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1, 2006
-
正在讀﹕
《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時報悅讀網)
買了很久(一月就買了),一直都未讀。
因為想留意有甚麼值得向學生介紹的,所以沒有時間去讀。
而且,這本書的題材顯然太敏感了。(我也不想學生纏住我借)雖然這本書本身不是甚麼違禁品,不過它討論的內容卻都是違禁品—大麻、黑工和色情物品—的地下經濟。
我從第三章的「色情王國」讀起。很明顯,在下沒親眼見過大麻和黑工。但如果說自己沒看過色情物品,那實在是太虛偽了。所以比較有興趣知道美國的色情事業究竟是甚麼模樣。
正兄介紹的《AV 現場》(本書屬「十八禁」,部分插圖可能令人不安,而本日記有學生留連,故連結欠奉),介紹日本色情電影產業的現況。而「色情王國」這章節,主要是介紹美國色情業的開始(也有現況的討論)。
整本書雖然未讀完,但有一貫的主題,就是地下經濟應該地面化。政府、上流社會和衛道者,用盡各種理由去壓抑大麻、黑工、和色情物品。表面上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實際上是偽善至極。因為﹕
1. 上流社會永遠有能力找到「違禁品」(書中最諷刺的一個例子,是某名流一邊養情婦、收集色情物品,一邊贊助某衛道士的撲滅色情計劃),禁制其實不會令那些「令衛道者厭惡的東西」消失,而只會令它們變成上流社會的專利品。
2. 衛道者有時表現出和上流社會同等的雙重標準。例如﹕衛道者呼籲美國國會嚴厲禁制色情物品,出席國會聽證會。某衛道者要讀出某本色情小說的內容(以示其如何猥褻云云),主席勸他不要讀,因為在座的議員都讀過這類小說(大概知道內容了)﹔但稍後另一位仍然特意把整段小說讀出來,無視現場有衛道者帶往聲援的女士和青少年(很明顯前者是衛道者指色情物品褻瀆的對象,而後者就是色情物品會「教壞」對象)。他們一向強調色情物品是不適宜青少年閱讀的,卻不顧現場有青少年而大聲朗讀——連色情業者也沒有要求讓青少年看耶……
3. 政府打擊的對象,永遠是弱勢社群﹕
3a. 禁毒攻擊癮君子多於毒販(在香港,吸毒並非犯罪)﹔
3b. 打擊黑工就拉黑工、蛇頭,而不去對付僱主﹔(把黑工當奴隸的僱主也很少被捕,這點香港政府似乎還較美國好)
3c. 為了打擊色情,不惜用盡各種破壞人權的手段。(有點像我經常指責的某些衛道者,自以為光明正大,卻用盡各種不光明的手段)
結果,擁有或者賣呢D野,隨時判得重過一級謀殺、強姦、侵害兒童罪。美國由於受基要主義派系的深厚影響,在法律方面變得非常虛偽。
就像禁止大麻的法令非常嚴,但實際上幾乎無法執行(「法不責眾」的道理,中國人明白,美國人似乎不明白),被捕的人少得可憐,但判得極重。
結果嚴厲的法例並沒有維持社會道德的高標準,反而因為沒有人認真看待禁制大麻的法例,連帶對其他法例(和政府的其他管制)都同樣存有輕蔑態度。
立一條無法執行的法例,這簡直是政府對自己開的最大玩笑。美國禁制色情形成很矛盾的結果,一方面執意用盡手段對付某位色情大亨,一方面因為不斷控告令其他商人倒台或不敢入行,以致那位色情大亨反而建立了壟斷地位。(最後這位大亨入獄,不是因為色情物品,而是因為他逃稅—因為他不喜歡給錢政府對付自己。)
同樣的道理在毒品和黑工市場有相似的效應,強力禁毒令毒品價格大升,但癮君子不可能因而戒毒,反之挺而走險(香港對癮君子提供美沙酮,一直聲稱是戒毒,到近年才改口承認,其實是為了避免他們為毒品偷哄騙搶)﹔黑工和蛇頭被捕,僱主有賺無蝕(連尾糧都慳返),反而令偷渡費用大增,黑工不可能還清錢,結果淪為奴隸,甚至被迫善為娼。作者批評,美國社會中了「自由貿易」的毒。誤信完全自由的營商環境就是最好,忽視政府管制的必要性。結果壟斷行為和種種地下經濟只會令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要解決「地下」問題,必先要拋開道德包袱,先把它們提上地上,加以監管。美國現在的「自由」,只偏向保障大商家的自由,而不是勞工和消費者的自由。
就如黑工,黑工代表了市場的需要,禁制也無法阻止,倒不如讓黑工變成正規,那麼他們就可以受法律保障,減少很多社會問題。
又例如歐洲某些國家大麻和色情物品都合法,吸毒人數沒有大增(販毒仍然是犯罪,政府有渠道讓癮君子合法購毒),色情物品一時流行後便長期衰退(因為大家睇到悶、又沒有被禁時的神秘感)。
其實,就連美國的色情物品也經歷同樣歷程(雖然美國仍有猥褻法,但已鮮有執行,又一條無法執行的法例……),因為網上色情(包括盜版侵權和免費合法下載),加上色情影星和影片供過於求,現在美國色情業界一直為營利不斷下跌叫苦。
(另一方面,美國也出現了《AV 現場》所指的那種「變態」風潮,為了吸引觀眾,題材越走偏鋒。不過,觀乎歐洲的經驗,我覺得只要 AV 能真正合法化、普遍化,「變態」的路是走不長的—畢竟大部分的觀眾是「正態」,變態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時新奇—我甚至覺得很嘔心—群眾選擇始終會令大部分色情物品走回常態。在這一點上我同意吳敏倫的看法。)又,雖然「為興趣拍 AV」令人難以置信,但多罕見的事都有可能。
本書作者就訪問了一些業者中人,有些因為享受而拍 AV 的女星,亦有個為了推廣節育而郵寄避孕套,最後變成色情大亨的慈善家。
(你不可以說後者虛偽,因為他是研究人口問題在先,然後才參與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家庭計劃。後來他想到用郵寄方式推廣使用避孕套,再後來才發展到變成多元化的色情郵購目錄。直到現在,他仍然每年在發展中國家參與有關計劃,而在美國司法部找機會檢控他的同時,美國國務院卻跟他合作搞國際支援節育計劃……)---
這本(終於)剛剛開始,看了日本和中國的部分﹕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時報悅讀網)
感覺沒有人家說的那麼悶。(不過方某對「悶」的看法和其他人不太相同啦)
Comments (5)
發現下面的小品蠻有意思
d公仔好特別的""
有空看看吧"hehe~
http://hk.myblog.yahoo.com/montagutchuen/
http://www.montagut.coms.ws/
HAHA, 我應該是你提及說過大崩壞悶的其中一人。講果個好似斷背山咁既森林果part係我床頭睡眠恩物。
你介紹的 "Reefer Madness" 寫的算是我其中一樣想深入了解的事...
查過天地的書目,下次大減價必買喔...謝啦﹗
不要盡信書本。
美國打擊色情業﹐而一個大亨獨大﹐並非促成貧富懸殊的主因﹐更不是社會道德意識下降的陪襯品。在毒品市場﹐亦是一樣。
要從大局看﹐色情或是毒品行業﹐都是最能包容低技術或懶人賺錢的行業。而這年頭﹐工業已轉營﹐但勞動力的更替可不能一下子追得上﹐若非美國政府刻意打擊﹐毒品和黃業恐怕會超過六十年代尾的虛無時代的水平。
癮君子是無論如何都存在的﹐打擊毒業令毒品價格上升﹐並不是一面倒地使癮君子要去冒險買賣貴貨﹐部份癮君子會另挑替代品(雖然都不是有益的)﹐部份則怎也買不到。事實上﹐美國(以及歐州)入口毒品數量下降﹐正使金三角地區經濟轉營的主因。當部份癮君子被趕入窮巷的同時﹐癮君子總數控制在一定水平﹐這可以說是政績。
黃業亦然。不要因為有一個大壟斷家﹐就看成社會變得不公平了﹐那將會混駁了兩種道德命題。即使富人依然有法子一邊狎色(豈止女人?!)﹐一邊喊道德口號﹐三十年以來﹐集團控制的黃業及美國國人口販賣﹐數字已經大減。反而是亞洲肉奴販賣的個案沒有改善過﹐這比甚麼基要主義作崇論﹐更實際地說明黃業的黑暗面。
至於貧富懸殊的問題﹐香港要比美國更為嚴重﹐而大陸也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到底這反映了誰的道德論述比較虛偽?
人追求極致的心不改, 正規化的黑工將會被更不能言清﹐黑工中的黑工取代。而這二十年間﹐全球的性道德規限都大為解開﹐這不是使性犯罪變少了﹐而是我們不再覺得某些情景為非禮﹐不再抗拒部份廿年前的性社交和禁忌行為。
這種情況﹐反映在不擅挑逗者﹐在社交領域以及成家的機率均結構地下降﹐而令社會整體資源分配、婚姻率大大變更。(嚴格來說﹐是先有統計指出婚姻率下降﹐而後再有調查﹐推論單身人士不少都對性感生活光說不練——「他們更為期待伴侣要性感﹐但是他們自覺並不性感」)
保守的年代﹐社會監控越界的行為。開放的年代﹐社會淘汰拘謹的人。而文明的演變﹐不是在於邊緣社群減少﹐而是被邊緣化的人﹐對制度剝削更加內化馴服而己。
我不同意。
1. 人口販賣和黃業不能一併視之,正如建造業不等於黑工。
有迫良為娼是事實,但警方的標點很明顯是掃黃,而不是保赤安良。就像上次介紹的印度例子,掃黃不會消滅黃業,只會令妓女的生活更慘淡。
2. 「全球的性道德規限都大為解開﹐這不是使性犯罪變少了﹐而是我們不再覺得某些情景為非禮」
你所講的非禮,和法律的非禮並不相同。你講的「非禮」大多只會被社會排斥,而不受法律制裁。(當然,有一些也有關的,例如通姦。)
至少強姦非禮,長久而來定義也差不多﹔還有性騷擾這些新增的罪名。性道德的規限變鬆,和性犯罪是兩回事,後者是法律的範圍。
3. 癮君子的數目真的受到政府掃毒的限制嗎﹖我很懷疑。
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就是掃毒手段的強弱,從來只反映政治現實,而不是毒品的普遍與否。
其實在美國開始狂掃大麻的時候,美國習慣吸大麻的人口已經比最高峰期下跌四成。可算是「賊過興兵」。
更重要的是,當大麻廣受中產階層使用的時候,政府並沒有大力掃除大麻。而是當中產放棄大麻(轉移吸古柯鹼),大麻變成貧民象徵的時候,社會對大麻開始產生極度厭惡,而政府開始大力打擊。
無論怎樣說,一個收藏大麻的人要判無期徒刑不准假釋,反而暴力殺人犯坐十幾年可以出獄,這樣的情況怎也不能說是正常。
4. 現在有不少國家(包括荷蘭、加拿大等)已經把藥用大麻非刑事化,而且由政府規管大麻買賣。那麼這些國家是否變成毒品樂園﹖
正如賭波一樣,由政府規範化,總好過只講打擊,而把市場推向地下,讓黑社會賺錢。
美國禁酒,正好是一個歷史實驗。嚴厲禁酒沒有令人民不喝酒,只有令私酒猖獗,坐大了黑幫﹔後來酒禁解除,美國有沒有倒塌﹖沒有,但酒變成正當商品,就不再是黑社會的生意了。
5. 我沒有說壟斷一定會造成貧富懸殊(這似乎也不是這本書的主題),只是說政府一味打擊,最後造就壟斷。
6. 無論是保守或開放的年代,社會都會監控越界的行為﹔分別只是,開放社會對越界的人比較寬容而已。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