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30, 2011
-
昨日下完棋,跟老媽試試芝士火鍋,反正大家都沒吃過。她嫌人家那些海鮮「未熟」、火鍋不夠熱云云……我想芝士火鍋不是旨在「水滾熟透」的吧……﹖
----------------
BBC﹕李光耀:中國未必是柔和的霸權
「這番言論隨後激起中國網民的強烈反應,被認為是對中國不友善的講話。許多中國網民甚至抱怨『把他們(新加坡人)當華人,他們卻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
「他指出,當中國更加強大,『他們(中國)就會認為我們更應該尊敬他們。他們告訴每個國家,我們不是霸權,我們不稱霸。但是當我們做了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時,他們就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而當他們讓我們不高興呢?你知道那是讓百萬人不高興。所以他們要你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裏。」
(方按﹕華人只係種族/家族關係,大陸網民話人地唔當你「自己人」,咪即係仲未睇清楚大家係「兩個獨立主權國家」既事實囉。東南亞華人畀中國累左好多年,就係唔想再同你地有政治關係啦。所謂「自己人」實質上是在呼喚一種政治盟友關係。)
----------------
新牢騷集﹕談和合本,介紹麥金華師弟的作品。
小奧﹕阻丹奴﹕我會做好呢份工
「Giordano 要找代言人嗎?」
一年唔幫趁大地產商﹕如果你仲未買蘿蔔糕
「為什麼銀行開始收取輔幣找換費?同學們很容易說出是因為銀行想賺多些錢,好像低於$5000的存款也收費。我說,這固然正確,但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告訴他們,近年銀行大量削減分行和櫃位的數目,藉此減少龐大的租金,卻令我們排隊輪候服務的時間少則也要等半小時。為了懲罰需時又沒有錢賺的服務,令輪候時間不致變成公立醫院急症室般可怕,我們不致起義反抗,結果就向輔幣找換服務開刀,令這些每天也來要求服務的人消失。」
曾志豪﹕拆菜園村也把香港拆掉了
「ICON和菜園村都是業主為自己的權益而抗爭,但遺憾的是,兩者待遇判若雲泥。只因菜園村不是豪宅,香港人也不明白『耕田』的價值。」
「ICON業主為保物業權益,與發展商據理力爭;菜園村農民何嘗不是保護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但為何在傳媒眼中,農民的抗爭便變成『賴死唔走』?是否保衛過千萬的樓價利益便『合情合理』;保護『原有農田生活』則抽象虛無難以同情?」
「今天的菜園村,等於一次小規模的移民,他們要求拆村前先興建一條新的村落,保證他們的復耕生活,要求很過份嗎?現在路權費未解決(對都市人而言,路權費令人理解,只能當作是合法收買路錢保護費,還要笑笑口說合理),新村命運難定;就等於ICON業主,收了一間爛樓,開放式廚房欠奉,但居然還要簽下收樓同意書,你會接受嗎?你會相信『收左樓再裝修』的承諾嗎?如果ICON業主可以說『不』,為何菜園村民便只能噁忍?」
「公眾要在沒有完整報告在手的情況下發表意見 (2月10日到期) ,我們是否又再要迎上『計劃早已通過諮詢,港人不應無理取鬧』的責罵?
你無法想像一個所謂諮詢會,從十時到十二時,竟是100%時間讓官員發言,台下專家都只得在超時情況下要求延長問答環節,推遲諮詢期限。最後在場幾十位專家,只有幾個可以罵兩句怨言,更被署長要求要『精簡』。真不知是哪門子的諮詢。
……被問及有否可能讓港珠澳三地居民一同諮詢時,小組竟回應﹕『因為居民一般只關心自己區的利益,缺乏宏觀視野,所以諮詢各位專家已十分充足』在場人士無不目瞪口呆。」----------------
網友Chungpui君的鴻文,因為不是人人可看他的xanga,所以借來轉貼一下﹕
「淪陷期間的物價
讀《陳君葆日記》,裏面對香港日佔時期的物價記錄頗多。照他所記,1942年米一斤要軍票3元(港幣12元),1943年脹至軍票8元(港幣32元),至1945年已脹至軍票30元6角(當時已不通行港幣,但如依折換價當為港幣122.4元)
戰前的米價一時沒找到。網上勉強查得的數字是一元能買20多斤,折約一斤米值5分港幣。依此計算,從1940年左右,至1945年糧食供應最為嚴峻,四、五年之間,米價升了達2248倍。
2010年香港米價一公斤約7.9元,折一巿斤3.95元。如依此作參照,1940年正常時期與今日的米價升幅約78倍。
那麼,依照今日的物價概念,1945年一公斤米的價錢是今日物價概念的19094元。如果你要買五公斤的米,就需要95472元。
可能有人問,米價脹了,但如果工資也脹,那麼也是打個和呀。
陳君葆作為港大中文圖書館的館長,於日佔時期任市民圖書館的主要負責人,1942年的工資是200元港幣,折今物價15600元(他在日記裏說這工資令他頗不滿意,但也無奈接受。說明他戰前的工資當不止此數。)這200元港幣在日軍政府強令改用軍票後,只值50元軍票而已。後來很明顯因物價瘋脹,工資也調整過幾次,至1945年他的工資是每月400元軍票,工資約脹了8倍,但也只夠買約6.5公斤米而已。但別忘了他要負擔一家六口子的生活,他弟弟在 1942年去世後還要負擔弟嫂與姪兒二人的生活。
之前的資料只說日佔時期每人每日配給6兩4米糧,即0.2公斤,約能煮三碗飯。三碗白飯對今天人來說也算勉強可以的,很多女孩子一天才不過吃兩碗白飯。如此看來似乎當時糧荒還可以承受。但問題關鍵是,一,今天我們吃飯還吃餸菜,而當時肉食、海鮮、蔬菜都很缺。二,當時配給的白米品質甚劣,陳君葆日記裏說是「米碎」,雜有很多沙石。三,至1944年中,配給價進一步減至3兩2(0.1公斤),後來更完全取消了配給。四,真正關鍵的問題是,即使配給一人一天0.2公斤(0.4市斤)米,至1945年,那三碗飯的份量已要今物價槪念的3818元。普通人家,怎有可能買得起。
如此,我們當可明白為何當時香港會出現連餓死的屍體也會被割去肉吃掉的慘狀了。」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