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3, 2013
-
The Dukedom of Manchau V
[文抄公國之五—出口轉內銷]
原文抄在香港科學教育關注組(國師那些「右派科學」真是難得的膠),反正都花力抄了書,就順便再抄過來。
Carl Zimmer 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台北﹕時報,2005。p.229-231
麻州艾姆斯特學院生物學家艾沃德(Paul Ewald)專門研究各種寄生生物如何在得失間做選擇。他發現,一般而言,如果寄生生物必須仰賴行動自如的寄主傳播,就會變得比較溫和。例如,造成感冒的鼻病病毒(rhinovirus)只能藉打噴嚏或皮膚接觸傳染,所以它們必須倚賴健康的、可以跟別人社交的寄主。艾沃德說﹕「不出所料,鼻病病毒是已知最溫和的病毒之一,目前還沒聽說誰因感染鼻病病毒致死的,這在所有導致人類疾病的微生物中,幾乎是唯一的特例。」
另一方面,如果寄生生物不須仰賴寄生的健康,便可以找到新寄主,那麼它就可以更心狠手辣。瘧疾即為一例,它利用蚊子做傳媒,而病發後的猛暴高燒則經常令患者纏綿病榻。
但是,艾沃德指出,並非每種病原都遵守這個規則。例如天花就沒有像蚊子這樣的病媒,得靠自己找尋新寄主。然而天花卻是已知致命性最高的疾病之一。它之所以可以這麼狠毒,是因為它不像感冒或其他溫和疾病的病毒,可以在寄主體外存活長達十年之久,耐心等待下一個寄主出現。一旦進入新寄主體內,它便立刻急速繁殖,直到寄主死亡,然後再等待下一次機會出現。
所有寄生生物都在不斷順應著環境而演化,艾沃德的判斷是﹕如果環境使得寄生生物的傳播變得更容易或更困難,它們一定會跟著適應。他曾用幾種疾病來檢驗自己的預測,其中包括霍亂。霍亂菌藉著釋出毒素,令寄主下痢而逸出寄主的身體。下一個人可能在廁所中沾上病菌,然後又接觸到食物,接著再傳染給別人。另外,霍亂也可藉著被污染的飲用水傳播。第一條途徑須仰賴能與其他人接觸的健康寄主﹔第二條途徑卻只須不潔的水源。根據艾沃德的理論,霍亂在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區,毒性應該會變得比較強。
1991年南美爆發霍亂,果然證實了艾沃德的說法。他解釋道﹕「霍亂傳染到秘魯,很快的,不到兩年便傳遍整個中南美洲。每當病原入侵水源清潔的國家,毒性就會降低。」智利的水源很乾淨,霍亂演化成溫和的型態﹔厄瓜多爾的水質差很多,霍亂的危險性就提高了。
艾沃德因此認為,根除疾病困難重重,不如嘗試馴服它們。人類馴化天敵,早有先例。艾沃德表示﹕「在整個人類演化史中,狼一直對我們有害。但現在我們卻和演化成狗的狼住在一起。奇不但不傷害我們,反而對我們有益。我認為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這些病原生物。」
Ewald, Paul. The evolu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後話﹕國師的膠點是,病毒雖然的確會自己演化,但並不一定會變得溫和。如果社會沒有防疫令病毒傳播困難,它就可以隨意在寄主身上搾取資源、令寄主死亡也沒所謂。嚴格的防疫其實會製造演化壓力,迫使病毒變得溫和。因為只有較溫和的病毒,令病人還可以四出走動而非關進醫院,才可以傳染更多的人。在醫療發達的地方,很毒的病毒就可能因為太快被隔離而較難廣泛傳播﹔而在醫療不發達的地方,則可能遲遲沒有隔離而快速傳播開去。)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