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2, 2006
-
[感謝日]
謝謝 Benni。
為免有變,不能再懶了,要趕快完成計劃中的參考資源簡介。木口小平至死,喇叭都不離口。(九月十日日記)
希望我直到死,書本都不離手。
--------------
今天晨讀課,本來打算抽一章來讀。不過他們太吵,我沒心情了。反正對他們來說,我的故事其實沒甚麼意義,就抄在這裡吧。
《孔子新傳》林復生,新潮社(台北),1991-5(1)
(書介見二月十三日日記)第十六章 若一粒麥子落地而死
孔子歸鄉的次年,西元前四八三年,他的獨子伯魚以五十歲去世。雖然平庸,喪子之痛,自不須多言。當時孔子六十九歲。先前,伯魚的妻子離婚之後再婚。年代雖然不詳,但依年齡推想,應非於伯魚死後才再婚。孫子子思不知何時出生,但若在伯魚三十歲左右的話,那時應該約已二十歲。
和伯魚不同,孫子子思自幼即在孔子學園成長,啟蒙得早,天分也高。傳說在孔子去世後,拜曾子為師,著述儒學經典,得到孟子傳薪。孔子和子思的對話在論語及禮記中並沒有記載,但「孔叢子」、「說苑」及其他稗官(讀敗)野史有記載。有這樣優秀的孫子,應可聊慰孔子的喪子之痛。……
西元前四八一年,哀公十四年春,顏回以四十一歲的英年早逝。當時孔子悲傷慟哭,說﹕「啊﹗天要亡我,天棄絕我了﹗」
在眾多門人中,孔子把顏回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無論學識、德行都最得孔子賞識。據論語,孔子最器重他,一向要求學生甚嚴的孔子沒有責備過顏回。孔子曾開玩笑地說﹕「顏回對我沒有幫助,因為對我所說的話都無不心服。」他的思想完全跟孔子一致。
在許多貧苦的弟子中,以顏回為最,但他一點都不以為苦,而樂於學問、修德,不輕易出仕。由於體質孱弱,未到三十已白髮蒼蒼,才德未充分發揮便已去世。(註1.)
顏回可說是孔子精神上之「子」,他的死對孔子來說是一種無可彌補的打擊。曾有學者說,顏回是孔子母方的親戚,但沒有證據。……
西元前四八零年底,孔子最後的工作,春秋的編纂接近尾聲時,衛國發生內亂。衛出公的父親蒯聵(讀拐潰)從流亡之晉國潛回,擁立他的一派發起內亂,軟禁執政的孔悝(讀灰),並強迫他支持蒯聵。當時事孔悝為宰的子路聞訊立刻進都城,卻在城門遇到同為仕衛的子羔正跟著人群出城。子羔認為大勢已去,勸子路和大家一起避難。子路說﹕「既然受其俸祿,不該見死不救。」就獨自進城。
在高台上,被迫擁立蒯聵的孔悝跟蒯聵等人站在一起。子路要求釋放孔悝,否則將放火燒追台。但對方派出兩名勇士跟他格鬥,結果子路重傷倒地。他說﹕「君子死的時候也該戴正帽子」,就繫好被砍斷的帽帶而死。出公流亡,即位為莊公。為了昭戒眾人,子路被剁成醢(肉醬,讀海)。(註2, 3.)
傳聞衛國發生內亂時,孔子有不祥的預感,他說子羔可能安全回來,但子路就很危險。果然,不久就有使者傳來訃聞。孔子站在中庭哭泣,並問及子路的遺體,使者回答﹕「被作成醢。」孔子馬上叫家人丟棄所有的醢。子路的慘死,再次給孔子沉重的打擊,使年已七十二的孔子哀號﹕「上天在詛咒我﹗」
冷酷的歲暮一過,又是春天。河面的結冰開始融化,河水重新淙淙流動。孔子喃喃低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如今他已七十三歲,長年跟他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弟子們,有的逝世,有的作官,已紛紛離開他的身邊。
孔子形容憔悴,拄杖徘徊於山野,步履蹣跚。他回顧自己的生涯,卻並沒有太多後悔,可是有很多不明白的事。他仰問蒼天,但得不到回答。
日夕交替,月有圓缺,星宿遷移,年復一年循環同一軌跡,但與人世有何干係卻無法究明﹔生既然不盡知,死更無法明白。
孔子回想終其一生所完成的一些事和未能完成的許多事,並思考這些對人世到底有什麼裨益。時代日益混亂,百姓陷於痛苦的深淵,而他卻無力營救。他凝神窺探未來的世界,卻是雲靄蒼茫,遮斷望眼。
能做的他都已盡了心,再沒有餘力去做那些無法完成的事了。西元前四七九年,周曆夏四月,子貢聽到孔子身體違和的消息,就趕來探望他。
那一天孔子起得早,拄著杖漫步門外。忽然感覺體內不知那裡正在崩潰有如大樑折斷,因而癱坐門階上。他感覺弱生命的泉源逐漸枯竭,而平靜地唱著歌向他七十二年的生命告別,卻禁不住流淚。
當他見到子貢來時,說﹕「等你好久了」,並告訴他,自己的死期不遠。從那天開始孔子就臥病床上,不再起來﹔七天之後,在子貢等門人環侍下辭世。弟子們失聲哀慟。
外邊風和日麗,太陽從爽朗的藍天普照寧靜的大地。有士兵列隊走過的遙遠丘陵,樹林披上新綠。遼闊的田園生氣盎然,大麥正抽著新穗。曾在這裡落地的麥粒已經增加了十倍、百倍……。
註﹕
1. 顏回是出名窮的,《論語.雍也第六》有載﹕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稱讚顏回是賢人。一天只吃得上一碗飯、飲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屋裡,人家都憂愁得難以忍受,只有顏回還自得其樂。顏回真是賢人呀﹗)
2.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年紀最大(只比孔子年輕幾歲),又是最衝動的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慷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
(子路本來是個粗野之人,只好勇使力,連穿衣也要穿「野獸裝」,對孔子很不禮貌。但孔子用禮儀來吸引他,子路後便改穿儒服來拜師了。)
陳永明在《原來孔子》裡沒說錯,子路到臨死的時候,還堅持要綁好帽上的繩,可見他已經對孔子心悅誠服,以儒生自居(那頂帽是儒生的象徵)。學生謹遵己道,這大概也算是孔子的最大安慰吧。
3. 關於「醢」,同書第十五章有記載﹕
……還有一種用生肉醃製的「醢」,汁可用以調味。另外有加麴發酵的「醬」,種類很多,但不同於現在的醬油,不能長期保存,只是一種沾汁而已。
身為中國人,不太好意思說開,但當時確實有用人肉做的「醢」。古史中有不少殺死仇敵之後將其肉醃成醢的事,有時還分贈給大夥兒「品嘗」。中國人實在太忠於無所不吃的聲名。電影劇《楚漢驕雄》中,提到項羽劫持劉邦老父,歷史上項羽便是威脅要把劉太公製成「醢」。劉邦夠無賴,反唇相譏﹕我們是結拜兄弟,你做得出的話,別忘分我一杯羹。
4. 我認為在讀過有關孔子的傳記文章中,以本書最為吸引感人。除了因為作者以推理填補了很多一向未明的部分(書中有清楚說明),亦因為他把孔子的生活寫得最人性化。
《明報》上有名李察者,屢屢把中國歷代的黑暗全責諸孔子,把儒家學說全視作慢性毒藥。其言極盡「老屈」之能事,幾乎令人想起在大學圖書館見過,文革時揭發孔老二的「黑材料」。文人之敗行至此,實為我輩所不齒者。
(如果他也算說得通,那麼現代回教原教旨主義分子的恐怖活動全都得算到穆罕默德頭上,丹麥漫畫也就沒有「辱回」可言了。)--------------
係咪覺得好「霖」呢……
(來源﹕Yujin)
在七十一見到,但不想碰運氣去扭(我不喜歡博彩),謝謝連妃娘娘。
人生若如熊與豬,何事哭得抱頭竄﹖
--------------
(背景音樂﹕Blueseed—祭奠之歌)
Comments (2)
"人生若如熊與豬,何事哭得抱頭竄﹖"
好得意呀~!!!
piglet好似係仔黎~! 估唔到, 現代人接受同性戀 接得咁好~
我冇諗過佢地係咪同性呢個問題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