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1, 2006
-
尚有文化博物館未去,誠徵好友同往。有意請電 XXXX-XXXX 接洽。
--------------
剛剛讀完﹕
《小熊維尼的道》
一般我們見到講道家的中文書籍,一般都是「玄之又玄」,看完不大了了。(蔡志忠算是很好的了)
那麼不如借人家的眼睛來看,就看看外國人怎麼說。其實用維尼喻道家,一點不過分。
這根本就是道家的傳統﹕忘了莊子就是最愛說寓言故事的嗎﹖你想不到,他會用「Pooh」來說「樸」,很明顯中國人不會想到這隻熊。
Beethoven & Bear-thoven
(作者介紹過《嚐醋圖》,在網上只找到小圖。如果有看倌找到大圖,請告知。)雖然在下是傾向儒家的,但儒家和道家其實是中國本土兩股互相補足的思想,猶如一陽一陰。中國如果只有儒家,就看不到「無用之用」,也未必有「留白」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反之,如果中國只有道家,又會缺乏凝聚的力量,制度無以建立,無以成其社會。
儒家和道家看來針鋒相對,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但我不能認同道家一些偏激的想法,例如對知識的看法。
道家認為人學得太多會閉塞心眼,這點不全錯。如果太專注於一些學問的皮毛細節,就容易忘記大道。但這不是學者專有的,任何事情專業化過了頭,也會一樣。(所以才需要通識教育嘛﹗)
人無論有知無知,都可以做道家所說的蠢事。但有知識,至少有多一份基礎去了解道理。
多學了而不理解,是心態問題﹔少學了而不理解,是能力問題。作者說無為說得很有趣,他說城市人是「我思故我呆」(p.87)。
也許在愛情也合用,想得越多人越呆。浪漫主義者肯定會鼓吹「隨心而行」。
不過我以為,如果要隨心而行,我肯定會造成(和面臨)更多的傷害。
子曰﹕「與其不遜也,寧固。」不過,作者對「大忙人」的描寫,我再同意不過。
我在很久以前,已經說過,香港人是大忙人,不見得因為香港生活迫人—香港根本不是朝不保夕的地方—而在於香港人缺乏內涵,所以根本停不下來。因為如果一停下來,孤獨一人,他們就會被迫面對自己,而他們會發現根本無法跟內在的自我安處、甚至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很討厭。
所以香港人就算放假,都要熱熱鬧鬧、或者跟著「鴨仔團」四處跑—只有投入聲色犬馬,他們才可以忘掉自己。這其實是悲哀的。當然,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有趣。有種生活就像這樣﹕「在下個地方,再上一層樓」,這種生活態度不但違反了事物的自然秩序,也使得人很難獲得快樂與安好,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他們原本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達到的境界—快樂與安好﹔而其餘的人則乾脆放棄了,並且跌坐在路旁,忿忿地詛咒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根本不該受到責難,它早在那裡幫助人們指出前進的方向了。
(p.110-111)香港人「憎人富貴厭人貧」﹖
看看上面就知道,其實所有問題,都是同一疾病的徵狀。
就是從來沒認識自我的本質,由生至死,都沒面對過自我。
所以就沒有內涵。方某常說自己有點頹廢,因為有時也愛像維尼一樣,在發呆。
呆著像羅賓般做「沒事」(nothing),其實也有點像冥想。下次校長叫我做野果陣,不如介紹佢睇—
—唔得,我果間係教會學校……(這本書批評得最厲害的,就是清教徒。)
香港人是世上最資本主義化的族群,他們是不會欣賞發呆的。
--------------
《空想科學大戰 4》早就讀了,不過這書有些不太「出得街」的插圖,否則可以買回學校去。
(雖然個人覺得讓小朋友見到裸女沒甚麼大不了,反正地球有一半的人都有那些東西。)又讀完這月的雜誌,不過既然 [今期注意] 不太受歡迎,那麼我就不勉強自己寫了。(反正我不認為報導雜誌寫了甚麼有很大意義,那又不是學報。)
Comments (6)
You have "back to the ancient" again...
"雖然在下是傾向儒家的,但儒家和道家其實是中國本土兩股互相補足的思想"
我從來沒「現代」過。
三句不離本行,八卦一下先:方兄介唔介意講講你間學校係邊個會搞架?(唔駛校名,辦學團體名就得)
如果道是一,是整體,是完全,任何知識必然為道日損,因為知識就是分類與分割,語言也是。基本上這是知識論問題,之不過人不可能唔用知識和語言生活之嘛……
介意。
(雖然其實要八,好容易八到)
不過這裡是開玩笑,其實那團體在我看來,已經是比較開明的了。
Greetings, I'm a regular reader of this site. As for "The Tao of Pooh" (English version), Swindon has several copies. I've had one from Swindon many years ago.
Thanks for noticing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