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8, 2012
-
之前去了聽林超英講氣候變化。
想起來主辦機構有點「左」(不是指偏向批判資本的那種「左翼」,而是指親建制那種「左派」),會請個有點「左」的前台長(不知道他的政治立場,但你看名字已有點「左味」),似乎不奇怪。
沒想到的是,原來林超英「綠」到連我也幾乎受不了。當天文台長時被人嘲弄他,原來他那時已經收歛得很。
沒空慢慢講,又是點錄﹕
1. 暖化加快的圖,包括了三個時間點﹕1860左右工業革命導致煤的大量使用、1900石油開始普及、和1960戰後電視普及帶來的消費主義。
2. 氣候學界的學者如果願意寫一篇否定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 denial)的文章,據聞說 denialist 出價十萬美元一篇論文的代價。(這點準確性待考,但很明顯大家都知道錢從何來,這些錢就算不用來收買學者,也會用來在其他方面放煙幕。)
(補﹕暖化懷疑論又來了,如何因應﹖)
3. 1970年代氣象學界分析天然因素,還認為地球將步入冰河期(大家近年也可聽到相似的說法)。但當時未發現人為排除溫室氣體的影響。林超英自承受這背景影響,一直等到 2001 的 IPCC 報告出爐,才相信全球暖化真有其事。
(做個比較﹕李逆熵在《風雨人間》中曾提及,他在八十年代已開始想宣傳「全球暖化」,反而天文台的上司認為證據不足。不知那上司是否林超英﹖
)
4. IPCC 2007 報告指「毋庸置疑」(正式中文翻譯,原文 unequivocal,概率而言是 >90%)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已導致地球趨向危險的氣候變化。
林超英特別點明,「百分百肯定」是不必要而不實際。我們一切人生大事的決定都是不可能等「完全肯定」才動手的,總是看有足夠的「成數」就做決定了。(這點方某以前也提及過)5. 說沼氣自燃令古人誤認為是「靈魂」,個人思疑他是否把沼氣和磷的「鬼火」混為一談了﹖
金句﹕「自然,就是自燃」。
7. 人類自古以來談「自然 / nature」,人類自身也有個「human nature」,頗有中國人「天人合一」之意。到工業革命後才改為談「環境 / environment」,「environ」源自古法文「被包圍」之意,反映了人與自然疏離、分割,以至污染到把整個「環境」視為敵人(「被包圍」嘛)。
所謂的「環境保護」,也不過是以人為中心。
8. 「可持續發展」沒有主詞,究竟「發展」甚麼﹖事實上仍是犧牲其他發展經濟。
以 google 搜尋不同的用詞,側證大家都只持續發展「經濟」,少點人管「社會發展」,更少人理會「環境發展」。最後仍是破壞環境到威脅生存的地步。9. 比較一萬年來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一萬年前是 260 ppm,農業令濃度上升了,但直到二百年前工業革命前夕,也只是 280 ppm。由二百年前到三十年前上升到 330 ppm,2007年是 380 ppm,但2010年已是 390 ppm。可以見到越來越快的趨勢。
再對照其他溫室氣體在六十萬年來的變化,近幾十年都稱得上是巨變。
10. 人類發展的科技,已超出了人性能力所能控制的。
11. 機電署的資料,說香港人平均每年排放了 6-7 噸二氧化碳(商業四成、運輸三成、家居二成、工業一成),但這只包括本地排放,未包括海外生產本港用品導致的。
如果計輸入的碳排放實為全球第一(每年9.2噸),加起來總數亦是全球第八。
把所有排放合計,香港人每年平均排放 14.8 噸二氧化碳(輸入佔六成),美國那麼浪費固然更高(人均每年 22.0)。
但對比其他窮國,柬埔寨是 0.31、緬甸 0.25,更窮的烏干達和埃塞俄比亞 0.12。
相差足有百倍,這是值得驕傲的事麼﹖香港人口約佔全球0.1%,說少不少,但人口很明顯不是全球第八。但排放佔了全球的 0.4%。
12. 三十多年來鼓吹「可持續發展」,結果仍只是「重商」(林超英搞個爛 gag說「仲傷」),只有勉強談「減少破壞」,何來有「環境發展」﹖
GDP的膨脹增長就是「發展」麼﹖抑或是精神上的豐富和成長才是發展﹖
13. 唯有放棄「消費推動經濟」的「GDP迷信」,破除「科技解決所有問題」的迷信(科技只能解決部分的問題),人與人之間以合作取代競爭,才是出路。
重點並不是「環保」,而是敬愛自然。
---
當然,他大部分的內容,我都同意。不過他那種對科技的貶抑我就不那麼認同。
科技會解決問題,也會帶來問題。單靠科技本身的確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人心的選擇是重要的。不過反過來說,也不能指望單靠人心解決問題,科技進步是重要的。
我們要了解物理、也要了解人心,我們可以要求小部分人長久節儉不享受、或大部分人短暫節儉不享受,但要求大部分長久節儉不享受是不可能的。雖然儒家自古也會講提升享受「質素」而非「量」,但就算不悲觀到認為「大部分人最終不會如此高尚」,要求完全只追求「質」而不影響「量」也是不大可能的。最後只要人有追求,就會帶來破壞。道德絕非不重要,但不能「泛道德」,單靠道德勸說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完全的強制又違反我們對自由的追求。我們應該要用盡一切科技的、社會的、經濟的手段,讓這些「發展」不至於真的毀掉地球和我們自己。(運用政治經濟手段,讓消費者看來自己消費帶來的影響,從而令他們自己決定節約的方式,這也是一種道德的方法。)
當然,這自然就是前台長不齒的「勉強談『減少破壞』,何來有『環境發展』」了。又,前台長說「種間競爭」(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比「種內競爭」(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激烈,我很懷疑這樣的說法是過分強調「合作」帶來的誤解。
生態學有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競爭排除原理),如果兩種生物所需的生境(niche,又譯生態位,指生物所需的環境和跟其他生物的關係)相同,牠們的競爭就會強到把其中一種滅絕或轉換生境為止。(以前曾提過,以此原理看,信仰同一上帝的不同派系自相殘殺,是很正常的事。因為它們的「生境」和「客源」最相近。亦因此解釋越來越相異、教派越來越分裂得多。)
所以,現存的各種生物,牠們的生境必定有若干的差異,令牠們不至於全面競爭。這被認為是演化的推力之一,迫使生物走向不同的道路。
如果這樣看,你說同一種生物之間比較相似,還是不同種的生物比較相似﹖最相似的同種生物之間競爭大,還是沒那麼相似的異種生物之間競爭大﹖
Comments (2)
看來這個講座很好聽!
謝分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