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7, 2006
-
[再談氣象預報]
想不到引來最多注意的話題,除了愛情,還有天氣。
(難怪英國人見面總要「今天天氣呵呵呵」……)
見到很多人寄望有八號風球的假,有些套用專業部門資料做推論,有些純粹盲目希望。最後發現在下的招牌沒被颱風吹跌,倒是有很多人跌了眼鏡。
不過對於天文台每次都要被罵,我倒是覺得很不爽。
我是天文台擁躉沒錯,但我更恨陰謀論。
預報錯了被罵,是他們不幸運﹔預報對了(不掛八號)也要被罵,就是豈有此理。
戴陰謀論的眼鏡來看東西,看出甚麼都是可以的。
天文台不掛八號、黑雨,是屈服商界壓力。
(其實很滑稽,難道天文台長會因為李嘉誠不滿意他掛八號波,就會被炒魷﹖)
醫生用貴藥醫人,就是屈服藥商的壓力。
老師選了本貴書,就是跟書商有利益交換了。
我不是說這些事情不可能發生,但這些都是極之嚴重的指控,直指當事人專業失德。沒有證據、憑感覺說這種話,跟誹謗沒有分別。
每次天文台長決定不掛八號風球、或者在夜間才有八號、黑雨,總有人罵天文台是怕了商界壓力。
這種無賴簡直就好像一個醫生,告訴家屬病人「冇得救」的時候,突然罵醫生﹕「你是庸醫﹗」
醫生保證病人入院就有救的麼﹖天文台長可以保證讓你放假的麼﹖
老天就是讓大雨在夜晚下、颱風在夜晚過境,你奈他何﹖
你不敢去罵「天」,就罵「天文台長」﹖﹗
---
為何天文台的預報經常受懷疑呢﹖除了純粹「我想放假」情意結外,倒也有些合理的解釋﹕
A. 政府架構
不斷為人垢病的,天文台隸屬經濟局(即現在經濟發展及勞工局經濟發展科),認為天文台要服務於經濟發展,所以不敢掛風球。
首先,天文台的運作和隸屬是兩回事,掛風球也不關政策局的事。天文台也承認,因為發警告訊號影響很大,所以一定不會隨便掛。
但裡面還是有準則的,天文台長會視乎是否達到這些準則,才決定掛。並不是說因為影響大就不敢掛,否則就永遠都不掛好了。
方某在中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天文台隸屬經濟科,也同樣覺得很困惑。
不過,現在只要肯看看網頁,就會發現經濟局是個橫七雜八的局,上至民航、天文、下至港口、能源,中有郵政、消費、旅遊,都是這個科管的。
它管的東西比衛生食物及福利局和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更「唔啦更」,看這兩個局的名字就知道它們管的東西各有「三範」,但經濟局管的東西根本連歸分三類也不成。
以為天文台受商家影響的人,看組織圖就更離奇。天文台歸誰管的呢﹖是一位叫「經濟發展及勞工局首席助理秘書長(經濟發展)8」的人物,他管的範圍包括「電力公司管制計畫、電力市場規管、郵政服務、氣象服務」,除了電力公司之外,這位仁姐管的東西跟商界別無關係。(要跟商家有關的,倒不如去工商局找吧)
與其說歸經濟局管就怕影響經濟,倒不如說這是個「總務局」,甚麼雜務都歸他們管,很難管得好吧﹖
有人提議不如歸保安局管吧﹖其實,只是你不相信香港政府的話,給哪個局管都會懷疑,就算獨立成「廉記」般歸特首管,你也只會更懷疑。
所以,以天文台歸經濟局管為由,質疑他們的判斷,是不合理的。
(如果由我來提議,我倒會建議學日本的「文部科學省」,成立一個「教育及科學局」,把所有教育和科學專業部門都歸它管。例如教育、天文台、政府化驗所、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古物古蹟辦事處等。如果沒有環保局,則環保署也可以歸它管。)
B. 地理問題
公眾對天文台的懷疑,其實地理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新加坡氣象局(這機構隸屬國家環境署,至少略減香港天文台的那種懷疑),一向有提供分區預報的,把整個新加坡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區。
這個分區在我眼中頗為無聊,因為新加坡地方小,地形又平坦,東邊和西邊的天氣不會有很大分別,頂多就是「東邊比西邊氣象高一度」、「西邊下雨東邊多雲」吧﹖
不過,地理因素在香港就很重要了。
香港雖然不是大地方,但香港多山、地形多變。於是香港被山脈切割為很多塊地區,連面對的天氣也不同。只要想想冷鋒過境時,打鼓嶺和市區的氣溫差多遠(隨時差十度)就成了。颱風過境時,因為地形屏蔽和面海方向不同,當風的勢頭和時間都很不同。
所以往往會出現﹕天文台宣佈不掛八號風球,但某處有人被吹得變滾地葫蘆﹔又或者天文台掛了八號風球,但有些地方竟然連一點風也沒有。於是,就算不講「打工仔 vs 商家」的矛盾,天文台的訊號還是動輒得咎。
很喜歡罵「天文台不準」的人(包括氣象愛好者),似乎沒想過天文台預測的基準點在哪裡。
我們一般在天文台網頁上看到的預測,其實幾乎全都是以天文台總部作為預測地點。(所以講冷鋒過境時,才需要說明「新界地區再低幾度」)
你想想,全香港有多少地方像天文台﹖(天文台是位於尖沙嘴中心的小山上,該區唯一的原始林,四周有高樓大廈環繞。)
這個預測,恐怕只適用於油尖旺一帶。大家見到這個預報就以為自己家也一樣,事後不罵娘才怪﹗
看天文台的歷史,「風球」開始時,本來只是為了航海安全的用途,警告船隻避風。「風球」是以維多利亞港的風力為標準,由於市民一般都是聚居於維港兩岸,後來被各方面引用作為停工停課的根據,倒也合理。至於新界當時的農民,對於天文台的警告,亦沒多大需求。
不過,隨著人口膨脹,政府有計劃向郊區疏散人口,市民住得離市區越來越遠。在這種情況下,只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的警告系統,就自然顯得不適合不同地區的狀況了。
要天文台避免再被罵,是不可能的了。但因應香港地理型態高度分歧的狀況,倒是能夠嘗試新加坡的那種分區預報。
(教育倒不必了,你教一百次,大家都不會明白「天文台預報不等於我家狀況」是正常現象)
近年,香港天文台已經推出分區天氣報告,但這個只是現況報告。我相信天文台是有能力搞分區預報的,不過他們往往很保守,要隔很長時間,到相當有信心才肯把東西公開。
香港的天氣預報應該如何分區呢﹖非專家的我,有這個構思﹕
(參照天文台分區天氣的氣象站分佈)
1. 「市區」(天文台—氣象站位置,下同)
—九龍、港島北,受山脈南北環繞的維港地區,西北或東南當風
2. 「新界西南」(荃灣、青衣和屯門)
—荃灣、葵青、屯門各區,東方、北方有山脈屏蔽,西南當風
3. 「新界西北」(石崗、流浮山、濕地公園、上水、打鼓嶺)
—元朗和北區,南方有山脈,受北風影響強
4. 「新界東北」(大埔、沙田)
—大埔和沙田區,東北當風(但大埔離島缺乏氣象站,不夠代表性)
5. 「新界東南」(北潭涌、西貢、將軍澳)
—西貢區(和港島東北鯉魚門外),東南當風
6. 「港島南及離島」(山頂、黃竹坑、赤柱、橫欄島、長洲、昂坪)
—南區和離島區,主要當南風。(但地區構成比較複雜,只因為離島人口少所以方便計歸入一區。)
7. 「大嶼山北」(機場)
—機場和東涌等,西北當風。(機場本屬離島,但西北向,與其他南向離島受風情形很不同,風向影響的煙霞也很不同。)
C. 「警告」相對於「休假」的獨立性
長遠而言,其實要保證天文台的專業,不是叫「反對經濟干預」的口號,而是讓「停工」和「訊號」脫離關係。教統局決定停課本來就不一定要硬看風球,只要覺得某區危險就可以停課。哪區停工也應該是讓勞工署決定的,根本不應該關天文台事。
由於地理因素,停學和停工,其實都是可以分區進行的。只是香港習慣把所有東西「集中中央」罷了。
當然,這樣會有個壞處﹕可能市區的人會發現西貢、離島常常停工停課,他們卻沒有。不過這只是住在偏遠地方的「回報」吧。
更大的壞處反而是,不全港放假,就怕老闆不公平對待啦。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
註﹕反正跟世澤兄唱對台,不介意再多加一句。
他也許忘記了,英勇的皇家警察,在對付六七暴動的狂徒之前,就先偏幫商家剝削、鎮壓示威工人,釀成「新蒲崗血案」。如果沒有這一點,「反英抗暴」一開始時,是不會得到市民支持的。事實上,是因為左派走得太極端,搞恐怖主義令市民惶恐終日,才令市民轉為支持港英政府鎮壓左派。
(見延陵科學綜合室《文化大革命志》補卷一「赤禍香港」)
就算把世貿會議搬到回歸之前,香港警察一樣會做同樣的事。
早在警察有皇冠之時,「有牌爛仔」的別號就已經存在了。
雖然我也懷念「皇家」,但政權轉移,名號被取消是自然不過。「皇家」只是一個尊榮,並不代表有關機構的道德特別崇高。沒了「皇家」,也不代表墮落。
香港的政治問題,是源自畸形政制,而不是公務員隊伍的普遍腐敗。除了一小撮人之外,香港公務員一般都訓練有素、克勤奉公,至少也算無功有勞、基本稱職,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明白事理的市民都會同意的。
我不是叫人不要懷疑公務員的判斷,懷疑是必須的﹔公務員也自然會犯錯,要有公眾的監督。但屢屢用陰謀論對待政府的日常工作,這樣跟獵巫沒分別。
Comments (9)
我有個朋友在天文台做科學主任,他告訴我現在的天氣預報純靠電腦模擬分析,與科學主任的專業知識、經驗、個人第六感等等全無關係。至於幾時上八號、紅雨、黑雨,就全屬政治考慮,加上傳媒記者的"輿論壓力",配合天文台台長的個人意願。
因為電腦當道,依家預報員既個人發揮的確係少左好多。
不過我地上氣象班時,仍然是有靠經驗去「微調」預報的。
(只要看天文台電腦預報的颱風路線和正式公布的預測不同便知)
如果說「完全」是政治考慮,就不公道,因為不是沒標準的。
只是早點掛或遲點掛、marginal case 掛不掛,這些就自然涉及個人考慮了。
第一次在你的blog中留言,多多指教!
看了一些討論版,深感網友們的主流意見的轉變,由大鬧到小讚。
有空的話,不妨看看小弟前兩天的短文 (http://www.xanga.com/ronald_yick)。
Seen
早說了,「我想放假情意結」罷了。
香港人的習慣,就是只要老子心情不爽,說甚麼都可以。
方兄﹐香港人很多﹐網上有一堆﹐網外又一堆。網上一大堆口直心快放炮嘴﹐那是世界皆然的呀。
係inmedia有人post左呢篇文章geh link而黎到呢度
或者可以為你geh問題提供另一個解釋:就係實際上真係質疑天文台決定geh人其實只係少數,只係傳媒為左「平衡報道」而將一d唔信天文台訊號geh市民報出黎,相信天文台geh公信力算係眾政府部門數一數二
至於隸屬,其實應該係因為氣象部門一般係隸屬運輸部管理,因為理論上最需要用到氣象資料geh係航空,而香港geh海空交通係拆左出黎掟去經濟局,所以出現天文台歸經濟局管geh咁奇怪情況
simontsm兄﹕傳媒還傳媒,在一般社交場合中,聽到對天文台發訊號的不滿是相當多的。天文台的預報,曾經也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同義詞。(當然現在已經很進步了,不準的嘲諷也少了)
至於隸屬的問題,我相當認同您的看法。畢竟在天文台裡,航空氣象是一個很大、相當獨立的部門。
天文台成立時,還沒有航空這回事。不過可以肯定天文台是為了航海安全而成立的,可以參考討論天文台歷史的書籍。
香港除了有一個地上的天文台, 還有一個台下天文台. 地下的那個很多時較地上的準確. 人也是一樣............路人甲上
http://weatherblogger.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24496
http://www.weather.org.hk/chinese/
多謝資料補充。
「地下天文台」的大名,相信任何對氣象有興趣的人都知道。不過這網站凡遇颱風就會變成「members only」,十分不便,所以我一般不會參考。
至於究竟誰比較「準」,我倒是懷疑「準確」的準則。
難道是像地下天文台的估天氣比賽般,鬥估氣象資料、估中有分,這樣決定嗎﹖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是不是有人拿天文台的資料來跟地下天文台比賽,然後地下天文台勝出了﹖)
香港民間藏龍臥虎,我從不懷疑。其實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發展民主社會,把天文台長變成政治任命,然後邀請方台長去主持﹖
把「地下」轉為「地上」之後,大家才可以從日常工作中評估,究竟是否比較準。
畢竟,地下天文台和正式的天文台,所做的有很多不同之處。
(就正如一個大俠可能比警察「好打」,但不代表由他執掌警務處,就會天下太平。)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