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5, 2006

  • [To be or not to be (a mother? / lover? / virgin?...), this is a problem]


     


    不看《鏗鏘集》也不知道,原來香港有試管嬰兒,已經有二十年了。


    但正如醫生的憂慮,因為香港女性越來越遲婚。首次生育的年齡中位數已 29.4 歲,接近最適合生育年齡的尾端。而且結婚後通常還不會立即開始「造人大計」,往往會等幾年才準備。
    以前每七對夫婦有一對不孕,現在每六對就有一對。到他們發現不孕,見醫生時已經三十幾歲……而三十五歲後要做試管生育,已經難得要命。
    因為畸形的卵子越來越多,子宮的環境也越來越差了。


    為何說二十到三十歲是生育的最佳年齡﹖


    以前實習的時候,拍檔和我選擇教遺傳學(這對中三學生其實比較難)。反正要講染色體,當然不能只講細胞分裂這種悶死人的東西,於是變態的「bio 人」一定會講遺傳病(尤其是性染色體的)。
    唐氏綜合症當然也是熱門話題,我就影印這幾頁來「嚇小朋友」……


    第一幅圖,表示母親年齡和胎兒出現唐氏綜合症的機會﹕
    (Michael Cummings)
    三十歲前,機會還是差不多的,但三十五歲後便急速上升。到四十歲,已經是10/1000(即1%)的機會了。


    第二幅圖,表示母親年齡和任何一條體染色體出現三體症的機會﹕
    (Michael Cummings)
    如果母親年齡少於十五歲,出現三體症的機會也稍高,大概是因為尚未發育完全的緣故。最低機會同樣是在十五至三十歲之間,三十五歲後,超過 10% 的懷孕都可能出現三體症了。



    (註﹕
    1. 體染色體即是除了性染色體以外的二十二對。
    2. 正常染色體都是成雙成對的,一對染色體出現三條就是「三體症」。
    3. 唐氏綜合症是其中一種﹕第二十一對染色體有三條。染色體出現三體症很容易造成流產,所以第二十一對或性染色體這類「不大重要」的,比較有可能活著﹔假如是第一對染色體出現三體症,很早期就胎死腹中了。)


    如果看倌有留意節目,會發覺他們出示一幅「很有趣」的統計圖表。
    那是美國對女性年齡和受孕機會的研究。



    如果沒有適當的避孕措施,半年內懷孕的可能性是﹕
    25歲或以下﹕75%
    30歲﹕45%
    40歲﹕25%
    45歲或以後﹕趨近於 0%


    當我們很怕小朋友「搞出人命」的時候(十幾廿歲吧),受孕的機會是最高的。
    (所以我唔明白點解有D細路會覺得避孕既野唔使理,咁等於同自己過唔去﹗)
    當父母開始擔心仔女「冇人要」的時候(近三十﹖),其實早已經開始衰退。
    到真的能結婚、準備生育,身體基本上已經「殘」。生得到叫好彩。


    為甚麼﹖
    因為演化塑造的人體,本來就只預期最多四五十歲的壽命。(原始人壽命大多只有三十幾歲,現在落後地區的人均壽命也只是五十多歲。)
    既然如此,根本就不需要把生殖器官維持到超過四十歲。因為生殖器官(尤其女性)消耗驚人,而且人老了,生了也養不大,所以演化沒必要讓老女人可以產子。於是女人天生就會在四五十歲左右開始停經。所謂「更年期」的問題,只是因為人類「太長命」,才會出現。


    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社會和平及醫療發展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中國古代以六十為一甲子,大概有不少人可以活到五十幾歲,杜甫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可以證明當時的大約壽限。
    現在人類壽命已經遠遠超符原有的預期,我們現在活到六十歲後,完全可以叫「賺左」。香港連男人的預期壽命也有大約七十五歲。


    隨著壽命延長,社會認定的「青春期」也被延長。
    在古代社會(如中國),男性大多在二十幾歲、女性十幾歲的時候就會結婚。所以只要女人夠長命,當祖母、曾祖母也不無可能。(退一步假設自己、女兒、孫女都十八歲結婚生子,自己活到五十四歲便已經成為曾祖母了……)
    現在的人發育當然不比以往慢(因為營養充足,只會更快),但由於社會發展越來越複雜,需要的教育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所以青少年在二十歲之前,也不可能完成(神童除外)。
    再加上香港生活指數特別高、結婚的經濟門檻特別高,有能力結婚育兒的年齡被更進一步推遲了,最後變成現在的狀況。


    ---


    BBC﹕英國少女懷孕率居高不下
    當然,十幾歲的少女是最容易懷孕的(天生如此),但現代社會中早生子女反而沒好處。因為母親未有時間建立自己的社經地位,對子女的將來也有影響。(見《蘋果橘子經濟學》書介第六點,六月十一日日記)
    但反過來,像香港人般等到經濟穩定,卻已經接近生育年齡的末端了。


    我們有沒有反省為何我們的社會陷入一種「早生又弊,遲生又冇」的困境﹖



    為何香港變成一個高地價、高生活指數,年輕人無法有物業置家的社會﹖
    反之,為何「有物業」是結婚的條件﹖真的有必要﹖
    物質的追求要去到哪個地步才夠﹖才足以令子女有良好的成長環境﹖


    另一方面,就像美英的情況,未婚懷孕率偏高其實不代表性開放(否則冠軍應該是北歐或荷蘭人才對),反而是性壓抑社會的象徵。
    整體社會對性的壓抑意識,令性未能成為正當話題。但這樣不能令青少年「無性」,只會令他們在沒有足夠資訊和仔細判斷之下便發生性行為。(既然性是一件不能說的事,那就只能做了。)



    你看過《乜週刊》,就以為香港真的是一個性開放的城市﹖
    只要你相信相關機構的調查結果,香港有很多未婚人士(據聞近一半)仍是處男/女(包括正在寫文的這位)。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男女十多歲開始發育,有一半人口三十歲前也未結婚。未結婚的人有半數十幾年都沒有發生過性行為,這叫做「性開放」﹖﹗


    報刊充滿挑逗內容,並不是性開放的正常狀態。只有「性」被視為禁忌,人們的性需要轉化為八卦偷窺心理,報刊才會踴躍「踩界」。如果有一個真正性開放的環境,既然「性」可以自由公開的討論,就會像一般資訊般納入正軌,成為正規的討論題目,就不需要靠「偷窺」了。
    (我對於歐洲並不熟悉,但「小報文化」最出名的還是美英,似乎沒有聽過北歐或荷蘭之類的地方小報充斥的……當然相信也有,但看來不成焦點吧﹖)


    性開放和性放縱,是兩回事。正如自由和任性是兩回事一樣。
    反對性開放,反而會導致衛道士最討厭的性放縱。
    他們不明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
    要大家正經看待一件事,最好的方法,莫過將它「擺上台面」,讓大家看得一清二楚。


    性的另一面,是愛。
    我對「個人主義」是看成正面的,這只是以個人作為社會單位的意思。(相對於以往中國社會以家庭為單位而言)
    可是,在一個個人主義的社會,因為每個人都由自己出發,於是人際關係變得跟以往有點不同。尤其是婚姻關係脫離了家庭,變成兩個人「愛情」的關係,個人化社會中的愛情和婚姻,就變得更困難了。


    既然不懂愛就不會結婚,我們有沒有從小教學生,如何去愛﹖
    (方某親身經驗,肯定是「冇」)


    ---


    補充資料﹕


    不像在大學工作時「奉旨 search 野」(那時候可以連續幾天上班,都只是上網找資料),時間不足下找不到原始圖表。以下是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對人工受孕的成功率統計,也顯示了差不多的狀況。


    這兩幅圖顯示了不同年齡女性,用自身卵子作人工受孕的成功率和流產率﹕
    (CDC)
    可見同樣符合年齡越高,受孕率越低、流產率越高的趨勢。
    (第一幅圖顯示,最年輕的人受孕率也只有不足五成。請注意這裡的女人都是因為不育才去搞人工受孕的,所以受孕率比前述的低,也很正常。)


    以下這幅圖比較有趣,比較用自身卵子和捐贈卵子的受孕率﹕
    (CDC)
    可見子宮的衰老情況似乎沒有卵子嚴重,「老女人」接受捐贈卵子仍有接近五成的受孕率,但用自身卵子的,機會就急速下跌。


    (其實男人越年老,精子活力下降、畸形的機會也會越來越高,授精能力同樣隨年齡下降,但沒有女性般嚴重。因為精子的數目畢竟很多,而且不像卵子全部由出生開始長年保留。所以八十歲老翁令女人受孕,也不出奇。)


    ---


    圖片來源﹕
    1. Michael Cummings《Human Heredity-principles and issues》,Brooks/Cole,美國2000年第五版。
    2. 2003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Report, CDC

Comments (13)

  • 正﹗但可唔可以順便講埋父親年齡和胎兒出現唐氏綜合症的機會率?

  • 我覺得"香港"咁細, 又要同人爭食, 真係難養BB...

  • 現代城市女性生殖器可唔可以係極短時期內就人類遲婚遲生延長生育期?
    又或者將來的胎兒不會在母體內成長?
    保存卵子技術猛進,老女人可用回自己年輕時儲下的來懷孕?

  • daniel﹕手頭上冇資料,不過卵子要收藏那麼多年,而且又不像精子大量贈送,因受損而出事的機會高得多。

    倫弟﹕暫時人類乜都做到,除左人造子宮。

  • 「早生又弊,遲生又冇」的困境。

    記得Rietberger(?;懶入書房)的西方文化史中說到,大概是工業革命稍前的時候,婚姻情況往往是三十歲男配十多歲女孩。

  • 古人其實係短命﹐但係黃帝同阿伯拉罕o個o的人話說係幾百歲o架喎﹗

  • 都冇乜所謂,男人對懷孕,無足輕重。

  • 令我要重新思考結婚、生仔的問題...um...好翳!

  • 方大總管!!!

    其實今次找你 係想問下你 7月16日 星期日 有空嗎?

    我想找圖書館的兄弟回來聚餐

    詳情不在這裡講吧

    我的email : anthony_leung2002@yahoo.com.hk

  • 我同你地果屆好似唔熟架喎……

  • 二零零六年七月二日明報港聞版的其中一個報導:家計會籲女性入大學前結婚,就像
    你六月二十五日的日記的重溫一般。真奇怪。

  • (打打下冇晒……)

    倒不如說大家都在回應鏗鏘集。

    吳敏倫早就批評過,古代的人可以結了婚繼續讀書考科舉,現在社會阻止青少年拍拖結婚生仔,只不過是因為現在的家庭不像以往般支持年青人而已。
    (當然,我們也要明白,社會城市化導致大家庭變成核心家庭,互相支持的能力確實減少了。所以也不能說是家長存心不協助年青人的,很多時候是有心無力。)

    為了學業就不能拍拖結婚生仔,所以為了事業自然也一樣了。
    這正是很多人不結婚生仔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說事業不排斥結婚生仔,那麼學業同樣也不排斥結婚生仔。
    這就是家計會說法的背景。

  • 做女人比較慘,因為男人已婚會讓僱主/準僱主視為「穩定」,而更放心聘用,而女性已婚則會被視為「準孕婦」,往往只會有意無意間被歧視,不願聘請。(有根有據,讀 HR 時學的......)

    所以,你叫女性怎麼辦呢?不讓男性也有產假(最少一個月呢!)對誰都不公平啊!!!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