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8, 2011

  • [進口加工]

    1. 從冉匪那邊看到的﹕村干部坚持13年乡村自治试验 推广英美议会规则。http://news.sina.com.cn/s/sd/2011-01-14/133121816061.shtml

    「2008年10月,袁天鹏带着书来到南唐村做了4天的培训,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他把582页的原著压缩到53条,再压缩到40条,最后形成了乡土气浓厚的“南唐议事13条”。」

    勁。章則澎脹容易縮減難(親身經驗),可以把582頁按「鄉情」縮到13條,這位仁兄的確強勁。
    (另見方某上次介紹《民主議決和組織策略》,其實也是介紹同一套規則。另一篇袁天鵬的專訪、另一篇法制日報訪問,還有作者推廣羅伯特議事規則博客)

    縱使有戒嚴、黨禁和獨裁,但地方自治沒中斷實施,也是台灣民主得以發展的基礎之一。

    ---

    2. 另一篇有趣的是,剛剛討論完氣候變化,就在這個月的《科學人》看到這一篇﹕〈她,背叛了IPCC﹖〉,描述氣候學家 Judith Curry 對 IPCC 工作的質疑。

    她的質疑對改善 IPCC 的工作無疑很重要(她指出了一些 IPCC 報告的輕忽),而且跟非本行人士保持溝通其實也是很好的科普態度。不過更大的影響是被「全球暖化懷疑論者」「抽水」,以她的質疑在公眾印象中推翻科學界的警告。她本意想跟懷疑論者保持理性溝通,但和「真誠的」懷疑論者溝通,無法避免被「種疑者」藉以攻擊學界(對這些人真相不重要,反正他們只想散佈「全球暖化是陰謀」的訊息),自然就在學界裡遭受埋怨了。想當中間人的通常難有好下場。

    這種科普站在大眾和學界之間的兩難,正如文中所示﹕

    「當科學家把統計術語翻譯成易懂的語言時,常常不得不過度簡化概念,也因此造成粉飾細微差異的印象。大眾得到的是卡通化的氣候理論,而這樣的理論很容易遭到反駁。」

    在看倌可能搞不清楚她「質疑 IPCC 但不懷疑全球暖化」是甚麼意思,這裡抄兩段就成﹕

    「看過柯里的種種批評,你可能以為 IPCC 會把關於冰層的不確定性掃到地毯底下,但2007年的第四評估報告卻標示了這項不確定性。這份報告具體指出,在本世紀末之前,海平面預計將上升0.18-0.59公尺﹔但報告也清楚排除了冷流可能帶來的影響。報告解釋,雖然冰流可能讓海平面上升,但當時卻沒有足夠的資訊可評估此項影響。自從第四評估報告出爐之後,新研究已漸漸揭露海冰動力學可能造成的影響(但論文作者警告,這些預測依舊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結果是原來的預測可能太過樂觀(參見第111頁〈引起爭議的數據〉)。」

    「氣候的其他面向可能也是如此。柯里表示﹕『合理的最糟情境,可能比我們目前所預見的任何狀況更糟。』二氧化碳倍增造成的氣溫上升,『可能是1°C,也可能是10°C。我們應該把事情攤開來,針對各種情況發展政策,並且分析成本效益,然後才能開始做些有意義的事。』」

    同文刊登 M. Granger Morgan 的短文〈如何面對不確定的命運〉,與上一篇拙文一樣,指出了煙草業界迷惑民眾,和現在遊說團體在「氣候變化」上迷惑民眾的相似性。

    這種渲染學界內部的爭議,說成「你看他們自己也爭論不休,這理論不可信」或者「你看,學界未廣泛接受這結論」的伎倆,我們在創造論/智慧設計論者筆下見得太多了。

    (順道介紹一個互動網頁﹕How much CO2 is created by... )

    ----------------------------------------------------------------------------------------------------------------

    [純粹進口﹕好玩三篇]

    3. 肥醫生改篇IQ博士﹕「八十後車毀人亡」之《QQ司長》

    「唐X年成日講錯野,保證笑料多到死,保證笑星救香港」

    (後話,網民熱傳﹕「八十後車毀人亡,揭後語﹕英年早逝」)

    4. 毛孟靜之不如去選……廣播處長

    「小童群益會一個調查說,本地中小學生形容劉曉波得諾貝爾和平獎是「最大快人心」的新聞,聽了就很大快人心。」

    「政府可以放心港台向其始祖BBC學習,學人家有一條『國會頻道』,自己創一條立法會頻道。……如是者政府既可闡述政策,又可以提供中立的平台讓反對者發聲。為什麼英國做得到,香港卻堅決不學?」

    「兩年前政府公開招聘廣播處處長,已有年輕人來說:Miss Mo,不如你都去報名參……加。乍聽,只覺得是『攪局』建議。這一次,聽同一樣的話,就開始多想了。……近日歪理當道,看吳志森受的熱情招呼,粗疏一算,已有如下抹黑劇本:
    劇本一:此人為了做廣播處處長,以公道為名搞異端黨爭,自此受到排擠,因而(不甘)寂寞。
    劇本二:參加廣播處處長的小圈子選舉,係推廣小圈子選舉!
    劇本三:為了廣播處處長一職,好似和政府有秘密協議,聽聞亦有收中聯辦人親筆簽名年卡,應該就係投降、投共派。X債X償!」

    5. 林輝﹕曲線

    「看出吳志森有甚麼罪名?有的,分別是陰險、煽動、與聽眾一唱一和、心懷叵測地冷笑、極盡污衊抹黑之能事──簡單一句,就是『唔順眼』。說實在,因為批評中央政府和李嘉誠而被左報狙擊指責,實在是榮譽,更證明他說得好、說得對、說出了巿民的聲音。而更值得高興的是,平常森叔的言論難以進入內地,如今卻可以原汁原味、巨細無遺地透過左報帶給內地讀者,要知道內地讀者讀報多年,自然懂得過濾無謂形容詞而讀出真實意思。我甚至有點相信,其實左報們根本是用心良苦,借罵森叔開啟民智,曲線救國,難能可貴。」

    ----------------

    [純粹進口﹕反思三篇]

    6. 練乙錚:港人須爭取健全的國民教育(二之二)

    「中共只講黨性,不談人性,為大部分港人不喜,敬而遠之,本很自然,但由此產生對黨的無知,則十分幼稚。(筆者尊敬的司徒華先生最近辭世,最難彌補的,就是他對共產黨哲學和行事手法的深刻認識,任何港人難出其右。)」

    「共產黨與社會上的惡勢力結合,一旦以『左』的面目回魂,會使中國變成什麼樣子,港人年輕一代尤應注意,因為他們來日方長。」

    7. 沈旭暉: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指數--特區的迷思

    「這指數雖具一定權威性,卻不是同類指數的唯一權威,一般國家地區多不會高度重視來自個別機構的單一指數,只會把它作為一籃子參考之一。特別是製造這指數的傳統基金會在美國立場鮮明,不像大學那樣強調超然中立,而是開宗明義以弘揚保守主義為目的。」

    「這指數之所以重要,是基於傳統基金會的一個基本假設﹕指數排名愈高的經濟體,會擁有較高的長期經濟增長速度和繁榮程度。這假設需要以長期的量化研究數字佐證。一些經濟學家計算了這指數和各地經濟增長率的關連指數(correlation index),卻多發現兩者的關係在統計上算不上重要。金融海嘯後,學界經常拿冰島為笑話﹕在1975年,未有傳統基金會指數以前,冰島在另一智庫 Fraser Institute的經濟自由指數排名全球53。1990年代開始,冰島政府受極嘉許香港積極不干預的自由經濟泰斗佛利民影響,徹底改變經濟體系,打進傳統基金會指數前10名,結果在金融海嘯一役全國破產。

    「還富於民自然不錯,但看見這標題還是感不可思議,因為這並非傳統基金會一貫政策,看下去,才知他們建議的首要是降低利得稅,即『還富於商』。……諷刺的是,假如港府真的還富於民,而採用不合自由市場教條主義的方式,卻很可能被傳統基金會定義為干預而降低排名。」

    8. 徐樂﹕唐英年.佩林.奧巴馬 —— 三篇談及美國槍擊案的政治演說

    「就在這個混亂的時刻,奧巴馬發表了一篇被視為上任以來最重要的演說。
    奧巴馬正正就是醫改法案的推動者,如果這時加入批評茶黨及佩林,藉機挽回民望,並不為過。只是,奧巴馬採取了更高明的策略。」

    「奧巴馬多次強調,要讓死者死得有價值,只有一個更加文明及誠實的公共討論,才能讓國家面對挑戰(only a more civil and honest public discourse can help us face up to our challenges as a nation.)。
    奧巴馬雖然沒有直接批評民主共和兩黨,但他的話,比直接批評更為有力。」

    奧巴馬呼籲,美國人不要辜負這位女孩的期望,美國的民主也不要辜負她的期望,美國人絕對不能辜負孩子的期望。(I want us to live up to her expectations. I want our democracy to be as good as she imagined it. All of us – we should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sure this country lives up to our children's expectations.)
    這篇演說贏得舉國讚賞,有評論指奧巴馬上任兩年來首次真的做到了超越黨爭,政敵也表揚奧巴馬顯示出『真正的領袖風範』,在極為困難的時刻,為國家指引前路。」

    奧巴馬把希望寄託於年輕人,要求社會不要辜負年輕人的期望,唐司長則批評年輕人『不分青紅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