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2, 2006

  • 我要收回我說過的話。
    我在師妹那邊說過,看《一公升眼淚》時沒有哭。故事感人不一定要哭。

    沒有哭,但熱淚盈眶。
    並不是因為那被稱為美女的主角(真的很美嗎﹖),而是在片尾的照片。
    片中的只是故事,片尾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病人。有人說只喜歡當主角的澤尻繒里香,但從片尾的主人翁照片,我見到她的眼裡有生命的光芒。(平時見得太多行屍走肉了)
    看了幾次片尾,配搭主題曲,令人感動。尤是是我這種生存意志本來就不太強的人。

    現正播放的音樂就是。(播放完畢)
    (電視台播放的版本不包括中間段落)

    《Only Human》主唱﹕K

    在悲哀的對岸 據說可以找到微笑
    在悲哀的對岸 據說可以找到微笑
    好不容易到達後
    在那裡究竟有甚麼在等待我們?

    並不是為了逃避而踏上旅程
    而是為了追尋夢想
    在那個遙遠的夏天

    縱使因為預見未來而失去鬥志
    現在也像逆流而上的孤舟一樣
    繼續向前走

    在痛苦的盡頭 據說幸福正在等待
    我還在尋覓 隨季節變換而散落的向日葵

    緊握著拳頭等待朝陽來臨
    在透紅的手後 眼淚悄然落下

    孤獨也能習慣的話 依靠著月光的指引
    展開那雙失去羽毛的翅膀高飛
    繼續往更遠的地方前進

    雨雲散退後 濡濕的路上閃耀生輝
    就像在黑暗中引導我的強光
    讓我可以更加堅強地繼續前進


    (原文、譯文來源﹕http://www.hkug.net/1lite/)

    哲學家說,古希臘悲劇的重要性,在於讓觀眾經歷事件,洗滌心靈。
    我不知道。
    我的想法還是跟去年送別同學一樣,認為悲劇是讓我們反思生命的意義。
    究竟生存為了甚麼﹖平日埋首於瑣事的我們,很容易忘了這點。
    俗語有云﹕「唔見棺材唔流眼淚」,平凡人要面對死,才會思考「生」是怎麼一回事。

    也許,悲劇的意義就是把我們從安逸中搖醒,回頭想想我們在生活中得到和失去甚麼。
    作為一個對照,我們會更清楚、或者更有決心,向自己的目標前進。(就像主題曲所寫的,所以這首歌寫得好)
    所以我認為,悲劇的作用在於警醒。如果只是讓觀眾投入痛哭一場,就以為自己經歷了,看完可以放下心頭大石、忘記反省自己,很舒服地走出去,那麼戲劇未免只是自欺欺人的道具。

    唔好淨係掛住睇靚女。

    ---

    《一公升眼淚》私人網站、維基(中文日文)
    博客來網絡書店﹕一公升的眼淚生命的障礙(亞也母親的手記)(我決定要買回學校)
    維基的「脊髓小腦失調症」﹕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 (這病現時仍無法醫治)

Comments (5)

  • 十分同意~

    在片尾時最感動

  • 我讀過那本書(一公升的眼淚),非常值得一讀,應該比看電視劇更好(因為電視有些情節是虛構的)。

  • 我問問學校圖書館有冇先~ ^^

  • 上面引錄的網頁,也有說明哪些情節是虛構的。日文維基有更詳細的討論。

    (尤其麻木同學的角色,是亞也媽媽希望女兒可以談戀愛,所以要求編劇添加的。
    不過我在《一公升的眼淚》書末,由亞也主診醫生木本教授撰寫的段落。提及曾經有一位實習醫生經常找亞也,令亞也萌生「我可以結婚嗎」的念頭。麻木的角色有可能是按此改編而成的,不過要看過以後各集才能定論。)

  • 返shift的,無緣追劇,但我看過《一公升眼淚》的電影版,真的感人~讚!
    在不知不覺間,兩行眼淚已流下...
    高興,可以痛快的喊一場~~~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