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30, 2006

  • [晨讀速報—科幻小說]

    (為了抄書,星期五的文竟然今天才貼,我還沒做功課……)

    又是晨讀課,雖然「馬嬲」們還是「把口唔收」,不過略為收歛,算是不太勞氣,所以繼續講故事。

    我的首選當然是李逆熵的《無限春光在太空》,因為內容夠短,有趣而又符合正統科幻。(李逆熵特輯見 [書海潛遇(13)] ,一月十三日日記)
    基於學生「獵奇」的心理需要,選了篇〈百見不如一聞〉,具體內容請自己找來看。不過可以告訴您,這一「聞」真夠幽默。(雖然以學生的反應來看,肯定不是嘻哈絕倒。)

    由於我替「上主」籌備下月的「作家推介」閱讀材料,李逆熵必然會入選(方某是有點偏心沒錯)。所以其他班的同學,除了到圖書館借書之外,亦可以在五月中的晨讀時間接觸李逆熵的一篇科幻小故事。

    ---

    一個故事在這裡沒甚麼好說,我之所以選李逆熵,除了因為「我就喜歡」、故事又夠短之外,就因為他寫的科幻在我眼中夠正宗。

    雖然我向來少讀小說,不過「科幻小說」這個題目,無論任何時候一提起,必然會引來爭議。因為我遵循李逆熵那派「西方正統科幻」的看法,認為科幻中科學和幻想同樣重要。倪匡康那種有幻無科的作品,只應稱為「奇幻小說」,為了這點,我曾經跟劉大導吵過。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倪匡小說不好—我沒讀過不好評說。我只是說,我認同那一批的意見,既然倪匡的小說沒有科學元素,就不應該算是科幻小說,雖然他自稱如是。
    舉個例,我說《國產零零柒》不能稱為武俠小說,也不算是貶抑吧﹖)

    (又,維基的「科幻小說」條目非常離譜。「科幻在中國」一欄竟然只介紹大陸作家和倪匡,而沒介紹台灣作家—如張系國,連張君默也沒有。姑且不提「分裂祖國」這頂大帽子,在海外而言,台灣科幻作家的影響怎也比大陸的大。
    而且大陸早些年的所謂「科幻小說」,還只是停留在「兒童科學文藝」的層次—這個我讀過,和台灣的水平還有差距。當然也因為封閉和文革打擊的緣故。
    當然,現在大陸的科幻小說水平如何,既然沒讀過,我就不好評論了。)

    「科幻 = 科學 + 幻想」是甚麼意思呢﹖這個說法很容易被誤解和反駁,以為這樣令科幻小說變成只有科學細節的「科學狂小說」。
    我認為,科幻小說中「科學」這部分並不是「科學知識」(否則跟大陸那種「兒童科學文藝」沒分別),也不是「科學方法」(那些倒不如叫「科學家小說」),而是「科學精神」。

    科幻小說之所以珍貴,除了文學元素,還因為有很多「預言」終能實現(近至機械人和電腦的應用,遠至登陸月球),令人稱奇。這並不是單純「幻想」的結果,而是「科學精神」的發揮。
    科幻作家透過小說,探討科學對生活和生命的影響,並且用文學的筆觸表達。科幻作家在這種探討之中,合理地構想未來(或異世界)的情境,從而形成不同的「預言」或「遠景」。這個「合理」的構想,就是符合科學精神、自然主義的幻想。

    對科幻小說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描寫科學和人類的關係,探討科學對生活和生命的影響」這一點,而要達到這一點,正正需要科學精神的發揮。

    主角是科學家,有外星人太空船,不等於是科幻小說。

    ---

    又當文抄公,因為這篇的確是好文﹕

    〈什麼是科幻小說﹖〉(愛羅克著,李逆熵譯) (方按﹕我懷疑這愛羅克就是費米)

    在所有的文學分類中,科幻小說出現得最晚,也遭到最多的誤解。如果你問朋友﹕「你們喜歡讀科幻小說嗎﹖」你可能得到的回答會是﹕「科幻小說﹖什麼是科幻小說﹖」或者「我看過超人和那類連環圖畫,好幾年前早就不看了。」沒那麼氣人的回答是﹕「哦,你說的是電視裏那些哄人的飛碟和火星入侵者吧﹖嘿,有空兒我也看,但我確實歷來對這種小兒科的玩意沒有真正興趣。」你還可能常常碰到一類人,他會以輕蔑的口氣,直接了當回答﹕「我從不讀這些荒謬的東西。」

    我們在這兒要談的就是第一個回答提出的問題﹕「什麼是科幻小說﹖」這確是所有難題的關鍵,因為當深入探討下去,我們會發現,事實上,上面談到的種種反應和這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有多少個科幻小說家(且不論讀者)就有多少種科幻小說的定義,」這提法可能有點誇大其詞。不過凡是對此領域多少有點熟悉的人,都非常清楚要為科幻小說下一個確切而無可爭議的定義非常困難。勃特勒的《埃瑞洪》和 E.M.福斯特的《時間停止》是科幻小說﹖如果阿爾杜斯.赫胥利的《美麗新世界》是科幻小說,那麼喬治.歐威爾的《1984》呢﹖或者那只是一篇關於未來社會的諷刺作品吧﹖難道凡是以火星為背景的冒險故事就該叫科幻小說嗎﹖

    深究下去,我們不難發現,原來有許多所謂科幻小說,只是被著科幻外衣的其它種類故事。它可能只是本普通驚險小說,只不過用雷射槍代替了自動武器。橫越大西洋的走私者變成了來往於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走私者。《星球大戰》就是這類假科幻小說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再就科幻定義本身而言,(絕大多數定義是科幻小說作者定的),我們發現,從最簡單到最複雜的都有,比方說科幻是一種「如果……,將會發生什麼」的故事,也有的認為科幻是「探索人的定義和他在宇宙中的地位,這些探索及其結果將會豐富現有的、既先進、但又不清晰的知識。」這些定義顯然都不十分清晰。反而,著名科幻小說家羅伯特.A.海因萊因所下的定義,儘管有些乏味,倒可視為一個良好起點。他認為科幻小說是「在這種小說中,作者表現了對被視為科學方法的人類活動之本質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時對人類通過科學活動收集到的大量知識表現了同樣的理解,並將科學事實、科學方法對人類的影響及將來可能產生的影響反映在他的小說裏。」簡短些說,我們引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話來說﹕「科幻小說可界定為處理人類回應科技發展的一個文學流派。」

    從以上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科幻小說相對於其他文學類別是一個後來者。科學技術的變化,在人的一生中,足以影響人生產生急激的改變,這在工業革命後是世界上特有的現象。這種特定現象自1750年最先出現於英國和荷蘭,其後在1850年出現於美國和西歐,自1920年就遍及全世界。

    第一個對這種影響人類生活的新因素作出反應的著名作家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他被稱為「現代科幻小說之父」,他的作品經常探究科學及其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在英語世界中,最早的大師是H.G.威爾斯。他倆一起奠定了大多數科幻小說主題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科幻小說作家千變萬化,寫出多姿多彩的作品,使科幻小說繁榮發展起來。

    外星人生活在別的太陽底下,銀河政府的德政或暴行,有著荒謬、邪惡或者令人感動的生命形態的星球,威力巨大能探視人心思維的機器—科幻小說涉及的就是這樣一些奇妙的生物、陌生的環境以及人類對它們作出的反應。應該指出的是「科學幻想小說」雖然號稱「科學」,但小說裏無需充滿科學的內容。事實上,雖然也有一些故事以嚴肅的科學內容為主題,但那只是例外。如果科幻小說真的要在細節上專門描述科學的結構和活動,那麼這種科幻小說只有科學家才會對它有興趣。一切有知性的人們之所以對科幻小說感到興趣,原因是它的主題和題材遠遠超越科學,包括了生活各個方面的難題與可能性。

    科幻小說極易與其他臆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特別是與「幻想小說」(fantasy)相混淆。事實上,甚至有些科幻小說家有時也給弄糊塗了,稱其作品為幻想之作,而有時又把一些幻想小說貼上科幻小說的標籤。科幻小說的確和幻想小說一樣,都與臆測未知有關,甚至有時可能享有共同主題,這倒是真的。(這是引起混亂的主要原因)。但嚴格來說,這兩者正如石器時代的巫醫和現代外科醫生的醫學技術,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的目的,基本上是通過想像的敘述為讀者提供娛樂,就像巫醫和外科醫生的目的都是要給人治病。兩者都創造詭異的情境和描述怪誕的事件。不同的是處理的手法。如果將科幻小說視為幻想(從不嚴格的意義上說),那麼,科幻小說是一種獨特的幻想,它對奇蹟的解釋是「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主題開展是具有邏輯推理性的,每一步都必須考慮到必要的科學細節,有合理的科學構思。這些正是海因萊因的定義所試圖闡明的。

    正如上述,有一種非常流行,但又不十分準確或者蓋涵性不強的科幻小說定義,即﹕「科幻小說是『如果……,將會怎麼樣﹖』的故事」。如果一個人能夠永生,將會發生什麼﹖如果一個人能夠回到過去的年代並改變歷史的軌跡,將會怎麼樣﹖如果天空出現飛碟把人擄走,如果猩猩變成地球的統治者,如果月球和地球相撞,會怎麼樣﹖圍繞這些內容,大量低級趣味的雜誌、電影、電視劇集,以科幻小說的名義出現在大眾面前。上述問題常被用做故事的引子,但開頭後,這些主題便被擲至一邊,各種毫無邏輯,非科學的荒謬內容傾注入內。這是真正科幻小說的最陰險的敵人。由於披上「科學」的外衣,(故事中不總是有一個科學家嗎﹖)公眾極易上當,並對科幻小說產生錯覺。

    區別贗貨和真正的科幻小說,不是看題材。機械人,激光槍和怪物本身並不構成科幻小說。真假科幻(假科幻實質上是反科學小說)的區別在於對題材的處理。科幻小說家有時會提出一些以現有科學知識來說難以疊信或不可能的假設(如行駛快於光速的星際飛船)。有時他企圖解釋他的假設(例如,穿越四維空間摺合太空的通道),或者,有時任其如此不加闡釋,但故事一開始,他將會儘管依靠現有知識,並利用它來展開主題。更多時,假設以及其後的開展只是已知事實的外延。現在我們已能夠製造會學習和改進自己,能下棋和進行簡短對話的電腦。如果我們製造出一個比現在規模大十倍,複雜程度提高一千倍的電腦,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這些正是科幻小說家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寫科幻小說並非易事。講述一個來自金星的生物訪問地球,我們必須隨時掌握最新的關於金星表面的天文信息,並解釋此生物在那兒致命的高溫和壓力(據我們目前所知)下如何生存。時光旅行很有趣,但必須苦苦思索其中違反因果律的情況並設法解決所帶來的後果。一句話,所有真正的科幻小說的基本要素是科學精神——信仰人類理性的優越以及宇宙固有的合理性。

    可見,科幻小說不僅僅是個人的盲目奇想,很多人不喜歡科幻小說,是因為它「過於想像」,但是有組織的、建設性的想像與瘋狂、不加約束的白日夢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一種想像是神經病的——誇大妄想狂——不能區別事實和幻覺,另一種則是冷靜頭腦的思考。「過於想像」的嘲笑取決於你所說的想像是什麼。事實上,可以說,在大部分時間裏大多數科幻小說家的想像力是不夠的﹗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人沒有好奇心和想像力就是放棄其作為人類一員的天賦權利。有些成年人跟科幻小說以至年輕人都絕了緣,而且還自以為是的說,「我從中學起,就不看科幻小說了。」這與其說是在自我歌頌剛剛才得到的成熟,倒不如說是祝賀自己精神動脈的某種硬化。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常會失去一個重要的特性﹕「驚奇感」。關於這一點,我想再次引用愛因斯坦的話﹕「我們能夠體驗的最美麗最深奧的情感是神秘感。它是一切真正科學的播種機。誰對這種情感感到陌生,已不再能引起驚奇贊歎之情,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記得我們年少的時候,世界上的一切是多麼清新光明。最簡單的事物也充滿生機,引人入勝。我們多麼渴望不尋常的念頭。我們卻很少認識到這點,所以不尋常也就當作尋常了。我們年歲越大,世界有時也隨著我們的年歲變老了。眼中的事物在平凡的日子裏褪了色,於是我們以單調貧乏的心靈去面對世界,還去為自己機械的生活方式而慶幸呢。難道這是不可避免的嗎﹖當然不是﹗科幻小說就是一種渠道,在那裏面我們的思想仍在流動,並非停滯。科幻小說撥動我們的好奇心,伸展我們的想像力。它不是一種供偷偷地欣賞、現實的虛假代替品,而是現實美麗的伸延,也是為光明的宇宙增添更加輝煌的色彩。

    身體缺乏鍛練,就顯得沒有活力,頭腦也是一樣的。科幻小說不僅十分刺激,還為世界帶來見識及力量。許多科幻小說家本身就是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另外,每天都有許多勤勞智慧、負責任的男女想方設法繼續享受年輕人靈活思維的快樂。他們享受好的科幻小說的能力正是他們內在幸福的外徵。

    除了「過於想像」外,另一個常見的嘲笑是,科幻小說「逃避現實」。沒有人會反對文學小說為了避免「逃避主義」的罪名,必須以各種方式去反映讀者最迫切的問題,因此,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衛星工作人員或星球之間的管理行政人員的所作所為比維多利亞時代中葉的鄉下人或俄國人的活動更多地被人認為是在鼓勵逃避現實傾向。且不談顯而易見的看法,即﹕人只能在他緊迫繁忙之中去追求文學,從以上意義來說,所有文學都是逃避主義的,那麼從哪方面可以說具有創造性的科幻小說會是逃避現實的呢﹖逃避主義通常包涵寧要愜意的幻想,不要嚴酷的現實的意思,然而許多科幻小說描寫的正是最現實的細節,諸如可能發生的核大戰戰後餘災。如果科幻小說果真是逃避現實的話,那麼它可真是逃避現實的文學中的一種奇特的形式了,它竟然用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細菌戰爭遺傳工程情緒遙控太空探索,與非人類的智慧對抗,外星文明以及其他許多這種現象,使人們憂心忡忡。科幻小說提出以上現象比現實世界處理這些問題要早幾十年呢。所以,如果說科幻小說逃避的話,那麼它是逃進現實中去啊。

    還有,除了描寫核戰爭本身外,很多故事描寫一場戰爭的可能前奏,探索當前局勢中冒險的複雜性。另外,它形成了當前發展最快的一類小說,科幻小說拼命抨擊諸如種族殖民主義問題。這樣的攻擊在主流小說中並不多見。事實上,我們在科幻小說中所碰到的,正是我們應強調的高瞻遠矚和人類生存的意識。這常比那些自稱是社會現實主義的作品更具深遠意義。

    然而,科幻小說通常考慮的問題是關於遙遠的未來(可能是一百萬年後的事)﹔人類作為不斷進化中的生物(可能會滅絕並被地球上某種新種類所取代)﹔比人類更有知性的生物(可能大大地優越於我們,就有如變形蟲對我們無法了解一樣。他們的心智是我們無法理解的)。M.R.庫因在《自由主義者的信仰》中的一段引語對這種態度提供了很好的回答﹕「……如果我們不能超越當前迫切問題而從宇宙的根基和背景上去加以思考,我們對人類意識的觀點就會變得狹窄、閉塞甚至變得暴戾。」

    最後,讓我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和科幻小說迷赫爾曼.穆勒博士的話做為結束語﹕「透過科學的眼睛,我們愈來愈領略到﹕現實世界並非如人類童年時所見的、秩序井然的小花園,而是一個奧秘絕倫、浩瀚無比的宇宙。如果我們的藝術不去探索人類正在闖入這大千世界時所碰到的境遇及反思﹔也不去反映這些反思所帶來的希望和恐懼,那麼,這種藝術是死的藝術。……但是人沒有藝術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在一個科學的時代裏,他創造出科幻小說。」

    (附錄﹕實際上,沒有讀過科幻小說的人,無法完全理解「什麼是科幻小說」的答案。由於科幻小說的質量非常參差不齊,為了瞭解真正科幻小說,下列這些值得一讀的作品,可作入門參考﹕
    儒勒.凡爾納海底二萬里》、《從地球到月球》
    H.G.威爾斯大戰火星人》、《時間機器
    阿瑟.C.克拉克太空的另一面》、《2001太空漫遊
    艾薩克.阿西摩夫我,機械人》、《火星之道》)

    本文刊於
    —《無盡之旅》(科學與科幻叢刊第一輯),杜漸等編,三聯(香港),1990-1(1)
    —《挑戰時空—漫遊奇妙的科幻世界》,教育圖書(香港),1996(1)

    有興趣的讀者還可看看這一頁中《科幻的定義》一文。

Comments (6)

  • 文抄公:容我當文抄候﹐抄文到 hkday.net BookLovers 板嗎?

    站上有好些阿亞莫夫迷﹐對於這個題材﹐怕且討論過 N 次。但你那麼整全的討論﹐我未見過。所以﹐我看到有興趣﹐我想站友也會很有興趣﹐只怕會不會過長。

  • 自己寫過一篇小小討論 softcore 和 hardcore sf..
    http://jacky.seezone.net/2005/06/09/1267/

  • 1. 轉貼一向歡迎,何況您也一定會標明作者的。
    不過,我可沒甚麼「整全」討論喔。後半部根本就是在侵犯版權嘛……

    阿西莫夫迷……我可不是。不過可以問問他們,有沒有讀過《科學暨科幻叢刊》的阿西莫夫特輯。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公共圖書館找來一讀。

    2. 謝暴民大大,已讀。
    不過我諗就算藤子不二雄,都冇話叮噹係科幻故事吧﹖
    (不過,叮噹有幾個「大電影」,其實是有科幻味道的,縱使從西方正統科幻的觀點來看。)

  • 科幻不一定只有科學,以基地三部曲為例,一般人看了只會覺得謝頓計劃太神了,但對有社科背境的人來說,是一個心魔。

    社會科學意圖用科學方法或科學的手法去處理人從心理、個人到社會的問題,當得到了一些看來不錯結果,能做出一些看來像樣的預測的時候,人們就會很想將它應用到社會上,共產主義是一個例子、美國的種族問題也是例子。這是十分吸引但極為危險的做法,可能可以將社會變成烏托邦,但代價是因為一大堆未知的原因而令社會變得更差。

    謝頓計劃透過數學化處理所有人心理、個人和集體可能出現的情況(這正是社會科學正在嘗試的方向),然後透過計算來解釋甚至預測全銀河系的發展,並提出將全銀河系引導到特定結構的方法。這就是社會學家的夢想,也是最害怕的惡夢,因為能將社會科學應用到達成烏托邦;但同時,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烏托邦,也許最理想的社會狀況(烏托邦)一直不存在,但當我們以為已經找到的時候,我們就放棄了其他所有的可能,到我們發覺不對頭的時候就無法恢復,就像"美麗新世界"那樣。

  • 補充:基地三部曲的科學元素不比任何科幻小說少,例如超小型核融合裝置、星際行商。但它最吸引的地方是它對社會科學的想像(不是socilogical imagination)和對人類社會的預測。

  • 作者當然沒有當是正規科幻來寫~~
    但當中也有很「軟」的科幻元素:時間旅行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