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5, 2006

  • [覆雨翻雲中的明朝]


    雖然說「聽故唔駁故」,故事主線是無法反駁的(例如說朱允炆靠蒙古人登位,若非如此則故事無法說下去),但故事牽涉的背景,我認為是可以商榷的。


    1. 韓柏(黃宗澤)辭去將軍一職,所有官兵追隨辭職而去。風行烈(林峰)即以蒙古人代替漢人組軍。


    首先,明朝軍隊不是由將軍管的。
    凡對中國歷代兵制略知一二者,應知道明朝軍事制度衛所制



    宋朝防範武人,故「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
    (《宋史.職官二》,網上搜尋稱語出范祖禹,亦有稱語出何柏《西疇老人常言》者,箇中情況有待高明者教我。)


    明朝士兵家族世代為兵,屬軍戶。軍戶屬衛、所,衛所總歸五軍都督府統率。明亦如宋,五軍都督府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兵部有權發兵而不擁兵。兵部委派將軍掌兵出戰,戰時畢,則將歸於朝、兵歸衛所,兩不相干。
    是次,韓柏身為大將軍,根本不可能有一支只效忠其一人之「私家軍隊」。


    到明朝中葉,倭寇之禍漸熾,戚繼光組戚家軍抗戰。這是私家軍沒錯,但這是衛所制沒落後的事,《覆雨翻雲》講的是明初,應該沒有這回事。



    (參考﹕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網上﹕唐、宋、明、清的重要兵制
    讀者亦可參考﹕陳佳榮《中國歷代制度沿革》)


    其次,士兵不是說辭職就能辭職。
    既然士兵是屬於衛所,軍戶就「鎖死」在地方上,根本動彈不得。
    軍戶是世戶,不是個人參軍,而是家族參軍(雖然家中只是一人當兵),自然也沒有說「I quit」的個人自由。
    你不怕死,連累滿門抄斬也不怕﹖


    第三,士兵要追隨韓柏去北京,更不可能。
    中國歷代管民甚嚴,未經批准的話,平民根本連離鄉也不可能。
    (其實官也一樣,縣官如非公事、未經批准,亦不能離開縣界一步。)



    明清兩代規定,凡離家百里以上者,必須持有由官府發出的「文引」(又稱路引),即通行證。
    《大明律》明定﹕「凡軍民出百里之外不給路引者,軍以逃軍,民以私度關津論。」
    私度關津罪杖九十,離國境者處絞刑。
    (郭建《衙門開幕》)


    逃軍就更不用說,肯定是死罪。
    上萬人硬是要由南京走到北京,早就是兵變暴亂了。
    (不過武俠小說的時空觀念一般都很奇怪,穿梭武林名山,猶如地鐵「next station is Huashan」一樣方便。
    正如風行烈結束包圍北京後,燕王竟然可以反過來偷襲皇宮。北京和南京距離那麼遠,整支大軍穿越半個中國不會被官府發現、被風行烈派大軍圍剿嗎﹖還可以接近皇宮﹖)



    (參考﹕郭建《衙門開幕》,遠流,頁79。
    網上資料﹕我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察)


    最後,以蒙古人組軍更不可能。
    不過這是劇情需要,正是我也同意「唔駁故」的部分。


    2. 燕王朱棣的燕(音煙)不斷被錯讀為「宴」,早前已提及,不贅。


    3. 片中稱當時的北京為「北平」,令我非常懷疑。因為我印象中的「北平」,是民國後才有的說法。照道理,元朝時稱「大都」的北京,明朝時就算稱「薊城」(薊音計)、「順天府」(相比於南京「應天府」,清朝管北京城的便稱為「順天府尹」),也應該不會稱為「北平」。


    不過,維基百科的「北京」條有這個記載﹕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靖難戰爭、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也稱為「行在」,現在的北京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作為留都。


    於是,很明顯是我想當然,錯了。


    4. 至於故事說朱允炆後來當了和尚,倒不是沒有根據,維基百科就提及這個傳說。


    5. 至於電視台改編黃易的原著「走樣」多少,對小說興趣一般如我,就不知情了。


    --------------


    主題曲有冇令您諗起政改爭論﹖


    林峰 - 出鞘(覆雨翻雲主題曲)
    作曲:陳國梁     填詞:許少榮


    重現世間無匹好兵器。<------------------ 釋法
    一發招,覆雨驚天地。
    情和義,不忍捨棄。
    浮雲共暴雨洶湧,變幻起。<------------ 大遊行﹖


    縱是渴望逍遙走我路,
    拋去稀世的劍譜。<---------------------- 基本法﹖
    要逐我夢竟令天震怒,<----------------- 阿爺唔俾你普選
    代價太高。


    風聽我呼招,雲亦替我護法,<--------- 蕭蔚雲
    破空中出鞘。
    用信心擊退海嘯,
    偉大雄濤萬世亦照耀。


    重現世間無匹好兵器。
    一發招,覆雨驚天地。
    情和義,不忍捨棄。
    紅塵舊夢化不盡,劍在飛。


    雙手都可翻雲覆雨後,
    一旦所盼皆到手。
    畏懼他日稱王稱霸後,沒有對手。<--- 曾蔭權﹖


    手,輕按刀上。
    無奈各背負了那不變立場。<----------- 泛民
    盡了千杯了恩義,<---------------------- 大班
    既是男兒絕對未退讓。


    重現世間無匹好兵器。
    一發招,覆雨驚天地。
    情和義,不忍捨棄。
    仇人為什變知己—


    重現世間無匹好兵器。
    一發招,覆雨驚天地。
    情和義,不忍捨棄。
    紅塵舊夢化不盡,劍在飛。

Comments (5)

  • 日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為抵抗倭寇在浙江義烏招募農民、礦工參軍,經訓練後而編成的“戚家軍”雖未屬其私家軍隊,但相信亦不屬軍戶,完成任務後應可退役,回復當初戶籍。

  • 有關戚家軍的說法﹐就連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也有所介紹。其實衛所制流弊甚多﹐因時制宜﹐亦不是明朝所全然無有之事。

    至於說蒙古人組軍之不可能﹐方兄或許不知道﹐朱棣有傳為蒙古妃子所生﹐有一批蒙古人漢化之部眾跟隨﹐戰力甚高。

    黃易寫小說﹐歷史功底不好﹐主角個個都是漁色之強人﹐以聲色補史實之不足﹐以滲入科幻色彩的虛構元素﹐來充實其龐大人物體系的多樣性格﹐這是黃易的特色來的。

  • 本來會提及戚繼光的,不過我寫得太倦,草草了事。
    現在已加上去。

    倒是有考據說朱棣是高麗王妃生的。

  • anyway, 明初﹐蒙古餘部的四十萬戶﹐暴減到六萬戶左右﹐照計有廿零三十萬戶被收編入明朝﹐雖不會通通都是蒙古或韃靼人﹐但蒙古人戰力歸入朱棣的旗下﹐應是有數得計的。

    朱棣之後﹐可能真的沒有收編韃靼兵了﹐明室也再無意問鼎元朝諸汗國的廣大河山。

  • 劇集沈悶不堪,覺得主題曲稍為好一些,但聽不出這麼多弦外之音,嘻嘻。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