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 around the museums

    星期一先過海訂袍,然後就坐船回尖沙咀行博物館。

    星期日才跟朋友談天,提及現在不少院校的迎新營都跑到跟校園沒關係的市區搞,有點無厘頭。大家說到中大和科大可能因為校園夠大,所以迎新營都在校內。

    怎料這天在天星碼頭就見到一批中大新生。
    不過他們都背著個「中大建築」的袋,如果說要過海看歷史建築、以此作活動或遊戲內容,倒也說得通。

    不過見到他們上船後,有一組人竟然拿吉野家出來吃,我就皺眉頭了。
    倒不是因為怕他們弄污地方,而是他們以為這是海外線離島渡輪麼﹖才幾分鐘的船程,連另一組吃漢堡包也吃不完。你們打開飯盒,扒不了幾口就到岸被人趕下船啦……﹗

    夏天……

    ---

    去歷史博物館是必然的。不過下午時間還多的是,所以暫時決定先就近解決了藝術館。

    藝術館一樓的「收藏五十年—故人故事」說的是藝術館自己的故事,所以人不多,但在下特別有興趣,否則上次不會特地去聽他們話當年

    因為不准開閃光燈,所以傻瓜機拍得不好,原諒則過。

    出於對政府架構的一般常識,我本來想說「Director of Urban Services」不可能是甚麼「文康市政司」。因為 Director of Urban Services 應為「市政總署署長」。文康市政司既然是司級官員,應稱 Secretary。(更何況連信紙也是市政總署的)

    不過再查,當時文康市政司的確是徐淦,這個司是之前一年才成立。而且香港政府的官名混淆亦非始於當日,例如「教育司署」那個教育司本來就是 Director of Education,後來在其上設置一個「教育司」(Secretary of Education),才把它改名為「教育署署長」。(後來特區治下又局署合併,這是後話)
    而在提及古物古跡的立法會文件引述這條例的大陸網頁上,「文康廣播司」的英文相應名稱卻是「Secretary of Municipal Services」(直譯即「市政事務司」),這個對應發生的時間同樣是1986年。之前一年1985的對應名稱卻是「市政總署署長 / Director of Urban Services」,1986年的對應一直到1989年才再變成「文康廣播司 / Secretary for Recreation and Culture」,1996年再改成「文康廣播司 / Secretary for Broadcasting, Culture and Sport」。

    結論是……﹖
    結論是……真的很亂。(不才如我,唯一想到的合理解釋就是,當時徐先生身兼二職……)

    這幅看倌未必有興趣,只是藝術館歷年通訊的封面。
    在下倒拿過左邊第二本款式的通訊(當年各博物館通訊的統一設計),不過因為對藝術一向興趣不大,所以對藝術館消息向來不大留意。

    這幅照片特別拍下,因為除了護書之外,收藏家也有這種「車禍時攬住所愛一齊死」的癡情﹕
    (虛白齋主人劉作籌先生,後來他把藏品全數捐給藝術館)

    這幾幅畫,如果看倌對開埠早期史有興趣(而又好眼力的話),可能看得出是毒麵包案的插畫﹕

    藝術館說買到名家親筆簽名的掃描是「執到寶」。

    金木水火土」是藝術館一個很有趣的展覽系列﹕
    上次的講座說過有多少困難。

    然後上去看「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
    這個展覽,我拍了第一幅的「歷代商船路線」地圖就被保安姐姐制止。這個展覽是跟廣東省博物館合辦,不准拍照﹕

    展覽的其實全部都是瓷器。有些頗有趣,例如有種瓷器是加了紙葉才入爐燒,燒後釉面會留下葉印。我想被當成藝術品多,如果用來裝食物會否有點不衛生﹖

    展覽附設給小朋友的遊戲小冊子,這次很多大人玩,因為是心理測驗。
    我揭開答案那一頁,註明是基於展覽內容和歷史藝術知識而設的小遊戲,與心理學並無關係云云。如果沒這一句,被科學控版友見到可能會去投訴誤導小孩吧﹖我笑了。

    當代藝術不懂欣賞所以完全沒理會,書畫展也不大懂欣賞,不過倒是見到有幅有趣的﹕
    (岩晒方家騮)

    ---

    之後走到歷史博物館,繼續看「清代宮廷服飾」展覽。
    不就是不同款式的龍袍、戎裝、常服之類,主要是看花紋、飾物之類,連王子的開襠褲也有。

    這幅在場外拍下,顯然是為了抽水。宮中有個「芳潤軒」,好同學還曾經在星洲拍到「富潤屋」呢﹕

    (右側亭內的是道光皇帝,圖中黃袍的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左側藍袍的就是後來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

  • 博物館和歷史建築

    (寫到xanga最後一刻﹕請看倌記得bookmark後備blog﹕http://fongyun.blogspot.hk/)

    ---

    吃完午餐先跑去歷史博物館看天文台一百三十年紀念展覽,不過照片等xanga的問題塵埃落定再上載。然後發現時間不夠,跑到文物探知館已經過了時,而且演講廳竟然坐滿,要到另一間房看直播。

    講座題目是「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意義: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由香港大學李浩然博士主講。

    其實就算不聽,都猜到答案「不是」。因為博物館需要特別設計,而歷史建築往往沒預留博物館特別需要的改裝空間。講座應該是討論博物館設計需求,好等大家不要一見到有歷史建築就要求轉做博物館。(有個資深館長曾謂,想人破產最好叫佢搞博物館 :P )

    不過原來不完全是討論這個,而是講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潮流。

    講者說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可分為六代。

    第一代的博物館,多是革命後充公了皇宮和貴族宅第,然後用來展示這些王公貴冑歷年來搜括的「民脂民膏」。換言之,是服務政治需要。受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影響,不少國家革命後皆如此。

    具體例子有法國羅浮宮北京故宮、古巴總統宮(革命博物館)。

    港督府在九七後也曾被建議改為「紫蘆」,其實也是一間博物館。講者說「幸好」沒成真,繼續維持原有用途(首長住宅)。講者沒說的是,這是誰的主意。

    第二代博物館,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
    這批建築是專為博物館而建,但沿襲第一代博物館的特色,形象都是像宮殿或神殿(因為博物館本來就是在皇宮,所以予人「博物館一定要在古建築」的印象)。以模仿古希臘和羅馬式建築,來彰顯帝國主義或民族主義的國家威嚴。

    美國國會大樓就是新古典主義的例子。
    納粹時代還有簡約新古典主義,柱子和裝飾簡化了,但套用新古典主義那些大柱大門,令個人變得渺小的特色則同一。

    宮殿式博物館方面有幾個例子﹕
    東京國立博物館(1882),模仿東京皇居
    京都國立博物館(1895),模仿西式皇宮。
    新加坡國立博物館,殖民地時期設立,主要放置動物學和民族學藏品(有點像香港大會堂博物館)。獨立後轉型為歷史博物館,亦是建立「國民認同」的教育設施。
    —遷台後的國立歷史博物館(1960)和國立故宮博物館(1965),都是模仿北平故宮,國民黨用以標榜民國為中華正宗。

    至於神殿式博物館例子則有﹕
    Berlin's Altes Museum (1830年普魯士),模仿古希臘神殿。
    British Museum (1850)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928)

    新古典主義其後末落,於戰後轉為現代主義。
    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仿古典」(pseudo-classic)的惡俗建築,中國大陸很多政府大樓模仿美國國會大樓和白宮就是如此。講者特別提及尖沙咀被首富佔領的前水警總部後改建成「1881」亦是如此。

    評估博物館建築的需求,是有國際標準的﹕

    1. 空間是否足夠﹖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分配標準,是40%空間供公眾展示用,另20-30%供非公眾用途(儲存和修復等工作)。(其餘的位置可留給辦公室、餐廳之類。講者特別提及甘棠第空間不夠、地理位置亦不佳,連餐廳也沒有,遊客在甘棠第外亦很難連接到其他景點。)

    此外,展覽對儲存空間的比例,亦有標準﹕
    大型博物館或國家級博物館,展覽﹕儲存比例為 1:1
    中型或一般博物館,比例為 2.7:1
    小型或地區博物館,比例為 4:1

    2. 建築裡有足夠的空間(capacity)用作保育(conservation)和研究、出版用途嗎﹖
    博物館要對自己的館藏進行研究和出版,即是有學術工作。如果沒有研究、只有展覽的話,那只是展覽廳,不是博物館。

    (方按﹕這就是中央圖書館有展覽廳、也不時搞展覽,但它不是博物館的道理。)

    3. 建築是否依循了ICOM的專業標準和指引﹖

    4. 是否有適合的機器設備(mechanical services),讓館內的濕度和溫度符合國際標準﹖

    例如美國 ASHRAE 的標準為相對濕度50%、溫度保持在攝氏15-25度。

    第三代博物館,是現代主義(Modern)。流行於五十至七十年代。
    現代主義的特色,是功能優先於裝飾(forms follows function,IKEA就是例子)。
    這一代博物館建築的特色,是精英主義(elitism),認為博物館要保護藏品,與世俗的「庸人」(mundane)保持距離,並「教化」這些庸人。所以這一代博物館的外型通常像大戰中的碉堡(bunker),形象非常高傲。

    現代主義的建築源頭,是近年香港人常掛在口邊的「包豪斯」(Bauhaus School of Design, 1926),因為這學院和現代主義建築有社會主義風格,所以後來被納粹政權關閉了。
    香港有很多這類現代主義建築,大會堂(1962)、中區政府合暑(1967-69)就是例子。都是外表平平,甚至色彩欠奉,但構型很立體地運用空間。

    碉堡式的博物館,例子有 Guggenheim Museum (1959, 紐約)、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1966, 紐約)等。後者除了像碉堡(講者特別在博物館照片中間的方洞加一支炮管,博君一粲 ),還特別在「隔壁」的建築之間真的建了道牆壁,以示與世俗建築的分隔。

    這類博物館或建築,在東亞各地都不少,香港藝術館是這樣,廣州、東京、北京、台北各地都有。

    碉堡式有變種,曰盒式(Box),例子為New National Gallery (1968, Berlin),又稱極簡主義(minimalism)。

    另一種可稱Sarcophagus(似足棺材),例如 Kimbell Art Museum (1972, USA)。
    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也是這樣的,可見現代主義雖然在七十年代後式微,但也一直被抄到九十年代。

    第四代博物館,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流行於八十年代。
    建築師逐漸覺得現代主義太高傲沒趣,於是轉為後現代風格,標榜 non-alienatly, not-talking-itself-too-seriously,還要 reduce perception of elitism。簡言之,即是民粹主義(populism)。

    後現代主義不時拿一些古典主義的元素(在西方屬人所共知)來「玩」(tongue-in-cheek re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elements),加添色彩和卡通化、誇張化。

    後現代建築的始祖是 Portland Municipal Service Building (1982)。形象似足一個禮物盒,原本的設計更像禮物盒(建築外有「絲帶」),只是被群起抗議下刪了「過多」的裝飾。

    另一個例子是前面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在1985年的擴建方案,但並未建成。

    德國的 New State Gallery (1984, Stuttgart)甚至在建築中留下「捷徑」讓路過的人可以從中間穿過,以示反精英主義自我封閉、歡迎遊人的姿態。

    釧路市濕原展望台(Kushiro Marsh Observatory, 1984)由日本建築師毛網毅曠設計,裡面甚至套用了風水元素。

    本港建築師嚴迅奇(Rocco Yim)設計的廣東省博物館(2010),亦是以寶盒(lacquer box)為形象。

    講者特別提到,後現代建築一樣有 copy culture,香港中央圖書館那種「不倫不類」(我說的)的設計,正是襲自 Portland 那座市政大廈。

    第五代博物館,是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t)。流行於九十年代至今。
    其實這類建築在七十年代已開始有,到八十年代才被冠以解構之名。

    解構主義來自反建制、反平俗、無政府主義,推崇「末日之後」的美學,和Punk subculture

    建築設計方面則套用了由混沌理論(chaos)發展出來的複雜理論(Complex theory),「模仿不穩定秩序邊緣的超複雜建築設計」(critical point / edge of chaos)。
    混沌理論是由《侏儸紀公園》(1990)帶到公眾視野的。

    這類建築的特色就是像殘骸廢墟(wreckage)。
    例子有 Jewish Museum Berlin。這幢建築設計於1988年在設計比賽中勝出,1999年完成,當時還未有展品已吸引了三十五萬人參觀(那幢博物館建築本身才是「藝術品」),直至2001年才正式開放。整幢建築佈局東扭西歪,就像火車出軌的樣子。

    另一例 Royal Ontario Museum Extension (2007),建築本身有如地震遺址。

    更出名的例子就是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997),在一個末落小城建設來吸引遊客,結果真的吸引到大量遊客。不過遊客是來參觀那裡「博物館」本身,而不理裡面的展品。(講者問過一些參觀過的朋友,他們只記得博物館本身很好看,但忘記了裡面放了甚麼。)

    講者播放一段影片﹕這裡博物館的建築師 Frank Gehry 曾獲邀在 Simpsons 上「自嘲」一番,說 Simpsons 的鎮民邀請他建設一座建築,以振興經濟。他把邀請信搾成一團丟掉,後來望一望就說「you are genius」,於是一團紙的造型就變成了建築設計了。
    講者說那建築師後悔參加了這場「自嘲」,讓大眾覺得他「冇料到」。

    第六代博物館,是參數式建築(Parametric)。由二千年後開始流行。
    這種建築的特色是「奇形怪狀」(creepy giant blobs)。

    這種建築,是源自拓樸學(topology)的啟發,以追求continuous surface的曲面。
    嚴格來說這跟歷代建築追求數學上、幾何上的和諧(古希臘人就講黃金比例了),並無分別。只是曲面設計需要大量微積分計算,非人手所能完成。電腦數碼設計的進步,先用於航太科技,及後電腦和軟件價格下降到一般人可以負擔的水平,建築師就拿來「玩」以前玩不到的曲面設計了。

    在未有電腦協助的時代(Analogue computing),雪梨歌劇院的拋物線樓頂,已經是工程學上的大難題。最後建築師是見到「橙皮」才得到啟發,以球面替代拋物線,才得以完成。
    有了電腦協助(Digital computing),只要把「參數」餵進電腦,電腦就可以自動計算出所有配件的形狀和尺寸。因為建築通常是在工廠製造配件再到現場裝配,如果尺寸不合是砌不上的。有了電腦處理這些計算,就算設計曲面、配件塊塊形狀不同,也不怕搞錯了。

    講者出示兩幅隱形戰機的照片,舊式的第一代隱形戰機,是有尖角的。新式的隱形戰機則外形平滑,這就反映了電腦計算能力的進步,令他們可以計算更細緻的曲面。

    現在參數式建築的「祖師」是英國伊拉克裔 Dame Zaha Hadid,她還設計了理工大學創意大樓和廣州歌劇院。

    這類建築的例子還有﹕
    捷克國家圖書館,原為2007設計比賽勝出,計劃2011完成,但建築師夫婦其後離婚,男的更於2008年死了,所以計劃於2009年取消。
    Chanel Mobile Art (2008),曾在天星碼頭停車場展出過。
    Regium Waterfront (2015),海星形。
    Ferrari World (2000, Abu Dhabi)
    —長沙的 Changsha Meixihu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Centre (Zaha 設計,2013年3月發佈設計)

    香港西九藝術區其中一個參賽計劃「Sky Canopy Scheme」(天幕)其實也是參數式建築的例子。其餘的參賽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流派﹕
    —Foster+Partners WKCD (現代主義式、碉堡形)
    —嚴迅奇 (解構主義式)
    —荷蘭OMA (後現代主義式)

    回到「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這個問題,講者引述英國半官方機構 English Heritage's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Policy and Guidance曰﹕

    有創新的建築設計,才有日後的歷史文物。

    (正如古希臘或羅馬當時的建築,也沒有所謂「古典」可言,那些都是當時的潮流。到了文藝復興,大家重新採用這些樣式,才有「古典」之名。)

    ---

    講座一完,問答時間,講者說可以抄講義檔案,就立即有一堆人拿「手指」跑出來抄,場內的人大概連問題都問不到。所以我也走了。

    我想有很多建築系學生來聽,那就解釋了為何會爆滿了。

  • news and museum wish list

    二零一三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政改中的開天索價(二之一)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Ticket to Ride: Europe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野外生態攝影年展(至1/9)
    歷史博物館﹕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31/7至7/10)、香港天文台—有緣相聚百三載(10/7至2/9)
    文化博物館﹕闔家平安—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21/8至13/1)
    藝術館﹕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19/7至16/2/14)

    講座﹕
    文物探知館﹕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27/7)
    歷史博物館﹕從顏色、紋飾、物料辨清朝冠服等級、清代帝后服飾的製作 (3/8)
    歷史博物館﹕清代宮廷服飾的種類及其特點、清宮便服及其工藝特點好綜述 (4/8)
    歷史博物館﹕嚴復《天演論》與中國法律現代化的困境 (18/8)
    歷史博物館﹕當台長遇上歷史學家 (24/8)
    歷史博物館﹕天文台及香港歷史上的重大天災雜談 (31/8)

  • news and museum wish list

    二零一三年第二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對外社評—佔領中環重點不在佔領中環

    「……如果普遍民意站在佔領義士這一邊,佔領行動很可能不用實行,中共就已經會被迫作較大讓步。爭奪民心的戰略考慮,遠遠比中環街道上的戰術考慮重要。希望籌備者別忘記這一點,否則行動可能成功令參與者變成烈士,卻未能贏到公眾支持。」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Streetcar, Trans Europa / America

    「早前在圖板遊戲店找到一副特價的Streetcar,雖然製作較粗糙,但形式類似Metro,也值得一玩。」

    「至於Trans Europa 和 Trans America 是另一款很不同的遊戲。可以當成Ticket to ride (12年第2號介紹)的極簡化版。」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 list﹕

    全天域電影﹕人造災劫3D (-30/6)

    展覽﹕
    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與家屬 (3/5-30/10)
    海防博物館﹕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文物展 (26/4-23/10)
    科學館﹕野外生態攝影年展 (1/6-1/9)

    講座﹕
    歷史博物館﹕歷史與傳統:中國人要學怎樣的英文? (20/4)
    歷史博物館﹕古代世界的星空:以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和中國為中心 (5/5)
    歷史博物館﹕跨越時空的對話:聖經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12/5)
    歷史博物館﹕中西交流:從粵語中的英語借詞說起 (25/5)
    歷史博物館﹕香港山泥傾瀉百年史—居安思危 (26/5)
    太空館﹕搖籃中的地球─原行星 (1/6)
    歷史博物館﹕淘金夢:十九世紀華人出洋與香港 (8/6)
    孫中山紀念館﹕民國時期的外交﹕中日關係及中俄關係 (15/6)

  • The Making of a Fiscal State in Song China

    [宋代近世財政國家的形成]

    由科大的劉光臨教授主講。

    不知是否因為近來「中港矛盾」炒得正熱的緣故,出身河南的劉教授,在正式開講之前,介紹了自己的背景,然後說認為自己也是香港人,同樣支持民主普選云云,就差在「香港話」還說得不好。

    (噢,除非要跟廣府話作對照,否則在下也很少用「香港話」這種說法呢。)

    個人覺得講座內容不算很有組織,不過聽起來也算有趣。同樣用點列算了。

    1. 在講者讀大學的時代,提到宋代大家都只歸納為三冗﹕冗官、冗兵、冗政,雖然文化商業都興盛,卻承受不斷打敗仗的民族恥辱。到後來在外面留學,才改變了看法。

    講者認為對宋朝的負面評價,其實是到近現代中國面對外國侵略時,回望歷史而產生的觀感。

    2. 現在大概只有共產黨還堅持「技術是歷史原動力」的馬克思主義史觀,但這種觀念已經落後,反而往往是制度和組織的需要催生了技術發展。

    正如香港相對於大陸還有優勢,並不在於技術(大陸的各種技術已大有進步),而是在制度。李超人建立的商業帝國,也是得益於香港制度上的鼓勵和保護。(方按﹕即所謂「地產霸權」,是制度上對地產商的傾斜)

    那麼這個「制度優勢」是否「民主」﹖現時西方社會都是民主政體,可是香港卻是自由而不民主(相對台灣而言)。在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散佈民主潮流之後,西方也是到二十世紀才開始穩定地實行民主。英國雖於十九世紀成為霸權,但福利主義和人權概念都是在二十世紀才普遍施行。

    民主對於我們來說,除了是一套制度,還是一種道德理想的追求。與古人對「儒家聖人」的追求相對,都要看是否能落實。

    香港「制度優勢」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上海租界」,這些外國殖民的據點,把各種西方先進事物和思想都引進中國。於是我們又要追尋「殖民主義」的由來。這個「現代化西方」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後,我們找到宋朝原來已有類似近代的「財政國家」。

    3. 在這裡,既然要考究制度,我們要先討論一下「好政府」的定義。

    是否像一些人所說﹕管得越少越好﹖可是,現代公認的「好」政府通常也管得很多。
    例如英國尤其是個大政府,他們曾經有最大的海軍,稅收也很重(相對於陸軍而言海軍是特別花錢的)。英國有歐洲第一個官僚政府,其實這是從中國學來的。(方按﹕類似科舉的「考試取官」首先又是香港開始學—即政務官前身的「官學生」,然後散佈到印度和英國本土。)
    英國其實也實行了很多社會主義的措施,反而在香港實行更原始的自由資本主義。

    一般而言,一個「好政府」是一個有能力的政府、能夠支持經濟發展、提供公共服務(如維持秩序,這點李超人也代替不了政府)。當中產生了正反饋﹕政府支持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又增加了稅收。

    在這方面,西方和日本學者首先發現,宋朝擁有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的政府和制度。

    3.1 宋朝是第一個依賴募兵制的國家。於是政府可要求應召者符合某些標準,而宋仁宗時(即是包青天時)已有百萬兵。

    3.2 宋朝是第一個把稅收貨幣化的國家。(而非像之前的朝代依賴徵收實物)

    3.3 宋朝是第一個有效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央政府派員控制了稅收。

    這一點非常重要。正如現在大家對朱鎔基最大的印象就是「反貪」,但其實他反貪不成功,任內官員貪污反而更嚴重了。朱鎔基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原先令地方政府富起來尾大不掉,朱的稅政改革重新讓中央政府掌握了財政,令國庫發達了。朱的稅政改革提升了國稅局的地位,收集到很多錢,於是可以用來做各種安撫和「維穩」的工作,鞏固了中央政府。

    宋朝就已經有「國稅局」(方按﹕我想他指的是三司使吧,有篇文章認為三司使也是歸中書管),反而到後來的朝代就沒有了。

    3.4 宋代首次把官位全部公開競爭(即科舉)。

    與明清不同,宋朝考中進士也只不過是到地方出任稅務官,三甲才可以從通判做起,然後慢慢提拔。不如明清兩朝中了進士就要獨當一面的。

    宋代之所以多「冗官」,就是因為建立了大政府,要高薪養廉,又要官僚互相監視。

    3.5 宋朝還以判例逐漸改變法律,以適應社會需要。(方按﹕其實後來也是這樣,開國時代的律法通常到後來就被判例改變,《大清律例》就是例證。)

    宋朝的法律還特別保護私有財產。
    保護私有財產,是為了解決「擁有權」的問題。在這裡宋人「講義理」和「講錢」並不矛盾。因為就是愛講錢才更需要道德,藉以證明自己是「依法」而且「理應」得到那筆錢。

    當時判錢債案,還要考慮利息和通漲問題。
    而且判決對借還媒介也要分清楚,例如借的是銅錢就應該用銅錢還,想用交子/會子(紙幣,宋朝另一世界級發明)還錢的話就要計算折換率。(情況就如現在用外幣還款要計算匯率一樣)

    公認才情橫溢的蘇東坡在官府也要負責放債,大儒朱熹也要負責收消費稅。在那個年代並不是甚麼矛盾的事。

    3.6 宋朝亦是首先以法律保障遷徙自由的國家。

    我們慣常稱讚的漢唐兩朝,雖然威武,但都嚴格控制人身自由。因為經濟和稅收都未貨幣化、亦非市場經濟,所有事情都以戶口為準,例如抽壯丁參軍。

    講者指史學界向來認為政府聲明有兩大笑話﹕
    一是聲稱「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二是聲稱「中國人民愛和平」——中國人民或許愛和平,但政府顯然殘暴得多,要不然何來超越中原,有那麼大的國家﹖

    在政府眼裡,國家發展首為征戰,所以法家強調愚民,不准百姓太多享受,以免消磨鬥志。(毛澤東後來貫徹這點,不讓百姓有好日子過。)

    隋唐兩朝,都不是純粹的漢人朝代,而是胡人和漢人的二元統治。皇族本身就是混血,道德上也不全依中原那套。而且是以胡人治漢人,絲路商人主要是突厥人(當時向西亞學習)而沒甚麼漢人,打仗也是以少數民族或混血兒領軍。

    講者認為清朝處理新彊西藏,就比共產黨做得好。因為滿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又有與其他少數民族結盟的豐富經驗,他們很明顯少數民族的心理,便於駕馭。

    相對而言,漢人缺乏胡人的「英雄氣」,比較依賴制度(如科舉考試)。

    (講者說這有點像現代西方社會。我想倒不全然,西方人雖重制度,但「英雄主義」氣息亦重。更不要說美國人連年征戰,倒不如說是順便當練兵。)

    可是,在唐朝這個國家之內,兩種不同的人是無法同場競爭的。要考試麼﹖胡人考不過。鬥「勇武」麼﹖漢人又拗不過。
    唐朝和平之下江南士族(漢人)逐漸興起,而少數民族(胡人)亦逐漸不服唐朝統治,於是唐朝就崩潰了。之後的五代十國,展開了一場制度競爭。

    3.7 宋代也是首先以量化方式考核官員。(有如今日的GDP評核)

    之前說了,宋朝進士易考,但三甲才從通判做起。宋朝官制出名複雜、官又多。莫說皇親國戚不任實官,就是「官親」升官也不容易,很多人都只得到虛銜(如在某部門掛名有如顧問)而未有實權。

    求升遷者多,宋朝乾脆把所有的因素—甚至是你有甚麼背景後台—都統統納入「計分」了。(跟宋明理學家帶來的印象不同,宋代一般很承認「人欲」。)(方按﹕你看趙匡胤竟然想出杯酒釋兵權就知道,用名利贖回兵權、避免誅殺功臣,歷朝僅見。)

    「舉薦」既然可以加分,那麼如果升官者後來品行不端施政有誤,舉薦人自然也有責任,自己要扣分。(講者說現在中共就是欠了這個,推薦人不負責任。)

    施政方面,由於人民自由流動,所以戶口數目不代表甚麼,納稅戶增長才可以加分。同理,稅收增長也可以加分。而地方官另一重點﹕判案結果有多少人上訴,也會影響分數。

    於是,宋朝官場可以說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

    4. 講者從五代十國的制度競爭扯到英格蘭銀行。(方某這筆記調動了次序。又,如果有讀過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應會對討論英格蘭銀行和股份制一段有印象。)

    英格蘭銀行的成立,並不是甚麼資本主義的成果,反而是因為威廉三世為了跟法國打仗,但當時各種稅項(包括佔了一半份額的特殊稅如啤酒稅等)都不夠用。於是威廉三世和瑪莉王后共同出資帶頭成立英格蘭銀行,是為了發債籌錢打仗的。

    同樣地,宋朝也是依賴特殊稅多於田賦,所以鼓勵移民到城市。
    例如酒稅,城市的酒家乾脆由政府壟斷,偏僻各處的就交付民營。原本是以「拍賣」的方式競投,以承諾提供最大稅收者得到牌照。後來發現拍賣價太高,很多人交不起就在交稅限期前「走佬」,找擔保人也無濟於事。於是又改為「入標」方式,讓競投者出「暗標」以免瘋狂競價。

    5. 宋代的重商主義,實由內戰分裂的制度競爭而起。
    原本搶掠富商的軍隊,發現長久下去要官商合作才能安定繁榮。
    因應用兵需要任人唯親的政府,也發現長遠治國要依靠制度和讀書人。

    講者說了個多小時,那個 powerpoint 一直沒動,現在終於啟動了。看到就知道為何不用開,因為那個 powerpoint 是出國講學用的,跟今天講座的內容並不直接對應。
    不過其中一張簡報就引起在下注意,因為那張表格列出了宋朝稅收的分佈情況。只是很快就跳過了——其實您不如一開始就停在這一張然後開講吧﹖

    表格顯示,宋朝大概有32%的稅收是專利稅(如酒稅),另外約三成是土地稅。這就是宋朝有多依賴商業貿易的例證。

    因此,宋朝大開運河,其實就等於今天政府建高鐵和高速公路,都是為了方便營商多收稅。而且宋朝也鼓勵集中經營、作坊大型化。對於官員來說,向一個大富商收稅顯然比起向很多小市民收稅容易得多了。

    另一幅圖顯示當時的弓箭武器。宋朝的禁軍大部分原來是「弓兵」。就是因為宋人怕死、戰鬥力差,所以力圖以技術補救。
    相對起來,鴉片戰爭時的清朝,整體而言並不窮於英國。但科技落後,西方因為各國交戰,科技日益進步,而清朝固步自封,於是英人攻來之時自然戰敗。

    6. 這樣說,難道就是「經濟決定論」嗎﹖

    與一般人認為「稅收多少決定了政府可以做甚麼」不同,徵多少稅其實是政府決定的。(方按﹕當然我想他的意思不是指政府可以不理現實情況胡亂徵稅,而是指政府制度本身決定了它有能力徵到多少稅。)
    現代社會「大政府」徵稅頗多,西方一般都有GDP的兩成。問題不是徵稅多少,而是徵稅如何用於民生。

    一般而言,與同時代的西方各比,中國歷朝徵稅還是比較輕的。

    中國在洋務運動時、日本同樣開始了明治維新,可是日本徵稅徵得更徹底。當日本向清酒徵稅時,清朝官員卻認為「我朝向來不徵酒稅」。稅收的分別對國家實力有很大影響。

    7. 問題時間,有人問那麼宋朝為何滅亡。

    教授答,現在研究可知,宋朝一年的貨幣供應量,多於明朝近三百年的總貨幣供應。
    由此可知,宋朝絕非亡於經濟問題,而是亡於「北京的帝國主義」。

    中國周邊的遊牧民族,並非我們所想的那麼「邊緣」,他們實際上是佔據了亞洲的中心位置。這些遊牧民族通常比較重視大帝國和土地,多於經濟和知識。這是他所說的「北京的帝國主義」。

    制度本身需要符合人性和社會習慣。
    而制度之優劣,視乎你的對手是誰。

    相對於范仲淹的全盤失敗和王安石的部分成功而言,蔡京的改革是宋朝最成功(雖然他號為奸相),但那時代的宋人太自滿了。

    又有人問,宋朝是否被冗官拖垮了﹖

    教授認為,官多或腐敗並不等於王朝就會滅亡。正如後來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也很腐敗,但反而越來越強。(當然他們後來就要打擊腐敗了)
    亡國多是因為軍事失敗,國民黨就是例子。就算說國民黨腐敗,當時國民黨能夠掌握到的財源也很有限,但打敗了仗自然就沒機會去實踐。

    還有人質疑,為何教授在講座中稱毛澤東為「英雄」,因為在香港人印象中毛澤東是壞人。

    (我認為這問題純屬誤會,說毛是英雄並不是稱讚他「好人」,是指他「英雄主義」、「魅力型領袖」之類。因為他原來說的「英雄」是與成吉思汗之類並論的。)

    教授解釋,他所謂「英雄」是指以一人之力逆社會潮流、改變所有人的生活。毛澤東是最徹底的「英雄」,他說所有農民要交出土地、財產吃大鍋飯就做到,說大學教授和學生不該留在大學要去耕田就把他們都趕到鄉下。諸如此類都是非常人所欲,但他有能力使所有人跟他的意思做,這就是「英雄」。
    很多人(甚至毛自己也認為)說毛澤東是「皇帝」,其實毛根本不是皇帝。中國有哪個皇帝可以像毛澤東那樣把民眾任意舞弄的﹖大鍋飯、大躍進、上山下鄉這類事,有哪個皇帝夠膽做﹖如果有皇帝敢這樣做,也可能立即被趕下台了。

    與毛澤東相比,史太林算不算是這種「英雄」﹖似乎有點疑惑。
    至於希特拉,他的「英雄」也只是徹底改變了猶太人的命運而已。只有毛澤東那麼徹底。

    ---

    有一點教授沒提到的,就是如果宋朝已經成為一個「財政國家」,那麼即是應該做到黃仁宇的「數目字管理」了,那又何以會輸給北方民族﹖(北方遊牧民族是機動的,不需要數目字管理)

    如果以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論,他認為宋朝未做到「數目字管理」的,證據是連樞密院和戶部的帳目都未能一致。當時有很多商業發達的跡象,但很多事業還是官府操使未能放諸民營,而且未能令全國標準一致。

    或者應該說,宋朝是有財政國家或數目字管理的芻形,但歷史上不幸遇上金人和蒙古而滅亡,後來的朝代又因為中國彊土太大難以劃一而重新退縮到道德治國小農經濟(用另一角度看就是農業中國蓋過海洋中國),這種體制沒機會發展下去吧。

    另外找到有篇文章質疑黃仁宇的「數目字管理」理論。

  • museum activities calendar updating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已加入了太空館、科學館、文化博物館、藝術館及文物探知館的活動資料。

    歷史博物館、海防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的活動資料容後繼續更新。
    (海防博物館的講座及影片放映資料已更新)

    ---

    1. 決定去信康文署博物館,建議他們接手搞這個 google calendar 活動日曆。
    (早就已經不是每間博物館都有寄通訊給我,而他們現在的網頁越改越難看)

    2. 太空館歷年來的公眾活動都叫「XX觀測」的,可是明明只是給公眾看望遠鏡而已,根本沒有「測」過甚麼呀。叫「觀察」比較踏實吧﹖你真的有測量或描繪過才叫觀測啦。

    ---

    敬啟者﹕

    您好﹗本人是博物館的常客。

    近來得知  貴署推出一站式博物館入門網站 http://www.museums.gov.hk/zh_TW/web/portal/home.html,既然有心進一步推廣博物館活動,相信  貴署亦會對以下建議有興趣。

    因為經常留意博物館活動,為了搞清楚同一天有哪些活動避免撞期或忘記,本人從1994年已開始把每季的博物館通訊匯整,成為一個表格,並與朋友分享。

    自從 Google calendar 推出後,為了更方便自己和朋友比較不同博物館的活動,本人亦於2008年開始把博物館節目輸入 Google calendar,大家除了可於 http://andrewffy.sinatown.com/museum.html 看到統一輸出的版面,亦可以自行「訂閱」這些日曆。本人每季按照博物館通訊或網頁資料更新日曆後,網上看到的日曆就會同步更新。

    試用過的朋友,都認為這樣的安排很方便。但每季都要等待博物館網頁更新,再逐項輸入,對本人來說是相當大的負擔。而且有些節目沒有在博物館通訊中預告,中途推出我又未必跟進到,就產生缺漏。

    本人知道現時博物館入門網站和各博物館的網站,都有各自的活動日曆。但這些日曆並不互通,而且不能像 Google calendar 般,給公眾「訂閱」自動更新,而必須每次進入這些網站才看得到。就本人所知,貴署已在博物館入門網站放置 Google map 方便參觀者確定設置位置,那麼相信再加設 Google calendar 功能亦不會招致甚麼法律問題。

    如果採用 Google calendar 取代現有那些不能公開便訂閱的日曆,每次只需要各博物館的員工把各自的節目輸入去google,就可以在網頁上自動顯示。而入門網站亦可以一次過顯示所有博物館的節目,並不會增加  貴署員工的工作量。而且還可以吸引有興趣的網民「訂閱」日曆,隨時接收到最新節目更新,不用再等候新一期通訊或網頁更新。(近年的通訊間中會延遲了,月頭的節目可能就錯過了)

    這樣對於  貴署的推廣工作應可如虎添翼,希望  貴署能認真考慮。如需諮詢更多細節,本人樂意隨時提供。

    市民

  • Stories of the Museum at City Hall

    [鬼馬雙雄說故事—從大會堂十樓開始]

    第一次進藝術館聽講座。不知原來要拿籌,但其實入場只有幾十人……

    這次網友Nana也有來,似乎她比較黑仔,有來的講座通常都有點奇怪。不是像上次美索不達米亞沒太多新鮮事,就是像今次中途變了舊照片認人大會。

    不過其實也不足為奇,因為這次本來就是請兩個老鬼來玩「懷舊」。丁新豹和何金泉分別是歷史博物館和藝術館前館長,而且當年兩館未分拆時他們還是同事,現場大概過半聽眾都是他們的「同事們」。

    我去聽也不過是想看看在下開始去歷史博物館九龍公園臨時館址的時代之前,他們發生甚麼事。不過他們是比較「隨意」的說,並沒有像之前區博士講海關或者黃岐講醫院史那麼有系統和條理。

    大概由於是藝術館主辦,所以重點都在大會堂和藝術館搬到現址的事。歷史博物館之前分拆到星光行及其後的事,就沒有提了。

    還有,坐下來才發現藝術館演講廳的椅子,竟然沒有寫字板可以拉出來﹗
    (雖然平時那些設計大多也只遷就右撇子,無法用左邊那個只能「吊手」寫字,但至少有得用不需放在大腿上寫……)

    ---

    以下還是點列一下抄了甚麼好了。丁何二人笑說希望沒記者,因為內容有點敏感。感覺就像多年前聽另一個講博物館的講座一樣。

    1. 舊大會堂(1869-1920年代)就是匯豐總行和舊中銀大廈的位置,兩層高古典建築。當時政府沒錢,所以都是洋行捐建。裡面有圖書館、博物館、和表演場地。

    圖書館包括了 Morrison Collection,是當年傳教士馬禮遜的藏品,先藏於十三行,香港開埠後移到香港,現存於港大圖書館。
    博物館則比較奇怪,只是收藏礦石和標本,而且還不是本地的東西。亦不經常開放,參觀要先申請預約,洋人華人、男人女人都要分別參觀時段。

    另外「博物館」這個譯名,通常稱取自日本(近代很多譯名皆如是),但丁新豹找到另一來源。話說梁發之子梁進德為林則徐譯《四洲志》,先把 museum 譯成「博物館」。然後魏源編《海國圖志》時把四洲志的內容納入。《海國圖志》在日本受歡迎更甚於中國,於是「博物館」之名廣泛流傳,最後中國人又把這名抄回去。丁指這情況可說是出口轉內銷

    2. 可是,到匯豐總行和舊中銀大廈興建,舊大會堂拆卸後,博物館那些藏品卻無聲無息消失了。到現在只剩下一個「老虎頭」放在警隊博物館,因為這頭老虎咬死了個警察。這個警察的墳墓就在跑馬地,墓碑上還有記載他是被老虎咬死的。

    五十年代坊間開始有聲音要求政府設立博物館,但當年南逃難民帶來很大壓力,政府沒有理會。直到後來政府才有餘力考慮這點,1962年才建成現在愛丁堡廣場的新大會堂。

    這幢新大會堂也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和表演場地。市政局甚至有個委員會研究博物館應該有哪些館藏,這個委員會包括很多專家,如羅桂祥、[毛文其]醫生等人。

    (方按﹕有很多人名都不認識,所以暫時查證不到原名的人都只能抄下同音字,本文以方括號 [ ] 標示)

    在博物館還未建立之前,政府已陸續接收到很好的館藏,例如1926年捐出的遮打藏畫(這批畫有很多在戰時遺失了)和1956年捐出的何東藏畫,還有一批[楊泉]的古物。丁指香港博物館可說是「先有藏品後有館」,跟大陸現在很多地方「建了館才找藏品」截然不同。

    不過新大會堂的設計也不是無瑕疵的,因為這幢建築根本不是為博物館而設計,所以在運作上帶來不少問題。最後促使博物館要另覓新址。現在兩館的永久館址都是專門設計的了。(有高層說那個倉庫拆出來丟落維港也不會入水云云,當然他想得出「拆出來丟落維港」已夠誇張的了 )

    3. 當年博物館於新大會堂高座,館址是十樓(以中國文物為主,所以講座名稱叫「十樓開始」)、九樓是辦公室、十一樓是臨時展覽廳(只有樓梯抵達)、七樓是照相間。

    大家很明顯可看出有多不方便。
    首先大會堂高樓有三部電梯,但全都是公眾電梯。換言之館員把藏品從九樓倉庫拿出來(那個倉庫還小得甚麼都迫在一起,想找東西也難),無論是拿到十樓展出還是七樓拍照,都是跟參觀的市民一起等電梯搭電梯的。
    而且,十一樓的展覽廳只有樓梯沒有電梯,所有東西都要從樓梯搬上去。所以當時的藝術雙年展就定下重量和體積限制,要不然根本沒可能替你搬上去展出。

    4. 1971年招聘助理館長的廣告,還有男女薪酬分別(1975年才取消)和年齡界限(限35歲……以下﹖)。(這份廣告請來的是譚志成和[何清獻])

    當年的人物﹕John Warner 約翰溫納館長,副館長包括James Watt(屈志仁,後來創辨中大文物館)、王無邪、Peter Lam等。

    當年的職級﹕
    館長(Curator)、副館長、助理館長(相當於今日一級助理館長)、Museum Assistant (跟館長屬兩個職系,不知跟文化事務助理CSA分別為何﹖)

    現在的職級對照﹕
    總館長、館長、一級助理館長、二級助理館長

    (方按﹕圖書館長的職級又有不同—總館長、高級館長、館長、助理館長。以前還有一級和二級助理館長之分。)

    當時的市政局主席沙理士,為人強勢、儼然如香港市長(制度上市政局主席本來就有如市長,所以才依英式市長慣例有權杖和頸鏈),人稱「沙皇」。政府最後從市政局分割出區域市政局(專管新界),以分市政局之權。

    (方按﹕這是講者的理解。亦有朋友提醒,市政局選區本來就只到新九龍為止。不過會否本來有機會把市政局擴展到新界,因為港府忌憚有個「香港市長」所以才決定分割為二﹖)

    港督尤德伉儷都對中國文化有很深認識。

    陳達文是大會堂第一任經理,後來亦涉足香港藝術發展局、並曾任勞工處長等職。

    葉義醫生是博物館顧問,可惜早逝。他專長白瓷,有別人遮掩瓷器形狀只給他看看有白瓷的部分,就已經可以認出是哪一朝(年號)出品的超凡能力。也捐了不少竹刻作品給博物館和台北故宮。

    陳福善是著名畫家,丁新豹說在1930年代出版的《香港名人小傳》已有記載,可見他少時已出名。

    黃祖強,曾任助理館長。丁謂之不受束縛,早非池中之物,亦不可能長處於公務員體系之中。丁指當年館長老是臨近五時才召助理館長校對,只有黃以家住梅窩為由逃離「魔掌」。
    黃後來果然退隱改寫小說,筆名黃易

    (不用懷疑中間為何會出現一大堆人名,因為當時就是不斷展示舊照片,由講者玩「認人遊戲」。)

    5. 「香港的蛻變—歷史繪畫」是丁新豹第一個自己專長範疇的展覽。

    現在博物館內展出日佔時期「香港占領地總督部」牌匾,其實頗為意外得來。當年日軍投降後,英人回來,某木匠收了匯豐銀行門口的這塊牌,就像收買佬收買爛銅爛鐵一樣。可能因為木匾質地好,所以木匠把它反轉用來做一張木檯放在家裡。木匠過身後,子女清理舊物,才發現檯底原來有行字,於是通知博物館的人來看有沒有用。
    這當然是寶﹗博物館立即接收掉。

    6. 何館長提及,通常他們一年要籌備至少四個展覽,三十年生涯大概也超過一百二十個。當中三個印象最深,其中兩個令他「心痛」。

    6.1 第一個是「上海博物館藏中國青銅器展」。
    只有幾十件展品,規模不算大,不過重要在是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次把文物外借展覽。當初訂立的借展協議內容甚廣,例如包括哪些藏品、展期、保險安排、對展場的要求、隨展人員和所需費用等。這已經成為日後展覽的範本。

    展品是以遊輪運來,當然不是現在那些豪華遊輪了。當年滬港之間只有兩隻遊輪—錦江號和上海號。當時錦江號把展品放在船上抽乾了的泳池中運來,只停泊在海中心,無法運上岸。館方跟新華社商討,被轉介到招商局,後者找躉船來把展品轉吊到岸上。把文物吊在半空當然令人擔心,於是何館長發現一有不妥,就要跑來跑去說明,結果跑到「心痛」。

    到展品和滬方隨展館員都接送上岸後,又突然有一群便衣一哄而上圍捕。原來何館長初出茅廬沒經驗,不知道運貨要先通知海關,結果海關以為有人走私文物來拘捕。何館長得向對方出示職員證件說明才能放行。

    展覽完成後,何、丁等人又陪展品坐上海號把展品送回上海。上海文物局通知請他們吃晚飯,他們一批年輕人不知就裡,午後就拉車去新華書店掃舊書。怎料晚上才發現原來自己拉著一車書去「國賓館」出席晚宴,何館長還被要求「上台說幾句」。這次得到教訓,日後知道出外公幹,至少該帶一套西裝備用。

    6.2 「回歸」後藝術館的一系列「金木水火土展覽」是另一創舉。

    當時有文化人批評博物館不需要那麼多購藏經費,認為香港有那麼多收藏家,每人借一點也夠展出很多年。不過這樣說就容易,實行起來才夠困難。

    因為一般的展覽,如果不是動用博物館本身的館藏(可自由運用),就是向某一單位商借(如大英博物館),處理還算容易。
    可是「金木水火土」的「對口單位」不只一個,不同的展品各選自不同藏家,每一件能不能成功借到、借出時期都不同。而且展出後是否會影響售價呢﹖(展出後更出名了可賣貴一點) 如果藏家在借出後中途要求索回又如何﹖種種問題都令人很頭痛。

    而且向另一博物館相借,通常「定年」問題都不重要,只跟隨該單位的決定。可是由私人借出的物品就有必要逐件定年了。這些展品還涉及不同類別,館長也很難對每類文物都熟悉。

    有些收藏家還很有「性格」,你上門商借他不談,先給你一件收藏,問你是哪朝哪代的。情況有如小說中那些隱逸老人(或者張良遇上黃石老人之類的情節),只看得起知音。你答對了,他可以打開門任你選擇借哪件。不過萬一遇上你不熟的那類答錯了呢……﹖那豈不是館方出醜丟臉了﹖

    當然方某也覺得「金木水火土」很棒,不過對館方來說這種苦差大概只能偶一為之了。

    6.3 第三個是「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
    這個展覽在上海用了三個月準備,可是在香港只能用十天準備。

    展品全是石像,卻沒有石座可用。上海方面用了木座,也借給香港用,可是在裡面灌沙也不見得穩妥。更有甚者,有些展品是沒還原的一堆碎片,館方要自行砌回一座三四百磅的立像。

    其中一件立像,來時已附吊帶,當眾人把它綁好後,吊起兩三吋後突然斷裂……於是何館長第二次「心痛」。幸好只是兩三吋,無人受傷石像亦無損毀。

    7. 藝術館在市政局時代最有錢,當年購藏和展覽預算分列(現在是同一筆數),最多的時候一年有一千四百萬。

    如果能夠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到極具價值的藏品(不一定是金錢價值,也可是歷史價值),古董行中人稱為「食仙丹」。何館長自稱食過三次「仙丹」﹕

    7.1 一個斷了頭和腳的天順五年瓷器,對方開價九萬,最後八萬。本來斷頭斷腳的瓷器沒甚麼好,但天順前後一段時期卻是明朝提款御瓷的「空白期」,世上現藏有記載的天順提款瓷器也是屈指可數,所以是罕有之物。
    館長當然想要,不過但凡買物(大概還是那麼貴的東西)不能自己決定,還要諮詢顧問意見。館長找[天文樓郭是橋]先生請教,先生得知後說「應該買」,還加了句「如果你們不要的話請立即通知我」

    7.2 另一個元朝雕鸕鶿漆盒,五萬元。前述郭先生也是給予一樣的回覆。
    這件東西還有點特別,第8.點再說。

    7.3 一隻雍正年製仿官窑,被誤當成石灣瓷,跟其他石灣瓷一批捐來。這不用買,但一樣是意外驚喜。石灣瓷後來雖貴,但當年也不算很貴的東西,而且跟古董相比當然還有很大分別。

    8. 何館長用了不少時間討論兩件漆器。

    其中一件是宋代漆器鑲螺鈿(螺鈾是以蜆殼煮製後而得)。雖然漆質可確定是宋代特有的,但螺鈿技術是唐朝已有(即是宋朝也有),所以無法確定是否宋代貼上的(還是其後補鑲)。不過有一點值得留意,就是漆上的裂痕穿過了螺鈿底下。
    漆面出現裂痕,是要製成後差不多六十年才會出現。如果當時已鑲了螺鈿,按道理裂痕遇上螺鈿就會停止,而非在底下一直穿過。換言之這些螺鈿應該是漆器製成後最少六十年,漆面出現了裂痕後,才鑲上的。

    另一件就是上面7.2提及的元朝雕鸕鶿漆盒。這個漆盒的漆質像宋代漆,但盒底用八思巴文刻上「楊記」款,盒蓋亦有「張成造」款。盒底應該是重新漆過,所以並不可靠。而且「楊記」款是寫在裂漆上,亦即是後來才補上的。
    由於漆器製作需要幾年,期間可能已改朝換代。明朝就有不少永樂漆器造成後要換寫宣德年號。所以這件漆器也有可能是南宋所造,元朝才上款的。

    9. 問答時候,兩位館長都認為,擔任館長需要真正喜愛自己專長的負責範圍,長時間浸淫,才可以增進學識。好像仰韶文化的陶器濕水有花旗蔘味,或者有些玉器的光亮只是上了叻架光漆,用指甲水一抹就會去掉,都是要四處請益才會逐漸累積到的知識。

    所以現時經常調動崗位的安排,丁認為不利於培養專家,博物館裡面只有極少數的館長有幸能長年不被調動。博物館需要專才,這種定期調職只能造就通才,熟悉一般的博物館事務,卻對個別範疇了解不深。但如果這種通才遇上上面6.2提及的收藏家,怎能贏得尊重呢﹖

  • The Wonders of Ancient Mesopotamia & Julius Caesar – Military Genius and Mighty Machines

    [年初三看兩個展覽]

    在下建議下,年初二提前解決了「拜太歲問題」,雖然因為這天沒額外小巴所以等了很久。
    更難明的是,為何新年就不順便向祖先上柱香。我倒覺得祖先比神明重要。

    年初三,於是去解決博物館展覽。星期三免費入場人一定多,而且還是公眾假期科學館應該塞滿了小朋友,所以先解決歷史博物館。科學館的展覽稍後再算。

    歷史博物館的展覽自然就是先前聽了講座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現場不准攝影所以沒任何照片,而且內容亦有點瑣細無法細述。(主要不就是像之前講座已說的,介紹蘇美、亞述和巴比倫三個古國的文明囉。如果沒有圖片,只講歷史的話看倌自己上英文維基都讀到一大堆,主辦的大英博物館還有主題網站呢。)

    不過這個展覽其實也盡量搞得「活躍」一點,除了有不少影片穿插外,有些壁畫故事內容亦製作成動畫,例如這個國王獵獅的記載﹕
     (歷史博物館)
    動畫的製作方式就跟先前把《清明上河圖》動畫化的做法差不多。

    看著英國探險家把古蹟拆了搬回大英博物館的圖片……心想你們也夠狠的。
    又,原來老媽少時喜愛的推理小說家 Agatha Christie 嫁了給其中一個探險家。

    ---

    已是傍晚六時,見科學館已經沒多少人,於是順道解決了「軍事天才凱撒大帝」展覽
    跟歷史博物館不同,這邊沒甚麼外國人,於是除了本地人就只見到自由行。

    老實說,整個展覽其實跟凱撒本人沒多大關係(更不用說凱撒根本沒機會稱帝就被刺殺了)﹐只不過是軍隊和某些人跟凱撒有關而已。只是借個吸引的名稱,引人去看古羅馬文明的模型。

    現場除了代表羅馬的旗幟外,亦有一支凱撒麾下第十軍團的軍旗,不過因為場地太暗拍不到。
    (左﹕維基、右﹕The Roman Empire Store)

    羅馬將軍的盔甲,不知為何盔甲面要連乳頭和肚臍都要有……
     

    所謂的谷中之星,其實不就是中國一直使用的一種拒馬
     

    左至右﹕古羅馬百夫長和士兵的裝束。原來那時已有鎖子甲
     

    另一套輕裝皮甲﹕
     

    傷心大發現﹕很明顯 parallel 是「平行」而非「平衡」(balance)。
     

    如果凱撒麾下的工程師已經知道鉛對人有毒,那麼為何古羅馬還會依賴用鉛﹖
     

    因為濕壁畫很快就會乾,畫家要乘石灰還濕時上顏料,讓石灰吸收。所以其英文名 fresco 就是來自拉丁文「新鮮」的意思。
     

    ---

    事後去了找晚餐吃。本來有興趣試丸龜拉麵但沒有適合的位置,於是去了吃意大利粉……唯一的感覺是貴夾唔飽,如果反正都要「貴」同一層其他店子可能更好。反而滿記的杏仁燉奶相當令人驚喜。

  • History of HK Customs

    [香港稅關古今談]

    請區志堅博士主講,是因為他有份完成了一本《香港海關百年史(1909-2009)》的海關官史。
    奇怪在這本書從未公開發售,只是海關私下送給來賓,連香港大學圖書館都沒有。

    講者說是公家機關怕有收益不知如何處理之故。
    在下於問答環節指出,很多政府機關(如天文台、水務署路政署之類)都出版了官史(何佩然一人搞了幾本),而且都公開發售。天文台甚至出了兩本官史一本回憶錄。所以說不知如何處理收益,實屬官僚迴避責任。博士最好呼籲一下海關把這本書公開發售。
    另有觀眾建議把內容轉換為PDF格式放上網頁,乾脆不用買。
    (研究了卻收起來,研究來幹什麼﹖)

    (﹕朋友提示,海關有一個電子版放上網了。雖然不太方便閱讀……)

    區博士講義甚多,亦說得快,所以很多細節抄不及。

    海關有趣之處,在於它的工作範圍從來不太固定,很多時都是看當時的政府需要。那個時代政府需要針對哪些事,海關的工作就會轉變。例如香港就曾向鴉片徵稅(那時是合法的),又試過向汽水徵稅(因為財政司本身是肥人,想預防大眾肥胖云云),後來還要管翻版。
    當然,世界各地海關工作都有共通點,就是管制出入口物品和徵收關稅。
    例如香港海關跟警方有部分工作重疊(如偵查毒品),但海關工作集中於關口,而且跟財稅、經濟關係比較密切,警察就不管稅收而專管治安。

    中國關務,記載始於西周。《周禮.地官.司關》載有「司關」一職,負責在各地設關把守,向往來貨物徵收關稅並發放「璽節」(通行證),並管理貨物倉庫、收取租金。《禮記.王制》指關卡在中原內陸作防衛用途,雖然檢查往來行人,但並不向外地人徵稅。

    至於西方關務,記載始於公元前413年的雅典。身為古希臘海權霸主的雅典,設關向往來船隻抽5%關稅。跟中國關卡「對內」性質不同,他們針對的是對外貿易。

    中國和雅典的分別,除了對內和對外,還包括形式。中國關卡由官員主管,雅典則因為嫌公營開支高、而且關稅不穩定,所以委諸包稅商負責。(講者說包稅商貪腐更嚴重,或許是的,不過官員貪腐也不見得少就是了。)

    到唐玄宗,全國設立了二十六關口,由「司即郎中員外郎」掌管。(我懷疑他抄錯,因為我在書中好像沒讀過有「司即」這個名字……)
    另於廣州始設「市舶司」向船隻收10%稅。

    到明朝,大概由於海禁,市舶司雖管船,但不再負責徵稅。

    清初遷海又復界後,於廈門設閩海關,1685年廣州、寧波、上海分別設粵海關、浙海關、江海關,各設海關監督,隸屬戶部。為中國稱「海關」之始。
    當時海關負責依船隻大小、長度及重量徵收船鈔,徵收關稅,並登記船隻及執行查禁等。

    因為外商多走私漏稅,徵查困難,所以政府委由負責擔保的「行商」包辦,為十三行制度之始。十三行制度的問題間接觸發了鴉片戰爭。

    北京條約後,由英人為首的「江海關關稅管理委員會」接管屬中國政府的江海關,形成奇怪的「中國政府機構,歸外國人管」的體制。

    (方按,即「中外合治」。1990年商務出版梁伯華的《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曾提及費正清的《條約下的中外合治》(Synarchy under the Treaties),但梁不同意費的說法。)

    當時上海縣令兼海關監督曾復設華海關,但被英美法三國領事阻撓而撤除。(畢竟一地有兩個海關實屬繁複)

    詳情可參閱《赫德與中國海關》,講者建議看英文原版,因為大陸翻譯不只多錯漏,而且因為意識形態關係,有些地方是有意遺漏的。(例如他們不願承認英國人管海關除了是侵奪中國主權和為英國圖利外,還有為中國引入西方現代化制度之功。)

    講者亦建議各位參考香港大學圖書館的英文「中國舊海關檔案」,是館方買來作研究的。

    1855年太平天國時期,外國協助收復上海縣城。為保稅收,清政府默許管理委員會存在。

    後來各口岸均仿傚江海關,李泰國出任首位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專管中國各口岸的「新關」。新關負責徵收外商關稅、亦向中國商船收登記費,統一稅項、稅額、稅務文件。並以稅款作為清政府借款的擔保金。
    原有內陸各關仍由清政府官員管理,稱「常關」。負責徵收本地商人稅款,亦負責防衛和管制來往物資。常額的稅項有規限,但稅額則不統一,各地不同。(其實傳統中國很多稅項都是各地不同)

    1854年赫德來華(19歲),李泰國在「阿思本艦隊」事件後失勢,清廷改委赫德為第二任總稅務司(1863年11月15日至1908年4月20日)。赫德於1911年逝世,生前協助籌辦同文館和大清郵政,被清廷贊許為「忠實僕人」。

    在香港,相關工作則分由兩個部門執行。船政署負責船隻登記、申報貨物和清關。出入口管理處(Imports and Exports Office,1887年成立)則負責緝私和出入口統計,並下轄「緝私隊」,是海關的前身。

    講者提及,海關英文名 Customs and Excise Department 的 Excise 並不見於外國海關名號之內,他懷疑跟緝私工作有關。(他想的是 exercise﹖)

    不過在下於維基倒找到 Excise 的意思,其實是指一些特定商品稅。這個字留在名稱之中,可能因為早年鴉片煙稅是香港稅收的大宗﹖所以海關查緝走私鴉片對保障政府收入很重要……

    1841年,畢打中尉獲委為第一任船政司(我記得叫Harbour Master,即海事處長前身)兼海事裁判官(Marine Magistrate)。政府並通過了下列規則﹕
    —Regulations of the Port of Hong Kong (港口管理規則)﹕要求入港船隻由船政司指定停泊處,離港廿四小時前要通知船政司。
    Desertion of Seamen Ordinance (船員擅離職守條例)﹕當中亦規定了一些保護船員的法律要求。並規定船長向船員簽發 Ticket of Leave (上岸許可證)才可上岸。
    —中國乘客法﹕所有從香港出發、或者來港而船程至少七日的中國船隻,都受香港法例保護。此法同時管制非法苦力貿易。

    1867年廣東常關扣押香港的走私鴉片船,當時麥當奴透過英國駐廣州總領事提出抗議。但被英國政府駁斥,因為英政府認為扣押走私船是中國政府的合法權力。

    1871年清政府於汲水門、長洲、佛堂洲、九龍城設四關卡徵收「常關」稅,並嚴厲查緝香港轉口的走私船。史稱「香港的封鎖」(大陸說法)。

    1886年「管理香港洋藥章程」要求外地運來的鴉片,要轉經香港註冊的船才可以進口內地。
    為此總稅務司於「中國之九龍地方便宜之地」設「新關」以便發賣洋藥稅單,同時徵收原本中國政府徵收的厘金和正稅,於是取代原本清政府控制的「常關」。
    同時香港註冊船隻被中國稅關騷擾的投訴,亦由九龍新關稅務司負責調查。(由於新關由洋人主理,即是說掛香港旗的船隻不再受中國常關阻撓了。)

    香港政府同意稅務司於「九龍山」(獅子山到飛鵝山一帶)北面的要道設關。
    1887年4月2日,MT Morgan成為第一任九龍關稅務司。雖稱「九龍關」但總部其實於皇后大道中16-18號銀行大廈二樓。上述四個常關關卡由英人接管。

    現在馬灣毓季公園仍保留1897年「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當時稱「九龍灣」即馬灣,但馬灣其實亦即汲水門關卡。)

    到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九十九年。
    九龍關由於是清政府機關(雖由洋人主理),於是馬灣的關廠遷至寶安大剷(於是深圳海關曾稱「九龍海關」),其餘三廠被港英政府於1899年關閉。遷往寶安縣的九龍關仍舊運作,繼續收取運往大陸鴉片的關稅。

    香港方面,則開始於大路上每五英里設一關卡。(關卡總數和關員數字抄寫不及)
    當時香港方面只有七艘緝私船,以香港水域海岸線之複雜,自然嚴重不足,於是政府關稅收入大減。
    在1901-1910年,每年約有30萬人過關,算是相當高的數字。

    1909年正式成立緝私隊(Preventive Service)。
    香港政府決定限制鴉片,鴉片煙館牌照到期後不再續牌。是以政府將損失60萬稅收,故改開酒精稅。

    Liquors Ordinance譯「酒精飯品條例」,講者稱連米飯都徵稅﹖
    不過這樣似乎跟香港自由港的身份不符,我想是把「飲」字抄錯了吧﹖

    出入口管理處更名為 Imports and Exports Department,處長由助理船政司兼任。

    1920年代只有酒精(包括甲醇,但海關網頁說甲醇是稍後才徵稅)、鴉片、煙草等徵稅,其餘都免稅。(這更證明了上面的「飯」是抄錯吧﹖)

    1919年首任總緝私督察就任。
    1963年原於干諾道中消防局天台的緝私隊學校,遷至觀塘政府合署。訓練期仍為六個月。(1974年再遷入大欖涌)
    1977年工商署建議改組,英文名亦由 Commerce and Industry Department 改為 Trade, Industry and Customs Department。緝私隊改名「香港海關」。
    1982年海關正式成為獨立部門。(工商署則演變為現時的工業貿易署)

    海關改名原因之一相當搞笑,是因為緝私隊英文名 Preventive 被人誤會是 Family Planning (家庭計劃)之類的事(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為免誤會所以改名跟隨各國為 Customs。

    中文名方面,由於緝私隊管理貨物出入口的工作越來越重,已不只是「緝私」那麼簡單。市民離港機會日增,一般人過關被「緝私隊」檢查亦感覺不好,所以也有改名「海關」的需要。

    到1996年,首位華人關長上任。

    之後講者介紹了一些九龍關和艦艇圖片
    講者另外介紹一本《中國經濟史》,不過我聽不清楚所以抄不到作者名字。
    有人問及厘金,講者表示沒研究。

    --------------------

    聽完後順道看看他們的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20周年紀念展覽

  • 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 Exhibition

    [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20周年紀念展覽]

    聽完海關歷史講座後,就順道看展覽,都是展示工作成果啦。

    其中有個「有得玩」的是「原居民圍頭話及客家話語音字庫開發及網上推廣」。除了有網上發音字典外,現場還有個小遊戲給大家玩,考考對圍頭話和客家話的認識。

    (原來東平洲用的是「大鵬話」)


    (圍頭話原以五大族聚居的元朗、北區一帶為大宗,其餘地勢較「不平」的地區多為「客家佔地主」,所以成為客家話地區,包括青衣。)

    (影樓用的狼毛筆,還有指定牌子)

    (舊時用來為照片上色的水彩)

    ---

    想不到連博物館也出現這種爛人﹕
     

    ----------------------

    同場加映,大陸式橫額﹕

    食環署是否不懂寫英文的﹖
    葵芳年宵花市的「大吉大利」橫額下竟然寫「Da Ji Da Li」﹖﹗

    寫給誰看﹖誰不懂讀中文字只懂漢語拼音的﹖
    寫「Wish you lucky and wealthy」之類會畀人投訴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