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1, 2011
-
正野﹕
So you still think the Internet is free. (圖解網上審查)
「周恩来的组织能力和灵活手腕早在巴黎时代便已充分显露,即使是他的政敌也不能不承认。(可看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四、五、六各章)但以思想的成熟、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前途的设想而言,他的水平和当时中国一般二十岁左右的知识份子也不过在伯仲之间,又受党与第三国际的约束,便已不可能再有个人的见解。这正如中古时代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一样,既不可能对“上帝”发生任何怀疑,也不敢对教廷的决策表示一丝一毫的异议。我们必须首先着眼于此,才能开始了解周恩来在中共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周恩来和刘少奇、陈云等人当然向往着苏联革命后所实施的经济建设,但毛泽东却仍陶醉在“打天下”的境界之中。他仍然要继续“革命”,不能过正规化的日常生活(这正是韦伯所说的“routinization”)。这样一来,周恩来便首当其冲。」
「但是他在这二十七年中完全没有施展自己抱负的可能,他所能做的是在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闯下大祸之后,慢慢收拾残局,但表面上他还要跟着一起闯祸,并鼓其如簧之舌极力说明毛的“祸”如何闯得好,正是“人民”所需要的。如果以传统的“宰相”来衡量他,他如何能望王安石、甚至张居正于万一?如果以西方的政治家来衡量他,他又何曾有半点足以称道的“政绩”?然而在他来说,这确确实实是“非不为也,乃不能也”。他所处的是“乱世”、所事的是“暴君”,空具一身才能而无所展布。所以,在将来中共的历史上,他的地位还会在邓小平之下,因为后者毕竟开创了自己的时代。」
餅@面書﹕金庫黨
「葉劉在碰一個拆賣大生意。在體制鬆散崩塌的時候,沒有誰比她的政團,更有組織地販賣訊息。……她不用創制,所以可以不直接跟北大人對著幹。但她會不斷侵蝕政治系統的中立性,實際地加劇利益分配偏向……可以想像,日後公務員不必在退休前謀一份機構顧問,而只要加入這個顧問黨,由黨的暗樁收片和攤派顧問費。公務員事務局補到一個洞就另開一個洞,賺死了。」
面書﹕獅子山精神之隧道加價、議員離場抗議巴士脫班, 簡直荒謬
-----------------
司徒華專文﹕
蘋果日報 - 20110108 - 華叔回憶錄:如返內地治療,問心有愧
「在 89年六四鎮壓後,華叔指前港督衛奕信曾問他,中共會否因六四垮台,他斬釘截鐵地回應:『你死咗、我死咗都未垮台。』」
「支聯會一直倚靠義工力量,華叔指曾有一對當支聯會義工認識的情侶,告訴他準備在六四平反的一天才結婚,他的即時反應是『唔好呀!』皆因六四平反無期。」
李怡:關於司徒華評價的奇異現象
「反公投與撐政改是在他生命最後階段、而且相信已知惡耗時所作的政治行為。我們對他這一生,真是不能有再多的要求了。」
教主﹕貨真價實
「我敬重司徒華先生的原因正在於此。他走過的路,每一步都有血有汗有淚,而非有聲沒影。以他的政治資本,大可做第二個范徐。但有榮華富貴不享,偏要和共產黨對著幹。」
「沒有他紀律嚴明的領導,很難想像教協可以發展到今天坐擁二億資產的局面。
千萬不要以為這很容易,只要比較一下社民連的賬目便知道這並非理所當然。」「各位支持民主的人士,特別是從政者,其實不用老想著怎樣石破天驚地出位(例如暴動、流血)。只要大家學習司徒先生長期恪守嚴格的道德標準,好好管理自己的私德,已經是實實在在地為整個民主運動作貢獻。」
安裕:沒有被遺忘的歷史
「在今天的香港特區,教師罷課肯定被視為破壞社會穩定的最大罪過,可以想像的是,在民主不彰、香港經濟仍是手作仔的家庭式工業年代,教師採取工業行動的下場,只有面對粗暴打壓一途。於組織行動的司徒華和他的伙伴而言,其機會成本大得不能想像,小者取消教師聘約,大者控你一條不受歡迎人士把你送回深圳河北岸,和在九十年代推動民主相比,反殖運動面對的風險和兇險高得不可以道里計。」
「因此,當我們和內地的民主和維權人士感謝司徒華和香港巿民的支持時,必須體認這一條民主路的由來,起點在於七十年代那一批不怕黑獄的青年教師,而不是那些六四後變身民主鬥士的所謂民主派。這發自內心的感激,在香港一些左派人士對司徒華的悼念裏可清楚看到,除了個別政客硬要把政改方案扯到所謂「司徒華貢獻」之外,譚耀宗等經歷六七暴動的左派心裏是清楚知道的,當左派自憐自傷孤身走過七十年代初的政治寒冬,是司徒華把改造香港社會的重擔義無反顧一肩挑,這是一種道義,也是一種傳承,更是對香港巿民擺脫殖民主義的奉獻。」
「對於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的司徒華,香港社會的看法完全一致,以小島之力支持大國的民主和維權運動,沒有成仁的勇氣何克臻此。當去年香港直選此路不通時,民主派陣營出現兩條路線鬥爭,一是民主黨主流派願意接受城下之盟,收下一個狹義上的所謂政改方案,另一派則是堅決要貨真價實的普選方案。這是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場大辯論,觸動香港民主派從此分裂。」
「結果是眾所周知的以民主黨收貨而告終,前不久,政府推出其具體方案,民主黨在政改爭論期間提出的一些要求,包括提名門檻等都沒有兌現。儘管民主黨副主席劉慧卿有着與別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這場爭論到底是誰着了道兒已是不言而喻。有人認為,香港民主路目下的going nowhere困局,便是由於民主黨的應允而起。對於此,民主派必須有一個清楚論述,否則這一爭論勢將曠日持久,進而戕害民主運動發展。」
胡醫直說﹕從華叔看靈性生命的誤解
「對好多教徒黎講,佢地對華叔既印象始終流於只係一個議員同政治家,多過係一個教徒。咁樣又難怪既,佢唔似得時下有議員政客甚至高官,在螢幕同群眾面前高舉自己基督徒既身份,華叔唔會出現係D萬人空巷既星光熠熠既祈禱大會,華叔對愛情既堅貞,對黨員私生活既嚴謹要求大家都知道,但佢從來唔會出席果D乜野貞潔大會呀。最重要既係,佢參選既時候,絕對唔會好似今日某D 議員一樣,受到著名牧師既祝福甚至動員。」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