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 2012

  • the politicization of private sphere in modern China

    [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一進場,就發覺是中大歷史系的「場」,似乎大部分人都是歷史系的樣子。

    講者王汎森教授,據悉是余英時先生的高徒,這是以余先生名義設立講座的一部分。這一場的主題是「近世私人領域的公開化—明清的修身日記、蔣介石的《省克記》及其他」,下一場會在中大本部舉辦,主題是「煩悶的本質是什麼—主義與私人領域的政治化」(聽起來像哲學系的課 )。

    講者說,他對這些日記起興趣,是因為當時的日記並非私密,而是會交換給朋友說,而且還互相批評。這種行為模式令他想起當時在大陸盛行的思想改造運動。

    講座首先展示的是一幅清代的講解聖諭圖(康熙聖諭實始自洪武六諭),顯示當時一些被視為行為不當的人,會被公開斥責,他們稱之為「彰善糾過」。鄉約和鄉甲約、講聖諭都是官方場合,宗族中亦有這樣做。

    無論是否認同那套「息事寧人尊重官長」的意識,在下還是覺得明太祖的六諭最簡潔﹕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
    和睦鄉里、教訓子孫
    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方按﹕各自做好份內事,不要為非作歹)

    康熙擴充為十六條,我想對沒怎麼讀書的小民反而太複雜又文縐縐了﹖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
    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
    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民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
    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

    而為了修練道德,當時很留行「功過格」這類像賬簿的東西,只不過記的是有如童軍「日行一善」的賬,分別把不同方面(要記哪些方面視乎時代和功過格的作者)的善行(功)或惡行(過)記下來,甚至有一些可以「量化」計分數的。
    亦有些人認為不同方面的功過可以相抵說不通,更認為人性本善所以行善是「應份」,於是提倡「只記過不記功」的。

    曾國藩出名自律甚嚴,曾記下有天望了個美女,要「記一大過」。
    (要這樣的話方某恐怕每天都得記過了 )

    更非今人所能接受者,就是他們當年還有各種自組的「省過會」或「思過會」,會中各人會互相交換日記或功過格,給其他人評閱給意見。因為他們認為個人看自己還有盲點、會偏心自己,要朋友互相糾察才成。

    講者提供的要點﹕

    a. 人的道德狀態要盡量透明化
    b. 公開展演式的、示範式的
    c. 公開認錯、公開責罰的道德教化儀式

    念、慮的隱微之處不是一個所能自己覺察的,故應該公開化、透明化
    a. 互換日記、互評日記
    b. 道德境界的提升有賴於私人領域的公開化
    c. 他人的公開「批判」是一劑補藥
    d. 隱私權的問題

    法國大革命﹕政治必須是透明的

    雖然說中國古代對「隱私」概念不健全(家族中往往沒隱私可言),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這種概念。講者就提及有個故事,說某書生到某處,見到某女在(河邊﹖)洗內衣,於是對方說你要娶了她,原因是「內衣那麼私人的東西都給你看到了」……
    (在香港這種四處掛內衣褲的地方,要執行這規矩肯定婚嫁混亂了……)

    這種「功過格」或「互換日記」有三波,第一波是宋代興起(更早時肯定也有,但至宋方流行),第二波是明清之際,第三波是清末。其中最出名的大概是《曾國藩日記》,蔣介石也深受其影響。

    民初以來,稱得上「有信仰」的軍閥有三,除蔣介石外,尚有馮玉祥(基督教)和閻錫山(傳統倫理)。閻錫山就搞了個「洗心社」,又玩「交換日記」這回事。

    跟馮玉祥要部下學聖經和閻錫山跟人交換日記不同(其實老蔣也想過抗戰後推廣基督教,只是沒做到),非常自我的蔣介石可沒有把日記拿給別人批閱,而是用來自戒。

    不過就如曾國藩會把日記付印,蔣介石同樣認為日記最終是要給人看的,於是就有《省克記》等五記,五記正是以蔣早期日記編輯而成。現在蔣介石日記已開放給學者查閱,並已有人成書討論

    當然,值得思考的是,既然日記早已打算給人看,裡面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水份﹖
    既然打算公開,自知或不自知地美化自己應難避免,不過他也記述了很多糗事。講者提出有趣例子有二﹕

    1. 蔣介石日記和其他當時人的日記,往往互相暗地斥罵。
    胡適每對人提及蔣介石,都說他對自己十分禮遇,但蔣介石其實看他不順眼。

    有一次蔣介石出席中央研究院典禮,時任院長的胡適是自由主義者,亦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之一。

    蔣介石就說﹕正因為新文化運動,令中共坐大了,我們現在才被趕了來台灣﹗
    胡適當場反駁,說不能認同總統的結論。

    蔣介石氣得想起身立即離去,只是陳誠在旁把他拉下來,他才繼續坐到儀式結束。

    2. 蔣介石常常在日記裡自承,自己脾氣不好,動輒罵人打人。但偏偏他還是經常打人罵人。

    有一次,他視察某部隊後非常不滿,對部隊長官大罵一頓,一伸高手就想摑下去。

    那長官一驚之下,叫了聲「校長﹗」(蔣是黃埔軍校校長,對部屬亦愛自稱校長)
    蔣介石一聽到這聲「校長」,就突然呆一呆、縮後一步,打不下去了。

    (身為校長怎可以亂打人呢﹖)

    這些記述都跟他公開表現的形象很不同(例如公開場合蔣介石對胡適就很敬重),如果說為了自欺欺人,寫這些東西就說不通。
    只能說他寫日記時的確亦有點「真實」的心,網上有一篇討論很合理,作者說蔣介石在日記裡常常罵人,其實是發洩不滿。像作者所言,要不是他常常在日記裡發洩又自戒,說不定會做出更極端的事來。

    在這裡,可堪比較的當然就是對岸的毛澤東。講者笑言,毛澤東跟蔣、閻都不同。閻是寫了日記交換給人批評,蔣是寫了日記但不打算給人批評(至少很多年後才公開),毛則是你們所有人要寫日記給他批評

    (講者多次提及高華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裡面就有延安整風,共幹人人要不停寫文章「交待思想」的情況,當然只有老毛一個是不需要向任何人交待思想的。老毛搞個人獨裁和神化、以致日後搞到幾乎民無噍類,由這一刻已可見端倪。當時的人連這一點也沒警惕是中國的不幸。)

    講者提及,蔣介石很習慣在日記中把「政治當成私人道德的延伸,主義與私人道德混而為一」,例如對下屬辦事不力都以「我沒法感召他們努力」而非以「人事/制度不彰」來解釋。可是,這種解釋也很容易用來安慰自己,雖然其他人不聽話,我還是「站在正確的一方」,只是「誠意不足」以致未能感動他們而已。
    (要不然你很難解釋,為何他經常說自己不夠好,那麼為何不退位讓賢﹖他的確是個獨裁者嘛。)
    這種想法其實也十分「中國化」,反映了他服膺於曾國藩和宋明理學。

    另外,前面提及那篇文章的作者也提出了很好的觀察﹕

    「大家眼中的蔣介石是『獨裁』的,他自己一定不這麼認為,但我從日記片段中嗅到蔣對所有事的一種『無力感』,他的問題顯然是在他對於人不信任,管不動人,只好獨裁;沒有魅力,只好霸權,這是我從日記察覺到的。」

    如果我們拿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的觀點比較,他認為蔣介石只改動了中國的上層結構(政府組織呀、軍事編制之類),下層結構(鄉村自治政府管不著)一直沒法改(直到中共土改後)。蔣介石的確是找不到甚麼「信得過」的人,於是才這種「甚麼都一把抓」的心理(他甚至曾經幾乎兼任了所有軍事院校的校長,還兼一大堆職位)。
    反之,我們看看同樣獨裁的毛澤東,他是不會這樣兼一大堆職的,他一生唯一關注的是「奪權」。我們甚至可以說,蔣介石之失敗,是他不及老毛那麼「專心」,他以為一把抓就行,結果他做的只等於老毛「丞相」周恩來的工作,而且還做不好(因為非其所長)。
    (又當然,老毛可以安心放手給人做,是因為他自延安整風已控制了所有黨員的思想……老蔣的狠遠不及毛。)

    講者提及,老蔣本是軍人性格,衝動易怒(日記中亦屢有發作),偏偏他又是理學信徒(後來甚至加了基督教),日記中亦總想自戒,想把自己變成像曾國藩這類恭敬寡言心境平和的「聖賢人物」,結果終其一生都改不到。畢竟人的氣質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跟老毛熱愛讀歷史(從中找經驗來搞鬥爭)不同,老蔣最愛讀的是哲學書,尤其熱愛《明儒學案》。大家都知道老蔣喜歡發表演說文章,他在日記中甚至說自己最大的希望是「寫哲學書」,帶領整個國家的思想。怎樣看都跟他的形象不符吧﹖或者孫中山的學者形象真的給了他很大影響。

    這一點或許也是蔣介石失敗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性格其實並不適合當國家領袖。他的軍事才能好不好在下不知道(網絡有些說法指他不成),但至少他是軍人性格。在國家領袖身邊做個將領或許稱職,他要管治國家似乎是超出了自己的才能和性情。

    -----

    聽到這種「交換日記」的玩意,在下自然很容易聯想到網上日記了。

    網上日記有點像交換日記的是,它公開讓人觀看評說,但交換日記是有特定閱讀對象的,網上日記則通常任由公眾觀看。
    交換日記是為了互相「彰善糾過」,網上日記則通常只為了記述生活,不需要其他特定目的。
    交換日記本質上就是為了讓人批評,網上日記則可能不經意招來「網絡聲討」。
    唯一完全相同的是,由於都是給人看的,所以都有自欺欺人的可能。

    上網回搜,才發現原來方某討論「寫日記」也有多篇﹕

    (2005/06/29)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文章為別人而寫,必然是虛假的﹔只有為自己而寫,才是真實的。

    (2006/11/06)
    簡單點說,其實寫日記等於解剖自己。

    (2006/12/22)
    我曾經說過,寫日記就是自我剖析,正是如此。
    每一次寫作,都是對自己思想的整理。而不斷寫作、閱讀,就逐漸把自己的思想梳理成型

    [日記是自我盤問](2007/03/13)
    就算覺得自己的興趣難登大雅之堂(漫畫也可以搞研究,有甚麼不可以﹖),寫生活也不限於「流水帳」,而是可以對自己的生活多點反思。寫日記首要對自己誠實,自欺欺人就不要寫日記好了。但要對自己誠實,不單是「不講大話」,而是要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和陰暗面,進行反省。
    衛道士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不願意承認人性善惡共存。總是拒絕承認陰暗面,欲將其消滅為務。結果就是做成不人道和自欺欺人(因為陰暗面是不可能被消滅的)。願意面對自己有陰暗面、承認它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方可以心平氣和。

    [為何我們要說話] (2007/03/26)
    寫日記第一服務目標,是自己﹕整理自己的思緒,反思自己在做甚麼
    第二服務目標,是看倌﹕只要有人覺得有用,那就夠了。

    (2007/10/03)
    所謂偽者,人為也。偽善,不一定是騙人,人類最長於自欺。
    有「批判思考」者,應知報章新聞,皆有選取角度之限。
    一個人的文章,實乃表現理想之自我。
    所以我才強調,寫日記要著意對自己誠實。所以糾偏也。

    或者到今日,在下仍是這樣看。人有自欺欺人的本能,亦有展現理想自我的心態。正是如此,寫日記時才更要著重「為己」而非「為人」,以整理和反思自己思想行為為重點,更要嘗試兼採其他角度,網上日記的互動正好讓自己不至於只看到一面。

    這樣的網上日記,當然不同於「對上交心」的中共式思想交待(畢竟沒人迫你寫),亦不同於「交換日記」那種嚴肅、矢志修身式的「功過格」。正如方某對所謂「知識型博客」的看法,不用太緊張,先嘗試間中「想多一點」、「寫多一點」就好了。

    一般人太硬性要求「公開批判式修身」,反而容易變得偽善,並不足取。
    可是,道德事實上就是公眾對事件評判的集合,如果把道德完全視為「私事」、不容外人評說,也有讓人無恥、道德綱紀不存之弊。
    一個人對自己多點反思,甚至公開的糾錯彰善,本來並非壞事。當然,當我們考慮到網上的匿名特質同樣帶來一些不負責任,甚至斷章取義陷害他人的風氣,令人擔心也是難免的。如何掌握公開的範圍和對象,應該是沒法有個確定的答案。
    (方某不是說必須公開,面書式的網上日記亦非不可行,當然看倌要留意把誰加進朋友圈……)

    在下看好網上日記的互動,並不在於「公開糾過遷善、互相批判」(畢竟不是人人都要那麼嚴格的),而在於「分享觀察角度、糾偏」這一點。能夠多思慮,總對於自己有好處。

    在自己覺得舒適的範圍內,盡量嘗試「間中發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