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7, 2005
-
跟 PCEd 同學傾談,令我有點反省。
南亞海嘯之後,不少人都批評香港遊客的愚蠢和麻木不仁,我當然也是其中一個。
同學之中,有兩個個案。
一位「雞髀」同學,原來當時正在泰國。情節就跟民主黨主席李永達一樣,都是因為出海遲了,還沒到目的地,海嘯就到了。結果只見到「海上很大浪」,直到上岸才發現岸上破壞嚴重。
同學甚至到那時也不清楚發生甚麼事(因為聽不懂泰國電視新聞,那時還沒多少片段,只見到報道員在講泰文……),反而回港後在電視見到災情慘重。到被校方抓來向同學「分享」時,才頓起嗚咽。
另一位「妮貓」(誰叫她愛貓
)同學,可沒去泰國。但學校有一個老師當時也在泰國,回來也被校方抓去「分享」,說起來平靜得很。
回想,在當地的港人顯得「沒事」,也可以理解。
因為就像「雞髀」同學一樣,除非親身經歷鉅劫,否則幸而逃過一劫的人,災後消息不靈,反而不知道發生甚麼事、不知道事情有多嚴重。(當然知道嚴重,因為酒店爛了,連交通也中斷了,但這即是多嚴重呢﹖一場遠遠比不上海嘯的恐怖襲擊一樣可以做成這個效果)
對比之下,留在香港的人,反而因為消息便利,傳媒轟炸歷歷在目,比當地港人更清楚海嘯事件的嚴重性。
「雞髀」同學連泰國電視的報道也聽不懂,香港人卻廿四小時看著災情報道。在當地的香港人沒感覺,留在香港的人反而患上「災後壓力症候群」,便可以理解了。
就像海灣戰爭一樣,資訊科技的發達和傳媒深入前線,已令「事實」變得很弔詭。千里之外看新聞的人反而比接近現場的人看得更清楚,更知道現場發生甚麼事。(老布殊也向記者說,我想知道戰情,也要看 CNN 哩﹗)
經過傳媒處理的事實,只是虛擬真實—經過剪輯的事實。但這種虛擬事實遠比現場附近不完整的消息,更能震動人心。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