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8, 2012
- 
	Unsung Heroes: Dr. Sun Yat-sen's Singapore Comrades星期六朝早,繼續去天文台上天氣觀測的第二課。 
 終於記起那位同學——是同志文化研究小組的代表了……(姓記不得,就只記得是哪個屬會的,擺明是做院主做上腦) 功課竟然拿了個「勤力獎」(呵呵),方某的舊同學應該會明白在下只有不考試的東西才會勤力的。 (啊,其實另有大獎和準確獎的。那只是說方某的功課說不上準確吧  ) )天文台的相遲點再介紹。 --- 下午想到孫中山紀念館聽講座,所以下課後隨即走去天星碼頭坐船,到中環再走半山電梯上去。 自從大填海,碼頭離鬧市更遠,走的路更多。 
 欠路債倒沒所謂,但這一天頗熱,走起路來真的出了很多汗。--------------- 走到孫中山紀念館,襯講座未開始,先進去看相關的展覽。 另一邊箱,網友寫了篇文章,質疑紀念孫中山的展覽竟然拿毛澤東的詞當主題。文學方某不懂評論,政治上獻媚則頗為肯定。於是在展覽中見到解釋,立即拍下來給網友看看﹕   館方﹕「我們借用了《卜算子.詠梅》其中一句“俏也不爭春”作為展覽題目,以概括星洲三傑及其新加坡的同志們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情操。」 (網友﹕「用毛澤東的詞句去做孫中山先生展覽的主題,就像舉辦一場以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二戰抗擊納粹為主題的歷史展覽,標題卻用上『Mein Kampf』一樣諷刺。」) 不收貨的話建議直接去批訴。 這本我忘了是否追悼林義順大會的會刊,拍下來純粹是為了那些舊地名﹕   
 原來那時「三巴旺」是叫「森吧灣」,「實里達」是「實里打」,「Paya Lebar」叫「吧爺禮峇」(現在叫巴耶利峇,不查不知)星洲三傑自小認識,其中兩個是峇峇(土生華人),另外那個也是新加坡本土出生的。雖然如此,他們都讀過私塾,後來再學英文,所以對古文也熟悉﹕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夠鐘,去聽講座。 因為這個展覽本來就是由新加坡晚晴園借展品來搞的(那地方現在仍屬於中華總商會,只是交了給文物局管理),所以也請了晚晴園的研究員來演講。(回來再查,發現原來很多人都叫黃慧敏,不過這位我想跟我們年紀差不多吧﹖) 講座的內容,有很多跟展覽內容差不多,所以不多談。只記了一些特別的。 1. 雖然孫中山也說過「華僑為革命之母」,但據聞最早說這句話的是戴季陶,於1929年華僑教育大會中。 2. 到孫中山搞革命活動的時間(約1901-1911),星洲華人已佔人數>71%。 
 而在1900年代,南洋華人已有480萬人。3. 「黃梨大王」林義順是張永春的外甥,而他們又跟陳楚楠是「竹馬之交」的兒時玩伴。 4. 1907-08年五次起義,動用了20萬叻幣/港幣,超過一半為南洋華僑提供。 
 1911黃花崗起義,籌了187637叻幣,其中南洋就佔了110636叻幣。5. 1911年陳楚楠創辦南洋女學校,即後來的南洋女子中學,是南洋第一間女校。 
 1919年林義順創辦南洋華橋中學,是南洋第一間華文中學。提起南洋女子中學,有個笑話。方某其中一位舅父,生性百厭,就讀英文中學的男生當年常嘲笑華文中學的女生是(國語)「是不是」(因為故作矜持﹖)。甚至作了打油詩﹕「南洋女子中,讀書不用功,走路屁股搖搖動。」 當年的女生聽到應該氣得七竅生煙吧﹖ 
 現在聽起來,倒是有點像大學迎新營那些無聊的損人口號。更抵死的是,後來他娶了舅母,正是個「是不是」。 6. 張永春的兩個女兒都受過高深教育。張舜琴曾族英國讀法律,回新加坡後成為第一個女律師,而後來轉到香港,也是香港第一名女大狀。而張茂迪則因為遇上經濟蕭條,無法遠芨英倫,但也送了來香港大學讀書。 
 張茂迪晚年移民澳洲,晚晴園的研究員在2011年找到她作口述歷史紀錄。不知算幸運還是不幸,張茂迪女士於當年年尾逝世。7. 三傑在1897年就讀過當地的中文雜誌,當時叫「Straits Chinese Magazine」,中文題為「過則勿憚改」。 8. 所謂「惹蘭勿剎」(Jalan Besar),即「大馬路」也。 9. 跟峇峇/娘惹這些「土生華人」相對,後來從大陸移民到南洋的,稱「新客」。 不過,黃小姐說孫中山跟南洋三傑有「同鄉之誼」,恐怕略帶誇張。先不論祖籍福建的兩位,就算是祖籍潮州的林義順,跟香山(即中山)的孫中山,雖屬同省,也很難說是同鄉。畢竟潮州話和中山話實在不相關。(何況潮州本屬閩地,只是因政治考慮被分割至廣東省而已) 當然,以當時南洋上層人士可以同時講英語、華語、閩南話、廣東話、海南話的本事(其實直到我媽那代很多人都是這樣),跟鄉音甚重的孫中山同聲同氣,並非難事。 ----------------- 離開紀念館回家去,再經中環街市,才看清楚這個塗鴉寫甚麼﹕  (向「盛女」說不) (向「盛女」說不)其實在更早前,見到這幅廣告,已不期然想起《青花瓷的故事》﹕  (女角的裙子怎麼像一隻瓷碟﹖因為幾百年前,青花瓷在外地的確是貴族才用得起。) (女角的裙子怎麼像一隻瓷碟﹖因為幾百年前,青花瓷在外地的確是貴族才用得起。)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