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6, 2006
-
[書海潛遇(18)—期刊(050)]
(點解要寫呢篇做結尾呢,因為「十八」好意頭,又好聽過「十七」,嘻嘻……
)
除了書,期刊也是方潤經常讀的,而且每月總要先「追」完當月雜誌,然後有時間才「追」書。
要「追雜誌」是很難的,方潤每個月的時序是﹕
1. 月首的《明報月刊》
2. 《國家地理雜誌》
3. 月中的《選擇》
4. 《科學人》
遇上《軍事家》、《綠十字》、《談天說地》或《中大校友》之類又會先解決掉。每季收到各博物館的通訊,又是編輯新一期《聯合報》的時候……這些全部解決了,在雜誌讀完又未收到新雜誌的空隙,才是讀書的時間。所以買了書也往往趕不及看。
現在訂的雜誌不算多(也許對某些學生而說是很多了……),如果把所有我想看的雜誌都買來,恐怕一個月也看不完那個月的雜誌……這就是資訊爆炸。(另請查閱方潤圖書館所藏期刊介紹的「其他期刊推介連結 」。)
[一般期刊]
所謂「一般」,不是指品質,而是指題材。所謂一般,即是題材不限於某一範圍也。
《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月刊)
最早訂的一般雜誌,也是教育界一致推崇,但通常鋪塵的東東。
單說語文,讀者文摘的文章,無論中英都不錯,對照更有助學英文。以前沒有那麼多以「學習英文」為主題的雜誌時,讀者文摘的確是唯一的選擇。方潤這種英文白痴,沒有借讀者文摘來學英文,只是讀文章。
如果說文章內容質素,雖然讀者文摘不至於像八卦雜誌般亂寫,不過作為一般雜誌,我還是覺得它的內容不夠專業,所以後來就沒訂了。(另外,笑話欄的作品,多看幾年就會發現,是會重覆的。
說來也是,怎可能每期都有那麼多新笑話呢﹖)《亞洲週刊》
第二本訂的一般雜誌,因為當年有學生優惠。
我認為這本雜誌對於香港人是很有用的,因為香港人眼光太窄,就算會看國際新聞的人,因為香港傳媒往往只報「英美新聞」,很難看到其他地方的新聞。相對而言,亞洲週刊對於東南亞各地的新聞,比較著重,可補不足。想了解東亞各國的文化、經濟、社會現況,亞洲週刊是不錯的選擇。
既說不錯,為何又不訂呢﹖
一來,訂費其實還是頗貴的。
二來,越近回歸,其「筆鋒」(社論)往往傾向一味批評英美霸權、對大陸和新加坡對付異見的劣跡,卻置諸不理。你要罵英美是霸權,我不反對﹔但讀來不用那麼重「外交部發言人」的味道吧﹖
這似乎是整個明報集團的轉向,也不只是一本雜誌的問題了。不過,這本雜誌很奇怪,聲稱是「週刊」,但完全視乎新聞進度出版。有很多新聞的時候,一週可以出多於一期,這還算不算「週刊」呢﹖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試過十日之內收到三期。雜誌封面所標的日期,已經是兩星期後的日期,變成「未來人」了。)《明報月刊》
第三本訂的一般雜誌,月刊自然比週刊便宜,不過這是很「小眾」的選擇。
每次有人知道我訂明報月刊,總會搞錯,反問我訂的是不是《明報周刊》。就算有「倒好同學米」之嫌,我也禁不住說﹕「我訂本娛樂雜誌黎做乜呀﹖」
查大俠早有明言,搞《明月》是預了蝕錢的,哪像《明周》可以賺錢﹖
明報月刊主要是一本文化雜誌,除了討論社會政治、文化之外,也介紹各種藝術。在香港是一本比較沒多少人感興趣的雜誌,幸好這本雜誌內有金庸堅持,外者海外各地都有訂閱者(據聞連外國大學也會訂,給學中文或中國研究的師生),才不致因為「蝕本」而被砍掉。
如果香港連一本《明報月刊》也養不起,那就是香港的悲哀。
把西九龍反轉又有甚麼用﹖方潤是在中學時開始讀這本雜誌的,時間忘了,但訂閱應該是回歸前的事。敬愛的陳老師教中國文化時,很愛把明報月刊的文章影印來作討論材料,方潤總是早已先讀為快,向陳老師露出狡黠的笑容
。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的期刊,內容也是社會政治和文化,甚至有些科學討論,但程度比較嚴肅,沒有明報月刊的通俗。
方潤是在學生會室拾荒(保安部的失物逾期會送到學生會處理,一般都是任人拿取)得到兩本的,內容其實不錯,不過我沒有時間再去應付了。《信報財經月刊》(維基介紹)
就像《明報》有《明報月刊》,信報亦有月刊。
性質和《明報月刊》相若,都是社會政治、文化的討論。不過因為信報是財經報,所以信報月刊也有很多財經、投資的討論。
內容其實也不錯,不過我可沒興趣去看財經,所以沒有買。[科學期刊]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月刊)就算沒看過《國家地理雜誌》,只要是喜歡看紀錄片的,也應該看過國家地理的影片。「國家地理學會」這個非常著名的機構,因為以「會員制」招攬讀者,早已變成「國際」地理學會。
雖然聲稱是「地理」雜誌,但實際上的內容遍及各種歷史、文化、科學等內容。套用中文版的說法,就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奔波於道,奮戰於野」。雖說是科學期刊,但它是以一般讀者為對象,所以內容很平易近人。而且國家地理的圖片,也是出名精彩的。
中文版《國家地理雜誌》是 2001 年來開始出版,我便開始訂閱。由於轉換出版社,網頁上很多資料都不齊備,在下於是製作了中文版《國家地理雜誌》目錄。
如果您看過《中國國家地理》(我可沒有),您會發現它是照抄《國家地理》的模式,連封面也是差不多的,就只是把人家的招牌黃框變成紅框。
《Scientific American》/ 繁體中文版《科學人》/ 簡體中文版《環球科學》(月刊)相比國家地理而言,我讀《科學的美國人》讀得相當早。
因為在中學的時候,學校訂的國家地理是英文版,方某自然沒興趣。學校訂了兩本中文的科學雜誌﹕一本是《牛頓》(見下文),另一本就是《科學》(以前的《科學的美國人》簡體中文版,由官方機構出版)。作為圖書館管理員的在下,由於每天都去排架上書,於是一向有點像太監—有得睇冇得食。
每期的《牛頓》一到,總有一堆同學來「搶」,我會等下一期來了,才把舊的借回去慢慢看。不過《科學》就沒有人搶了,因為全校只有我一個讀者(至少我每天在圖書館工作,也沒見過有人拿來看),後來「四仔 Sir」來了,才有人跟我爭。為何沒有人搶,也許是為了這些原因﹕
1. 《牛頓》有大量圖片(似乎比國家地理還要多,小時候我也被《牛頓特集》這套大叢書吸引,學了很多半明不白的東西),對於同學很吸引﹔《科學》的圖片比較少,只是為了解釋內容而設,就像學術期刊的那種。
2. 《牛頓》的內容很簡單,比較集中於吸引一般人的題目(如相對論)﹔《科學》以介紹科學新知為主,有些尖端科學的概念,對同學也許比較複雜。
3. 《科學》所用的只是普通紙張,所以印刷效果不好﹔《牛頓》大概是用雪銅紙,就像一般雜誌,可以印出很美麗的圖片。
4. 也許更大的理由是﹕《科學》是簡體,《牛頓》是繁體。當時的小朋友一般對簡體相當抗拒,只願意讀繁體書。(方潤也是因為在新加坡住過,才習慣讀簡體字)對於中學時的方潤,《科學》的難度還是相當高(其實現在讀到一些基礎物理的文章,有些還是讀不明白)。不過方潤還是一頭裁進去。
(為何當年八三圖書館會訂一本沒人看的雜誌﹖這大概是個謎,我也沒問過。也許只是從前某位圖書館老師眼光獨到吧﹖)我對於《科學》的印象,一向都是「高深的內容 + 差劣的印刷」。而且總有幾期夾上一些內地作者的文章,我竟然見過有討論易經和元素周期的關係,內容怎麼看也是玄學多於科學的東西。跟大陸早些年的偽科學熱潮,頗有相類之處。我一般都只讀翻譯文章(來自英文原版),把那些內地文章略而不讀的。再者,內地版的翻譯也很慢,總是比原版慢上幾個月。總而言之,整本雜誌的格局,就像是剛剛改革開放時的中國,所有東西都落後、慢幾拍。
後來,當我回到八三圖書館,看到《科學》改了紙張,雖然還不算很好,但圖片質素好得多了,而且翻譯也比較追得上進度(好像只慢一個月)。不過,那時我已經上大學,不可能回去借了﹔到大學圖書館又難「搶」(大學識貨之人比較多),所以幾年都沒有讀到。
直到 2002年,繁體版才由遠流出版。不過在香港很難買得到,我直到 2004 年才開始訂閱。台灣雜誌的品質當然好得多,圖片也精美(當然總比不上《牛頓》的多)。又,繁體版雖然也找來本土作者撰文,但品質高得多,至少我還沒見到那些「偽科學」文章。相比繁體版,簡體版出現得相當早,1979年就有了(即是它的年紀跟方潤一樣大,所以落後似乎也是可以原諒的)。去年(2005)《科學》被宣佈中止,內地傳媒亦有所報導(香港好像沒人理會)﹕
人民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緣何「猝死」﹖
生物通—《科學美國人》停刊﹕中國人不愛科學嗎﹖
新華網—中國科普雜誌﹕科普不「普」已深入骨髓﹖現在簡體版已由民間企業接手,改名為《環球科學》出版。我還沒見過。
(所有中文版都好像很忌諱「科學的美國人」這個原名……)
繁體中文版《牛頓雜誌》/ 簡體中文版《Newton 科學世界》(月刊)
就像前面所說,我跟《牛頓》結緣又比《科學的美國人》早。
我已經忘了幾時開始讀《牛頓》,不過應該只比《科學》早幾年。但還沒看《牛頓》的時候,已經讀了不少牛頓出版的書。(除了自己的收藏,還有小時候在圖書館也看了很多)《牛頓》以圖片多而精美為賣點,對學生自是吸引。不過牛頓出版的書,倒不都是有圖片的,我看的牛頓叢書,有很多連圖片也沒有。(更差的是,也許當時台灣剛剛解嚴,出版界未「入世」,有些譯作竟然沒有原作者的名﹗)
台灣的《牛頓》,相信不用我多言。內地版的《牛頓》,倒是去年才發現。總的來說,還是有點像《科學》,圖片不及台版的精美(還是被內地作者的文章搞垮了﹖)。(試讀感想,見八月二日日記)
不過台灣的牛頓出版社也有一點非常過分的,《牛頓》賣得貴、書又賣得多,應該很好賺,怎麼好像經營不善似的﹗
前陣子雜誌斷了期(敝校就有幾個月收不到雜誌),連網頁也掛掉(如果大家在上面看不到標誌,便是網頁掛掉的結果)。有關《Scientific American》和《牛頓》的討論,另見 [書海潛遇(12)](十二月三十一日日記)。
《紅蘋果》、《白羚羊》(芥子園)
談到小時候看牛頓叢書才想起,幾乎忘記談談這兩本。
我曾經訂過《白羚羊》,大概是兩三年吧﹗其實是不錯的雜誌,難度很低,對小朋友也不難,而且像《國家地理》一樣,內容多樣化。不過在下學習方面「太早熟」,白羚羊這種「小朋友」的內容當然不能滿足我,所以很快便「進步」到看《牛頓》和《科學》了。(我好像沒讀過《小牛頓》﹖)
芥子園搞這幾本雜誌,好像只是靠學校和圖書館的訂單,似乎沒聽過有哪個家庭自己訂的。可見香港要搞通識教育,多麼困難。
(就如《科學人》和《國家地理》都由台灣出版,如果在香港出版,恐怕早就蝕本到破產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角度思考—經濟規模。大陸、台灣和日本,人口都夠多,小眾也可以支撐幾份雜誌,香港就很難了。畢竟香港的人口還未至多得讓小眾也夠「多」。)
《一個地球》 (月刊)
又是一本買了幾年的雜誌。
這本雜誌現在已經不再出版了(也許是賺不到錢吧﹖),由香港地球之友出版,當年我是在「七十一」見到的。
地球之友是個環保組織(記得那個名字很「搞笑」的吳方笑薇嗎﹖她是總幹事),這本雜誌自然也是以環保為主題。每個月都有不同的主題,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專欄,叫「花束與蕉皮」,評論各種有利和不利於環保的活動。實行環保的機構,給予「花束」表揚﹔破壞環境的機構,則得到「蕉皮」一條,夠幽默的。
[專題期刊]
所謂專題,便是與「一般」相對,雜誌題材限於某一範圍者。
當然,科學期刊其實也是專題期刊,不過抽出來特別介紹罷了。大概是方潤訂閱最早、時間最長的雜誌。
這本雜誌訂得早,因為容易接觸,又便宜(不計八卦雜誌,恐怕沒有甚麼「正經」的雜誌那麼便宜的了)。
我並非一個喜歡買東西的人,不過很難認同某些人的批評。
家母有些工友,就消委會很無聊,因為測試的樣本總是舊貨,總不能在人家未買之前就出版,「之後見到你話唔好,唔通丟左佢咩﹖﹗」我讀《選擇》的目的,有點不同。
當然,我也同意消委會應該加快測試速度,提供「實用」的購物指南(其實這幾年加入國際合作,新產品測試報告已經比較快了)。
不過我覺得《選擇》的最大價值,是教您買東西時要留意甚麼,而不是教您買「哪一件貨」。(實際上消委會也沒叫人買哪種—除非它想得罪商家,它只是列出比較,說「如果您著重XX功能就可以考慮YY」,請您自己選擇。)雖然報告是舊的,但裡面的分析,是不會那麼快過時的。
當您要買新的、不熟悉的產品時,您讀過《選擇》,也可以知道選購時該留意哪些方面。如果您沒讀過,又不是內行,就可能只是靠外表美麗,或者「聽落好勁」的聲稱吧﹖我讀了《選擇》,不至於變了精明消費者(反正很少買東西),但多了留意不同的問題,買東西時也有所警惕。
我相信一般讀者對這本雜誌會非常陌生,連見也沒見過。因為這本雜誌是非賣品,而且在外頭是見不到的。
這是職安局的刊物,除了機構,一般人也可以免費訂閱。中學時,有一次家母沒事忙,把我拉去新世界中心,碰上在那裡擺的職安健展覽會。以家母「貪便宜」的性格,見到有免費雜誌便訂。
有一次,他們整理訂戶資料,因為我忘了把資料傳回去,所以斷掉。後來才重新再訂。這本雜誌的主題就是職業安全,介紹各行各業的安全健康重點,也有工業意外的分析、和化學品介紹。
在醫學院當「御用閒人」的時候,老闆好像沒有看這本雜誌的,也許他覺得它主要是講職業衛生(Occupational Hygiene),而不是職業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吧﹖(究竟這兩者之間有甚麼分別﹖不要問我……)
《軍事家 / 全球防衛雜誌》 (月刊)
很奇怪地「一刊兩名」的雜誌,這本台灣雜誌的當地版本叫《全球防衛》(Defense International),在香港發行的「國際中文版」叫《軍事家》。
現在拿了幾本回學校,有些學生很有興趣。他們往往覺得很奇怪,為何像方Sir這種「病壞書生」,竟然會看軍事雜誌呢﹖
其實我對於軍械武器的參數(例如飛機有多少飛彈、飛幾快)沒有興趣,我主要的興趣是看戰略分析和戰爭史的文章,因為我關注的是國家戰略,尤其是海戰(我是馬漢的服膺者)。軍事雜誌,曾經看過幾本,除了這本台灣雜誌,還有兩本大陸的。不過大陸的雜誌質素總會強差人意(而且我不認為大陸的資訊流通,尤其是十年前),我還是看台灣的比較舒服,雖然它經常把台灣當成「國家」。
聽聞「參軍」的小米奇竟然曾經訂閱這本雜誌,令我頗為驚訝。
(當然,他訂閱比我買來看,更正常吧﹖)有趣的是,這本雜誌很喜歡為文章譯個英文題目,但翻譯水準卻連英文差勁如方某,有時也看不過眼。
另外,(同音的)別字比較多,也是應該留意的。[機構期刊]
《歷史博物館通訊》 (季刊)太空館、科學館、博物館的通訊,我已經訂了很久。因為我是「博物館粉絲」,在未有網頁的時代,通訊是知道新節目最方便的途徑。
中學時的方潤,就是靠這些通訊,才能穿梭各大博物館。(連拍拖也是靠它找節目的啦﹗
)
又,雖然手頭沒有翻閱資料,但大概從小年版(1994年)開始,我已經每季把各通訊的內容輯錄起來,寫到《聯合報》的「節目預告」中,希望方便讀者找適合的節目。
而且,那是免費的。
遺憾的是,太空館和科學館都沒有把通訊放上網。雖然,通訊的內容其實都是各種節目的預告,網上也是有的。不過整本通訊的設計、編排,始終不是網頁所能代替。(就正如網頁不能代替書籍一樣)
至於效率,太空館和科學館剛剛倒轉。以前太空館的來得最早、科學館最遲,現在剛剛相反。
《談天說地》(季刊) 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之友」的刊物,除了天文台的內部消息和節目介紹,就是一些天文知識的介紹。
天文台的公開課程,我一向捧場。尤其對於地理老師,那些課程材料應該是很有用的,雖然課程不需要教得那麼深,但天文台人員製作的教材很吸引。
就算老師沒有去參與課程,天文台網頁上的教學資源,也是值得參考的。《中大校友》 (季刊)、《Convocation Newsletter》(半年刊)
《中大校友》,雖然被學生會老鬼譏為「成功校友導向」的雜誌,但「威水史」之所以值得介紹,正是有很多人有興趣。
中大校友有一批傳媒人參與,美術和內容方面,還是做得不錯的(而且又是免費的嘛……)。相比而言,港大的《評議會通訊》雖然也是校友刊物,但一來是英文(一見到就想起功課的 readings……),二來也不覺得有中大校友的吸引。(既然沒細看,就不好說那是因為編輯比不上中大校友,還是因為我沒興趣看英文了。)
(又﹕其實學斌兄說的 blogroll 或者合寫形式的「另類中大校友通訊」,也是值得研究的。)
(後話﹕不知道以傳理聞名的浸大,校友刊物的水準又如何呢﹖)學生會刊物,方潤當然是《中大學生報》的捧場客。(交了會費呀﹗)
相對於一般傳媒,學生傳媒固然不成熟、經常犯錯(畢竟他們幾乎都不是讀新聞系的),但同樣沒有正規傳媒的固定眼光、有色眼鏡(如中大新聞系實習刊物《大學線》對BL漫畫的歪曲報導,見動漫線),常常給予讀者很多不同視角和觀點。有新鮮的味道。
方某無能,白看了幾年《中大學生報》,只顧著在 cuhk.forum 這「聖域」(正兄語)衝鋒陷陣,沒有向學生報投稿。
當然,說方某沒有投稿,也不全是事實。我對會室分配的投訴作過回應(中大學生報2001年3月號),也因為「中大法庭」和「屬會登記」而接受學生報訪問(《中大學生120》),不過這些都是公事來往,不是方某自發撰文。唯一主動的一次,就是在 forum 回應學生報提問被輯錄上報而已(〈點解入中大﹖〉2001年迎新專號《中大使用手冊》)。不過令人失望的是,中大學生報的網頁在2002年後鮮有更新,以致離開校園之後,就很難讀到學生報的文章。
(註,上述所引各份學生報,均可在學生報網頁瀏覽。)《學苑》是港大學生會的官方刊物,不過在下學港大教院時,最常讀到的刊物,卻是《校園雙週》(雖然研究生不用交學生會會費,不過我還是會取閱的
)。
《學苑》是一個像《中大學生報》,獨立於幹事會的編輯委員會,不過《學苑》出版雜誌式的刊物,周期比較長。《校園雙週》雖然隸屬於幹事會,但出版比較快,於是校園新聞,多見於《校園雙週》。
註﹕為了避免《校園雙週》缺乏編輯獨立之嫌,兩者終於在 2004 年合併,見合併報導。
[其他]
《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是新加坡政府合併《南洋》和《星洲》兩報之後的產物。
新加坡所有報章,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控制的「報業控股」擁有。雖說報業控股是上市公司,不過也確保了報章立場不會令政府尷尬。在控制輿論方面,新加坡靠商業控制,比大陸動用中宣部政權機關,又勝一籌。雖說如此,聯合早報和香港的報章不同,對於東南亞的報導自然較多,不致於過分偏重英美。而且雖說由政府控制,報章的內容一般也算中肯,還不至於像內地的那種「政府喉舌」,或者像香港某些報章般有濃厚的鞋油味。
身為處於兩大回教國(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的華人為主城邦,新加坡政府一向小心翼翼,避免觸動鄰國情緒。這點對於習慣「大香港主義」、「鍾意講乜就講乜」的香港人,是很難理解的。也許藉著《聯合早報》,香港人可以看看在「幾十年政治敏感」下的輿論,是甚麼樣子。
家家有家家的難處,叫我們更珍惜香港的自由,而不應該濫用它。
(註﹕據聞世澤兄一向有在《聯合早報》寫專欄的,就是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不過方某無緣一見。)
星火是由中大教院何教授成立的網上文學月刊,由中學生擔任編輯,刊登中小學生的作品。
雖然方潤對文學興趣不大,不過還是覺得值得支持,在大學時每個月都去回應文章(主要是社會、政治、文化方面的),甚至曾經被邀請去開年會(雖然我其實沒甚麼好說的、要說的都在網上回應了)。
不過,近年都沒有回去,一來因為對文學提下起太大熱情,二來作者通常不看回應(有時我會懷疑那些是否老師迫他們交的,否則投稿怎會不留意反應的呢﹖),往往只是跟編輯和幾個常客討論,花那麼多時間寫回應,顯得沒意思。
當然,在香港的學生當中推廣文學,這點還是值得支持的。(就「精神上支持」吧﹖
)
(標誌 / 書影來源﹕各網站)
---
完成了 [書海潛遇] 大系列,剩下來的工作就是為舊文加連結、整理一下,和做點補遺吧﹖
---
剛在 reviews 加進好同學製作的連結,大家可以找到以前的 [書海潛遇]。
Comments (6)
多謝分享你的閱讀經驗.
我也是"博物館粉絲", 但一向甚少訂購相關期刊.
原因有二: 一, 這類期刊雖印刷精美, 但價格也偏貴. 二, 家中地方狹窄, 要逐期訂閱, 看來要另租倉庫才行.
可以SUBSCRIBE 你嗎?
博物館通訊,是免費的,而且是薄薄的季刊。就算我訂了太空館、科學館、歷史博物館和文化博物館的通訊,一年也只是十六本吧。
訂閱是任君自便的。
有無睇過Economist呀﹖英國雜誌﹐有時事政治社會生物化學﹐學到好多野架﹗
http://www.economist.com/index.html
聽得多,不過冇遇上中文版……
方大哥的xanga 寫的都是書本介紹... 甚地不去寫一個網頁出來介紹比較好
我係有網頁喎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