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7, 2006
-
學校給老師傳閱學生健康檔案。
突見不少學生紀錄云﹕「藥物敏感」。
語焉不詳,對哪種藥物敏感﹖所有藥都敏感不成﹖另一紀錄,更令人啼笑皆非,曰﹕「對幸福傷風素敏感」。
幸福傷風素根本不是一種藥,而是複方,大部分市面一般藥物皆如此。(成份見網頁)
幸福傷風素的配方,基本上和其他牌子的感冒藥都差不多,不信的可以取出家裡藏有的藥包出來對照一下。反之,感冒看醫生取藥通常有幾種,是因為醫生給藥通常會「一種成份、一種藥丸」,方便醫生隨需要配搭成份。
市面出售的藥物因為方便(沒有顧客喜歡拿著幾種藥丸的),所以把常用成份都加進同一藥丸中。市面出售藥丸(甚至藥水)的顏色其實只是用來區分不同藥廠的產品、和吸引顧客,跟成份沒有直接關係。究竟小朋友是對幸福傷風素的哪一種成份敏感﹖
如果他頭痛,給他一片止痛藥(一般成份是撲熱息痛)可不可以﹖不知道。等於不可以給小朋友任何藥物……
(其實也不關我事,我又不是醫生,急救是不用藥物的)--------------
[分類難,難於上青天]
中秋,應老媽邀,往葵芳吃飯。(今晚還有家族聚餐,要帶老爸出場)
剛剛想去三聯買了那些本來就想買的書,於是又加重罪孽,買了一堆書。《新君王論IV—曾蔭權的領導筆記》蔡子強,上書局(香港)
「本來就想買的書」第一本,看蔡子強「以西非港」,有「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之妙。給他賺錢也應該。
一、二、四我都買了,就是「三」沒有。不是因為我歧視李超人,只是因為那本碰巧就是談商界領導,我沒興趣。《圖解日本史》,日本鑽石社編著,易博士(台北)
「本來就想買的書」第二本,見到學生用班會經費買了,借來一望覺得不錯。裡面有些東西(還是日本的律令制度,我最有興趣),在之前的《日本史》似乎還沒讀到。(見 [書海潛遇(3)],去年七月廿九日日記)
其實另一本《圖解鐮倉.室町時代》也不錯。不過題目太細,我想暫時都沒有時間去讀了。(要的話再找機會借來讀﹖)《不過是具屍體﹗》,Mary Roach,時報(台北)
「本來就想買的書」第三本,上次(九月廿三日日記)已經提過。
「不過是本書﹗」,卻為我帶來不少麻煩(包括令我沒得好睡),因為編分類號很頭痛。加上寫文,搞得我凌晨兩點才上床﹗書後的預行編目(CIP)是394(解剖學),我非常不滿意。因為這本書雖然提及解剖,但不是討論身體解剖的細節、或描述器官,說不上解剖「學」。
公共圖書館的目錄編作 393,一樣沒用。相信其他圖書館都是一樣照抄,這不是我心目中應有的分類號。還有甚麼號碼可以用呢﹖
本書是討論死後屍體去了哪裡,解剖、實驗、展示、甚至吃掉……
處理屍體,首先想到的當然是412公共衛生,412.6是「死亡之處置」,不過主要討論屍體保存和埋葬。
415.13是「屍體檢驗」,但這本書很明顯不是以驗屍為主題。(415.1是病理學,更不是主題)
然後想到的是540社會學,因為「性關係」也列入社會學,那麼對屍體的看法也許可以。不過沒有相關的主題。
然後可以想的是530禮俗,果然找到538.6喪葬。538是民俗學,這本書也算適合。不過538.6討論的是有關死亡、喪葬、祭祀的習俗儀式,很明顯用屍體來解剖或做實驗都不算是一種「習俗」。抓破頭皮,最後還是回到 412.6。畢竟本書的所有內容,都靠算得上是「死亡之處置」……
《舊聞記者》,錢鋼,中華(香港)
「錢鋼」已經成為一個「商標」,只要是他寫的書,似乎都值得一看。(雖然我還沒耐性去啃一本《唐山大地震》)
引舊報紙作歷史側寫,應該是一個(對讀者而言)頗輕鬆的讀史方式。《世界性史圖鑑》,劉達臨,八方(台北新店)
繼《迷藥》之後,成為拙藏書中又一無法拿上街讀的書﹕因為在書店裡已經包上兩層膠袋。(回家後我才發現有第二層……)
我同意吳敏倫,膠袋這東西,是衛道者對消費者權益的重大忽視,用來壓制所謂「色情物品」的歪招。(當然,就算這本書沒有圖片,我也不認為衛道士會讚許的。)
不過,見到「劉達臨」這三個字,令我有點信心把它買回來。(見 [書海潛遇(16)],二月十三日日記)回家一揭,暫時還不後悔。
(我竟然找到網上已有大陸網站上載內容,那還是新書啊……﹗)還有一本,想買而沒買﹕
《江戶町(上)》
一見到書裡討論江戶城的建設,在下這種「simcity迷」就開始兩眼發光。
不過這本書貴的要命,$150,就算有八折還是很貴。而且裡面圖多字少,能讀的東西不多。最後決定不買,日後看看能否在其他地方借到。回來上網一查,才發覺「好彩」——原來這書是上冊(先前不知道),還有下冊﹗
(反之,《世界性史圖鑑》這種書就不能不買。如果不買的話,想借也難,不如自己買好了。)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