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9, 2011
-
on liberal studies
節錄葉一知﹕希望你會跟我一起撐通識
「當我們批評現今的市民不顧法治敵視外傭,當我們批評那些不顧法治權利大罵公民黨阻撓港珠澳大橋上馬的人,當我們罵香港人對種票見怪不怪不懂恐懼,為何我們又批評可供討論這些議題的通識科呢?長遠要改變香港人的無知,只有教育,但在舊制下,我們有哪一科可以教這些議題?可以迫學生擴闊視野?」
「我為甚麼舉這麼多漫畫題呢?因為那是學生最弱的,他們幾乎不看時事漫畫(嚴格來說是不看新聞),常以真心膠mode來解讀時事漫畫,不懂看反諷,鬧出很多笑話。」
「學生低手,常揣摸上意而錯摸比比皆是,這種中國人的高級遊戲,我一向奉勸打機成性的學生不要妄圖模仿,擦鞋也得要用對鞋油,揣摸評卷員的喜好也要提出論據的,何況你怎知道改卷的是老左還是民主派老師呢(當然,他們理應是專業的,不應受自己的價值影響,這只是舉個極端例子)?」
「我認為較理想的考核方法,是像做『獨立專題研究』(IES)那般做project,但現在做IES,學生簡直叫苦連天,這關係到基礎教育的問題,因為由小學到初中都沒有通識那種不靠背誦而靠inquiry-based的學習模式,高中生根本不適應。」
「有些學生經常投訴通識,因為他科科都不錯,就是通識很差,但我看他的答案,差是大有道理,因為過往狂谷那些機械式練習,腦袋毫不靈活,於是便不斷投訴通識科,他們對時事的見解甚至比一個高登仔更差。他們的投訴合理嗎?」
「『通識』這個名字就帶有原罪。由於通識(liberal studies)跟傳統認識的liberal arts(一譯博雅教育)不同,所以很多人便會以後者來衡量前者」
「如果我們敗了這場仗,如果最後靠背誦的教學模式、靠大量死資料筆記的補習天王贏了這場通識仗,教通識便再無意義,通識也沒有任何意思」
小回應﹕
1. 引文第一段質問「為何批評」不是指不能批評,因為原文文末有提及「一起批評和監察通識科」。此處「批評」應為「否定」之意。
2. 常有人說通識是「吹水科」。在下向來不以「吹水」為貶義,不過就算是吹水,你也要有水(墨水),和懂得吹才吹得成,否則只會吹到一嘴都係。
3. 亦有人說通識並不必要,應在其他科目教思考方法和時事議題。在下甚至認為思考方法在初中甚至小學已經應該開始教(教多少視乎學生程度)。如果這做到了,而其他科目又能緊貼現實的話,通識是不必要的。在下認為特設「通識科」,只是讓其他學科規避「走向通識」而已。
不過一知文章的前提是,上述的事都沒有發生。(雖然,其實出題方面近十幾年已經比以往有進步了。甚至在下1999年高考的卷,和之前的舊試卷相比,議論題和時事題多了很多,這也令很多素來靠背書的同學人仰馬翻,而方某這種吹水之徒當然感覺良好。)
4. IES的問題不純粹是「不適應」。就如敝校在初中早已教學生做專題研習,就是為了過渡新高中,但我覺得仍有兩大問題﹕
4.1 我沒教通識,所以不清楚學生的表現。不過印象中,也許是思考訓練方面還未夠,又或者學生程度不夠,有些學生在設題、搜集資料、分析立論等方面仍有很多缺點。當然,若然連大學生都做不好,也許是對中學生要求太高了。這兩年我都在中五教資訊科技,也要教學生這些技巧。不過我想這些如果放在初中教,先打好基礎就更好。到中五才教也許太遲了。
(反之,有些數據分析技巧,我看連大學文科生也未必掌握得到,放在中學教學生根本聽不明白。我想在新高中 IES,不應過於強調「硬派」的數據分析,報告或可做得「軟性」一點,著重於資料搜集和比較。不過如何平衡「實料」和「亂吹」也是個問題。)
4.2 更大的問題是,學習動機。IES 這種主動式的功課,通常是能力強或學習動機強的學生才做得好,或者,至少肯做也會做到一點東西出來。但有些學生根本是不願做,他們最後若然不是乾脆不交,恐怕就是臨尾兩個月亂交一堆垃圾出來。
學校老師為何怕通識,我想除了「既得利益」,這也是原因。畢竟傳統科目學習和功課都較被動。就算有校本評核,老師對內容的控制度通常比較高。學生就算「死蛇爛鱔」,老師多花時間心機跟他「磨爛席」總可以「磨」到功課出來。(可以想像成小學生的功課,做完或未做完、對或錯很清晰,未做完或做不對就要你做對為止。)
可是通識科的 IES,要求的是學生自己的思考,如果學生擺明放懶不想,老師乾著急也沒用,難道要用我的腦幫你去想嗎﹖但功課就是要評你的思考嘛。(的確有學生懶到連要他開網誌打幾個字都叫我幫他想內容)
(後話﹕其實有些科目的校本評核,性質也很像 IES,例如聽聞中史科就是這樣。)5. 不過通識科有一個其他科目沒有的優點,就是「跨學科」的處理。其他學科通常不會從跨學科的角度去問問題和要求跨學科思考,因為它們本來就有一科的界限。當然其實透過其他學科去要求「跨學科」的思考並非不可能,但要打破「科目本位」比較難,這方向透過通識科去做會比較方便。
有些網友似乎認為,以高中生的知識水平,未足以奢談「跨學科」(因為連學科知識也未穩固)。「學科知識不穩」固然是事實,亦的確對「跨學科」或通識要求的批判思考都有影響(連知識基礎也沒有怎去批判﹖)。不過我不認為「跨學科」因此不可能﹕
所謂「跨學科」,於我眼中,是透過課堂對題目的處理,讓學生知道理解一個議題,可以綜合從不同學科得到的知識,而知識本為一體。
這一點,當然高水平的人有更大得益、更出神入化,但不代表對小學生就不能這樣做。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是不論學歷高低學問多少都應該有的。
Comments (1)
Good comments!!!
Thank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