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 2005
-
[書海潛遇(8)—地質與生物(350-389)(續篇)]
(390 人類學見[書海潛遇(6)—醫學(410)])現在繼續討論一些與演化有關的書。
[演化]
《恐龍滅絕之謎》李逆熵,現代教育(香港),1990(1?)
一本頗為全面地討論恐龍絕種各樣理論的小書。由於成書較早,沒有包括後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大隕石坑的討論。自從後一發現以來,隕石說已經大抵被公認為正確說法。
《陸上動物的演化》(新世紀叢書004),吳惠國審定,銀禾文化(台北),1984(2)
又是新世紀叢書的小書,主要介紹脊椎動物的演化。
《人類大追蹤》李逆熵,現代教育(香港),1993(1)
關於人類演化的一本有趣書籍,李逆熵發輝了說故事的專長。不過有關人類演化脈絡的介紹,顯得不夠系統化,給人的印象是一堆雜亂的故事。
附錄記載了博物館舉辦《人類的故事》展覽時引起創造論者(=某些教徒)的抨擊。只要你留心去讀的話,其說辭與手段,與現時之「死光社」,實同出一轍。可見這批人其實跟胸棘魚一樣,都是千年不變的活化石。
這批人留下的惡劣影響(對,他們永遠會留下惡劣的影響)是,日後博物館但凡舉辦任何有關古生物的展覽時,都會在入口旁邊聲明「內容是基於科學家的解釋」云云,免得再予人口實。此可謂「官府避刁民」之濫觴,開日後「公屋養狗合法化」的先河。
其實這塊牌子廢話得很,正如講疾病當然要找醫生,講古生物學不根據古生物學家的解釋,難道應該跟宗教家的解釋﹖(奇想﹕教會門口是否應該有警告牌,聲明他們對聖經的解釋也只是基於教會權威的演繹﹖)
1. 沙根沒說錯,科學和形而上學的最大分別,是前者有實驗室(觀察亦與之焉),後者沒有。(Carl Sagan《魔鬼盤據的世界》,到書海潛遇科學總論篇時再介紹。)
2. 赫胥黎可沒罵錯這批混混,管他是主教。《人類的起源》理查德.利基,上海科學技術,1996-6(1)
(這本書另有天下文化出版的台灣版)除了科普作家的說法之外,還想看看真正的學者怎樣說,這本書不能錯過。
Richard Leakey 是一名生於肯亞的英國古生物學家,在當地掘出很多古人類化石,是利基家族的成員。他對於人類起源的討論,雖然這本書比較「舊」,但比較系統化,讀起來更為暢順。對於人類藝術、語言等方面的起源亦有所論述。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Jared Diamond,時報文化(台北),1998-10(1)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兩本「一推再推」的書,參見七月五日及八月十日日記。
《人類的演化﹕基因、文化與人類的未來》Paul R. Ehrlich,貓頭鷹(台北),2003-4(1)
如果說戴蒙的書是分開了「人類的自然史」和「人類的文化史」來寫的話,這本書就是二合為一的作品。包括人類本性、社會行為和演化背景的關係。與其他作者相異之處,就是這位作者在討論有關問題時,對一般人(基於宗教或傳統/通俗文化)的看法特別著重,經常引述和評論。文化的演化,處處見到人類身心演化背景的影響。所以我們的政策制定也應該顧及人類的本性。正如,想降低生育率的話,說服大眾減少性交,簡直只白費氣力。
(偏偏有不少人認為性教育應該教人拿貞節牌坊,而不是教人用避孕套。當你讀過本書末尾提到人類依靠視覺和作者的「不當面」建議後,你就會想到,這種衛道之士其實不是求真道德,只是「求眼不見為淨」而已。我同意性教育應該教人「想清楚才做」,但這肯定不是他們所求的「貞潔」。他們也沒想過,他們堅持婚後性交,其實沒甚麼神聖可言﹕只是社會發展到「不適合婚前性交」的地步,社會假衛道士之手、借宗教之名義強加於人罷了。)有沒有想到,人類的不同人種,不是因為天擇(例如紫外線強烈-->偏好黑皮膚)其實只是性擇的結果﹖這本書和後面介紹的《性趣何來》可以給你一點啟發。
《生而為人—從演化舞台中走來》Mary and John Gribbin,天下遠見(台北)
一本沒買,但因為寫論文(又是「對哲學老師講生物」的「欺師」之舉)借來讀過的書。由人類、黑猩猩、大猩猩因氣候轉變分家講起,直到現今的人類文明,相當全面。作者利用社會生物學的角度討論人類行為,亦很吸引。
[演化專題]
《演化心理學淺介》Dylan Evans,南華早報(香港),2000-7(1)
有關演化心理學的簡單入門,圖多字少之極。
演化心理學,顧名思義是研究人類心理的演化因素,揭示演化歷程在人類心理上記下的影響。拙文《人與大自然—演化和人的心理》有關人類心理演化的核心部分就是由本書而來。
演化心理學跟社會生物學一樣,希望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行為的背後成因(行為科學研究的是行為本身),卻因此變得極具爭議性,學者正反辯論非常激烈。
《德性起源—人性私利與美善的演化》,Matt Ridley,時報文化(台北),2000-10(1)
《紅色皇后—性與人性的演化》Matt Ridley 兩本「姊妹作」。
《德性起源》專門討論一個令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人類的道德如何透過演化而來﹖
有些人對演化論反感,正正因為以為演化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如「社會達爾文主義」),道德無立錐之地,把演化套在人類身上,簡直是墮落。
關於人類道德的演化基礎,有很多討論。《德性起源》就是一本專門討論這個題目的著作,讓我們從動物世界看到道德起源的可能。《紅色皇后》的題目跟書名一樣﹕紅后理論。這是演化論的一個專門用詞,指生物在互相演化中的「軍備競賽」傾向,尤其解釋了有性繁殖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貢獻。「紅后」一名來自童話《愛麗斯夢遊仙境》裡面的紅皇后,不斷奔跑而一直留在原地,如果不向前跑就反而會後退。此說頗有中國俗諺「逆水行舟」的意味。學者被以紅后理論形容在演化競賽中,某物種的進步往往只會令對手也更強,於是彼此對消,相對關係沒有改變。
《紅色皇后》同樣是借讀而沒買,但如果見到的話,高度推薦你買。
《性趣何來》Jared Diamond,天下遠見(台北)
如果不是在大學圖書館見到,也想不到戴蒙除了《槍炮、病菌與鋼鐵》,還會寫這個。同樣借讀而沒買,但如果見到一定會買,因為這本書對比了人類和各種猿猴的性行為,討論人類性擇的本質,對我有很大啟發。
《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Steve Jones,時報(台北),2004-5(1)
《X染色體—命運的幕後黑手》同一個問題(性別),兩個不同的答案。
《Y染色體》一書對於Y染色體傾頹情況的描述,頗能象徵男性印象的墮落。作為一條一直在縮小(據估計在遙遠的將來會消失),除了界定男性之外幾乎別無用途的染色體,令人對男性的未來同樣悲觀。
沒見到《X染色體》這本書,如果找到的話,我也樂意「買齊一套」。
《兩性衝突—生命界的性與愛》陳蓉霞,上海科學技術,2002-7(1)
大陸少見有關性擇的著作。
看完沒有特別推薦的意欲,不過對於想了解動物界性別選擇的讀者,這是一本簡明而超值(因為大陸出版)的入門著作。討論相當清楚明潔,不過對人類性擇的發揮,相對較少。[演化理論]
《進化新解說》方舟子,天地(香港),1997(1?)
方舟子是大陸一位頗具爭議性的學者/作者。他的批判文章頗令人精神一振(尤其在大陸社會的反思氛圍),但亦有人批評他後來變得為批評而批評。
方舟子經常參與有關創造和演化的辯論,《進化新解說》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門讀物。這本書的解釋相當清楚而有條理,對於演化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研究(如遺傳研究、生命起源各學說)都有涉及。對於演化和宗教的討論、對創造論歪說的駁斥,亦頗有參考價值。
對於想學習演化論的人,我會推薦他們讀這本書。
《進化論》David Burnie,三聯(香港),2002-6(1)
這是三聯出版一套學說簡介系列的其中一本。
相比於《進化新解說》,這本書又是「圖多字少」(不過沒《演化心理學淺介》那麼誇張)。也許比較適合對生物學完全不懂,卻想略為認識演化論的人。
因為這本書分成不同題目,對於演化理論的各方面(歷史、各理論學說、研究、與宗教的爭議等)都給予簡單的介紹(大概三兩頁之間)。解釋沒有方舟子的清楚,但依然明確。不過我覺得方舟子的解釋比較有條理,對理論的介紹比較深入。如果不單想看看,而想真正了解演化論的人,我認為還是應該讀《進化新解說》,不過這本《進化論》仍然可以作為一本「甜品」或「開胃前菜」。
《達爾文與進化論 X 12 activities》Kristan Lawson,三聯(香港),2005-5(1)
新書,剛剛讀完,印象新鮮。這大概是一本為學生而設的讀本,在內文之餘,加入十二個「小活動」,顯然是為了吸引小朋友、或者給家長/教師教學活動而設。以往演化論只限於高考範疇,後來也成為會考的延伸課題(可教可不教),如果香港有老師打算認真教演化論(我頗擔心「三三四」後很多學校會省掉不教),對那些黃毛小子,不妨一試。(不過有些活動在我眼中就太幼稚了……)
主要的介紹集中於達爾文、演化論、新綜合學說、和宗教衝突。篇幅比《進化新解說》詳細,尤其對於達爾文本身的介紹,十分人性化。詳細之餘不失可讀性是它的優點。
不過對於理論的解釋,就似乎沒有《進化新解說》的詳細了。不過我仍然覺得這本書更值得一般人讀。《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Carl Zimmer,時報文化(台北),2005-6(1)
「貴厚」書籍乙本,因為對相關片集《Evolution》的捧場,我是買定了的,正在斷斷續續地讀。
既然如此厚重,對於演化各方面的介紹自然更為深入廣泛。最後有關宗教的討論,亦包括對智慧創造論者(名為科學,實為偽科學,與創造論者乃一丘之貉)最新歪理的反駁。
(更詳盡的反駁見《「創世說」的15個謬論》,那是我冒被控侵權之險放上網的。)另見八月十日日記。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天下遠見(台北)
《盲眼鐘錶匠》Richard Dawkins,天下遠見(台北),2002-6(1)道金斯,英國生物學家,以自私基因論聞名。
《自私的基因》是他的成名作(準確點說是一本令他家傳戶曉的通俗作品),與威爾遜的學術著作《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互相輝映。這兩本書以學術和通俗兩個角度,說明了演化其實就是基因頻率的變化,基因、而不是個體,才是天擇的目標。
這個「自私基因論」的觀點招致很多舊派生態學家的反對,他們反對的是「基因選擇」的觀點,認為「個體選擇」才是演化論的正途。其中的表表者就是古爾德。他們之間的爭論其實純屬演化理論不同派系的爭論,卻經常被創造論者卑鄙地斷章取義,甚至聲稱古爾德質疑「演化」的事實。其實古爾德本身正是演化論的熱心擁護者,只是他擁護的演化論是達爾文式的個體選擇,並非基因選擇論而已。
《自私的基因》又是一本借閱而沒買的書,幾次見到也沒買。不是因為它不好(它是經典),不過它厚而又貴,既然讀過也就吝嗇起來了。《盲眼鐘錶匠》是道金斯另一作品。
在達爾文的時代,佩利牧師以著名的鐘錶比喻引證神的存在。這個比喻聲稱﹕在荒野見到石頭,會覺得很自然,但見到鐘錶那麼精密的東西,就會想到必然有人設計它﹔動物的身體設計如此精密,背後亦必然有人設計,那就是上帝。雖然邏輯上有錯謬(上帝不是同樣創造了石頭嗎﹖以受造物對比受造物,說後者才是設計,豈非自我推翻﹖),但這個比喻可算是「智慧設計論」的濫觴。
道金斯是知名的無神論者,他在本書中把天擇形容為「盲眼鐘錶匠」,以說明演化中的適應性狀,並非精心的設計。很多時都只是把演化中已有的部件「將就改用」,以適應新需要,生物的「設計」其實並非如此完美(人類身上還有尾骨、闌尾就是顯例)。從這點看,天擇倒像魯迅筆下的「差不多先生」。
這本書買了,還沒空看。
《生命的壯闊﹕古爾德論生物大歷史》,Stephen Jay Gould,時報文化(台北),1999-7(1)
《達爾文大震撼—聽聽古爾德怎樣說》,天下遠見(台北)
《貓熊的大拇指—聽聽古爾德又怎麼說》,天下遠見(台北)前面提到「反自私基因論」的表表者古爾德,雖然在我眼中他們的爭論頗為「唔化」,不過古爾德也不是一個守舊派死老頭,他有份建立的間斷平衡學說也被認為是對達爾文演化論的重大修正。他寫的散文非常優美,題材廣泛而且議論縱橫,我認為幾可與阿西莫夫相比(當然絕大部分作者跟阿西莫夫相比,套用動漫人的說法,也只能說是「神與蟲」之別)。
這幾本都是古爾德的散文集,當中提出了一些平常想不到的道理。例如《生命的壯闊》裡就由自己患癌談起,直指在生物學中平均趨勢並不重要,變異才是最重要,最後延伸到生命史越見複雜的現象,並非演化的內化趨勢,所謂「趨勢」只是人類自以為最重要的自我中心思想影響下的削足就履。各篇文章既獨立,邏輯又連貫,毫不沉悶而清晰明確,論證有力,是散文的典範。
《貓熊的大拇指》裡也討論到,因為歧視女性和黑人的風氣,影響到當時科學界作出一些不科學的結論(例如指女性腦容量少於男性代表她們不聰明,黑人像猿人般未開化,跟白人是兩個物種之類),頗令人感受到科學界受時代文化的影響甚鉅。
《達爾文大震撼》則討論了不少達爾文本身的事跡,例如跟「小獵犬號」頑固船長的尷尬關係,這些對當時的我而言,是新知。後兩本都是「借讀而沒買」。
《為什麼要做愛﹖》Niles Eldredge,時報(台北),2004-12(1)
這是古爾德的盟友,是間斷平衡學說的共同創始人,反對基因選擇論也是立場一致,這本正是為此而寫的著作。為了對抗近年以基因選擇論解釋人類性行為,作者在此說明人類性行為受社會文化影響甚巨,基因的影響很少。
老實說,相比其他作品,我覺得這本並不那麼吸引(把它當成「色情物品」的書店更是搞笑之極),至少我不覺得受到啟發。不過當成學術論爭去讀(看看學者用那麼多時間寫一本書,就只為批評別人),倒也有趣。另見八月廿九日日記。
《演化之舞》Lynn Margulis, Dorion Sagan,天下遠見(台北)
有關細菌融入真核生物,變成線粒體和葉綠體等各式細胞器的內共生學說。
老實說這本書我不單未買,連借來也未仔細讀(因為趕著寫論文)。不過這個理論本身就夠有趣,對生物學的影響也很深遠。
《物種起源》Charles Darwin,臺灣商務,2000-4(二版四刷)
要了解經典學說,一般推薦讀「原典」。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就是演化論的原典。
不過因為達爾文的謹小慎微,這本書非常嚕叨。我試過兩次,不過兩次都「捱」不到半本就看不下去。
一般認為,中譯本所根據的《物種起源》第六版,因為達爾文避免爭論而越改越不像樣,反而沒有第一版的清晰明確。例如為人咎病的「進化」、「適者生存」等詞,原來皆出自史賓塞而非達爾文的概念,後來都為了方便大眾理解,陸續加入《物種起源》的後來版本,反而為創造論者留下很多攻擊的機會。
《螞蟻與孔雀(上)—耀眼羽毛背後的性擇之爭》Helena Cronin,天下遠見(台北)
《螞蟻與孔雀(下)》討論性擇和利他之謎的一套書,比《物種起源》更長更仔細,於是我借了也沒讀完。
性擇曾是達爾文理論中最不為學界接受的學說(因為他們無法接受「雄性競爭雌性選擇」的說法)。性擇學說的確立,是在後來學者多年研究之後,證據越來越多(而且男女地位越來越平等),才被廣為接受。
至於利他行為之謎,則是有關演化如何容許生物個體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即利他行為)的研究。理論上,自私行為應該是最成功的才對,為何還有人會犧牲自己呢﹖
秘密通常在於犧牲者和犧牲對象之間的特別關係。社會性昆蟲(如螞蟻和蜜蜂)的研究對解決利他行為之謎最有貢獻,這些社會性昆蟲的不育工蟻/蜂與蟻/蜂后之間的基因相似度是最高的,所以犧牲行為的回報最大。
科學家從社會性昆蟲的研究中,對比到人類社會中去討論利他行為的起源。雖然人類親屬之間的基因相似度沒有蟻/蜂那麼高,不過犧牲特宜(頗類於儒家的「親親」遞等待遇),還是足以令犧牲者的基因得以延續。
「自私基因導致利他行為」,多麼弔詭的說法﹖不過當了解過後,就自然不過。(書影來源﹕商務網上書店、時報悅讀網、城邦讀書花園、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
註﹕更多相關書籍可參閱時報文化的「生物演化特輯」介紹。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