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9, 2006
-
冇乜寫文,咁就貼下我o係第二度寫既野啦。
(作者原文請看有關連結,因為「方潤日記」同《頭條新聞》一樣,乃個人意見節目,所以只講在下既個人意見。)
另類「性」教育乎。
雖然身為老師,但我並不覺得擔心。
畢竟學生補習,基本是為成績,如果他們做不到的話,就算跳脫衣舞,幫襯者亦有限。(當然,有部分學生去補習根本唔係為成績既,果班咪實會去囉)
(何況霑叔都講過,可以 Gain attraction 唔等於做得成生意既……)如果要擔心,正規教育機構(大中小幼)都已經被教統局迫入市場殺戮之中,令學校由教學生變成求生存,老師的工作目標被扭曲,而大眾不覺得是問題(因為香港人相信市場可以解決一切),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學校當然不會搞出「美女班房」,但他們為求「做騷」吸引家長,而把努力偏離了「教育學生」的主目標(有很多能吸引家長的活動,對學生根本沒甚麼益處可言,但卻虛耗老師的精力),所造成的傷害,絕對大過任何補習社。
如果香港人不去關注教育政策對學校生態的影響,而只顧向「美女班房」冷嘲熱諷,不是搞錯重點了嗎﹖
(當然我不是說關注這種趨勢是錯的。我只是說,這根本只是一個病徵,背後的「病」更重要。)---
不如不要再講這是中國傳統。
古老的《尚書》已經提過所謂「五福」,五福最後一福就是「考終命」,即是「好死」—善終也。
一個人能得享天年,自然死亡、不帶痛苦,就是「好死」。毫無意義的「急救」,只不過是把死亡延長,這點其實一直有人提到,並非胡兄獨創。
那些自以為衛道之士有沒有想過,他們其實只是令末期病人「不得好死」﹖不要再說這是中國傳統了。
不要再強姦中國文化,不要把所有強迫人家接受的事(例如歧視同性戀者),都說成是中國傳統﹗
否則我會支持柏楊,把這個醬缸扔掉好了。
但我認識的中國文化,根本不是這樣的。-------------
對這位學者的意見不敢完全認同,不過末句跟在下本行有關,不得不引﹕
他希望全國的老師們都要推動學生大量閱讀,更希望教育部要多編列圖書經費預算,才能提升學生的能力,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這說法大錯特錯,我想他漏了個「館」字。
我不知道台灣的情況,但如果在香港,買書並非沒錢(圖書館靠校方撥款,但教統局另有專門購書經費、中英文科還有廣泛閱讀經費),問題是在圖書館的配套。
在下當學生助理的時候,就已經因為「書太多書架不夠」跟老師爭拗,直指「有錢買書冇錢買架黎擺有鬼用咩」。(這其實不關她的事,書有固定經費,但館務可沒有……圖書館是支援單位,並不直接產生「成績」,如果圖書館老師「牙力不夠」,自然很難「搶」到錢。)就算有錢把全世界的書都買回來,如果只是東一堆西一堆,甚至沒有足夠空間陳列出來讓學生接觸,也沒用。(敝館地方先天不足,就經常都為「爆架」煩惱)
處理、整理的人手,放置的地方和家具,一樣需要經費維持。但我不明白,為何政府好像以為,只要有錢買書就成。每當我聽到有圖書館老師每週二十堂課的時候,我就很懷疑究竟他們在圖書館還可以搞出甚麼來。
-------------
附送,在香港地的矽基生物討論﹕
其實阿西莫夫曾經討論過這問題
矽雖然也是四價材料, 但形成的化合物比碳少
而且矽化合物融點太高, 也無法靠水作溶劑阿西莫夫的原文重點:
假如矽酮生物可能存在, 為何不能和碳生物一起在地球上生存發展呢?
1. 地球的溫度對矽酮生物來說是太低了
相比碳鍵, 矽酮分子穩定性極高
2. 如果生命的意思即是變化, 則由任何層面來看, 矽酮分子都比碳鍵分子缺乏活性和潛能
3. 地球對於矽酮生物而言, 水分可能太多了
(矽酮不與極性液體作用)假如有一個世界不像地球一樣溫暖, 也沒有大量水分
溫度超過水的沸點, 也許能夠讓矽酮分子有足夠的活性
而且沒有碳生物來競爭(因為高溫會摧毀碳生命)
又也許有一種液體能溶解矽酮分子, 和它們互相作用也許藉著太陽能可以使矽酸鹽和簡單的理化合物合成複雜的矽酮, 這就相當於植物
一旦形成複雜矽酮後, 被矽酮動物吃下去, 含碳部分被氧化產生化學能,
剩下固體矽酸鹽作廢物(魏包姆在短篇故事"火星探險"中曾經描繪類似的情景)然而我們馬上得面臨一項異議, 矽酮含碳支鏈越複雜, 必然對高溫越敏感
此時矽氧鍵是使它穩定的一個因素, 不過此使如此也必定有限度
結果是矽酮含碳支鏈不能忍受高溫, 我想無論如何也無法令人相信矽生命能夠存在假如我們想像複雜的碳化合物被改為"碳氟化合物", 又會發生甚麼事呢?
由於碳氟鍵比碳氫鍵強, 所以碳氟化合物也會比相當的碳氫化合物更為穩定及缺乏活性, 能夠忍受高溫
我們也許想像氟矽酮(fluoresilicone)比平常的矽酮更穩定和不活潑
這種特性足以使它忍受進行生物反應所需的溫度以下再談另一異議, 矽酮和氟矽酮是由矽, 氧, 碳, 氫以及氟原子構成
在矽酮或氟矽酮可能成為生命基礎的熱行星上面, 碳, 氫, 氟等原子即使有也可能極為稀少
它們傾向於形成容易熔化和蒸發的化合物, 假如熱世界比較小(一般的看法如此), 就無法以微弱的重力場來吸引住這些化合物在月球的雙週日(two-week day)期間溫度會變得相當高, 此時這些揮發性的原子非常稀少
我們可以確定在溫度更高的水星上也有這種情況金星的重量足以維持一個濃厚的大氣層, 包括豐富的碳, 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出現
以及較少的氫原子, 以水分子的形式出現, 我們相信金星上可能也有氟原子
然而, 縱然我們假定金星具備了所有製造矽酮的原料,
它真的就是一個合成矽酮的天然環境嗎? 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不是的
一個星球一旦要具備自然形成矽酮或氟矽酮的化學性質, 還要有機會進化到複雜的生命,
我想這是極為困難(《科學之謎》, 牛頓, 第七章)
Comments (2)
請教方潤,關於圖書館 "爆架" :
舊期刊和報紙,相信你有指引把它們定期賣給回收商吧。館內有些圖書若你覺得內容過時,或已訂了它的新修訂本,舊版書會不會捐給其他機構,或廉售給同學們 ?
每個圖書館因面積所限,又不像 "中央圖書館" 或各大學有資源把部分舊資料製成微縮膠卷,它們應有個清舊書或期刊的指引,否則書架永不夠用。
另,會不會因有 google、和維基後,圖書館的撥款有藉口被削減。撥款者會不會說,今時今日,各科老師或圖書館主任除教同學如何在圖書館查資料外,更應教同學如何上網用最短時間找到某科最合適的資料 ?
淘汰舊書是一向都有的事。(除了方某家裡,永不淘汰
)
一般而言,舊書註銷後會給老師同學自由取去。
很少會捐,因為圖書館會淘汰的書,通常真的太舊。
更少會賣,因為「書用公帑買,賣了錢歸誰」也是個頭痛問題。
所以一般都會讓老師同學揀去便算,最後剩下的送去回收。
(當然,如果有慈善機構有興趣,也可以捐)
淘汰舊資料,理論上應該包括在「館藏發展」的文件裡。
但大部分學校圖書館都沒有這種文件,只是隨科主任和圖書館主任自行判斷。
(敝校也沒有,我個人的註銷標準見六月十六日日記)
觀乎現時閱讀活動越搞越大,似乎未見有削減購書經費的跡象(不過圖書館本身的經費一向不多),看來大人世界更怕小朋友只顧上網。
理論上上網找資料也屬於 informataion literacy 的一部分,但香港沒有整全的課程,基本上看老師自行發揮。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