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2, 2006
-
[書海潛遇(13)—李逆熵特輯]
李逆熵(維基介紹)是筆名,原名李偉才。現任港大校外進修學院高級研究及發展主任,曾任中學教師、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香港天文台科學主任等職。長期從事推廣科學和科幻的工作,並主持相關校外課程。因為對科學普及的貢獻,於 1985 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個人訪問見港大天文學會「逆熵的故事」(.pdf)。
「李逆熵」這個筆名,來自熱力學中「熵」的觀念。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個封閉系統裡面的熵值會一直增大,直至完全熱平衡(熵達到最大值)為止。
簡單點說,「熵」可以被視為系統混亂程度的指標,而熱能就是最失序的能量形式。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意思,就是一個封閉系統裡面,所有可以作功的能量,最後都會轉變為熱能,而系統最終會達到最混亂的狀態。
(這個定律最常被懶人—如方某—解釋書桌和房間的混亂狀況)
「逆熵」是李氏對生命現象的描述,因為生命是一種組織化的過程,生命不斷利用周圍的能量建造身體組織和繁殖(即是製造更多的組織)。從混亂到有序,即「逆熵」。李氏出於對生命現象的讚嘆,選擇「逆熵」為筆名。(註﹕創造論者經常以熱力學第二定律攻擊演化論,認為沒有神力,生命不能「逆熵」,是對熱力學的曲解。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描述的是封閉系統,而生命所處的環境,很明顯是開放系統—地球不停從太陽獲得能量,生命就不停利用這些能量來「逆熵」。在這過程中,生命個體的「熵」減少了,但其實整個宇宙的淨熵是不斷增加的。而且「逆熵」也不是生命獨有的現象,例如雪花形成和結晶成長—科學課常有的節目,這些總括而言被稱為自組織現象。局部逆熵的情況是很普遍的。)
(育才中學(沙田)網上相簿)
李逆熵對方潤而言是一位特別的作者,因為他的書對於方潤有很多啟發,令方潤對於科學有更深入的認識、認為推廣科學是值得獻身的職志,也是由科學進入哲學和科幻的跳板。又因為科學有關的書籍實在太多,所以把李逆熵先生的書抽出來介紹。
(藏書中只有兩位作家的書,我特地索取簽名,一是畢華流,另一位即是李逆熵。)以下依出版年份,逆時序介紹。
(不過寫的時候是大致依時序寫的,即是倒轉來寫。)《浩哉宇宙﹕穿梭於科學與人文之間》李逆熵,未來文化(香港),2002-01
在準備本文時意外發現的新書,逛書店時也沒見過。
要留意一下了。《無限春光在太空》李逆熵,獲益(香港),1999-12(1)
李逆熵在《東周刊》的「科幻小小說」結集,以短篇小說交待科幻概念,這是李氏的新嘗試。(李氏素以長氣著名,為了交待書中文章來由和補充資料,書的後記竟然比內文還要長。第一本出現長篇後記的書是《三分鐘宇宙》。)
書名來自其中一篇文章,「無限春光在太空」以太空性生活為題材。
(老毛「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詩,被改為色情意味的例子並不少見。)找資料時,竟然發現某學校把這本書列入「中二級書籍名單」。
敢情他們不知道「春光」在小說之中是另有所指。
(當然,以李逆熵的習慣,根本不會寫出甚麼露骨的來啦……)
《科學充內行—宇宙波瀾之一》李逆熵,教育圖書(香港),1996(1)
《生物學新猷—宇宙波瀾之二》李逆熵,教育圖書(香港),1996(1)
《烏鴉的困惑—穿梭於科學與哲學之間》李逆熵,教育圖書(香港),1996(1)
《挑戰時空—漫遊奇妙的科幻世界》李逆熵,教育圖書(香港),1996(1)李逆熵「突然」出版的一系列書籍,前兩本都是李氏在《東周刊》「宇宙波瀾」專欄的選集。「宇宙波瀾」的欄目和其他雜誌專欄相若,篇幅比報紙專欄長,但始終不是長篇大論的地方。如何在一本流行雜誌介紹科學理念,吸引讀者閱讀(好讓雜誌繼續維持專欄),是一大挑戰。
「宇宙波瀾」及後轉變為「科幻小小說」,後來李氏越寫越長,嘗試在周刊寫連載專欄,最後被編輯砍掉。(此事見於《無限春光在太空》後記)《科學充內行》集中於基本的科學和物理/天文概念,例如非線性、混沌、量子論、相對論之類,也提及不少讀者常識中的科學謬誤。本書概念來自英國一套「吹牛王系列」(Bluffer's Guide—英國亞馬遜),「不深入但淺出」地介紹某類知識,好讓讀者「充內行」也
。
(古鎮煌在《信口開河講經濟》中亦提及此系列乃該書的靈感來源,見[書海潛遇(4)],八月十日日記)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物理神功口訣」﹕
動者恆動、靜者恆靜;----------> 經典力學—牛頓第一定律
電動磁生、磁動電生;----------> 電磁學—電磁感應
序減熵增、序增熵減;----------> 熱力學—熵
位準速矇、速準位矇;----------> 量子力學—不確定原理
物扭空時空轉物;---------------> 廣義相對論
頂底上下奇粲赫。---------------> 基本粒子—夸克、赫格斯場/粒子這是李氏基於港大物理系老師的口訣擴充而成。及後再創作「化學神功口訣」(首二十元素)和「生物神功口訣」,其妙不復矣。
(「物扭空時空轉物」是全訣最妙之處。我原來以為那是「物質扭曲空間的時候空間也扭曲物質」,怎料原來李氏用「時空」和「空時」來「玩連字」,即「物質扭曲空時」、「時空扭曲物質」之意。中文一般稱「時空」,「空時」聽來很怪,但英文其實是叫「space-time」的,跟很多詞語一樣,中英剛好倒轉,所以「空時」亦通。物理學上的術語更複雜化成「四因次空時連續體 / 4 dimension space-time continuum」
。)
《生物學新猷》是「科學充內行」的第二集,顧名思義是談生物學的。不過李氏並不是介紹一般學校課程的生物學,而是介紹一些學校通常沒有教的部分,例如演化論、生命起源之類。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相對於後記,李氏寫書的前言短得出奇,連一頁也填不滿),這些題目,就算對於大學生物系畢業的學生,可能也會覺得新鮮。
(當然,如果你曾經特意去學這個—如方某—就不會覺得太新奇了。李氏的說法,是針對這些課題並非課程必修部分而言,所以很多生物系學生都未讀過。)你未見過不懂演化的生物系學生﹖我在港大教院就遇到過,甚至在畢業報告時跟他們為了「演化/演化論是否正確」而辯起來。(因為我的畢業報告正是自行設計一套演化論教材,裡面有一段提及教會傳統觀念作為歷史背景介紹,口吻自然是否定的。)
很明顯他們在教會中毒太深,而教授也明顯「怕了」教會勢力而不敢堅持事實。報告完成後,有同學說認同我的勇氣,不過如果拿那套教材去見工「一定死硬」,我也同意。
不過,其實我不反對任何人以批判角度看演化論—正如以同樣角度看相對論一樣—但前提是你的質疑是出於真實的證據和合符科學的推論。科學理論從來不宣稱它是絕對真理,有力如牛頓力學世界觀不也被相對論推翻了﹖不過,很明顯一直以來科學界只能修正,而不是推翻演化論。達爾文演化理論有很多科學家去修正,不過「演化」這個概念可以預期不會被推翻,因為觀察到的證據太多了,而且出現相反證據的可能也少得可憐。
當演化論已經成為生物學的基石,「演化」更成為天文學、宇宙學、地理學等各門學科的共同理念,聲稱要推翻它的宗教人士,只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 bluffer 是也。(又註﹕在文匯報見到有人聲稱智慧設計論是科學理論,我只想起這段令人振奮的新聞,來自新華社﹕
美法官裁定課堂講授“智慧設計論”違憲 2005/12/21
美判“智慧設計論”違憲禁上課堂 進化論首勝 2005/12/22
第二篇報導附上一幅很能說明情況的漫畫﹕—新華社
還有來自「科景網」的﹕
生物:演化大勝利--智慧設計論被判為偽科學 2005/12/27
特別:Science評選二○○五年度十大最重要的科學成果 2005/12/29)《烏鴉的困惑》是繼《三分鐘宇宙》後另一本有關科學哲學的著作,這本書引錄了幾篇李氏早年文章和「宇宙波瀾」的相關文章(如「兒童哲學家」),氣氛比《三分鐘宇宙》無疑輕鬆有趣得多。
《烏鴉的困惑》裡最令人注目的文章,無疑是作者寫於中學時代的「對於“神”這個概念的分析」。這篇文章當然不算無懈可擊,但對於基督教「上帝」概念的各種質疑,這仍是一篇很好的綜合文章。而且寫得不錯,頗有李天命之風。李天命的技巧固然高,但那些論點其實大體上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當然亦遠在李逆熵之前。
(找這本書不難,各大小圖書館均可借到。連找書也懶的人,只要在網上搜尋,就可以見到有人把整篇文章抄了貼上網。同樣地,作為圖書館員的我,不會教您往哪裡看,但可以告訴您一定找得到。)《挑戰時空》是科幻專論,有幾篇已經於《科學與科幻叢刊》(見[書海潛遇(12)],大除夕日記)刊出過,但用上不同的筆名。對於讀過《科學與科幻叢刊》的讀者,這本書的吸引力不在於這些科幻討論,而在於首尾兩篇,李逆熵第一次發表的科幻小說。作為多年的「科幻發燒友」,這兩篇科幻小說是李氏的好嘗試。
第一篇「最後的試驗」,把人類對其他物種的嗜殺奴役推及到外星,並引致星系聯盟懲罰的故事。
第二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提及一個「綠色」變成統治思想,連跟外星文命溝通也變成罪行的世界。(頗令人聯像到周兆祥這類深綠人士……我也反對填海,但想起保護維港協會那種「總之填海就唔得」的立場,我總想起李逆熵的這篇小說。)《人類大追蹤》李逆熵,現代教育(香港),1993(1)
李逆熵有關人類起源的專著,同樣是來自電台節目的內容。
(見[書海潛遇(8)],十一月一日日記)《夜空的呼喚—星際通航》李逆熵,商務(香港),1992-2(1)
(見[書海潛遇(10)],十一月二十八日日記)
《三分鐘宇宙—現代科學新論》李逆熵,商務(香港),1991-11(1)
好像沒得過獎,卻是李逆熵最受注意、最受科普讀書人讚賞的作品之一。李逆熵在書中討論和科學有關的哲學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項﹕
否證原則(或稱證偽,見英文維基、一篇中文短文)﹕波普爾的重要理論。
科學是靠歸納的,歸納只是或然真理,所以不像靠演繹的數學般可以證明(prove),而只能印證(confirmation)。但波普爾認為「可印證性」(confirmability / verifiability)並不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線。
李逆熵創作了一個「三分鐘宇宙論」來說明,聲稱宇宙是在三分鐘前誕生的,包括你的記憶、泥裡的化石、甚至你藏著的情信。(這個說法有點像創造論)面對這種理論,你是不可能推翻它的。因為所有證據同樣是三分鐘前創造出來的……
這樣的理論,根本沒有被推翻的機會,波普爾認為它缺乏「可否證性」(=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只有「可否證」(可以被推翻)的理論才是科學理論,波普爾的理論說明了科學自我改進的特性,這正是科學不斷進步的原因所在。
這個理論亦說明了,為何占卜星相、馬克斯主義不可能是「科學的」。(可惜,出於對生物學的不了解,波普爾早期曾經指演化論同樣缺乏可否證性。波氏晚年改變了看法,但惡劣影響已經鑄成。創造論者繼續借用這話柄攻擊演化論。)天文和哲學﹕倒不深奧,只是介紹西方天文學和宇宙觀的歷程,從此說明天文(和科學)發展對我們世界觀(哲學)的影響。
在天文學上,有幾個觀念改變對「人類的自大」帶來警醒﹕
1. 「平地」變「地球」﹕球面是沒有中心的,推翻了古代各民族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迷思。
2. 日心說﹕古人以為地球的世界的中心,哥白尼說明太陽才是行星運動的中心。
3. 對銀河系的觀察和河外星系的發現﹕發現太陽系其實並不在銀河系中心,而是在邊緣(證據﹕銀河在人馬系方向特別密集,那邊才是中心)。而且「天外有天」,銀河系只是無數星系的其中一個。
4. 宇宙的大尺度結構(英文維基)﹕當科學家從紅移發現所有星系都遠離銀河系時,「銀河系是中心」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幸好,科學家學乖了。其實整個宇宙都在膨脹,無論你站在哪個星系,哈勃定律都是適用的。(就像在氣球上劃幾點,吹脹氣球時所有點都彼此遠離,沒有哪一點是「中心」。)
(另見台灣交通大學「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的講義 .ppt)(另﹕科學史上三大推翻「人類中心」的革命
1. 日心說
2. 演化論﹕達爾文說明我們和其他生物的關係,人類在生物界並沒有獨特超然的地位。
3. 潛意識﹕佛洛依德打破了「理性的人」的迷思,人的日常生活其實被潛意識所控制。)人擇原理(搜尋google)﹕科學對現狀的解釋,都化約為很多常數,例如真空介電常數(英文維基),但這些常數為何是這個數字呢﹖沒有人知道。於是有一派學者主張,其實常數數值不同的宇宙都可能存在(多重宇宙),只是如果常數採取不同數值(原子結構、星球運行之類已經因為不同的數值而「亂龍」),生命—包括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亦不會有「人」去思考「常數為何是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個宇宙有人,所以這個宇宙(的常數數值)應當如此。
李逆熵介紹了有關人擇原理的不同面向—例如強人擇和弱人擇的分別—和學界有關人擇原理的爭論。
人擇原理嚴格而言只是哲學、不算是科學,因為它根本缺乏可否證性(反正我們沒可能製造一個宇宙,或者觀測另一個宇宙)。方勵之在《宇宙的創生》中也討論過人擇原理(見[書海潛遇(10)]十一月二十八日日記),不過我認為李逆熵的解釋很清楚。《夜空之戀》李逆熵,山邊社(香港),1991-8(1)
李逆熵另一本散文集,以天文有關的文章為主。
裡面稱到幾個跟天文學有關的問答遊戲,曾被我抄到1997/04/03的《聯合報》「遊戲人間」特刊,現在以「科學遊戲」為名放於網頁。本書榮列 99/00 年度第十一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之一。
(想起教協,又想起書中提及李氏參與六四晚會的感受,不禁引人遐想。)
《核冬旋風》李逆熵,現代教育(香港),1990(1?)
《恐龍滅絕之謎》李逆熵,現代教育(香港),1990(1?)
《星戰迷宮》李逆熵,金陵(香港),1988-11(1)《核冬旋風》是李逆熵電台節目的結集(散文集)。所謂核子冬天是一個有關核戰影響氣候的理論,認為核戰會帶來大幅降溫和各種災難性效果。後來在更強的電腦模擬之下,有一個修正版「核子秋天」理論,認為降溫的效果沒那麼嚴重。
《恐龍滅絕之謎》是一本專著,討論有關恐龍絕種的各種理論。(甚至有個理論說因為恐龍身軀變得太大,難以交配才滅亡……)
(見[書海潛遇(8)],十一月一日日記)
(還有一個在下多年前找到的網頁)本書出版之時,因為證據不足,有關恐龍絕種還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論。不過就在 1990 年,科學家在尤卡坦半島(猶加敦半島)利用重力計等設備,發現半島尖端隱藏了一個隕石坑遺址(幾年後中學的我在《牛頓》上讀到了),年代大概就是白堊紀末的時候。這個隕石坑由很大型的隕石所造成,其威力足以激起海嘯,重塑墨西哥灣的沿岸。就像「核冬理論」所指的,巨大撞擊導致全球氣候突變,大型生物(如人類、恐龍)就會因為難以適應而滅亡。
至此隕石撞擊說「跑出」,得到大部分學者支持,認為是導致恐龍絕種的主要原因。(當然,其實從化石紀錄中可見,恐龍在白堊紀後期已經開始傾頹,隕石可能就是「襯你病"才羅"你命」的最後一刀。)(圖﹕墨西哥灣,南端向灣內凸出的就是尤卡坦半島)
(英文維基)
(從這幅圖看,覺不覺得墨西哥灣好像圓周,尤卡坦半島尖端就像圓心﹖)不過,隕石撞擊說還未得到全面勝利,質疑此說的科學家仍然提出不少疑點。例子可以參考這段《大公報》網站的報導。
《星戰迷宮》是散文集,專題分成三大類,分別討論政治、科學教育和文化、星戰計劃等方面的話題。「星戰迷宮」是李氏當時在香港電台主持節目的其中一個單元名稱,內容就是討論「星球大戰計劃」,講稿整理列入本書之中。
看看這幾本書出版的年份。方某讀這本書的時候,蘇聯仍然存在。雖然美蘇冷戰稍為緩和,但核子大戰的陰影仍然像之前幾十年一樣,罩在全世界的人頭上。
自從蘇聯解體、美國成為超強,世界單極化和恐怖份子的轉型發展,國際形勢已經跟冷戰時期非常不同。九十年代出生的小朋友,恐怕無法體會,地球人在先前的幾十年,如何為一個「核」字提心吊膽(香港人首次大規模的公民運動,大概自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站開始,這也是香港環保運動的先聲)。對於新一代來說,核電只不過是其中一種能源而已。
反過來,廿一世紀之前就離世的人(尤其美國人),也很難理解恐怖主義作為「無形敵人」的新陰影。雖然恐怖主義並不是新生事物,之前幾十年、幾百年一直存在。只是美洲作為孤立大陸,美國獨立以後,從來沒有跟戰爭如此接近過。傳統恐怖份子易避,新式恐怖份子難防。
總而言之,蘇聯解體,是世界歷史一道不可忽視的分界線。
《超人的孤寂》李逆熵,新雅(香港),1988
李逆熵第一本科幻專著,介紹和討論科幻小說的各方面。如果說《空想科學讀本》是以科學破解不合理的科幻,《超人的孤寂》就是以科學分辨好的科幻和壞的科幻。
李氏比較著重於介紹「好的科幻」這方面。究竟星際旅行有甚麼實質困難﹖和外星人接觸對人類可能有甚麼衝擊﹖人機結合又如何﹖超人會遇上甚麼問題﹖李氏都舉出很多西方科幻的例子來說明,證明科幻並不單是等待「被破解」的份兒,科幻小說本身對於科學和未來都有很多啟發和創見。「超人的孤寂」既是書名,也是最後一章的篇名,這是最令人感傷的部分。常人總羨慕超人的能力,柳田理科雄則以科學「拆解」不可能的設定,李逆熵則舉例告訴你﹕做超人冇著數。
老子曾說「聖人出,有人偽」,李氏則說「超人出,有大亂」。西方科幻小說早已探討過超人或天才的社會學問題。因為社會是由平凡人組成的,超乎常人的「人」大家無法理解,只會視為威脅,所以必欲除之而後快。所以很多小說中的超人,都是「冇好死」的。
這並不是我們經常在一般故事中見到的「超人威風」。暢銷小說中比較接近這個概念的,大概只有「蜘蛛俠」裡那個痛苦得不想當英雄的主角。李逆熵舊作中,我唯獨有兩本沒買到。
第一位女朋友替我買來《最後的問題》。(這份禮物令我很感動﹕既慚愧無以為報……她又不讓我以身相許
)
但《超人的孤寂》始終都買不到。八三圖書館有這本書,我借來讀完,愛不釋手。心中遂生邪念﹕不如乾脆報失,賠錢據為己有。(反正我就是圖書館管理員,手續還不是我搞的。就是我想拿走也易如反掌—「一人之下六十人之上」的我,光明正大眾目睽睽拿出去也沒有人會懷疑—只是我沒打算做賊。)
可是,圖書館員以保護館藏為任,要令圖書館損失一本書,我始終過不到自己那關。我沒法容許自己做任何傷害圖書館的事。雖然,得不到這本書是很遺憾……
雖然買不到,不過台灣通俗科學網有李逆熵的「科學與科幻」專輯,裡面的文章,其實出自《超人的孤寂》。所以看這個網頁等於看了書。
香港人不太懂欣賞的,原來台灣跟大陸都有很多人欣賞。台灣那個是合法的,大陸倒有很多非法的。他們竟然把整本書上載了(當然是簡體字)。
基於圖書館員的專業操守,我不會介紹侵權網站。不過聰明的讀者,一定找得到的。《賣隕石的人》李偉才,山邊(香港),1987-12(1)
第一次遇到這本書,是在科學館,那已是舊書,但我一定不會放過就是。
這應該是李氏最早的散文集,寫於李氏任職太空館、跟隨廖慶齊先生的時期。
「賣隕石的人」是題目,又是最後一篇(也是最長的)文章。提及太空館籌建時期,一個大陸新移民因為生活迫人(給學生的註﹕當時香港年年通脹,動輒+10%),把家鄉流星雨(應該就是吉林流星雨)時拾到的「傳家寶」—一塊隕石—拿到太空館賣。怎料館長告訴他,這些普通隕石按國際市價根本不值錢(大概賣到百多塊吧),勸來者留下傳給後人更有意義。令那人敗興而返……《最後的問題—西方科幻短篇小說精選》李偉才譯,山邊(香港),1990-3(2) (1987初版)
大概是李氏的最早出版的書(譯作)。李氏推介西方科幻,說一般讀者經常接觸的都是壞科幻,但好的科幻到哪裡找呢﹖這就是李氏的答案。
本書翻譯十多篇西方知名科幻作家的優秀短篇科幻小說,李氏並加上作者簡介和作品評介,方便讀者掌握。對於在香港推廣科幻而言,這實在是很好的嘗試。《最後的問題》是題目,也是最後一篇作品。阿西莫夫在這篇作品中,討論宇宙「逆熵」的可能性,故事中那部被問上「逆熵」問題的超級電腦—「模」,在整個宇宙陷入熱寂後,以《聖經.創世紀》的形式給予答案﹕
“模”說﹕
要有光﹗
於是就有了光——
這個結尾,我認為是很懾人的。
可算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註﹕關於熱寂,可參考維基熵(熱力學)和大爆炸理論的相關段落)
Comments (7)
我想請教一下方生的意見
請問您認為那一對比較好呢..?
泠夾花雨千韻音
雅賞琵琶萬語調
or
泠夾花雨千語音
雅賞琵琶萬律韻
Thanks!
仲有仲有呀~
我就係咁白痴仲睇sailor moon~
haha~
我偶像呀!上過他的科幻片通識課,直情覺得幾萬蚊學費冇白交。
在港大﹖
小弟無此福氣矣。
I read the Lee Wai Tsoi's translation of <<The Last Question>> when I was small.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heard the word "ENTROPY".
Later I read the Isaac Asimov's original,
Which explained some of the strange names that Lee Wai Tsoi chose.
Strange, amusing names Lee Wai Tsoi did choose.
Read also the Foundation trilogy by Asimov!
Mr. Fong Yun, please don't spoil the punchline of <<The Last Question>>
For those people who haven't read it.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