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5, 2006

  • [今期注意]


    《明報月刊》六月號


    「文革四十年祭」特輯—特地點給對文革沒認識的學生。
    為何上幾代怨恨中共的人如此多,當然不是無原因。也不是播多幾次「心繫家國」可以解決的—那只是騙現在的小孩子。


    大城市與精神生活」,六月六日日記提過了。


    國家地理雜誌》六月號


    查爾斯王子和他的有機王國
    沒想過查理斯王子除了緋聞,還會很用心的做一番事業。


    科學人》六月號
    (相信筆友會對「大霹靂」和「望遠鏡」那兩篇文章很有興趣。)
    (雖然「大霹靂」那篇文章,對於大部分中學生而言都應該太深了……)


    自我激勵還是受人蒙蔽﹖
    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雖然自稱為積極悲觀主義者),我很討厭那些不斷教人「樂觀積極」的聲音,因為他們只顧挑釁別人的盲動,人家後來失敗卻不關他們的事。換言之,一堆不負責任的鼓動者。


    再補一句,從中學開始,我就很喜歡看這位「懷疑論者」的文章。
    雖然懷疑論者一向都是頗討人厭的。(尤其如果你是自然療法家、星相學家、祈禱治療師……諸如此類)


    《科學人》五月號


    「全球化讓窮人更窮﹖」
    作者以不同數據的比較,認為全球化本身並不會令窮人變得更窮……或更富。不同的發展中國家怎樣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會才是問題。
    例如經常被批評的「血汗工廠」,當然是應該改善,但為何有那麼多人願意去幹﹖就是因為在血汗工廠工作待遇優厚得多,工人才願意冒險去做。
    又如童工問題,研究顯示禁止童工未必真的能讓兒童得益。因為在收入銳減下,有部分兒童會加入更危險的工作,如雛妓。作者指出要真正解決童工問題,應該先從普及和免費教育入手。


    作者並非要求阻止改善工人生計的努力,但他們認為把這些問題歸咎於全球化並不合理,亦無濟於事。(中國大陸早年工人過剩,奸商剝削工人時有所聞。改革開放多年後,有報導指出珠三角地區的工人已經開始對高危、福利不好的企業說不。經濟起飛的中國社會總於有望從市場層面推動工業安全和勞工福利了。)


    同樣是非洲鑽石生產國,有民主政體、也有陷於內戰的,各國的不同發展說明了「錢」本身不是罪惡,不正當的手段才是萬惡之源。


    「妓女的工會」


    本文可以與上文合併來看,因為裡面提及團結妓女和對妓女的兒童提供上學補助,可以大大改善妓女的生活困境。


    這位印度善心醫生證明,要抒緩娼妓問題,要靠的不是污衊和壓制,而是尊嚴、充權(enpower)、和團結。
    (這位醫生就跟警方談判,要求停止向妓院放蛇。因為妓女的生活條件本來就很差,放蛇導致收入減少,就沒那麼容易堅持使用安全套。教她們任何知識也沒用,因為眼前沒飯吃的威脅,比不可見的愛滋病危險得多。)


    《科學人》四月號


    萬物有時
    這篇對《現在幾點鐘》的書評應該比我有可能寫出的都更好了。


    《軍事家》七月號 (很明顯是方某託叮噹從未來世界買來的……)


    96頁「二戰時的征俄之謎﹕決策與執行」
    一般而言,「兩線作戰」都被視為是德國的致命傷。而二戰其間征俄,各方論者一向都批評是希特勒剛愎自用和戰略模糊的顯證。
    不過本文作者卻持有相反觀點,他認為征俄在戰略上是最正確的道路(繼續打英國沒有用,攻打地中海也不是戰略上最有效的),問題是因為距離過長和交通不濟令德國的機動優勢無法發揮,半途停下等待補給無可避免。德軍將領被「莫斯科征服者」的光環所蒙蔽,在缺乏足夠後勤支持之下盲目繼續進攻,才導致失敗。(希特勒後來不准撤退卻只是後果)
    雖然德軍是當時機械化最強的軍隊,但後勤大部分還是未機械化的。而且,就算到了現代,後勤補給還是戰爭的最大問題。(例如海灣戰爭中,聯軍就等了幾個月才能集結)

Comments (5)

  • 後勤補給從古代到現代戰爭都係好考人既一環。兵貴神速,但偏偏最重要既就唔快得。

    樣樣跟身行軍就唔快;唔跟身咩,又打唔得持久。後勤只屬輕武裝部隊,防護力薄弱,運送中途遇襲通常都輸得;派一大隊守護又太浪費,變相削弱前線實力。

    到建立左較穩定既前線基地,又要一直保持與最前線同後面既聯繫,斷左就好大鍋,就算幾精銳既士兵,缺乏糧食同彈藥就想打都冇得打...

    現代戰就更麻煩,又空降、又導彈,地面防線做得幾好都會有被孤立既危險。係就係有空投補給,但投放點的準繩度依然唔理想。所以,想打贏,物資、兵力、軍備、部處、應變等等都要做得好,之後當然係祈求唔好出意外... 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遇著疫症、天災就麻煩囉...

  • 曾經有日本人分析戰敗原因,就是因為補給線太長、而且護航不周。

  • 遠征︰一係就以迅雷不及掩耳既速度消滅哂所有敵人,做唔到就最好一步步黎,必要時更要放棄辛苦佔據既領地,補充好後再出擊,尤其係對住財雄勢大、資源充沛既大國。若補給不足以填補消耗,又不肯徹退,就真是死路一條的死守。

    中途島一役後,日本海空軍損失大量富經驗的精兵及軍艦、戰機,邊度仲有得護航。佢地駐南亞既軍隊應該暫時徹退,待軍新一批軍備、及受到完善訓練既新兵準備好上戰場才打過。

    美國「隔島打」既戰術就係咁先成功,留守孤島既日本軍真係犧性得好唔值。照理一切妥妥當當既話,美軍要打贏肯定要付出多十至廿倍既代價才行,但事實就守軍戰死比攻方還要多上好幾倍...

    不過美國應變得真係好,日本拖長黎打都係會輸,因為佢地失去左南亞既寶貴天然資源,以後只可從中國大陸等地補充損耗,不是很夠呢... 加上當其時其盟國已分身不暇,沒有牽制、暫緩美國進攻既能力,以一己之力要在短時間內作好準備實在難過登天...

  • 根據日本人自己的說法,他們根本沒有想過護航(沒有汲取英國經驗﹖),直到大戰末期才醒覺,不過當然也沒有機會了。

    「逐島佔領」也是很沒效率的做法。
    不過,作為侵略者,無論是控制樞紐或全面佔領,都不容易。

  • > 我很討厭那些不斷教人「樂觀積極」的聲音,因為他們只顧挑釁別人的盲動,人家後來失敗卻不關他們的事。換言之,一堆不負責任的鼓動者。

    Now I see why you don't like me.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