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7, 2012
-
[書刊小語]
今期《明報月刊》余杰介紹岳南《中研院的那些人和事》令人很感興趣。
同期悼念《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作者高華,我還沒有機會買來讀呢……《亞洲週刊》有篇〈誰是日美同盟最大受益者?〉(加藤嘉一),很有趣﹕
「日本早年因無法控制軍國主義擴張,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慘敗後被美國『改造』成非軍事化、民主化的現代化國家。美國實際上控制了日本,使它再也不能主動發起戰爭。《日本國憲法》因『放棄戰爭』這一條款而稱為『和平憲法』。
當時,美國幫了剛被侵略的中國很大忙,倘若中國自己通過軍事和外交等策略防止日本再次軍事擴張,那究竟需要多大力量、多少成本呢?我肯定地說,由共產黨建國、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日美同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另外,《軍事家》月刊令人越來越難理解。
討論中共毛派和北韓的文章,找人以他們的角度寫,,讓讀者了解他們的思路,沒問題。
但有必要用得那麼多嗎﹖今期介紹美國太空戰構想的文章,竟然有一大堆「航天」出現。「太空」稱「航天」,台灣不會這樣說,只有大陸才這樣說。(正如香港同樣向來稱「太空人」,回歸後才隨大陸稱「航天員」。但作新詞「航天」與「航空」故意區分其實非常滑稽,大氣層裡「航空」的飛機卻不是航「天」,難道航海乎﹖)雜誌社似乎搞不清楚,如果要看大陸人的觀點,我怎麼不去買大陸的雜誌,而買台灣的﹖
---
吳瑞卿的《俗語有話》不是今天才買,不過為編通識書目偶爾一掃。p.75 提及「炒地皮」,吳博士引韓愈詩稱「地皮,原本地面或地下的意思」,亦指「刮地皮」是搜刮民脂民膏之意。
不過他說「炒地皮」是由「刮地皮」而來,恐怕就掛一漏萬了。博士熟讀文史,但未必知道法律。此處「地皮」其實是法律概念,並非源自文學。炒地皮並沒有刮地皮那種搜刮淨盡之意。
雖然方某並非精研法律,不過以前介紹過,有掌故作者提及清朝地契有「地皮」和「地骨」兩種,「地骨」是擁有權而「地皮」是使用權。擁有人可以把「地皮」權利租賣給別人,而這個人亦可以轉租轉售出去。大概由於香港的土地幾乎都只由政府批給有限使用年期的合約(除了英國國教聖公會的聖約翰座堂),所以師爺用「地皮」來翻譯英國的這個法律概念。
(前一篇文寫錯的是,其實原居民早已沒有這種「永久擁有」的土地權利,因為英國人已把他們的清朝地契換成英式有限期地契,這一點令原居民很不滿。上次介紹的《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有提及這段歷史。)
「炒地皮」這句真正意源應該很簡單,就只不過指「炒賣」「地皮」(=土地使用權)而已。
(想不到中文維基竟然有人為地皮開了條目。不過裡面說地皮是「房地產之中建築樓宇房屋的土地」,這樣並不妥當,因為農地也是地皮。地皮並不一定是建樓宇的,如果土地使用受限制的話可能甚至不准建樓宇。)
同樣因為編書目而掃過,蔡子強那本《餐桌現象學》(p.86)已提及有傳聞說他買九龍塘豪宅是為了「放紅酒」,而且官邸放一二千支酒也嫌少……為何一直沒有人懷疑他的酒窖是僭建的呢﹖

---
因為學校有訂《信報》,收到幾本贈書。雖然素知信報專研投資理財,但方某向來是「我不理財,財不理我」之輩,討論投資的那些方某不懂,無從置評。不過另外兩本倒嚇我一跳。
《不吃藥的健康智慧》,聽來不錯嘛。不過你繼續看內文,就會發現原來是那些推銷 chelation therapy (螯合療法)的人。螯合療法本來是正常的醫療程序,用來治療重金屬中毒,如果你是真的檢驗到有中毒,那當然要接受治療。但這一批醫生就聲稱很多其他的病(例如心臟病)都可以用這個治好,這就超出了科學證據的背書。他們雖然有西醫銜頭,但他們的聲稱卻是自然療法或替代療法那一類,沒有科學證據甚至是偽科學式的主張。
就如電鋸兄所言,要是有證據的,投書去頂尖醫學期刊囉。若然不接受科學的檢驗,卻說人家壓迫他,那跟江湖術士信口開河沒分別。本來圖書館藏書,不分立場。所以就算我討厭民建聯,他們送書來我照樣收藏。政見可以不同,學派見解亦可有異,不過缺乏科學證據、甚至誤導性的書,我可不收。
想不到先前批完脊醫(一 / 二),現在還要寫多篇批這堆 chelation 友。《中環愛博奕》,不知道作者有多「高級」,不過書名恐怕寫別字。
因為如果是「game」的意思,那應該是博「弈」(博即賭博、弈即下棋)。在下對這字特別敏感,因為方氏「富」字輩之後就是「奕」字輩,所以小時候就翻中華書局字典查意思﹕「大而美」也。「博弈」易解,但如果「博奕」不是寫別字,就很難理解是何意義了。(至少不見書中簡介有特別提及,所以猜是別字而非故意為之。)
連書名也寫錯的書,可謂少見。---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