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7, 2015

  • 香江古橋探索

    [香江古橋探索—李偉明先生]

    作者是土木及結構工程師,加入古物古蹟辦事處。他的畢業論文就是古橋,亦於去年出版《香港古橋》一書,可說是寓興趣於工作。

    作者將介紹四種橋﹕
    1. 法定古蹟
    2. 歷史建築(分一至三級,大部分都是源自1996-2000年普查所得)
    3. 永訣的建築 (源自梁思成先生的形容)
    4. 特色的建築 (未評級)

    1. 「法定古蹟」例如﹕
    —景賢里,屬中國文藝復興式,以鋼筋水泥屋仿中式型制。
    —文武廟,正在復修清底油中。
    —大潭水塘六道石橋,講者提醒拍照最好在冬天枯水期去,才看到整個橋墩。

    2.1 一級歷史建築,例如﹕
    —藍屋,之所以藍色是因為曾由水務署使用,水務署有很多藍色漆油,所以就漆成藍色了。而且「豬肉榮」的後人也有在樓下開跌打檔。
    —灣仔洪聖古廟,其瓷脊飾非常寶貴,現在要修復也要回去景德鎮找人試製才成。
    還有一點,法定古蹟是不容改建的。如果有些歷史建築改建過、或者業主不想受「古蹟」限制,那就不會成為法定古蹟,而只會是歷史建築。

    2.2 二級歷史建築,例如﹕
    —和昌大押
    —城門(銀禧)水塘鐵橋,這道圓拱橋是香港唯一列表的鐵橋。(另一條堅尼地道鐵橋是候選歷史建築)

    2.3 三級歷史建築,例如﹕
    —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作者說改裝後見到有播出片段訪問劉丹,說他小時也住過。下面還有前皇仁書院的地基和麻石水渠。
    —會仙橋,麻石平橋,往元朗十八鄉公庵廟。

    3. 古橋的意義﹕
    —中國古代以修路築路作善事,護蔭子孫。
    —古代風水以修橋為首,其次才是墓地,再其次才是修宅。
    —八鄉科達橋或十八鄉會仙橋都是以方便坊眾為主,亦是以積善積福、祈福祈壽之類為目的。
    —高中功名的人也會回鄉築橋以光宗耀祖。
    —有時獲罪者亦可以修橋抵償罪孽。
    講者提及,很多沒留意唐英年也曾經回無錫故鄉修一條「梓良橋」通往唐氏宗祠。只是沒能保祐他「高中」特首。(方按﹕你也可以說就是祖先保祐他不用當特首呢 :P )

    4. 香港列表的十七條古橋﹕
    其中大部分(12條)於港島水塘,因為水塘受保護不開發所以少破壞。當時技術以麻石中填英泥。
    其餘五條於新界,一條在城門水塘、三條於元朗、一條於蓮麻坑。蓮麻坑那條就在葉定仕故居附近,此君是泰國華橋,曾為泰皇造軍服,後來為孫中山籌款。因為支持孫中山,連這間屋也是仿照孫中山故居而建。

    4.1 便母橋 (1710年,錦田水頭村,2010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是香港最古老石橋,但中途經過多次改建。使用至今的橋面算是奇蹟。當年是專門請福建師傅修建的。

    可是,近年村民在旁邊另外修建了一條便母新橋,甚至沒問過古物古蹟辦事處。雖然方便村民出入,但對舊橋景觀有很大影響。連橋邊的亭也是仿唐式,與舊橋格格不入。(講者說如果村民來問的話,他們會建議放遠一點,而且不要搞太多裝飾,妨礙舊橋的景觀)

    4.2 會仙橋
    前面已提,是為了方便善信前往山上公庵廟而修建的。橋邊尚有碑記銘謝捐款者,其中包括何東捐了200元。

    4.3 利達橋 (1903年,1970年擴闊,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4.4 蓮麻坑古橋 (1913年,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4.5 大潭六橋 (大潭篤是下水塘,這是上水塘)
    —上水塘的石砌輸水道,建於1883-1888年,亦於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服務中半山的豪宅。當時堅道對上,除了甘棠第之外不准華人居住。
    —維多利亞式橋柱+生鐵欄杆。
    —看起來跟西班牙著名的Segovia Acueducto (50 AD)也有點像。
    —上水塘石橋(1883-1889,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擁有分水尖(分水尖中國古代已有,例如福建安平橋)。橋底有枕樑,就是在橋柱兩旁伸出來承托橋面的部件,用來縮短橋面跨度。
    —大潭篤水塘石橋(Masonry Bridge, 1907)
    —石橋二號,四拱
    —石橋三號,三拱
    —石橋四號,50呎,是香港最大跨度的拱橋(三拱)。
    —建築時是先用麻石砌外壁,然後在內以6:1 cement concrete回填。(這一點事後問答時間有人指水務署導賞說的是先倒石屎然後貼石。不過似乎土木工程師應該比水務署更熟悉建築吧﹖)
    —築橋時也「中西合壁」,用竹棚搭起再加木樑架。可與1860 Rathdrum Railway Viaduct, Ireland 的建築方式比較。

    4.6 寶雲道輸水道21孔拱券段(1885-1887)
    —早年的照片很容易看到,因為當時山上沒甚麼樹木遮住。(本來寸草不生的荒山,有了人氣財氣就長起樹來了,有點風水師的味道。會否其實是英人植樹之功吧﹖)
    —附近還有日軍「忠靈塔」遺跡

    4.7 薄扶林水塘四橋
    —這是港島最早的水塘。附近的地方都是教會用,例如伯大尼大學堂
    —一號橋(1863-1871)所用的並非全拱,而是四分一拱,型式像教堂的窗。其麻石縫口亦如伯大尼一樣。
    —看守員宿舍,現為林務站。

    4.8 香港仔上水塘橋(1931,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
    —是港島最後一個興建的水塘
    —採用了預製鋼筋水泥,是當時的新科技
    —水塘大壩入口上面有「HKWW」紀念鐵牌,這是水務署(WSD)的舊名Hong Kong Water Works的縮寫。

    4.9 城門銀禧水塘鐵橋
    —採用窩釘
    —因為名叫「城門」,所以連水塘大壩也特意建成城牆模樣,控制塔也是城堡外型。
    —與悉尼(雪梨)跨海港大橋比較

    5. 「永訣的建築」
    5.1 鵝頸橋﹕連黃泥涌也被填到地下了,橋亦不復再。舊照片可見鵝頸橋附近有煙囪,是當時的電車廠,今時代廣場。
    5.2 廣福橋(1896/1941/1951/1980's)﹕多次重建,1941年那道是鐵橋,曾見證日軍入城。1951年重建時保留了橋基。到八十年代重建成現代廊橋,舊橋址已成為陸地。

    6. 特色建築
    6.1 渣甸橋(1920's)﹕講者形容為「容易受傷的橋」,因為當時橋樑預留的高度不夠現有的雙層巴士通過,所以雙層巴士到橋下都要切線到路中心橋底高度最高點駛過。如果司機經驗不足的話就會撞傷橋樑。(按﹕有網頁說已列為古蹟是錯誤資料)
    6.2 大澳涌吊橋(1996)﹕是香港唯一的鐵吊橋,用以取代橫水渡。居民於附近另建一條木橋新基橋。
    6.3 瀝源橋(十一拱券)(1988)﹕採用清朝型制,拱券數目必為單數,兩邊小中間大(中間拱券象徵皇帝)。這亦符合水文,因為河道中間水流通常較大。另外橋邊設橋亭,也是香港少見。

    7. 國際古蹟保育準則及憲章
    確認和修護古蹟時,會採用國際間不同機構的標準。包括中國、加拿大、澳洲及國際組織等。

    8. 古蹟保育價值(Heritage value)。跟大家耳熟能詳的「集體回憶」也相差不遠,很多因素大家都想得到的,例如﹕
    —historic (歷史性)
    —authenticity (真確性。就像古董一樣,如果改裝的部分越多,價值自然越低)
    —architectural (建築特色)
    —social & public (本地社區和公眾,「集體回憶」與之焉)
    —rarity & associative (群組。例如大潭水塘組群,一群古蹟一起相得益彰,又有更大價值)

    9. 特色構件 (Character Defining Element, CDE)
    這一點只提到常規勘察,沒有時間詳及。

    10. 會仙橋非法擴建
    —有居民發現會仙橋遭非法擴建向政府舉報,傳聞是有人為了起骨灰位。
    —他們急忙前去檢視,發現他們為了擴闊到可以行車,在原有石橋旁邊放鋅鐵板木板,非常危險。
    —非法擴建自然沒有通知古蹟辦,對橋身造成很大破壞。幸而作者2011年已畫了草圖,所以他們可以用三個月作緊急修復(embankment reinstatement)。期間先在旁邊起臨時橋給居民出入,然後拆去非法擴建部分並修復橋身,最後把臨時橋拆去重開橋面。

    11. 古建築保育展望
    —私人業權和政府業權,如何東花園爭議
    —都市發展和重建的影響
    —鄉村城市化,成為新市鎮。
    —現況﹕拆毀古建築、或保留部分建築、或完整保留(如雷生春)

    12. 其他和問答時段
    羅湖橋(指放在一邊保存的第二代「新鐵橋」,不是現在那條)現正修復枕木和清鏽中。
    —水塘大壩常設spillway(溢水道)以洩走超出設計負荷的水位,但城門水塘設計不同,在水壩後方做了個「大喇叭」來洩水。負責設計的工務司就留名於軒德蓀道(Henderson Road)。還有漆咸道也是紀念工務司,講者笑說大家不妨考慮成為工程師。(方按﹕以工務司命名道路是英國人「自己益自己」,現在當然沒這回事了。)
    —Management Approach﹕當古蹟建築與現行法例要求不符(例如不破壞古蹟無法安裝消防條例所需的設備),通常會以限制進入人數、甚至暫不開放以待日後解決,以避免破壞。例子如和昌大押原有的欄杆並不符合法例(法例要求1.1m是西人標準,因為他們較高大,中國人的建築往往不夠),結果在欄杆上再加玻璃解決。
    —英國人的設計往往留有餘裕,例如大潭一帶原本是很荒蕪,但道路卻容許兩架私家車並行。只是沒預算日後有巴士和大貨車通過,它們就要互相讓路了。行經該處的巴士司機大多經驗豐富,有次講者見巴士未到彎位就停下,司機答曰已見到遠方有貨車不減速駛至,為免到時對頭車倒車麻煩,不如先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