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4, 2006

  • 伊斯蘭的世界地圖》(這舊網頁有試讀)

    剛剛讀完這本書,沒有大多意見,簡單介紹一下。

    中文「回教」一詞,傳言出自「回紇」(即維吾爾族),是以族名轉為教名。正式的名稱自然是「伊斯蘭」,不過為了方便,在下仍以回教稱之。

    香港以(廣義的)基督教徒為主,回教徒比較少,而且多是少數民族(如南亞裔)。所以相比新加坡這類回教徒較多的地方,回教在香港一向不太受重視,而市民的認識亦少。再加上香港接收的國際新聞大多來自西方傳媒,對於回教世界的認識自然流於片面。(香港的回教組織,可參見這網站)

    新加坡同樣慶祝開齋節—對回教徒有如新年的節日,前幾年碰巧開齋節與農曆新年非常接近,市面便充滿一片「雙慶」氣氛。商家的宣傳品也兼具兩節特色,當地肯德基的「全筒」上便有穿上紅衫的中國小孩和綠衫馬來小孩相對的漫畫。

    由於地處回教國家包圍當中,新加坡政府對任何可能挑起宗教和種族衝突的言論,都十分敏感。這並非容許以言論自由作幌子亂罵人的香港人能輕易理解。大概因為香港人除了名嘴之外,沒甚麼人會因為開口而流血。對於香港人而言,自由是廉價的。

    本書在九一一事件後出版,介紹回教的背景(阿拉伯文化)、起源和教派、一些教義和儀式、回教地區的政治史、巴勒斯坦和波斯灣問題、一般回教徒的生活,最後有一章特別介紹回教中的女性。另有附錄解釋跟回教有關的名詞,由於回教以阿拉伯文為宗,這部分對於讀者理解應該很有幫助。

    本書由日本人撰寫,自然不免略有隔膜。不過中文書籍當中,少見回教徒的相關著作,而本書提供的旁觀角度,仍應該可補主觀之弊。
    作者傾向同情回教的立場,對很多歷史事件和衝突,討論都以回教立場為主。對於回教社會某些習俗,亦提出了回教角度的解釋。當然,對於習慣西方偏見的香港人,這本書讓讀者從另一角度看問題,亦有其意義。

    當然,回教原教旨主義者有很多恐怖份子,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為何他們會變成恐怖份子﹖必須要清楚原因﹕來自西方的壓迫。
    我們說當自殺式炸彈的人很蠢,但如果不是生不如死,誰會願意去自殺呢﹖
    我不同情恐怖份子,但這不代表站在另一方的以色列和美國不需要譴責。這爛攤子他們有份的。

    作為入門,本書相信是個不錯的簡介。不過如果能在教義、宗教史和政治史方面更多著墨,而不是在現代眾所周知的事件上(如波斯灣戰爭和拉登的主張)多花唇舌,相信更合在下的胃口。

    從另一角度看,回教地區和中國,其實都在回應西方現代化挑戰,各自走了百多年的路。自從西方開始現代化,力量超過中國和回教社會。看到那些回教原教旨分子,其實覺得跟中國的守舊派差不多,都意圖否認(denial)自己的社會已經落後於人,出盡辦法都只是為了制止任何改變。
    但只要把不同的社會互相比較就知道,無論是華人或回教徒,不願意改變的反而會更落後,越不想改變的、反而越不穩定。
    如何在吸收別人進步成果、取長補短時,又不丟掉自己文化的根,這對於中國和回教徒,都是艱巨的任務。

Comments (5)

  • 自問對伊斯蘭教認識很少,簡直到無知的地步。但對於一些人把伊斯蘭教徒等同恐怖主義者,我覺得實在是種信仰歧視。

    很同意你所說的,「如何在吸收別人進步成果、取長補短時,又不丟掉自己文化的根,這對於中國和回教徒,都是艱巨的任務。」

  • 那只是因為他們對非伊斯蘭的恐怖份子視而不見。

    怎麼只看得見別人眼中的微塵,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 伊斯蘭文明的盛世﹐正是來自於無根本﹐又具有包容力﹐再加上當時陸運主導的歐亞貿易。

    其實﹐反過來看﹐基督教文明於中世後復興﹐也是差不多的一回事。現代的基督教會﹐不知不覺吸收了大量伊斯蘭文明。而伊斯蘭文明﹐則隨著貿易路線轉移到海上﹐一直在退化。

    純綷以教義而言﹐伊斯蘭教跟基督教的差異﹐實在不會比基督教以內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來得多。

  • If anyone interested in further readings of this topic, there is a good book "Islam" by Karen Armstrong. It is a very thorough and excellent introductory book to the religion.

  • Thanks for your introduction!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