉載機會亦大增. 記住不是份份報紙都有免費網頁, 或者免費archive search.
例如信報, 假如開放wisenews, 它籌備中的收費網站還有意義嗎? 從wisenews得到的版權費用, 是否能抵銷銷量, 廣告量及將來網絡訂戶減少的收入下跌?
補充: 其實我支持向個人用戶開放, 不過收費及權限方面便要花點心思, 例如: 收費便宜的計劃, 可能只能搜尋一星期甚至一個月或之前的刊物, 但星州日報河北日報之類的外地報章不在此限. 如果要閱讀即日新聞, 當然收費要較高, 問題是會有多少用戶? 反正做公司客都夠食,為何攞苦來辛?
不過都希望各位多向wisenews反映意見, 支持向個人用戶開放服務
我倒覺得,其實 wisenews 普及也只不過是實現「無紙化」而已。
錢反正要給,只不過是買報紙還是光顧 wisenews 而已。
但報社不需要受紙價波動影響,讀者亦可以搜尋各種報紙,大家都有便利。
倒是模式確實可以微調一下。
「無紙化」正中要害!而日 wisers 不夠進取﹐我亦同意。
只不過我寧相信 wisers 會被收購﹐也不信會自然沒落。
人家不懂在寶庫中獲利而已﹐而我則能善用之﹐是故三年數百元一年的個人訂費﹐毫不需要吝嗇。君不知﹐我為收集 98 年以前的新聞條目﹐找人代工整理﹐可是要二十元一條啊!相比之下甚麼是便宜甚麼是貴?我每月買書也是千多元計﹐wisers 才用我三數百﹐效益是誰高?當然﹐若我是 wisers 管理人﹐就更好玩了。
套用 now 333 的宣傳句:「能將資訊化為創富動力﹐先至係精明之選。」
我只是十幾歲才踩了一腳進資訊社會﹐可想而知﹐日後有更多生於資訊世代的人﹐後生可畏。
一定會有更懂運用的人出現!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