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9, 2006
-
進一步破紀錄,一天讀完那本《愛情攻心計》。
幸好是從明報大特價一批買入的,否則幾十塊只看一小時,實在太貴了……「看恐怖片的愛情理論」,我不是不知道。
但始終沒有興趣自己嚇自己。(其實看那套《屍纏妖后》也沒怎樣被嚇,因為太習慣看甚麼片都以「紀錄片」的心情去看,所以只是不停在想那套戲究竟想說甚麼……結果看完整套戲也看不出所以然。)
繼續讀《教仔俱樂部》。
-------------
[隱乎﹖]
從不大不小的網主那邊望到,除了網主提及在下留了甚麼言(已經記不起),還見到兩篇舊文﹕
從夏日老師 Miss Lee 的事提及公開寫文、有關教書的幾個問題因為這兩篇文章似乎跟敝日記有些關係,所以借題發揮。
對教育工作不屑的謬論,早已在 [從教改看社會](八月三日日記)中駁斥過。
但有一點沒有正式提過的,就是學校架構和制度與教改不相合。香港的津貼學校制度,仍是沿用幾十年來變化不大的《資助則例》。
在這套制度中,老師最重要的除了教書和關顧學生,就是當「托兒大總管」,連學生的車船津貼也要負責。因為當時只要求老師按教科書施教,所以不是專科專教也沒所謂,只要「照書教」就成。就算把很多庶務放到老師肩上,雖然擔子重,但仍然可以接受。(尤其任職多年的老師,因為習慣了制度,甚至可以很清閒。)但教改要求的,是教育家。
我沒有誇張,因為教改甚至鼓勵學校搞教學研究,也鼓勵成立專業學會、發表成果等等……
任何讀過大學的人,聽到這一套,應該會想起教授或講師。
但教授和講師的行政工作,比老師輕得多。他們不需要帶課外活動,更不需要替學生申領各類津貼……大學有很多輔助人員做這些雜務。
可是在學校裡,老師的傳統工作沒有減輕。教改等於是增加了新的工作,再加上縮班殺校就形成難以忍受的巨大壓力。
除非教改可以同時改變學校的行政結構,把所有庶務都推給其他工作人員代勞(現在的教學助理還遠遠不夠),否則不可能要求老師都變成教改希望的那樣子。(事實上,就算更改了架構,老一輩的教師也不可能如此劇變,這是人之常情。)
但政府願不願意把中小學的資助金額大幅增高到(至少)接近 IVE 學生的水平﹖就如董建華無視殖民地政府的運作方式,把自己當成美國總統般指弄,結果搞出大頭佛。
立意良好的教改、用心不可謂不善的飯焦,之所以變成老師厭惡的對象,亦是因為教改的要求根本與學校原有的架構和運作方式不相合。不改變學校的架構,而單方面要求老師更改輸出,自然會發生問題。(利益申報﹕對於某些喜歡以小人之心度人之輩,我得聲明—作為圖書館老師,無論教員室發生甚麼改變,我要做的庶務,也不會差多遠,因為有些工作根本是無法由其他人做的。圖書館多一個助理,也只是令我可以安靜吃午飯而已。中學圖書館不可能變成大學圖書館。)
---
(只要一善道—《醫道》插曲)(播放完畢)
方某向來都以公開身份寫文章,雖然在不同地方用上不同筆名,但仍屬「壞鬼書生多別字」之舉,讀了文就知道那是我。
「寫文應否公開身份」是一個辯一百年也沒結果的話題,而且並非始自博客時代,寫專欄的人早就遇上這問題。
寫文要隱瞞身份的理由,大家自己去看。倒是公開身份的理由,文中有一位網友沒說錯,就是如何隱瞞都總有被識穿的機會,原本以為當神秘人可以隨便說話,到時更麻煩。
既然文章公開,那麼亦以自己的身份去寫,對人對己都比較一致。當然,隱瞞自己亦有理由。就算你君子袒盪盪,但難免有小人來「戚戚」。師長教小朋友也說,不能透露個人資料,以免被壞人利用。
可是,我覺得這跟公開身份不必然有矛盾。公開身份只是說以自己的明確身份寫文章,並不代表要公開家細。當然公開身份就會有牽連,但公開多少資料、說幾多話,還是自己可以控制。方某自從發現這裡人流漸雜,也不能貪一時口快。但不能胡說八道,不代表說話不能真誠。做人本來就應該慎言,只不過是伸延到網上而已。(當然,方某本來就口不擇言,這是後話)涉及到學生看文章,就更令我想起自己。因為敝日記在去年,就已經讓學生知道了,所以間中也有學生來看的。(原本有更多學生訂閱,倒是被我成功地「悶」走了
)
罵學生倒也試過,不過也許他們被罵得太多,而這裡又罵得太長篇大論,所以他們根本沒興趣看,更沒有反應。我覺得,讓學生知道自己寫文,沒甚麼問題,視乎你寫文的目的。
如果你寫文只為了背著學生同事發洩日常教學的壓力,那麼當然以匿名為好,更別讓學生知道,任何背景資料都要小心過濾,才不會被人發現。(當然更不要在學校寫,不在話下)
但對我而言,寫日記本來是為了跟朋友分享心中所想、是思想交流的地方。那麼只不過是多了一批叫「學生」的觀眾,這裡連「陌生人」也可以看的話,又何必介意學生來看﹖餅兄有個主張,認為不應該製造老師完美無瑕的假象,所以應該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一切。老師要對學生有信心,展示立體的老師形象,令他們能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這主張令我想起孔子的名言﹕
子曰﹕「二三子,以為我隱乎﹖吾無隱乎矣﹗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論語.述而》(7:23)(你們以為我有隱瞞嗎﹖我才沒隱瞞甚麼﹗沒有事情不跟學生一起辦的,就是我孔丘了。)
(方按﹕孔夫子是否連出恭也跟學生一起﹖那就要你自己問他了。)
當然,自從教育變成一份職業後,老師有沒有這種「膽識」﹖恐怕非常難。
不過,我認同一點,就是老師不需要怕讓學生知道自己有缺點。(當然,跟學生關係太差者又作別論)
當然,知道得多詳細,又是另一問題了。讓學生看自己的 blog,其實是另一種溝通方式(雖然比較單向)。
前陣子我提及在圖書館要一邊吃午飯一邊做事,令人胃痛。有天在圖書館繼續含一口飯做事時,被以前教的學生逮著﹕「胃痛呀﹗」
那不好嗎﹖「受過傷,先知道要堅強。
受委屈,先會學到原諒。
明白到,醫者心腸,沒期望讚賞。
儘管世界蜚短流長,
天生的率性你會欣賞。」
—李克勤,《醫道》主題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
其實我最想做到的,是這句﹕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7:37)
(老師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兇猛,恭敬而安定。)相由心生,「型」不是隨便可以「造」出來的,而是需要修養。
Comments (4)
我年紀和你差不多,但已放棄了教書,但我相信在香港的中學中,有很多好的老師,以前教書時就見過不少。雖然口中說工作太重要,但還是無時無刻為學生著想,不怕多做功夫。如今擔子太重,社會人士責難,願意投身教學的人少了,希望你堅持,不要放棄,更不要變成「老屎忽」...:P
我很佩服真名開blog的人,自問沒有這個勇氣,生活的事情更加少寫,都係論事為主。正所謂日頭唔好講人,不分日夜的www, 就更加不好講了。如果只是議事為主,我諗老師用真名都ok, 但係真係日記咁寫,好似連工都冇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大學.釋誠意》
有幾點想講:
1.在很多本地大學中,行政人員和教職人員的比例是和中學沒得比的.以我做那間而言大概是4:5吧! 所以.若果要中學提升至大學般人力水準. 只是計人頭(不計薪金, 有些大學行政人員的薪金是比的上中小型上市公司的 CEO...)行政人員都要加20-30人吧.平均一人一班!
2.另外,有傳羅太是力主要"除去"不合格/躲懶教師的人物.但她只引入懲罰的機制(如基準試,殺校政策),沒有獎勵的機制(在此看不論獎勵的機制是什麼).於是乎懲罰的機制是很實在的,你會立即沒有飯開,你不能認為人人都是聖人,從理念上支持你的政策吧!(中國有沒有人人都是聖人的年代?有,那是文革時期!)很可惜,現在的教改目標就是如此,對一個普通人而言.那是很沮喪的一回事.
3.而且,那班教改"旗手"去了那裡?當年那港大,中大教育系支持/制訂教改的教授去了那裡?羅太給人八方圍攻時,甚至要走的時候,他們(最出名的是程介明,戴希立)有沒有為政策辨護, 或者反省? 只是一執行的問題嗎? 政策方向或者之前的假設沒有問題嗎? 羅太走前的訪問,有四面楚歌的歎息,不無因由.
1. 中學不需要請太貴的人,但輔助人員的數目肯定要更多。
現在一所中學大概有五十名教師,但輔助人員(連校工)應該不過二十。
我認為兩者應該接近一比一,因為扣除校工、校務處文員後,也只是兩位老師有一位助理而已。
當然,哪裡有地方安置又是另一問題。
2. 有中環價值的懲罰,沒中環機制的獎賞。
3. 令我想起李遠哲。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