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1, 2006
-
[social norms]
學下教徒,一開口先引經﹕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路6:37)
(引錯了要告訴我)
也許是報應。
前陣子剛剛討論過諾韻的老師,想不到這麼快就要討論我的老師。事緣平素認為報紙太無聊瑣碎,很少看報的在下,在 Kursk 大大那邊看到一位憤怒記者的報導。驚見親愛的前副校長(當然那所學校不關我事),我甚至懷疑,報導中的「陳老師」其實就是我們八三同學敬愛的陳志偉老師。
(查林護網頁,其實陳志偉老師是沒有教低年級的,所以那是我的誤會。反正世上有那麼多姓陳的人。
就像在八三一樣,他都是教高班為主。)老實說,第一眼見到那張工作紙中譯,也會覺得「有冇搞錯」。不過看完三篇報導後,我的看法有點不同。(而這看法跟他們是否我認識的老師無關)
1. 教學策略
那份工作紙並非作一般功課使用,而是通識課的討論材料。
如果只是當一般功課給同學自己做,那份材料明顯是不適宜的。因為學生很容易把內容當成正確而吸收。(尤其像報導所言,有預設答案,會令學生誤會這是校方認可的)但通識課為何就可以用﹖因為這不是要教的內容,只是作為討論的引子。讓同學「見識」世上有這種想法,刺激他們討論對與錯。
(當然不一定通識課,其他科也可以用,我強調的只是「怎麼用」。)事情是要看上文下理(所謂 contextual),不可以像學生跟老師促狹、玩「捉字虱」一樣,只捉住其中一點來鬧。縱觀全局,這份工作紙只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學校提供這份工作紙,正正就是要訓練學生判斷對錯。
如果明白這一點,學校的教學策略就沒有錯誤。
當然,選用哪些材料來教,各施各法。也許有些學校正正覺得這種材料爭議太大,不敢選用﹔而他們就因為覺得爭議性高,可以刺激討論而採用。
這很大程度上要視乎學生的程度(思辨能力高低)、和老師對課堂的控制能力而定。如果老師有自信控制好課堂,令討論順利進行,採用這些材料沒有問題﹔反之,可能令課堂大亂,老師功力稍遜也教不下去。
觀乎林護的學生質素,用這份教材應該沒問題,所以校方才堅持不改。2. 所謂 social norms
撇除「究竟工作紙有冇問題」這一點,我最不同意的就是記者認為「12歲小朋友不適合透過課堂接觸違背社會的 norms」。
學生其實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正如她也報導學生感尷尬,不覺得內容不妥哪會尷尬﹖),只要老師帶領他們討論,他們自己都可以判斷當中有甚麼問題。
給他們討論有另一好處,就是不需要老師強硬給予一個「標準答案」,由學生自己整理的道德結論,因為動用其道德理性,所以學生接受程度是最高的。我們不是要訓練小綿羊,而是訓練人。
尤其那些已經是中學生,與其勉強說教,不如引導他們自己建立道德規範。
其實他們是做得到的。所以如果說因為工作紙有意識不良的成份,就怕教壞學生,這是不成立的。這不單質疑老師的教學能力,更嚴重質疑學生運用道德理性的能力。
這裡的常客應該見過我多次強調,就算一件事是我們認為不恰當的,也不能因為怕「教壞學生」而不讓他們接觸。不讓他們接觸,不等於他們接觸不到。沒有老師引導,他們更有可能混淆對錯。
當然,我大多強調性教育,但這道理對其他方面是一樣的﹕幫助青少年以平實、冷靜的態度,客觀認識「性」,對他們是最有益的。
以「性」為罪、以「性行為」為恥為害的態度,只會阻礙性教育,也阻礙下一代循正途認識「性」。(於是唯有暗中依靠小道消息和色情媒介去接觸「性」,結果被假知識所誤導撞板……只要你願意觀察,有大量事例供應。)
衛道者以為眼前清淨,卻要青少年付出「盲中中」碰壁、犧牲幸福的代價。我們知道封鎖訊息對大陸的下一代和中國的未來有何壞處。
對香港下一代封鎖訊息(哪管是性還是獨立批判的思想),效果一樣。
真正明智而愛護下一代的人,會做這種事嗎﹖([書海潛遇(16)],二月十三日日記)
簡單點說,我覺得像記者這種「不符合 social norms 的就不應該在教堂上接觸」,是衛道士害死下一代的自私思想。說是「為了學生」,其實只是為了自己「眼不見為淨」。(並不是針對這位記者,我向來如此批評衛道士。)
如果說這些觀念「不適合在課堂接觸」,難道適合學生私下接觸﹖還是這位記者認為在香港可以阻絕學生接觸這些東西﹖(如上文,就算可以我也不贊成,我是贊成讓學生多見識的。就是見多識廣,才更能磨練其道德理性。)正如火是危險的,我們應該禁止學生用火,還是在化學實驗室裡,由老師監管之下,教導小朋友怎樣用火﹖
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不是像教堂讀經那種就叫「傳道」。「道」之重者,不在內容,而在方法(「道」的本意就是「道路」)。
對學生說「不准XX,禁止YY」,有多大作用,大家可自行判斷。不要說小朋友,政府要求坐小巴用安全帶,有多少大人會做﹖
只有教曉學生怎樣思考,幫助他們想清楚誰是誰非、為何對、為何錯,他們才會在沒有老師(或警察)的情況下,都跟隨自己認同的規律行事。記者自嘲「道德婆」,「道德」本無問題,但「方法」大有問題。
3. 文化差異﹖
不過,校方回應有一點是不恰當的,就是聲稱在比較中西文化差異。
其實就算西洋人,也不見得會認為那份答案是正確的。校長那句答案會比較合適﹕「美國人會認為那些答案很幽默,但中國人不會。」
這才是所謂的「文化差異」。4. 匿名投訴居心叵測﹖
至於校方聲稱那家長是「居心叵測」,我們不明內情,當然無法定論。
但老實說話,如果自己沒做錯,純粹認為校方做法不妥,具名投訴沒甚麼可怕的。(就是謝校長作風保守,當年方媽媽還是直接向他投訴,我也沒受到甚麼「報復」。梁校長在我們認識當中,亦不是一個壓制學生表達意見的人。)
我不認為,如果家長採取校內投訴的途徑,校方會有任何報復行動。校方頂多只會解釋理念,堅持不改而已,就像現在一樣。
(怕負面批評見報,這是所有學校的死穴,所以校方大多希望能私下勸服家長。)對於匿名投訴,我向來抱懷疑。因為「行得正企得正」的人,沒理由害怕站出來。
(除非像黑社會或貪污之類的嚴重和有組織罪行)5. 家校合作、危機管理和傳媒關係
單從公開資料來看,很難覺得學校犯了甚麼錯。
但 Kursk 大另外得到記者的資料,認為有一個英文詞語太粗俗。當然,我們沒有資料,無法判斷。
也許 Kursk 大的另一看法更重要﹕記者討厭的,是學校的回應。正如上一篇文章提及,學校的管教權來自家長。近年社會對這一點比較醒覺,亦要求學校更問責和公開。
這本來是好事,但副作用就是有些家長以為自己比學校更懂得教學,或者自己送子女進校就全權決定怎麼教。於是變成「後座司機」去指揮教學。這絕對不是「家校合作」的本意。
(同樣一句﹕醫護界面對同樣的問題,總是有些病人喜歡指揮醫生護士。)記者覺得校方回應自以為是,和向家長推諉責任。
感受固然真實,但反過來從校方的角度看,這位一直躲起來搞匿名投訴、不願出面跟老師面談的家長,難道又不會懷疑此人有何居心﹖
校方提及家長私下發的匿名電郵,內容如何﹖我們這些局外人,一無所知。(我甚至懷疑記者未必見過那電郵的副本)老師被家長指罵,已經不是第一天聽見的事。這些又會有記者報導、為此憤憤不平嗎﹖
當然,這次事件可以視為「危機管理」和「傳媒關係」的壞事例。
就算假設校方真的理直氣壯、而家長本來就咄咄逼人,面對傳媒和公眾還是保持「純粹交待論理」的心態為好。作為一個「權力機構」(總之人家認為你有權力就成,是否真的有是另一回事),質疑別人「居心何在」,永遠都吃虧。我在學生會供職時就說過,因為權力不平衡,當權者是不應該以「別有居心」來猜度別人的。總之自己依足程序、沒有做錯,據理解釋就是我們能夠做、和應該做的一切。
這種質疑,還是「諗過就算」好了。
記者向來以「為民喉舌」為己任,尤其為「弱者」執言(真弱或假弱同樣不重要,記者覺得他弱就是)。就像現在,因為「反應傲慢」令記者憤怒。就算真的有理,都會被視為「有強權冇公理」,再講甚麼道理都說不清了。(說話容易,但在下也是喜怒形於色的人。面對別人的無理要求,脾氣不見得比我的老師好。)
---
(後話﹕為何我會以為那位陳老師就是我認識的陳老師,因為陳老師是最喜歡在堂上刺激學生討論的。我們中六時上文化科有一下午文理合班上課,就在堂上拗來拗去,甚至據聞文科班有些女生嫌我們辯得太多,「阻住阿 sir 俾 notes 佢地抄」云云……但我相信讓大家多辯、多想,才是陳老師的目的。)
(利益申報﹕陳志偉老師教了我高中、預科共四年中文,另高中兩年班主任。梁校長是當年八三副校,曾經教了我一兩年英文。這兩位都是在八三裡受尊重和歡迎的老師。)
Comments (8)
我也是有如此想法 , 也很佩服該學校的同工的同心
但跟同事分享時 , 他們始終仍是集中在 "好" 與 "不好" , "對" 與 "錯" 之間 , 實在無奈
因為香港從來不是一處真正「開放」的地方。
行為上看來很開放,其實心裡從不開放。
謝謝你。雖然很多地方我不認同,但我尊重你的看法。
剛剛見到妳要關 xanga,誠為可惜。
認同。
我沒有看過那工作紙的原型,但從我得到的資料所知,我想重點在這工作紙是「如何運用」遠比「本質是甚麼」重要。
誠然,給予學生討論的空間遠比只向他們灌輸「好」的東西優勝,其實不少學生中一二便接觸了很多「不良資訊」,如色情影碟、書刊,以至坊間的各種資訊。學校不談不教,不代表他們接觸不到。
但是你認為老師是否要干預討論的結果?如果,如果學生討論中,有不少人同意那些比較古怪的價值觀,作為老師應該如何??
當然,我絕不是想因此說工作紙不能用,教育應該是令人看得清世界,而不是給人一個純真但無知的世界的印象。因此工作紙本身作為討論的基礎絕無問題。但社會上「好」和「壞」的價值觀陳列出來,任人討論的時候,如果學生對一些看來偏激/ 暴烈的方法感興趣的時候,老師該如何應付?
另外,就家長干預學校方面,非常認同。
家長並不一定是教育專家,而學校的風格、內容、教學方法等都並不一定跟家長期望的相等。以家長來干預學校,只會令學校變成四不像。
成立家教會的目的,已經逐漸變質,不論哪一間學校亦復如是。
若果記者報導準確的話,我想校方最失敗的是用了居心叵測這個詞,立即會令人同情投訴的一方.我想不出為什麼作回應那位老師(或者校長?)可以這樣說.其實,最好是對記者解釋整件事,而且可以叫他來看看上課時怎討論,給記者看看那天的教案.記者見你這樣無所謂.反而就不會寫的那麼衰.因為你做到個樣沒有隱瞞呢!而那位記者好可能礙於時間關係,都不會再探究下去...
其實,一般人都有個印象,認為校方是強權,灌輸,壓制一方,權力的天平,對學生/家長從來都不是對等的.(大部份如是吧,不過,一定有出位的學生/家長家長.有時一個就夠了)所以,以這種回應的方式,必定撞板.
而且.那是"明報"呀,雖然她近年來水準降了很多.但是,相對於其他的報紙(信報除外)他真的是一份比較有公信力的報紙! 若果東方/太陽/蘋果咁報導,反而令人存疑.
事件看到校方沒有可以回應傳媒的基本能力.以為校內和校外的溝通標準是一樣.我對校方人員連一般傳媒的運作和生態都好似不為所知,有點意外.這樣的水平,怎教通識呀...
利益申報﹕我是該中學的校友.不過已走了很久了.
1. 所以我說,要看老師控制課堂的信心。
如果整班都是愛抬槓的學生,這種教材一端出來,就不可能理性討論。以林護的學生,我認為應該不至如此。
當然,我不是說老師要控制到一面倒,這沒意思。就是要有人提出異見,那才有討論的空間。我對於老師的要求,是引領學生作理性的分析。
我對於人性有信心,大部分人所信守的道德標準,其實不會太過分。只要師生都能誠心理性討論,把各種看法的優劣分析清楚,不大可能會落得「學生都認同那張工作紙」的下場。
有時候,學生的道德觀會跟成人世界不大相同。
有時可能是學生沒想清楚,有時倒可能是大人沒想清楚。亦有可能大家都沒錯,只是品味不同。
就算不相同,其實只要深入了解,兩者的基礎未必差那麼遠。
2. 家長當然應該參與,但這跟凌駕老師的專業判斷,是兩回事。
就算食客有權反映菜色太鹹太淡,但不是指示廚師下多少糖和鹽。
3. 所以我也慶幸這是明報,亦慶幸記者雖然很不滿意,但報導仍算中肯。
如果那家長的匿名投訴去了三大報,可能早就成為一場批鬥。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