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2, 2006

  • [圖.書]

    (新華網)
    《地圖的發現》,楊浪,北京三聯,2006-9。(新華網介紹、博客來介紹)

    陸運會,做完工作交職後,坐在休息室讀這書。
    右邊當工作人員的學生在喊悶。
    我告訴他,除了書,我袋子裡還有報紙和雜誌,你要哪樣﹖
    左邊正在喝水的 Miss,突然嗆著,猛咳起來。
    (後話﹕學生說要雜誌,他不知道那是《明報月刊》……)

    方某有一個興趣,朋友很難知道,就是看地圖。並非因為有心隱瞞,而是難以分享。
    早年手寫《聯合報》的時候,還可以在報上附載(棋王國的虛擬)地圖。自從改用電腦打字後,便很難做到。(早年手畫的棋王國地圖,因為紙質問題,很難掃瞄成電腦圖檔。)
    在這裡,也很難討論關於地圖的事,所以看倌很難見到相關的文章。

    自幼體弱多病,多數時間在家裡蹲的在下,很喜歡讀地圖。看國家之間的界線和地理,就像人飛在半空中一樣,雖不出門而知天下。
    地圖的大北方原本只有蘇聯一國,自從解體以來,中亞和東歐突然多了很多國家(小時候只有讀到時代叢書的《蘇聯》才看到加盟共和國的劃分)。所以後來尤其喜歡看界線的改變,比較不同時間的界線,即是歷史地理。
    除了世界地圖,還有香港地圖。每隔兩三年就會買一本街道圖,過了幾年,就會見到地方的改變。反之,留著一本舊地圖,也保留了舊地貌和記憶。
    (除了地圖,方某對旗幟亦很有興趣,見 [書海潛遇(3)],去年七月廿九日日記。)

    上引的書評說,地圖是屬於男性的,他的立論是冒險和戰爭。在實踐中,一般而言男性看地圖比女性在行(如地理課),但不是因為冒險,而是因為地圖本來就是男性發明的,以男性的方式記錄地貌。

    有讀過《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書海潛遇(15)],一月二十七日日記)之類「男女大不同」小書的就會知道。再不然,讀有關性擇和性別演化的書([書海潛遇(8),去年十一月一日日記])也會知道,人類祖先的男女分工影響了男女心理和生理。其中一個分別,就是男性方向感和立體感比較好(腦裡就有地圖),而女性對人際關係和環境細節卻比較敏感。所以女生在超級市場很容易發現想要的東西,但一出門就迷門﹔男生認得方向,但對著一排貨架卻找不到東西在哪裡。
    (當然,這樣不是說女生都不懂看地圖,而是大體而言,男生學習看地圖比女生容易。)

    如果地圖由女性發明,恐怕會很不同。(也許像現在的旅遊圖,犧牲地形精確和比例尺,採用大量地標圖像,而不用圖例作代表。)

    作者說,要讀懂地圖,至少要懂得三樣東西﹕歷史、文化、和科技。收藏地圖會迫人讀書,因為不讀書無法了解地圖的歷史文化背景。而且讀書時不單有時間的縱軸,亦有地圖空間上的橫軸。
    作者在書中討論了不少有趣的問題,例如日軍侵華時雙方用的是甚麼地圖﹖北京城裡為何沒有河﹖荊軻刺秦王時「圖窮匕現」的督亢圖究竟畫了甚麼﹖趙孟頫(子昂)的《鵲華秋色圖》有沒有畫錯了﹖

    讀了這本書,你會認同作者所言,「圖」和「書」都是一樣重要的,不可偏廢。

    缺點呢﹖也有。

    首先,是地圖圖片的解像度。
    與一般相片不同,一幅地圖印在書上,自然會吸引人(至少我)去細看,希望在圖上追蹤作者所提及的地方。我們看照片的方式,和看地圖的方式不同,地圖的精細度高得多。
    可是,這本書的圖片,解像度大概不比照片高(可能就是用圖片翻過來),所以地圖的細節有點模糊。本書的地圖,當插圖望望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打算細讀的話,就會發覺很多細節看不清楚。在下視力一向正常,就是大眼瞪小眼都看不清楚地圖的小字—本來就糊的字根本不可能看清。
    當然,對一本四十九塊的書,當然不能要求過高(以大陸物價,作者自言這本書已經「賣得貴」)。但如果用地圖的精度來印,更能滿足讀者跟隨作者步伐的願望。

    望圖興歎,誠可惜也﹗

    其次,是用語。
    作者在大陸當過兵,當然受官方說法影響很重。有很多提法,例如稱蔣介石為「敵」,也不奇怪。可是當討論韓戰的時候,把南韓軍隊稱為「偽軍」,就令我大惑不解。
    在作者當兵的年代,由於南北韓互不承認,而中共是承認北韓的,那麼把南韓稱為「偽」還有理由。但中國在九二年已經跟南韓建了交,即是已經承認了南韓,那還可以叫作「偽」嗎﹖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