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5, 2007

  •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學生報 Melody 小姐﹕請用電郵 fongyun@校友.中大.網

    -------------

    看了第一集的《大國崛起》。
    (我還是贊成別人的說法,用「復興」比較好,畢竟中國曾經強盛過。
    何況一想起憤青的嘴臉,我只會感受到大國勃起。)

    狄娜講愛國﹖維護國家﹖
    有種話埋俾觀眾聽,係邊個默認蘇俄搶走外蒙古(留意郭沫若談外蒙獨立)、又確認把國土割給俄人

    有一個人敢講﹕這個人叫程翔,是個老左派,現在還在天河監獄。

    (網上甚至有人說,寧願自己買碟看,也不想見到狄娜姐姐……
    反正她那麼「左」,不如請她移師亞視當《狄娜博客》好了)

    當然,既然有這樣的「盛事」,圖書館應該要插一腳,於是早前我已經買了一本﹕
    大國崛起》,唐晉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且看日後是否有用﹖

    不過,看了第一集之後,我想起的卻是另一本書﹕
    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David S. Landes,時報文化(台北),2003-3(1)

    ([書海潛遇(4)],零五年八月十日日記﹕)

    算得上是一本世界經濟史,以地理、文化各種角度,討論各國貧富的成因。例如中國和印度稻作和專制集權的關係,工業革命的遠因近因等等。作者並非認同殖民主義,但對反殖人士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把責任歸咎於殖民主義並無意義,只會阻礙國家的發展。還不如順應經濟原則,發揮比較優勢更好。

    裡面當然還是以歐洲的經濟發展為主。提及中國和日本的段落,令人想起當歐洲探索世界的時候,我們卻開始閉關自守。中日、東西之比較,引人深思。

    如果把這本書跟 Jared Diamond 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和《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都是時報文化出版)一起看,我覺得跟讀了一部人類通史沒分別啦。

    為何《大國崛起》會令我想起這本書﹖因為格局有點像。

    本書開初先討論先天地理形勢對國家發展潛力的影響(第一章),比較中國和歐洲的歷史地理背景(第二、三章),再討論歐洲和中國對待發明的差異(第四章),然後就是西方「崛起」的序幕﹕地理大發現(第五章)。
    (這些都是《大國崛起》片集沒有的)

    然後就是﹕
    第六章—大東進(葡萄牙 vs 鄭和下西洋)
    第七章—從探索到帝國 (西班牙)
    第八章—辛酸島 (加勒比海的甘蔗田和奴隸)
    第九章—東方帝國 (葡萄牙的衰落)
    第十章—數錢樂 (荷蘭)
    第十一章—大富翁 (英國)
    第十二章—贏家與輸家﹕帝國損益表 (韋伯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理論)
    第十三章—工業革命的本質
    第十四章—為何是歐洲﹖為何在當時﹖ (分析歐洲的社會背景)
    第十五章—英國和其他國家 (比較)
    第十六章—追求大不列顛 (仍是比較)
    第十七章—以錢賺錢 (銀行業、累積資本、保護主義)
    第十八章—知識即財富 (技術和教育)
    第十九章—開疆闢土 (美國的建設和擴張)
    第二十章—南美之路
    第二十一章—天朝﹕停滯與退縮 (中國明清)
    第二十二章—幕府將軍 (日本德川時代和商業倫理)
    第二十三章—明治維新
    第二十四章—誤入岐途的歷史 (近代伊斯蘭世界)
    第二十五章—帝國與帝國以後 (帝國主義的損益)
    第二十六章—榮光不再 (帝國衰落﹖)
    第二十七章—贏家是…… (德國、日本、四小龍、泰國和海外華人)
    第二十八章—失敗者 (中東、非洲、打丁美洲和共產國家)
    第二十九章—何去﹖何從﹖ (文化的重要性、結論)

    很明顯,這本書是偏向講英國的,因為大英帝國是史上最龐大和成功的殖民帝國。而本書對一些比較次要的強權,例如德國、法國、俄羅斯,著墨就比較少,只是在各章中作比較討論。

    如果嫌《大國崛起》政治氣氛太濃的人,可以看看《新國富論》。

    (又﹕就算講比較優勢,一個國家總不能落於香蕉共和國的地步。)

Comments (3)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