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7, 2006

  • [再論註釋]


    病得迷糊,說漏了東西。
    不如補說「註釋」。


    其實引用別人的文章要加註,除了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之外,還有實際需要。
    加註是對自己、對別人都有益的一件事,值得去做。


    每個讀過大學的人,都應該讀過學術論文。論文裡的註反映了作者在那裡得到基礎資料,這對於讀者也很有用。因為正如詮釋論的說法,每個人的閱讀角度都不同,您自己去讀那份原始資料,所得的可能跟作者的不同。有時候,甚至從一個註釋裡面,可以找到一片新領域。



    當然,對於學術論文的註,正常人(包括我)都興趣缺缺。不過讀其他書籍的時候,我一定會留意註釋。因為「魔鬼在細節之中」,註釋有時比正文更有趣,尤以李天命之文章為甚。
    我就常說,我論文裡面的參考書目,比拙文更值得讀。


    連引自己的文章也該加註,因為人的記憶有限。寫文、看書多了,您的記憶就開始靠不住(雖然我「認書」已經「認人」好得多)。引文也是保障自己,日後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一次牽出連帶的資料,省下很多功夫。



    中學時,自己看書學到加註釋,有一種虛榮感,於是作文時濫加註釋。(連加句詩詞也要加註,老師同學全都知道你是引文不是創作,註來幹啥﹖)
    於是被敬愛的陳 sir 在作文批評一頓﹕
    「錢鍾書博學,然引用得宜,亦未見其弊。如"狂徵博引",不顧上文下理,不足取﹗」
    當頭棒喝。日後曾與陳 sir 重述,他已經沒印象了。只是這句話我一直記得很清楚。
    「文章留待別人看」,註釋是「有用」才加,不是在玩遊戲。


    我加的註釋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引用文章的註,方便讀者找原文。
    第二種是解釋用的註,其實不加也沒所謂(反正我沒用過那些東西),只是希望令讀者更清楚我的意思。
    現在因為訂戶人數眾多、平均學歷下降,所以在這裡加了點功夫(尤其是加上維基百科的連結),希望他們閱讀時能夠觸類旁通,有所俾益。不是每個讀者都懂得自己找資料(或者沒有進一步求知的自覺),我加了進去,希望對讀者有點幫助。


    讀不讀這些註,是讀者的自由。不過多讀了,有您的好處。
    多讀了,就會懂得自己去找。多找了,就會找到自己的天地。

Comments (2)

  • 其實你講註釋的問題,我都有同個fd傾過,基上註釋晌學術論文入面就必須要加,但係我覺得散文好難強加人一定要加埋註釋,因為有時加左可能成篇文個氣氛會被破壞,不過網上日記其實有時都係遊走于兩者之間,有人會晌網上日記貼論文,有d就只不過係隨筆散記,甚至似報紙社論咁的方式,當然大篇大篇引用人地的作品要標明出處,不過如果只係一句半句我覺得又唔需要太認真。

  • > 多讀了,就會懂得自己去找。多找了,就會找到自己的天地。

    不僅是註,還有方老師的文章,讓我欣賞到另一個世界的美好風光。

    肯定自己回不去從前那個尋歡作樂的地方了。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