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3, 2012
-
computer & Singapore's home ownership programme
前陣子買了電腦,正在想以前留下的幾個舊硬碟如何處置。按朋友提示,找了些低階格式化軟件來清洗硬碟資料,之後就可以重用或交給回收商。
我拿其中一隻舊磁碟嘗試,成功格式化後果然連磁碟也認不到了。之後再嘗試用新增磁碟區功能,怎料按了右鍵後無法選擇,做不到……
---------------
在一位朋友的面書裡(看倌不是她的朋友自然不會看到),引述了一個有關新加坡組屋的故事。與這位朋友的看法不同,她的一些朋友認為住宅就是商品、政府不應干預,而且新加坡人人有屋住是以沒民主為代價。
(當然,邏輯上就算住在「劏房」、板間房和天台屋也算「人人有屋住」,我們同情地理解這裡「人人有屋住」是指「人人有自置居所、而且是正規建築單位」的意思吧。以下簡單說「人人有屋」吧,看倌請不要爭辯說「住公屋也算有屋住」了。)
(又,其實說新加坡「沒民主」,雖然彼邦一黨獨大,民主實踐受很多限制,但如果以「普選」來看,新加坡其實比香港更民主,至少整個國會都是普選產生的。此處同樣把民主理解為廣義吧,雖然我認為就算在廣義上香港也不見得比新加坡「民主」。)
方某回應如下﹕
1. 不要搞錯了,人人有屋跟民主沒冇矛盾的,人人有屋不等於要犧牲民主。而且現在的香港根本是差到沒民主亦沒屋。就算新加坡有多不自由,在這一點上都勝過香港。
(何況近年新加坡已經越來越自由了,反對黨還剛剛贏了個集選區……)2. 新加坡根本不是政府取代了市場,組屋(=居屋)是有自由市場的(當然有一些限制,如首次認購的必須是公民,非永久居民不能買,又限制了種族比例),好單位一樣會在供求效應下升值,而且因為單位多所以買賣比香港活躍得多。近來還聽聞有人額外買單位放租(這個在聯合早報上看到的,但沒詳細研究,所以不清楚)。這樣雖然政府有管制,但有多不自由呢﹖
新加坡政府主要的貢獻是,將一般人住屋需求的市場,和豪宅市場分開,保證一般人可以買樓自住。你有錢的話去買貴樓買豪宅沒人阻止你的,那個市場當然沒有上述限制。3. 新加坡政府大手介入樓市的主要理由, 如果你有讀過《李光耀回憶錄》就會清楚﹕
3.1. 在種族暴動期間,他發現私人擁有單位的地區比較少破壞,因為業主通常不喜歡亂。所以讓人人擁有單位有助穩定社會。
3.2. 「人人都擁有新加坡一部分」是政府的政綱,目的是讓人民對國家有歸屬感。對新加坡這個成立不久的小島國尤其重要。
3.3. 調節每個住宅區的種族比例,讓所有不同種族一起居住,日常多接觸交朋友,增加了解減少誤會。就跟大家在公立學校裡不同種族一起上學一樣。(以前,因為英國人分而治之,所以不同種族都是分開居住的。大家在旅遊節目見到的牛車水呀、小印度呀,就是這段歷史的遺物。正如香港以前連不同籍貫的華人也會分別聚居某處一樣。
本來由廉租屋開始,組屋就是按照種族比例分配的。但因為買賣自由,新加坡政府發現,不同種族的人逐漸又分開聚居,於是又規定組屋區必須維持種族比例。當政府發現這幢組屋某種族已經超過某比例,之後放售的單位就只能賣給其他種族。這樣當然會影響價格,因為合資格買的人少了。最常受影響的是華人,因為華人數目最多,最容易超標,不能賣給華人,價錢就會差一截。
當然某些業主和「自由市場死忠支持者」又會說這是違反自由、降低效率。但如果你見過種族暴動,知道星馬種族問題有多敏感,當年大家反目成仇互斬死傷幾百人,就不會這樣想問題。
一般而言,我們當然同意「各人自由會有最好結果」,但也不能盲信教條而漠視盲點。人人都想賣最好價錢,華人最多最有錢,於是所謂「好單位」都賣給華人,然後馬來人較窮,就只能住在「貧民區」。大家分開住、不了解,互相看不順眼,結果就是種族仇視囉。所有人共享安全的社會,當然比你個人的單位是否賣到最好價錢,重要好多倍。)
這些「人人擁有一間屋」的社會效益,是香港好多只識講「樓宅是屬於自由市場,政府不要理,買不到私人樓的人讓他們租住公屋就行」的人看不到的。
(後話﹕當然,如果你認為「我就是偏偏不想政府解決住屋問題,搞得天怒人怨才爭取到民主」,我無話可說。那麼不如乾脆取消綜援,民主可能會來得快一點。)
(後後話﹕更當然的是,那些抽水的人別說在下支持梁振英,我從來都不相信他的。)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