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8, 2005

  • [獨自去偷歡]

    乘著完成一份功課的空檔,當是獎勵自己,到博物館一遊。

    星期三是免費入場的日子,我本來打算星期五才去的。因為一有「免費」二字,一定會充斥著貪小便宜的香港人。與其跟那些不懂欣賞的人一起迫,倒不如付少許入場費換來耳根清靜比較好。(何況政府博物館的入場費根本就便宜得可憐,根本就是補貼我們去的。交入場費就當是做好心捐點錢吧。)
    不過既然剛剛做好功課,又有那麼多展覽還沒看,怎樣不先去一次呢﹖

    本來在想,不如找「她」一起去吧(其實我欠她那麼多,應該請她博物館行街食飯直落才是)。但一則怕食檸檬(這段時間教會應該有很多活動吧﹖),二則昨晚忘了洗澡 ,三則覺得自己「唔知博咩」……還是算了吧。

    先到歷史博物館(因為博物館關門的時間比科學館早)。

    很高興在大堂見到有博物館多次舊展覽的海報,竟然連這些也可以成為展覽了(慶祝博物館三十周年的活動之一),好讓我重溫一下以前看過/錯過了甚麼展覽。
    由大會堂到星光行(星光行時期我只有三兩歲,還沒去過),再由九龍公園(我從這時開始逛博物館)到尖東,原來博物館不比我們大上多少

    有對伯伯婆婆在看海報,我忽然聽見他們在討論開放時間和休館日,還打算抄下來……
    我﹕「哎呀……呢度果D係舊海報,開放時間都係舊架﹗你地想知依家既開放時間,去詢問處拎小冊子啦,若然唔係抄錯時間就弊﹗」
    (好聽點叫「做好心」,難聽點說是想不到世上竟然有這種人……)

    粵港澳文物大展展品一般,沒甚麼突破。唯一驚喜之處是找來多部 16:9 plasma大電視(有贊助﹖),在展覽的幾個分區顯示那個時期的對外海運路線。這對於我作用不大(雖然我也被吸引站在那裡癡癡地看),但對於一般觀眾,要說明不同年代的航線,活動的電視畫面比起靜態的圖示清楚得多了。

    也許是主題不夠吸引的關係,就算免費也沒有「迫爆」的情況。全體唯一「乞我憎」的是一位聲勢甚大的阿嬸。也許因為部分展品從粵澳借來的關係,保安員還會著人不要拍照,算是「似番間博物館」。
    (我倒有興趣知道文化博物館那邊的新彊乾屍是否人流如鯽 )

    「傷心大發現」時間﹕

    某展區展示一些西方來樣訂造的瓷器,當中有些碟面繪有紋章。按說明所指,這些瓷碟是西方一些地方和組織作儀式紀念的。
    其中一份說明的中文版指某紋章是「法蘭克地區」的,英文版卻指那是「Bavarian」……

    天啊﹗Bavarian 是巴伐利亞(德國南部),跟法蘭克(Frank)是兩回事……

    不過,想起法蘭克王國曾經橫跨法義德三國的歷史,為求謹慎,先把它抄下來化算。
    回家查看,原來巴伐利亞一帶在德國亦稱為「法蘭克地區」(google資料),所以博物館的寫法應該是沒錯的。
    可是,為何中英文版不寫得統一點呢﹖(中文乾脆就寫巴伐利亞吧﹖)

    看完博物館,還未到三點,自然就走過去隔壁科學館看幻影
    天竟然下起雨來了,證明我只要放假,就會自閉得連天氣預報也不留意。

    科學館特備展覽有不少是向外國租來的,所以就算星期三都冇情講,錢照收—盛惠二十元正。
    不過,「有得玩」係唔同,我入去先發現有好多人,熱得很﹗

    人多就麻煩。
    幾乎想看每一件展品都要排隊(因為這些視覺遊戲只有從某個距離/角度看才能看到妙處,於是大家都排隊等候站上「那一點」看),而且永遠有一堆不知底裡的人,一來就整個人「貼上」展品櫃前望(見到成堆人o係後面排緊隊仲要走去前面,食玻璃大架咩﹖﹗)。難耐之下,對某人指責一句「唔該唔好企o係前面,人地排隊睇緊架」,令那人倖倖然的(因為很多人在排隊,他大概也不敢干犯眾怒)。
    (i.e. 貼錢買難受……QED)

    (註﹕其實不單在這個展覽,在任何展覽都不應該整個人「貼上」展品櫃前。弄污玻璃是小事—至少不用我來抹,問題是﹕

    1. 你整個人貼上去前面,後面的其他人就不用看了。如果每個人都要「貼上去」才過癮,大家要等多久﹖人數少時還可以等,像埃及珍寶展那種萬人空巷怎麼辦﹖
    其實只要靠後一點,與展品保持至少一米距離,那麼大家就可以站成一個半圓圍在展品櫃前,同時間就可以很多人一起看了。只要不是弱視的人,距離一米和二十厘米,都不會看漏甚麼東西的。當然,自私的香港人是不會想到這點的。
    又當然,遇上一些細緻的展品或者寫了小字的展品—如古書,靠前細看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是真的「貼上」展櫃,這不是我要指責的範圍。

    2. 除了展品,展品說明也是一樣。觀眾靠得太近往往會把展品說明掩蓋,他自己只顧看展品,卻讓我們連展品說明也看不到。有些人更愛把整塊臉靠去看說明,用自己的腦袋遮蓋整份說明—大概是重近視吧﹖如果視力真的那麼差,我也不好意思再批評他們了。)

    除卻這些不守規矩的大人(不斷在拍照,我想在博物館拍照快要成為常例的了﹗)和小朋友(有一些靠圓柱面反射來看的畫,小朋友竟然連展品是甚麼也未知,就把圓柱拿起來玩﹗),確實是「幾好玩」的。

    (又註﹕在博物館不准拍照,不是無聊的規矩。因為長期暴露於光線之下,對於各種文物—甚至普通書本—都會帶來損害。所以博物館展廳的光度全都要特別調校,以平衡「觀眾欣賞」和「保護文物」的需要。博物館之所以要經常更換展品,除了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外,也是為了讓已經「見光」幾個月的文物可以回去藏品庫「休息」來延長壽命。一些收藏古舊珍本書的圖書館,也有類似的保護措施。
    法國羅浮宮的展館,有光線偵測裝置,光度一超標就會把現場燈光關掉。名畫《蒙羅麗莎》的展館經常都是昏昏暗暗的,因為西方觀眾原來一樣不守規矩,不停有人用閃光燈拍照。為了補償閃光帶來的損害,現場燈光一直都被迫處於「自動關掉」的狀態……
    亦因為如此,科學館的展品一般不是甚麼文物,所以對於觀眾拍照才愛理不理。不過,「在博物館不拍照」是應該被養成習慣的,這是對場合的尊重。否則養成亂拍照的習慣,屆時「面斥不雅」就不好了。
    所以方某到博物館,從不拍照。星加坡遊記有個例子。)

    用樂高積木模仿名畫那一段,是比較失敗的。因為畫家在平面上可以畫出的矛盾畫面,在立體狀態中很難重現。結果我按照指示的方法看過去,仍是光線、大小、地平等方面都有破綻,無法令人有看畫的那種感覺。


    (畫片來源﹕http://pages.slc.edu/~ebj/student_work/morgan/escher.html)

    以我眼光來看,《飄移的瀑布》才是全場最好、最吸引的展品。透過控制水流和頻閃儀的閃爍頻率,可以造成水點在空中停留甚至向上飄的「奇景」。

    (香港科學館)

    有一對母子站在這件產品前,小朋友嚷著要媽媽解釋,媽媽看著展品說明,頭也大了。我跟她說笑﹕「要將呢段野解釋俾細路仔聽,係難左D。」

    頻閃儀(Stroboscope)是一種發出連續閃光的儀器。其實一般光管也會發出閃光的,只是它們的閃光頻率不一致而已,頻閃儀的閃光頻率卻是確定的。
    頻閃儀是會考物理科的範圍,不過原理卻不難明白。其實電影電視就是相關原理的成品。一個連續運動,被分成很多個「影格」(學生注意﹕flash 的概念又來啦﹗),只要一秒內有多於 25 個影格,大腦便會以為這個是連續運作。當然電影電視的影片每秒不只 25 格(25 格動作還會有點不連貫,所以實際使用的格數會高得多),但只要影格出現得夠快,動作就會被視為連續,這是重點。

    我提醒那位媽媽,就這樣看未必察覺閃光(其實我是看得出的,因為我有留意),但只要把手伸出來搖晃,就會發現不像平時的連續活動。手的搖動好像變成「一格格」似的,這就是頻閃製造的效果。
    同樣道理,我們看見的水點活動,其實也是這些「一格格」的水點狀態所組成。

    在這件展品中,水點當然是不停向下跌的(難道有反重力裝置嗎﹖﹗)。只是在一定的水流速度(=水點產生速度)和閃頻配合之下,當某滴水點被照亮後,到下一次閃光時,這滴水點已經下墮,但水點原有位置稍高的另一水點被照亮,就會被以為是原有的水點。這就令大腦產生「水點向上走」的錯覺。
    同樣地,如果要製作「水點不動」的錯覺,只要把組合調節到令下一次閃光時,照到另一滴來到相同位置的水點就成了(而原來的水點已經跌下去了)。
    運用不同的水流和閃頻配搭,就能產生水點以不同速度上下遊走(甚至同時有些向上走,有些向下走)的錯覺。
    高中有機會把玩頻閃儀的學生,不妨拿這個來玩玩。說不定你也能在學校搞一個展覽。

    醫生早有警告,長期在低頻閃光下生活會損害視覺(所以才有廠商賣那些聲稱閃頻比較高的光管,能保護視覺云云)。所以我雖然迷上了這件展品,但多看一會,還是不走不可。

    古人云「久病能成良醫」(為何我還沒成為醫生呢﹖),今亦有「看更能成導賞員」。在這裡由早到晚對著展覽,又不斷聽著正式導賞員的講解,他們也竟然能「說上一兩句」。雖然內容不見得比展品說明更好,但對於一般觀眾(例如這位要應付小朋友的媽媽)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比較懶,一直沒參加當導賞員。現在平日已經「靠教書搵食」,放假就更不想打開嘴巴了…… )

    --------------

    正在斷續地讀的書﹕

    德先生的路線圖—民主政治如何實踐﹖》Carl Cohen,商務(香港),2005-10(1)。
    (書影來源﹕商務網上書店)

    傑斐遜﹕「就我所知,社會最後決定權只有交給人民自己來掌握,此外,別無更安全的寄託。如果我們認為人民見識不足,判斷不周,不能執行他們的權力,補救的辦法不是把權力從他們手中取走,而是通過教育,讓他們善於判斷。」(p.127)

    正正跟我在胡兄文章「誰是政改停滯不前的兇手」回應中,對某位自稱支持民主,又以「批判民主」為名說讓人民掌握權力不好,追求民主只是迷信民主,以至有冇民主都冇所謂的「俊傑」的指責,不謀而合。

    支持民主,不等於迷信民主。對民主批判,和放棄民主也是兩回事。
    (很明顯是有人口不對心,所以把它們混為一談。)
    我們都在面對民主的缺點。可是,知道這些缺點後,(表面支持而實質上)反民主的人會說「因此不應該實行民主」,支持民主的人不會因此放棄民主,而是尋求解決或減輕這些缺點的方法。
    只要你認同「讓人民掌權」是好事的話,這個認同是不會因為實行上的困難而改變的。

    忽然一想﹕

    同樣道理,愛上一個人不等於「鬼掩眼」,但看到兩人之間的問題,也不是退縮的理由。愛一個人的話,愛是不會因為細節問題而改變的。

    為何對於民主這些大道理我就懂得這樣說,對於關係我就不會呢﹖
    原來,我「愛人」從來都愛得不夠。
    (忽然想起小油同學的批評……)

    鏡子裡見不到鬼,反而照出妖來。

    --------------

    原來以為邦兄只會給我一些生活照,怎料已經拍了婚紗相﹗

    還是快快關掉為之上算,如果多看一會,恐怕我會暴走……
    (簡直會令我的 AT field 崩潰……)

    竟然還建議讓方媽媽也出席婚禮,你打算顛覆獨身會了嗎﹖

Comments (2)

  • 1) 「飄移的瀑布」確實好漂亮,我那天去看了很久,捨不得走。

    2) 最近科學館仍有optical illusion 的展覽,成了常設展覽嗎?

    3) 關於拍照,我只知不能用閃光燈,不知道根本不可以拍的 (德國的博物館也准別人拍啊!)

    上星期六去看「飛龍在天」,整個場館閃光燈不絕 (按:場館人員無人勸阻),讓我眼都花了~

  • 2. 那部分是一直都有的。

    3. 科學館不嬲都冇王管。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