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4, 2006
-
[簡體字書]
蒙神秘人垂詢「為何方生好像不怎麼讀簡體字書」,或者可以乘機多寫一篇文。
忘了在 cuhk.forum 有沒有,上次討論到簡體字書,應該是在諾韻小姐那邊。
(給諾韻小姐的另一好消息﹕妳那本《幕下了,讓我們戀愛吧﹗》一直被同學反覆借著。
)
如果有留意方某書目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不少簡體字書籍,不過以舊書為多。方某因為小時候曾在新加坡小住,所以很早就學會讀簡體字(寫卻不成),讀簡體字的書不成問題。
在 [書海潛遇(18)](見四月十七日日記)中曾提及,方某在八三時的《科學》雜誌就是簡體版。其他同學都沒興趣,就只有「四仔Sir」和在下青睞。這某程度上補充了上一篇文 [有關買書的準則] 的說法,方某對《科學》的文章就不完全明白,但仍然繼續啃下去。正是因為知道一點總好過完全不知,未來有機會可以繼續學。
(有一句明言「知道一點比完全不知更危險」。這也沒錯,不過不是不學的理由。)可是,正如神秘人的觀察,方某近年讀的簡體字確實不多。因為方某雖然看得懂,但本來就不喜歡簡體字書。所以寧願多花點錢,買台版港版,也盡量不買大陸出版的書。
1. 不喜歡簡體字
我是繁體字的堅定支持者。簡體字於我而言,是另一場「文化大革命」,對文字的侮辱和傳承的割裂。共產黨意圖控制社會的一切,不單令社會翻天覆地,也令文化翻天覆地。
我可以讀簡體字(而且讀得很輕鬆),不代表我喜歡讀簡體字。本文並非討論簡體字問題,只能簡單表達立場﹕
a. 所謂「中文趨向簡化」,乃彌天大謊。只要看看歷來字典收字數目的變化,就可以知道中文字越來越多——很明顯就是變得繁複。這繁複不一定是字形繁複,但整個中文字系統的趨勢是「繁複」。
b. 「局部的簡化」是事實(但不可以以偏概全),確實有一些字變得簡單了。
c. 其實文字的演化就跟生物的演化一樣,整體趨勢都是物種(字數)越變越多、複雜的物種(繁化字體)增加,直至遇上災難(文字改革﹖)為止。當然,就像生物演化,不會所有生物都變得複雜的(細菌仍然存在),但不斷有更複雜的新生命形式出現。中文字也一樣,簡單的中文字有很多,但複雜的中文字不斷產生。這是正常現象。
d. 同樣道理,局部的簡化是正常的,正如人體的盲腸會退化。當社會發現某些字體過分繁複、但起不到實際作用,就會回復到比較簡單的狀態。
e. 文化演化和生物演化一樣,是自然作用,不需要政府介入。社會需要會自然調節,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就會為文字問題作決定。多少語言專家,都無法取代這個過程。政府的工作,是確認已有的「規範字」作為工作用途,而不是去決定人民用甚麼字體。當整個社會都不願意寫「麵」而要寫「面」,一百個正字專家都改變不了。
f. 道理就如香港茶餐廳會把「飯」寫成「反」、「檸檬茶」寫成「0T」,以求效率。我不會認為有問題。如果最後大家都寫「反」、「0T」,那是社會潮流。但如果由政府立法強迫大家把「檸茶」寫成「0T」,那是荒謬。維基百科有一篇不錯的文章﹕簡化字評價
2. 用語差異
由於長期分隔,大陸和台灣的用語有很多不同,科學用語尤其如此。
香港的科學用語,大多跟隨台灣的譯法(近年大陸流入的詞語增加,例如香港人說納米,台灣就是奈米)。讀大陸的書籍,雖然不致於看不明白(因為音譯可以認聲、意譯可以辨理,辨不了也可以看上文下理),但讀起來就沒那麼流暢了。
如果可以的話,當然選讀起來方便的版本。其實就算是日常用語,香港和台灣的用語都比較相似,畢竟都是用繁體字的地方。大陸因為文化不同,有很多外文的譯法,在我眼中簡直生硬。
例如「移動電話」就有點匪夷所思,好像電話自己會移動一般。當然,對於這個例子,台灣的「行動電話」弊處相若。還是「流動電話」或「手提電話」比較貼切。
更有甚者,大陸把商界的「chief executive officer」譯成「首席執行官」,更是被繁體字社群嘲笑的一個例子,亦曾經被學者在《明報月刊》上作為「官本位文化」的證明。還是香港的「行政總裁」或「行政總監」比較貼切。同樣地,香港稱為「財務總監」的 CFO,在大陸是譯成「首席財務官」的。
這方面,雖然台灣的譯法也跟香港不同,但至少「執行長」看起來比較順眼。(人民網的一篇討論﹕為何不叫「首席執行官」,要稱CEO﹖,其實這篇文已經解釋了理由——因為把一個公司首腦稱為「官」,實在太滑稽了。現在是開公司還是開衙門﹖)
3. 出版品質
由於生活質素的差距,大陸的出版物質素還是比較差,尤其在以前。
方某有些早年(1990年前)的大陸書籍,紙質當然差,更「恐怖」的是紙張薄得在可以看見背頁的字。如果打算把書拿進廁所裡讀,這樣的書一定看得眼花。除了紙質,出版的內容品質也難有保證。當然,近年的大陸出版物的品質普遍有所提升。年前購入的《果殼中的宇宙》印刷品質就相當不錯,所以我才買比較便宜的簡體版。
(不過書名就不敢苟同,我絕對認為台灣的《胡桃裡的宇宙》譯得比較美。「果殼」這直譯並不好聽。)4. 訊息自由
現在,大陸還沒有充分的自由。於是大陸的出版物必然受不自由的氣氛影響,而導致內容扭曲。
曾經在港大圖書館找過有關孔子的書,見到大陸文革時期講「孔老二」的著作,真的可以把人活活氣死。
開放後,「言必馬列毛」的現象還沒有消失,我看過的簡體字書就有很多這種殘留。就算劉達臨的《性與中國文化》,第一章還是討論馬克思主義「再生產」在人類繁殖當中的意義……當然,「隨著改革開放深化」,資訊流通令人們「比較不封閉」,行文比較「正常」一點。不過,由於大陸的資訊仍然不完全自由流通(前陣子封鎖維基媒體就是好例子),民族主義教育和新聞檢查,令大陸居民接受到的訊息,比港台地區有更多的扭曲和偏頗。(完全沒扭曲偏頗是不可能的,但資訊流通越自由,不同言論就可以互相衝擊,不會以一為尊。)
有時大陸網民的言論和反應,可以看出這種局部資訊封鎖所造成的惡劣效果。(他們好像不知道世上對於那些事情,可以有其他看法的,所以「漢奸」盛行。)我就沒興趣被人洗腦,同樣沒興趣看人家被洗腦後的實況。
(當然,隨著資訊發達。政府要控制資訊越來越難。可以展望,未來大陸也會享有更大的訊息自由。)我看書看得不算快(小油姐的評語),近年又讀譯本居多(畢竟高水平的中文科普著作不多)。只要台灣的翻譯速度不至於太慢的話,台版書仍然可以滿足我的需要,而不需要遷就去讀大陸版。
現在出版市場開始向大陸傾斜,台灣的出版據聞已經縮減。在大陸未有充份言論自由和資訊自由保障之下,我覺得這傾向開始得太早了。
Comments (4)
1. 繁簡之論那部分說得很好。但是日文簡化的過程對中文有何足以比較的地方?看來還有發掘的餘地。
2. 中國網民的排他性十分強烈,有個名為熱血漢奸的網站以反中國為旗號,旨在去中國,並自以為非中國人(網址好像是rxhj.net, 不肯定),但是在「支那」「支那」之聲背後,對於反對的言論──即使理性和平中肯資料引用充足──也一概反對,鎖貼、關貼、改貼層出不窮。我於是知道,那不過是打著反中國旗號的憤青網站罷了。
3. 翻譯在國內還沒有很好的研究和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有人覺得同時懂中英文便懂翻譯。所以國內翻譯在內容上是比較差的。但是國內統一了外國譯名/ 譯音的標準,卻不能不說是一件功德──雖然同時間令翻譯自由度和自然度下降。
國內語文出理相當有趣的現象,一方面國內平均寫作水平較高,寫出來的中文流麗自然,但另一方面某些情況下歐化嚴重,長句很多,又濫用名詞化字詞。
字形趨簡﹐字彙趨繁﹐結構趨向寬鬆﹐定義趨向嚴謹﹐那是世界潮流。但中文在好些層面沒有跟從世界潮流﹐比如沒有化為純粹的拼音文字﹐那跟中國的文書工具發展關係極大呢。在戰國以前﹐各地的文字都有系統簡化(甚至音符化)的跡象﹐有系統地繁化的契機﹐正好是秦朝以高壓手段統一文字﹐那恰恰又是一場血腥的洗禮。
另外﹐大陸譯書的速度﹐早就超越了台灣﹐規模、市場效應使然。喜歡讀譯得比較好的版本﹐最好還是等台灣的﹐台灣市場有限大﹐譯本往往只有一個版本﹐選譯者比較嚴謹。大陸連版權管制都搞不好﹐譯得再好也沒有收入保障﹐找誰去投資去等待好的譯本?但是要求快﹐求便宜﹐求廣博﹐簡體字書優勢好大。
香港好些大學教授﹐有授權內地出版社出書﹐出得比本地版本又快又便宜﹐早晚就要靠看簡體字來了解香港的學術動態了。
簡體書,我通常只買兩種,一是中國古籍,二是翻譯著作。即使在內地,為保原汁原味,好些經典古籍仍以繁體字出版,幾年前在深圳買了全套《莊子集釋》,從正文到注解俱保持清朝樣式。其實現代人讀古文本就隔了一層,再寫成簡體字的話,字詞之間誤解更多。至於翻譯書,反正內文是別人寫的,影響不大(遇著譯者不濟時例外)。就算序言部份偶有黨八股,整篇略過不看跳到正文即可,反正寫的多是為了應付有形無形的審查,佢hae寫我hae讀。事實上這幾年的內地翻譯書在這方面的問題已少了很多,即使是最敏感的社會評論書籍,言必稱馬列毛者已很罕見,甚至連寫黨八股序言虛應故事的例子也在半數以下,這兩三年偶爾在文星入貨,一次也未試過中招,反倒廉價買入了幾本港台兩地不屑翻譯的寶貝。市場力量造成的言論審查,有時比官老爺還要嚴格,哈。
話又說回來,外地學者執筆時毋須顧慮大陸的政治環境,筆下題材又大多無關內地問題,就算是社會評論也不會敏感到那裡去,少受管制亦不奇怪。
啊!! 謝謝你告訴我!! 其實, 要謝謝你把我的書帶進你學校的圖書館呢!! 仲有啊......
都係遲d email 問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