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7, 2006
-
在書展沒見到,但在圖書館見到﹕
《閱讀的風貌》,網路與書(台北)
(早知這種「半雜誌」的書也收,乾脆買給學校好了。不過討論字典的那本很有參考價值,未必捨得……)喜歡閱讀的人,看人家怎麼閱讀(甚至看人家的書房),都夠過癮的。
序言是〈從大英圖書館的下午談起〉。
(看來很「陶傑」的主題,當然內容很不同)「每一本書的作者,其實都可以扮演一個Librarian的角色。書後所列的參考書目,很像作者這個Librarian所指出另一塊無形的書架區域。」(p.5)
這很能說明我先前(二月十八日日記)回應為何拙文要加註釋的理由。
頭篇文章,討論閱讀和「懂得閱讀」在網絡時代的重要性,不喜歡「硬主題」的讀者可以略過不看。
然後一篇〈給頭腦的四種飲食〉,以飲食均衡作類比,指出閱讀也要均衡的道理(大眾太沉溺於消閒讀物了)。
作者把讀物分為四類﹕
1. 穀物﹕知識類(滿足即時的知識需求,如語言、財經、心理勵志等)﹔
2. 蛋白質﹕思想類(意義比較恆久,討論人性和生命深處的書籍)﹔
3. 蔬果﹕參考類(工具書﹕字典、百科全書、地圖之類)﹔
4. 零食﹕消遣類。
自己看看是否太偏吃吧。
作者沒說錯,就算是消遣,也要注意品質。正如吃零食也要挑選吧。另一篇〈重度書癡的黃金守則〉,我相信書癡大多都會同感。有一句跟在下先前所寫的借書之憂相近﹕
「他們一派天真,對我借出書本時的心情一無所知。他們不明白,我認為自己是在給他們愛、真理、美、智慧,和面對死的慰藉。他們更沒想到,我每借出一本書的感覺,就像是女兒跟男人同居時,當父親的心裡那種滋味。」(p.119)
書中又推薦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博客來網絡書店)
既然學生說我長得像他,那麼也要找機會一讀了。
另外介紹了很多以「書」為主題的書籍和網站,亦非常誘人。書中另引梁任公的〈學問之趣味〉,雖說「學問」,但實質無論哪門興趣,只要深入鑽研,就是學問。正如御宅族的自我期許。
梁公認為要做學問要有趣味,應該﹕
1. 無所為﹔(不為其他目的,為學問、為樂趣而鑽研)
2. 不息﹔(每天都從正業之餘,抽點時間研究自己的嗜好)
3. 深入的研究﹔(不單是消遣,這就是「發燒友」跟純粹愛好者的分別)
4. 找朋友。(找興趣相同的朋友,一起切磋)
(出版商真好,抄那麼多舊文,省了版稅又能賣錢 )(其實我本身就很喜歡飲冰室主人的文,例如中學讀的〈最苦與最樂〉和〈敬業與樂業〉。)
台灣都會區閱讀習慣調查,他山之石,應可攻錯。
還有個閱讀小測驗可做,不過內容偏向台版書。結論﹕同書蘇東坡〈李氏山房藏書記〉的末句﹕
「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p.106)
這也是我對學生的感覺。
Comments (3)
「他們一派天真,對我借出書本時的心情一無所知。他們不明白,我認為自己是在給他們愛、真理、美、智慧,和面對死的慰藉。他們更沒想到,我每借出一本書的感覺,就像是女兒跟男人同居時,當父親的心裡那種滋味。」--- 說得真好。
網絡與書的另外一本<書的狩獵> ,也很好。
剛剛看了介紹,的確不錯。
尤其是講獵人的那篇。
以〈重度書癡的黃金守則〉的作者的準則來說,我應該只屬輕度書癡。
再者我有偏吃/讀的習慣。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