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p

  • Singapore 2014: ArtScience Museum

    去完濱海灣花園,不遠處就是藝術科學博物館

    途中可以見到國慶巡遊場地正在測試中。
    DSC01034a

    博物館本身就像剝開幾瓣的柚皮般﹕
    DSC01035aDSC01259a

    當時地庫展廳正在搞恐龍展覽,我們「理所當然」去了那層。上層好像有攝影展但我們沒有去。
    再上層好像是給人開派對的地方,入口大堂有價錢牌但不賣票,我們離開時見到大堂竟然已有人準備好飲品之類,似乎是開始招待客人了。

    既然叫「藝術科學博物館」,展品自然就不只是講科學,而是著重藝術性。所以展覽中除了常見的恐龍骨架和模型,還有很多科學插圖,展示藝術如何協助人們了解科學。例如這幅插圖就比較了埃迪卡拉寒武紀的生態分別﹕
    DSC01058a

    給你觸摸比較鱷魚、恐龍和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類皮膚質感﹕
    DSC01094a

    穿過一道不停噴霧的門,回首一看才發現原來霧幕是用來投射影像﹕
    DSC01133a

    純抄展板﹕「玄能石是碳酸鹽礦物六水方解石的假象,六水方解石在低水溫中形成,顯示水位經常接近冰點。」
    DSC01142a(在網上查「玄能石」竟然只見日文網頁)

    恐龍跑步是怎樣的呢﹖就做個模型來試試﹕
    DSC01180a

    還有一處是嘗試以遼寧化石還原遠古場景﹕
    DSC01215a

    出來已是傍晚,原來水上還建了間LV……
    DSC01260a
    河對面就是核心商業區,可以見到很多銀行的名字。而NTUC(全國職工總會,人民行動黨的友好工會)竟然也有一幢在其中,可見其勢力龐大。(當然啦,人家的超級市場開得像惠康百佳那麼多,簡直是大生意。反觀香港,教協超市只有三間呢。)

    到了晚上指定時間,海邊就會開始有燈光表演。
    DSC01273a

    其實就像「幻彩詠香江」那類東西。不過表妹說在香港看很失望,我倒同意,不斷放煙花有甚麼好看的﹖這邊至少有水幕播片﹕
    DSC01275a

    不過也不易看,因為正中的水幕噴嘴好像有點老化,水幕好像投射不清﹕
    DSC01291a

    這些表演當然是給遊客看的,表演完後很多旅行團導遊在召集團友。倒也不全是大陸人,我見到有支旗是越南的團……

    然後很多人圍著這個據聞象徵財源廣進的裝置觀看。方某倒是思想卑陋,無論如何都只會想起沖水馬桶﹕
    DSC01295a
    (從下面商場看上來,洞裡的水就會大量倒進庭中的水池上。這邊也有人為遊客划船,不過澳門那個威尼斯人至少有假風景可以一看吧﹖在這裡,商場中間划船有甚麼情調﹖)

    星加坡當年建賭場,爭議很大。政府最後決定賭場只讓外國人免費進入,本地人卻要買一張牌照(支付像年費的東西)才能進去。所以賭場入口也分開本地人和外國人﹕
    DSC01266a
    方某當然沒興趣參觀賭場,在門口拍了幾張照立即惹來保安干涉,當然是快快走人啦。

    下回將去科學館。(下一篇﹕國慶特輯)

  • Singapore 2014: Gardens by the Bay

    回來整個星期都未開始寫……

    到了新加坡,頭幾天都在見親戚。第一個去參觀的是濱海灣花園

    在Bayfront地鐵站下車,經過金沙賭場,過橋就可去到。
    DSC00846a
    除了幾棵樹狀高台外,那兩個拱頂也是花園的室內設施。遠處還有河對岸的摩天輪。

    幾棵樹狀的高台,可以付費登上,張望風景。
    DSC00847a

    據悉花園底下有焚化爐,產生電力給花園使用,而樹狀的高台是冷氣系統散熱用。
    DSC00858a
    那麼煙囪是否也藏在高台裡面﹖沒有細察。

    登上高台,首先聲明不准打傘,因為怕大風吹走。像老媽那種怕曬的就要忍一忍了。
    DSC00865a

    從高台回望就可見到金沙酒店的全貌﹕
    DSC00861a
    軍事雜誌好像說上面那個大平台還安裝了新加坡空軍的相位陣列雷達。

    高台上面的植物當然不可能直接種在鐵架上,而是一包包的掛上去﹕
    DSC00859a

    花園裡面也放了很多鍾乳石,不過我倒覺得石灰石很容易被酸雨侵蝕,這樣露天放好像不太好。
    DSC00876a

    也有很多以木材製作的藝術品,例如這張鱷魚狀的長椅﹕
    DSC00879a

    進入室內,有很充沛的冷氣﹕
    DSC00882a

    這是展覽各地植物的場館。這種看來很像根部乾枯了所以橫放地上,是否正常現象來的﹖
    DSC00888a

    同樣是仙人掌,有些釘是直直一排,有些卻會生成扭曲狀﹕
    DSC00893a

    騮﹕「上面既木雕係咪好似我地呢﹖」
    馬﹕「總之我唔會畀你騎。」
    DSC00894a
    DSC00896a

    長得很高的仙人掌﹕
    DSC00904a

    鷹狀的根雕﹕
    DSC00905a

    顏色看來像是死的銅色,但其實只是預防被羊吃光的適應﹕
    DSC00908a

    出了花的元寶﹕
    DSC00910a

    晉陶淵明獨愛菊系列﹕有條紋的菊
    DSC00922a

    晉陶淵明獨愛菊系列﹕各朵花的花粉量各有不同
    DSC00926a
    DSC00933a

    這些奇形怪狀的不知如何形容﹕
    DSC00927a

    這種澳洲的樹,樹皮有如蛇皮,有抵禦野火之效﹕
    DSC00928a

    老媽說這些樹的樹幹長成螺旋狀是天然的,我則認為是在成長時人工拗成的。
    DSC00938a(有看倌可以解答嗎﹖)

    從昆蟲的角度看蘭花的開口﹕
    DSC00943a

    另一展館是以水為主,所以有條大瀑布﹕
    DSC00954a

    有個眼鏡娘職員在花叢中走出來,在檢查植物的狀況。令我想起一位喜愛大自然的朋友。
    DSC00962a如果她在這裡工作,應該也會很快樂吧﹖

    地衣苔蘚長得那麼漂亮,當然是需要不時噴霧加濕﹕
    DSC00966a

    也有不同的造型﹕
    DSC00970a

    蕨類植物算是易認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孢子會長在葉底﹕
    DSC00977a

    這種葉中間好像長了花的植物,不知是甚麼……
    DSC00979a

    騮﹕「隻船好靚呀﹗仲有我地o係上面﹗」
    DSC00983a

    從地面上到瀑布塔的高層,然後沿著走廊慢慢走下來﹕
    DSC00993a(可以見到拱頂有部分窗可以打開,用來調節室內氣候)

    從遠處可以見到濱海灣堤壩﹕
    DSC00997a

    這條堤壩把新加坡河的河水截住,新加坡幾乎把所有的河口都截下了。香港在海上搞了萬宜和船灣淡水庫,而新加坡就把所有河口當成水庫。這座堤壩平日儲水,大雨的時候也可以放水。

    壩旁的建築除了作水上活動中心,還有展覽設施,不過我們這次沒有去﹕
    DSC00946a

    塔內也展覽了不少鍾乳石,不過我不太喜歡這樣把山洞裡的鍾乳石拆下來展覽﹕
    DSC00998a(嚴格來說,上面長下來的才叫鍾乳石,下面長上去的應該叫石筍。不過叫鍾乳石大家都明白。)

    塔底還有放映廳,解說人類如何影響地球環境。
    DSC01004a(不要再說二氧化碳增加不關人事了)

    黃色的26個國家生產了全世界82%的穀物。紅色的國家到2050年人口卻預計會變成現在的三倍,鄰近啡色的是兩倍。
    DSC01010a

    印度超採地下水已導致地下水枯竭。(其實中國華北也沒好上多少)
    DSC01011a

    短片講解全球暖化對人類和生物的影響﹕
    DSC01014a

    回來之後,回校見到Miss D,問我這個花園門票很貴是否值得一遊。門票是貴,但花卉四季不同,而且種得很美,為了欣賞或者拍照都值得一遊的。
    正是因為四季都有不同的花卉展覽,所以本地人可以申請成為「會員」,就像海洋公園一樣,隨時可以進去。當然遊客給你做會員也不會有機會常常去,不過當地人如果有興趣多去幾次的話,應該值回票價。

    之後我們再去旁邊的藝術科學博物館,請靜候下文分解。

  • 昨天又(第三年了)跟學生去大浪灣,不過我的興趣不在學生,而在眼前見到的劫後景象﹕

    DSC00074a

    DSC00071a

    DSC00073a
    由於前陣子颱風刮走了很多沙子,沙灘旁邊樹林的斜坡變得太斜,都被封閉了。
    所以今年大家都無法去樹林裡乘涼。雖然這天天陰時間居多,但有點「正」。沙面反射的紫外線應該不少,因為雖然我戴了帽,但連頸也曬紅了。

    DSC00072a
    幾年來已經與沙面有少許距離的燒烤區樓梯,現在沙面更下陷了﹕梯級下的石塊和梯級產生了一大堆距離。

    DSC00075a沙面找到的奇怪垃圾﹕一個甘油泵

    不知為何,無論說理罵人,學生總不明白讓沙在風中飛散有多危險。

    ---

    另一可怕之處,是我竟然見到旅遊巴車頭玻璃有一道「之」字形、90度角轉彎向下伸延的裂痕。
    理論上,一塊擋風玻璃的材料應該只會碎成小粒,避免尖銳碎片傷人。看來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長裂痕,令我懷疑有人偷工減料換了塊普通玻璃,這樣很危險。

  • Alumni trip to Yuen Long

    上星期日校友會旅行,會長的專業照片還沒出來,先貼些私伙傻瓜機照片吧。

    ---

    頭號重點﹕阿C's男朋友發見﹗

    濕地公園的大門,夠壯觀的﹕
    P1000523aP1000526a
    P1000525a(還有地圖)

    熟知方某者,該知在下對室內展館的興趣遠大於外頭。(尤其外頭很熱的時候……學人讀生物﹖)
    但既然導遊說會帶大家走一次,如果不跟著跑的話,恐怕我以後都不會再去跑。所以唯有犧牲一下室內展廳了。

    P1000527a未出戶外之前先探「貝貝

    一路上曲徑通幽,風景不錯﹕
    P1000530aP1000529a
    還有不認識的花果。(回來那麼久還沒去查書……)

    正在賞景之際,突然有團友問及「劉邦有否誅盡功臣」這類中史問題,我幾乎以為自己參加了《咪話小兒科》……

    這相信是基圍的水閘﹕
    P1000532a

    睡蓮。
    P1000539aP1000540a
    剛剛有人說「魚毛都唔見一條」,之後就讓我見到幾條小魚。之後他還說,在某某池塘有很多鯉魚,只要有人經過就會走出來等吃的。
    天呀﹗這是野外,不應該餵動物的,你以為是曾蔭權家後面的魚池﹖
    (儘管濕地公園戶外不准飲食,但還是見到有兩公婆拿著薯片在吃……)

    上觀鳥屋,見到幾隻雀。我每逢見到這類長腳鳥都會當成,還是要給導遊更正﹕「是白鷺」。
    (補記﹕再得高人指正,是蒼鷺)
    P1000545a(我真是讀生物的嗎……﹖)

    職員(或義工)在觀鳥屋樓下記錄今天見到的烏類﹕
    P1000547aP1000542a
    對岸還見到深圳。

    不過這幾隻我認得,是招潮蟹
    P1000548aP1000552a

    很多人一起走上浮橋,搖晃得很厲害﹕
    P1000553aP1000555a
    這就是浮橋和固定橋的連接器。

    在浮橋上可以見到紅樹林「打橫生」的有趣根部﹕(氣根﹖)
    P1000556a

    另一段橋面,其實左邊已經是天水圍消防局,拍照時避開了﹕
    P1000557a

    P1000560a黑面神」,非常搞笑的植物名

    P1000558a靜——香港人明白嗎﹖

    眼見餘下時間不多,不再在外頭慢慢走,快點回到室內展館「打個轉」。
    P1000561P1000563a雪山飛狐﹗

    這兩條鱷魚是長吻鱷,跟短吻鱷貝貝是不同種類喔﹕
    P1000567aP1000568a
    真正野生金錢龜。

    主席夫人送了六部望遠鏡,不過反正放在一起,是否需要每部望遠鏡旁邊都鑲塊牌﹖
    P1000570a謝主隆恩。

    之後去流浮山食海鮮,好像見到了流浮山警署﹕
    P1000571a
    奇就奇在,當天見到的旅行團,竟然有匯燃致富……家計會……甚至是天主教慕道團……
    (我真的想不明白後兩者跟流浮山海鮮的關係)

    之後去參觀屏山文物徑﹕(有個鄧氏族人製作了介紹網頁,資料頗豐富)
    P1000575a(覲廷書室清暑軒的大牌陣)
    (「揀選衛正堂」這塊牌相信是指明朝的官,因為「」是明朝軍事單位,清朝不復置。「正堂」即主管官員,因為座位在衙門大堂正中央,故稱。)

    書室兩塊頗有意思的牌子﹕
    P1000576a(東平王 / 司馬公)P1000577a(書室正門)

    然後跑到人家祠堂看﹕
    P1000578aP1000584a

    紅砂岩走廊的末端,就是平素關起的大門﹕
    P1000579aP1000582a
    翰林院庶吉士,部分進士的「第一份工」。明清兩代大吏多出於翰林院,故稱「儲相之所」。

    導遊提及大門平日關閉,只有大人物來到才打開,但內藏玄機。
    因為門檻有幾尺高,所以一腳跨過,頭顱必定要垂下來才可以讓另一腳都跨過來。經過這門檻的人等於先向鄧氏祖宗鞠一大躬。

    有人問及﹕為何只有大人物才要行此大禮,我們循側門進出反而不用行禮﹖
    方某﹕我地呢班「蛋散」,人地都唔志在我們行禮呢﹗

    (註﹕蛋散,本指食物。廣東話亦用以指一些毫無地位之人,好聽一點叫「散仔」。)

    多謝中共外長和「翕仔頭抽」,令香港人至少懂得讀其中兩個字﹕
    P1000587a(壎箎翕翕)

    正宗架樑
    P1000588aP1000589a舉人石

    隔鄰愈喬二公祠也有塊「翰林院庶吉士」牌,這塊比祠堂的看來古老一點。
    P1000590aP1000593a

    上璋圍大門右邊有塊牌,不歡迎閒雜人等進內。不過剛有個外國遊客走進去了。
    P1000596a誰叫牌子沒寫英文﹖
    (還是,同胞才是最可怕的﹖)

    最後去到聚星樓﹕
    P1000598aP1000600a

    不過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去鄧族文物館。之後就去吃老婆餅。

    ---

    整個行程不是科學就是歷史﹖不是我偏心啊,旅行可不是我主持的。

    o拿,旅行就睇完,快D去報名參加29/11校友會周年大會暨聚餐啦﹗
    記得參加埋幹事選舉呀﹗

  • sing06f

    [星加坡遊記 2006﹕(6) 回程]

    (請參閱舊遊記對照)

    ---

    臨回程之前一晚,忽然發現喉嚨有點不舒服。

    老媽﹕係咪俾表妹傳染左俾你呀﹖
    我﹕我冇同佢 kiss 過喎。

    我才不是佔她便宜。

    當年小住星加坡,寄住在四舅母家裡。由於表哥表姐年紀都很大,所以連幼稚園也未進的小表妹老是黏著我——因為我跟她年紀相差沒那麼遠。
    有一次,我在洗澡的時候,她突然衝進來要一起洗……

    於是我就俾人睇蝕晒了

    (過了那麼多年,她當然不會再有興趣黏著我了。大家連招呼也懶得打。
    我想她早就忘記發生過甚麼事了吧﹖鳴鳴……)

    近兩次到彼邦,都是在香港的秋冬時節,所以換衣服的問題很麻煩。
    來的時候穿著香港的厚衣,坐地鐵時已經在流汗,唯有回到舅母家才換。
    去的時候,我建議不如穿薄衣,回到香港機場才換厚衣好了。反正機場有空調,不冷的。

    怎料,香港機場確實不冷,但新加坡機場的空調冷得過分。

    舊遊記已說過,新加坡比香港更怕恐怖份子,機場安檢也有不同。
    香港機場,出境時一個入境處櫃台,就是檢查櫃位。
    新加坡機場,出境時要到登機閘口,才有檢查櫃位。由於人手不集中,所以登機時往往大排長龍。

    這些當然也排長龍,可是大家經過了檢查,又未能上機。
    臨近原來登機時間才有宣佈,說引擎有問題正在檢查。最後遲了大半小時才登機。

    等,本來不是太大問題。(反正我們不趕時間)
    問題是,大家經過檢查進了候機室,就走不出去。候機室裡面,可是連廁所也沒有……
    (倒是有免費上網,不過我鍵入本日記一看,發現原來看不到中文的。那就可以不用了。)
    更有甚者,裡面的冷氣冷得要緊。我乾脆不坐,覺得站起來還比較暖。(可是又企了近乎一小時)

    到可以登機的時候,可以想像大家會做甚麼—
    —當然是放好行李後,蜂擁而上廁所。

    ---

    上了機,當然也不怎麼冷。
    但是我開始發冷了——身體本來就不舒服,還要在「候機雪房」裡等了個多小時。
    不單發冷,而且全身酸痛,好像被人打了一樣。

    平素坐飛機不用枕頭毛氈的我,不得不拿一張毛氈把自己整個人包著。
    平時坐飛機一定拿書刊來打發時間的我,這一程也可以省掉,因為整程都在小睡。

    可是到吃飛機餐時,吃完還是有「哈緊大」雪糕……
    吝嗇如在下,平時當然捨不得吃,今天就算拼了老命,也不可不吃。
    (其實﹕來程時才是「哈緊大」,回程是一個不認識的牌子,不過都是那類軟滑雪糕吧)

    吃完了,再趟下小睡。幸好拿了機尾的位置,就算全程把座位拉後,也不會妨礙了誰。

    每逢遇上悲傷痛苦的時候,就很想有人在身邊抱著我,給我安慰。
    現在又酸痛又凍,更想有人讓我依靠。(當然不是指老媽 )

    (其實只是想想而已,就算有女朋友、又在身邊,我也不想靠過去。免得把病傳來傳去。)

    (粉雪—《一公升眼淚》電視劇插曲)(播放完畢)

    雪花紛飛的季節與平時交錯而過
    即使交織在人群裡 卻也同時望著相同的天空
    被寒風如此吹著 卻以近乎相同的樣子結霜

    我完全不清楚妳的一切
    但我仍會在一億人群中找到妳
    即使沒有證據 我仍是認真地這樣想著

    連些許的小爭吵都沒發生過 也無法生活在相同的時間裡
    如果無法變得坦率點 那麼歡喜和悲傷也只是虛幻

    雪花啊 心都被染白的話
    還能一起分享兩個人的孤單嗎

    我將耳朵貼在妳的心房上
    傾聽那聲音的深處
    好希望下雪 接著與妳再度邂逅

    想明白彼此 輕撫著妳的臉蛋的我
    卻也只能握著妳冰冷的雙手做為我們之間的連繫

    雪花啊 在「永遠」的面前 妳是如此脆弱
    成為了粗糙柏油路上的班點

    雪花啊 有時我會沒有依靠 心情激盪不定
    即使如此我仍會繼續保護妳

    雪花啊 心都被染白的話
    將圍繞在兩人之間的孤獨還給天空吧

    (來源﹕http://www.hkug.net/1lite/music.html)

    突然想起,
    和「她」相處的短暫時間,每次一起吃飯,她總是把食不下的食物都推給我。
    我說她跟老媽一樣,自己吃不完就想別人代吃,把人家撐死。
    現在我才想到,這也許是一種母性。

    (早就說了,我總是在事情發生很多年後,才會有一點領悟。說自己極端遲鈍,不是開玩笑的。)

    ---

    回來之前,在電視新聞見到香港有豬農病死的消息,然後又扯到禽流感。
    到了香港,我跟老媽說﹕「話唔定我會俾衛生署扣留檢疫。」

    怎料,回來真的見到體溫探測機,嚇了我一跳。
    更嚇人一跳的是,我經過時竟然沒有任何異動……

    就是這一次回程,我才發現,原來青馬大橋去程不收費,是在回程一次收取的。
    (我的觀察力真的那麼差﹖)

    回到家,把隨身東西安頓了,倒頭便睡。
    (周身酸痛還要搬行李,不倦死才怪)

    功課還沒有搞,單是寫這幾篇遊記,已經足以花上一星期了。
    寫完再算吧﹖

    --------------

    又來一點「增值」,讓大家了解一下前文提及的星加坡地名來源。
    以下解釋出自 VR Savage & BSA Yeoh, "Toponymics -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mes".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Singapore, 2004 2nd edition﹕

    Bukit Batok (武吉巴督)﹕「Bukit」即馬來語的「山」,「batok」的來源有五種說法
    第一說﹕「batok」即爪哇文「椰子」
    第二說﹕來自華人,因為這座山是花崗岩,所以他們用馬來語「batu」(石)稱之,後轉為「batok」
    第三說﹕「batok」是「頭頂」之意
    第四說﹕「batok」是「咳嗽」之意,因為這一帶多冷風
    第五說﹕來自華人的粗俗解釋,他們說這座山是「綠屁股」(green buttocks),所以變成「batok」

    Kranji﹕一種木「kranji」又稱「keranji」。(學名 Dialium indicum)

    Serangoon (實龍崗)﹕來源不明確
    第一說﹕有一種小型沼澤鳥叫「burong ranggong」,前綴「sa」即是馬來語的「satu」(一)。
    第二說﹕馬來語「di serang dengan gong」,即是「to attack with gongs or drums」的意思。

    Tampines (淡濱尼)﹕來自一馬來樹種。號稱「鐵樹」,不過又不是一般稱為「iron wood」的那種。

    (老實說,新加坡那些地名的中譯,不少實在不算優雅。)

  • sing06e

    [星加坡遊記 2006﹕(5) 博物館]

    (請參閱舊遊記對照)

    早就說過,在博物館拍照是不對的。(拍照閃燈會破壞文物)

    在科學館,以「沒有文物」和「報導實況」自我安慰,大拍特拍。
    不過到了博物館這種放滿文物的地方,我還是不能放手去拍了。
    所以只拍了一張照,而這絕對不是文物(至少,現在不是)。

    ---

    上文提過,新加坡博物館是隸屬於新聞通訊及藝術部轄下,由官委成員組成的國家文物局
    這次回去,原來博物館剛剛完成整修,重新開放。新展覽在《聯合早報》上引來不同意見,有人批評太依重科技、亦有人批評太著重於小人物——認為介紹一個日本妓女跟新加坡沒多大關係。

    P1000155a(博物館附近的舊中央消防局)

    不知何故,來到彼邦,我跟老媽的腸胃問題突然改善了,我連續幾天也沒腹瀉。
    如果說是因為放假,那麼我在香港放假時的腹瀉就不知如何解釋。
    如果說與放假無關,那麼臨近回港的兩天回復腹瀉,就更無法解釋。
    只能說,離開香港,就離開了很多生活習慣,包括腹瀉。

    「大限將至」,這天喝了一杯只有一薄片檸檬的「檸檬茶」,肚子就開始痛。
    到了博物館,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所以沒有心情拍攝博物館外貌)

    新加坡的新洗手間,不單水龍頭和尿廁用上電子感應,連座廁也用上了。
    (註﹕新加坡的組屋,大多是用蹲廁的)
    我怕骯髒(其實星港博物館的廁所都不骯髒啦……),所以決定用「無影椅」式。
    不知是否因為腳力不濟、身體搖晃導致電眼錯認,竟然在我「辦公」期間,已經沖了三次水……

    寫這些不是為了「變態」,而是想說﹕座廁不適宜採用電子感應。

    ---

    在入場時,每人獲發機器乙部﹕
    P1000159a(形影不離的導賞機)
    與其說是看展覽,不如說是看導賞機,因為所有說明都在裡面了。

    跟方某一起去過博物館的朋友,應該會記得,方某從來不用導賞機的。
    我寧願逐塊說明牌觀看,也懶得拿著一部機器。

    可是,我進入第一展區,就後悔了,立即跑出來向服務員要一部。
    因為第一展區只在播無聲電影,很明顯沒有導賞機,參觀時就甚麼都聽不到。

    不過這第一展區,其實只是展示新加坡人日常活動的短片,整段音樂只是不斷在唱「Singapore...Singapore...」,其囧至極。(簡直有如《心繫家國》上了身)
    唯有立即逃走到第二展區。

    的而且確,博物館很明顯奉行了「必須用導賞機」的政策。因為整個展覽場所裡面,幾乎沒有任何展品說明牌(只有展區指示名牌)。
    每個區域地上都黏上數字,把數字鍵入導賞機,才聽到解說和指示。每件展品也有數字,鍵入才能見到展品說明(部分展品有延伸資料和片段,也在導賞機裡)。如果有錄影片段,鍵入數字就能同步聽到廣播聲帶。

    ---

    在《聯合早報》見到的其中一個批評說,過分依賴高科技,和「歷史」的主題不符,只顧搞科技玩意吸引小朋友,會削弱他們對歷史的理解。

    我同意不應該過分依賴科技,我不明白為何不可以準備展品說明牌,讓參觀者選擇用不用導賞機。而且導賞機水平再高,搜尋資料時仍然要等,總不比眼睛望說明牌那麼快。如果有說明牌,我望望就知道內容值不值得看,可是用導賞機,卻要先等資料搜索出來才能讀,自然慢得多。
    結果整場展覽我就在不斷狂按導賞機(按得太多又會當機重來),由於方某習慣「每一件展品都看」,逐件展品「按數字等資料」非常費時間。後來老媽早就看完,還透過博物館廣播系統催促我,於是放棄大部分展品(不再按導賞機找說明了),還是用了整個下午才參觀完。
    (另一問題﹕因為趕著開幕,現在只有英文導賞,中文、日文、馬來文的導賞還沒準備好。結果四舅母不懂英文的,就沒辦法用了。)

    不過,我不同意「高科技會妨礙歷史學習」的批評。
    那部導賞機的確包含很多資料,比起任何說明牌所能包括的都要多(我只是反對「有導賞機就不設說明牌」這一點),更包括多媒體資料。學生和大部分參觀者都不如方某狂熱,只會集中於某些感興趣的部分,那麼導賞機便能提供更多補充資料,滿足他們的需要。

    另一方面,多媒體能夠帶來文字說明無法做到的影響力。
    我在日本侵略的展區,包圍在四周的展覽佈置,耳機裡聽著《天佑吾皇》(方某劣譯)。到英國投降,播出《君之代》的時候,竟然忍不住淚流滿臉。
    在香港,我在電腦面前聽、就是自己唱《君之代》(當成學習外國國歌而已),也不會有這種情緒。
    可是在展覽佈置的氣氛包圍之下,再聽到這首歌,委屈之情就無法自制了。
    我在香港歷史博物館也沒試過這種感受,可見多媒體的威力無法以文字代替。亦可見愛國宣傳無須片面歌頌「祖國形勢大好」(這只會導致夜郎自大),訴說平白的事實、民族的苦難,往往可以激發熱情。

    ---

    《聯合早報》刊出的另一批評說,展覽太著重介紹小人物,甚至介紹一位日本妓女,無關新加坡史之宏旨。
    我想這是批評者參觀時沒有留意展覽的整體佈置所致。

    博物館的歷史展覽,大概可分為幾部分(不是博物館的正式分區)﹕早期史、英國殖民初期、日本占領、戰後爭取獨立、建設現代新加坡。
    在殖民和日占兩大部分,都分開了兩條「主線」﹕事件線和人物線。
    事件線是傳統的「大事件」角度,介紹那年代的重要事件和歷史人物。
    人物線則是「小人物」角度,透過那時期的不同小人物(應該都是真實人物),鋪陳時代背景。
    人物線讓參觀者「感受」歷史,和傳統事件線的「理解」大異其趣。

    我想,是因為批評者沒有注意到這點,跑錯了「人物線」而感到失望吧﹖

    對於博物館的嘗試,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們向來說歷史是「帝王將相的歷史」,新加坡的國家誓言就包括「民主」(至少有普選),試試把鏡頭從大人物轉移到小人物身上,見微知著,難道不好嗎﹖
    至於日本妓女,那是新加坡的歷史事實(當時移民多是男性,所以輸入日本妓女以應「需求」)。雖然妓女不是甚麼光榮職業,但既然是事實,也無妨讓下一代知道。(難道不讓他們知道會比較好﹖)
    「妓女」的普遍需求,正正是一個以男性為主的「移民時代」的必然註腳。展覽裡面對這位妓女沒有苛刻批評,也不對賣淫作肯定,只是透過這位妓女,說明當時基層人物生活艱苦。妓女在這展覽的角色,就和其他角落介紹的苦力、馬姐、軍人一樣,都是在大時代之下掙扎求存的小人物。
    如果說日本妓女對新加坡歷史不重要,那可能是事實,但這就是「小人物」的角落。如果說因為她是妓女就沒有被敘述的資格,那是對性工作者的嚴重歧視。

    不過,我對於這「兩線並進」的安排也不是沒有意見。
    如果以博物館的設定,要了解歷史,跑哪條線都沒所謂。參觀者只要選擇走哪一邊就好了。
    可是,作為一個「情迷博物館」(而且吝嗇—入場費坡幣十元正﹗)的參觀者,我卻想走遍整個博物館,看清楚展覽的整體部署。
    兩線之間尤如兩條隧道,在每一段時期,我看完一邊又要從尾鑽上去另一邊(看另一線的展品),非常花時間、而且很不方便。對於一般參觀者而言(例如那位批評者),就會錯過(另一線上)很多同樣有價值的展品。

    博物館可以如何平衡「分開兩線」和「看全個展覽」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要求﹖我也不敢說。
    也許,兩線之間的分隔不要太長,讓參觀者知道可以隨時走過另一邊,不致於錯過另一線的展品吧﹖(但這樣「兩線之分」的格局就自然會受破壞)

    ---

    回應了《聯合早報》讀者的批評,挑剔成性的方某又發現甚麼問題呢﹖
    (這種口吻,好像一定會給我發現問題似的 )

    介紹殖民時期幫會的部分,其實比香港做得好。我印象中香港歷史博物館沒有提及三合會,只有山頂的警察博物館才有,但後者交通當然不方便、地點也不吸引。

    不過我見到幫會物品擺放出來,卻有點懷疑。
    展覽裡面陳列的對聯「地振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當然很有名,但位置就正如《宇宙霸王虎豹龍》中所言,上聯居左而下聯居右,非常兀突。
    我對三合會沒多少認識,不知道事實是否真的這樣。可是依照一般的對聯原則,上聯應該居右,而下聯居左。「萬年流」收平聲,很明顯是下聯,可是在展覽中卻居右側。
    這點有代高明以教我。

    如果說對三合會認識有限,那麼另一點我足以指出錯誤,而且很離譜。
    展覽中提及中華民國成立後,鼓吹民族主義,南洋的華人亦受鼓動。當時華校的教材,大多採自中國,所以有很多教材內容都是「愛國的」,當然愛的不是大英帝國。
    當我對著一本有「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小學用書,在導賞機鍵入數字看說明的時候,耳機竟然傳出﹕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囧霸……

    就算不需要《心繫家國》,我相信任何一個在(縱使是新加坡的)電視新聞看過中國高層出訪片段的人都會知道,這是《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新加坡的這一代館長,不知道當時的中國國歌(註),情有可原。(雖然,身為負責有關展品的館長,應該是那段歷史的專家才對,不大可能犯這種錯誤。就當博物館人手不足吧﹗)
    可是,既然正常人都知道現在「中華民國在台灣」,根本就不可能用大陸那邊的《義勇軍進行曲》。很明顯有需要查考當年中華民國用哪首國歌,而不是拿《義勇軍進行曲》來充數﹗

    就算祭出政府的「一個中國」聲明,也不算數。這是歷史,當時用哪首國歌,就應該用哪首,豈有遷就日後歷史作改變之理﹖(同理,難道要把書面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變成五星紅旗嗎﹖)
    何況,新加坡政府和台灣方面一向有合作(如訓練軍隊的「星光計劃」),怎麼能對他們如此不尊重﹖

    (註﹕中華民國的國歌就是叫《中華民國國歌》,即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那首。可是升國旗時用的是另一首《中華民國國旗歌》—「山川壯麗,物產豐隆」那首,現在國際比賽中華台北隊也是奏這首的。)

    ---

    提到現代新加坡,自然少不了李光耀。
    不過,博物館的安排還是不錯,並沒有讓李光耀佔有太多位置。獨立前的幾位當政者也有他們的展廳,李光耀反而沒有,就在各種歷史事件當中時隱時現。對於還在生的政治家,就算譽為「國父」,還是低調一點比較好。果然是個務實為上的人。

    有一點頗令人高興的,就是在分類講述新加坡建設發展的短片當中,其中有一段是「圖書館第一夫人」的專訪。這位女士(看名字像是馬來人)是新加坡第一位出任圖書館總監(Director)的本地人,負責為只有英文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各民族語言館藏、和在國家建設時期推廣圖書館服務、促進教育發展。她現在已經退休,但政府很明顯沒有忘記她,在博物館還留下了位置。

    我們說重視教育,可是香港的博物館還沒有好好介紹過我們的圖書館史呢﹗

    新加坡的圖書館管理模式亦與香港不同,在新聞通訊及藝術部轄下,除了國家文物局,還有另一個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性質和國家文物局應該相同。

    --------------

    離開博物館,走了不遠,突然發現一個路牌﹕
    P1000156a我相信港大人會覺得有點面善。

    如果看倌想起「陸佑堂」,那應該沒錯。因為陸佑堂所紀念的那位陸佑,的確是一位南洋人,跟我在書中(註)查到這條街紀念的對象,應是同一人。
    南洋華人未搞南洋大學之前,已經為香港大學捐獻,一時間實在令我有點驚訝。

    不過我的驚訝是「無厘頭」的,當年香港和東南亞一樣,都屬於中國的「化外」。
    南洋人會來援助香港大學,其實不值得奇怪。只不過是香港人太習慣北望神州(無論高官平民,老是以為可以融入大陸,但霍老的遭遇說明大陸永遠不會當你是自己人),忘記了東南亞有很多同胞。
    但他們沒有忘記我們。

    提起南洋華人,忽然想起世澤兄很久之前的一段附論

    究竟「小弟」、「在下」這類詞語,是不是南洋的習慣呢﹖我真的不敢說。
    因為我沒聽過自己的親戚這樣說。
    但老實說,認識的新加坡人不多(更不要說南洋人),「我的親戚」的樣本並無代表性。因為娘家曾經長時間替美國傳教士家庭打工,家母也是靠他們保送讀番書的,所以二舅父對上還比較傳統,四舅父和家母就有點洋化。(四舅父甚至對共產黨討厭到發誓永遠不會到中國——包括香港)
    所以,我沒有回應,因為自己也不肯定答案。(更不想倉卒留言變成別人挑剔他的藉口)

    只敢說,自己用「在下」這個詞大概跟親戚無關(因為他們沒有用),只是因為自己愛耍古腔而已。(如果可以的話,很想用「本館」作為自稱 )

    不過,他們的用語確實可以很有趣。四舅母的談話提醒了我。
    當她提到表妹由理工學院回來時,她說的是﹕「佢由書院返左黎」。
    我想香港現在沒有人會以「書院」作為大專的代稱吧﹖(除了中大山頭那幾個「」)

    古腔之所以出現,應該是因為長時間的分隔。
    正如多年前有大陸作家在《明報月刊》撰文,標題直指「大陸是共和國,台灣是民國,香港是清朝」,因為他在八十年代來港訪問,還見到有「爾等居民」開頭的官府告示。
    語言演化就和生物演化一樣,分隔是新種形成的因素。因為香港和南洋與大陸分離,所以「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就不徹底,而國共分治又令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沒有波及台灣。所以三個地區就保留了不同的語言風格。

    中原古風失傳,往往保存於鄉野。是之謂「禮失求諸野」。

    (註﹕VR Savage & BSA Yeoh, "Toponymics -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mes".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Singapore, 2004 2nd edition)

    ---

    參觀完展覽,阿姨來找我們吃東西。
    吃東西前的節目,竟然是順道去看「李光耀的家」。

    在不太遠的山頭邊(註),一個高尚住宅區,其中一條路是限制車輛進入的。
    這條小路的中間,有兩間屋門前有衛士站崗。雖然看來不是很嚴格,但外來者一走近就會被要求轉行路的另一邊(不准貼近這兩所房子走),據聞裡面還有衛兵,可謂外弛內張。
    由於設計關係,從外面是看不到裡面的,只能說門戶建得很平實。沒有衛士的話,根本看不出有重要人物住在這裡。
    (我當然不敢拍照,免得被以為圖謀不軌 )

    據知,阿姨以前住在這裡,就在李光耀的隔壁。
    當年這裡實在不算「高尚」,阿姨住的房子雖大,但有如「七十二家房客」,是很多窮人一起住的地方。據說當年阿姨的屋裡有住客去世,李光耀還親自來鞠躬。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是認識的,衛士認得當地住客,也不會干預他們的行走。(據聞所有附近鄰居,都被情報單位暗中「起底」了,不過這想來也是很正常的事吧。不想無端被人起了底,就不要到那裡住吧。)

    阿姨﹕這裡所有的屋,都規定不准高過總理間屋,所以全部只有四層。
    (說是四層,但那是下斜坡地,所以從路面只看到一兩層,其餘在斜坡後面)

    老媽﹕怕人地起得高威過佢咩﹖

    我﹕當然唔係,係怕有人 snipe 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總理的鄰居當然慢慢變成有錢人了。

    (註﹕重申,雖然新加坡很多地名都有「bukit」—即是山,但其實新加坡地勢平坦,最高點也不過一百米。這裡所謂的「山」不能以「香港標準」視之。頂多只算是一個小丘吧。)

  • sing06d

    [星加坡遊記 2006﹕(4) 科學館]

    (請參閱舊遊記對照)

    如果參觀時有留意一塊小牌碑的話,會發現新加坡科學館是屬於教育部的(網頁也有註明),與其他博物館不同。這點與香港所有政府博物館都屬於康文署大異其趣。
    當然,其他博物館一樣有教育功能,但科學館和以收集文物為主的博物館,性質確實很不同。

    (新加坡其他歷史文化性質的博物館隸屬於新聞通訊及藝術部轄下,由官委成員組成的國家文物局。其餘博物館則隸屬於相關機構,例如軍方的博物館。)

    由於我每次到彼邦,都必定會到科學館「朝聖」,所以我不會對科學館作整體介紹(請參閱網頁),只會介紹一些令我覺得新奇的事。

    ---

    科學館的外形沒有大變動,零四年見到的麥當勞仍然存在。不過入口旁就開設了一個小型的「水上樂園」,好多賺一點小朋友的錢。(我真的不明白科學館和水上樂園有何關係,不過在 Vivocity 天台見到幾個水池,竟然有很多小朋友換上泳衣跳下去玩,然後又走進廁所光脫脫清理……至少科學館不比那商場奇怪。)

    明明是學校假期(新加坡沒有暑假,學年由年頭到尾,十二月到一月之間就是大假),為何一入門不遠,就發現幾個穿校服的小女生呢﹖
    P1000127a
    這些小學生來開設櫃台,跟參觀的小朋友玩。相信是小學跟科學館的計劃,讓學生到這裡當義工。(另一處還有小男生的,不過我沒有拍就是了 )

    香港的博物館都要招義工導賞員,不妨考慮這一招。

    然後去到一角,竟然被我發現上次在香港科學館展覽見過的展品﹕
    P1000126a

    就是那個指出你(為你拍了照)和其他生物有多少共通基因的遊戲。

    另一邊箱,竟然又發現新招。問一些有關人類基因改造的問題,然後讓參觀者以硬幣投票﹕
    P1000124a(科學館那麼欠錢嗎……﹖)
    (不過小朋友這邊比較踴躍,其他年齡組別就沒有那麼慷慨)

    另一邊箱,竟然發現原來連 LEGO 也有 DNA 模型﹕(為何香港沒得賣﹖)
    P1000123aP1000122a
    介紹能源的展廳,由蜆殼公司(當地叫殼牌公司)提供的資料為主,也包括一套 LEGO……

    走著走著,突然感覺一陣「萌」氣……
    P1000116a以前沒見過……我去錯了漫畫館嗎﹖

    原來新設了一個介紹高清電視的角落﹕
    P1000117a所有展品由 SONY 提供,東洋風,難怪。
    P1000119aP1000120aP1000121a

    ---

    同場有一個叫 iFuture 的特備展覽。(就是因為這個,令票價大漲至坡幣九元﹗)
    第一部分叫「iSpace」,介紹資訊科技和未來生活﹕
    (iFuture)
    裡面很奇怪,搭成兩層,而且在入口攔著你。你一定要先進小劇場看一段短片(頗有趣的),教你如何用那張入口發給的智能卡(跟八達通相同),然後才放出來,在卡上登記資料,開始參觀。

    老實說,那張智能卡對我沒有用。展場中有些互動遊戲(例如問答遊戲)可以拍卡參與,但已經被小朋友包圍,所以我沒用上。

    第一件見到的展品,是這個互動魚池﹕
    P1000129a有東西在上面掃過,荷葉、花和魚都會移動。
    (可惜,未設「餵魚」功能 )

    另一邊有個三百六十度影院,但屏幕互相交錯,所以四邊都可以走進去。
    P1000130a
    影片中突然出現「很多個 Bill Gates」,令我想起《新世紀福音戰士》。
    (註﹕幾年前有人作了一斷短片,以 EVA 諷刺微軟,故有此聯想。)

    再走過去有一件極之吸引在下的展品﹕
    P1000131a
    這東西其實跟 GoogleEarth 差不多,都是播放衛星照片。照片就從天花投射到圓桌上。
    不過特別處是,這圓桌可以扭動(順逆時針)控制拉近 / 放遠,把桌放側一邊可以令鏡頭向那邊移動。鏡頭拉到最遠可以見到整個圓圓的地球,最近倒不如 GoogleEarth,無法看清楚街道。

    靜待那些只亂玩一通的小朋友離開後,「心繫家國」的在下當然立即嘗試鳥瞰香港﹕
    P1000132aP1000133a

    走出 iSpace 展區,交回那張「八達通」,走進另一壁箱的 iFuture 展區,第一件事竟然是在手上蓋印﹕
    P1000141a
    像落後地區公投一樣的不褪色墨水(為免重投)
    這裡蓋印倒是因為沒收了門票,為免參觀者因為去洗水間後無法重返。
    此照因為我剛去完洗手間(已經參觀完),把多餘的墨水洗去了(所以比較淺),但皮上的墨水過了兩天去消失。

    不知為何連新加坡也變得那麼東洋化,難怪連主展廳裡也有萌物﹕
    P1000139a(這裡介紹新加坡自家的資訊科技發展計劃)

    有一個介紹「自動機」的角落,展覽了各國的「機關」玩具﹕
    P1000135a這是跳肯肯舞的機關 P1000137a這「貓玩貓時也被玩」的機關,頗有令人反思自身之效。

    最後,終於有得玩﹕
    (iFuture)
    這倒不是新加坡獨有,也是外國發明。站上去,可以傾前傾後控制走向,傾左右轉向。
    在電視上早就見到,親身玩倒是第一次。

    評語﹕真係幾好玩,保安巡邏用一流。
    (至於日常代步,我想走得太遠,長時間站直不准坐,會很倦人﹔若是短途,為何不乾脆走路﹖)

    ---

    因為有特別展覽,我走了三小時多,人家快要關門了(六時)才出來。

    雖然對新加坡科學館一向讚多彈少,不過我倒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指示不足。
    從裕廊東地鐵站走出來,只會有指示牌教人坐巴士,沒有教人走路的。(巴士公司有分賬嗎﹖)

    其實從地鐵站走到科學館,路很短,十分鐘內就到。不過因為中間隔了一個市場,所以在地鐵站是望不到科學館的。如果不是熟客,就未必知道方向。

    從地鐵站走出來,過馬路到市場(Bazaar)。不要理左邊的商場,沿著市場左邊緣走直路,穿過市場後再過十字路口,就到科學館。

    其實,只要在沿路設置路標指示,很簡單,也花不了多少錢。

  • jsing06c

    [星加坡遊記 2006﹕(3) 路見]

    (仍是,請參照舊遊記觀看)

    舊遊記提到,路邊塗上了反吸煙的宣傳。這次留意觀看,因為沒有重塗的關係,裡面的字已經磨損了,只餘下四邊的框。

    上次也提過市中心區道路收費,實施已久的市中心區道路收費,已經升級為「電子道路收費」(ERP)。不過很離奇的是,可能跟香港一樣引起私隱爭議,所以ERP沒有用上香港隧道收費的系統,而是每輛車裝上一部讀卡器,插上儲值卡遙感繳費。

    這個系統的操作模式導致一場交通意外。

    因為儲值卡留在車上有被盜的危險(事實上發生過打破車頭玻璃拿儲值卡的案件),所以車主下車時大多會把卡收起。可是這也有另一危險,就是上車時忘記插回讀卡器。沒有插卡而經過收費路段,跟香港車輛過隧道不付費一樣,屬刑事案行。(收費亭有攝影機,不付費的車輛車牌會被拍下)

    某日,當某輛車駛到ERP收費亭前,司機突然發現忘記插卡,於是立即煞車補卡。
    這是高速公路,突然煞車令後來車輛也緊急煞車。
    兩輛車沒碰上,但我表姐所騎的電單車,就煞車不及,撞上第二輛車,飛跌地上。結果表姐撞至腦出血,幸好雖然住院,但最終沒有大礙。

    第一輛車的司機當然不承認自己突然煞車,碰巧道路監察攝錄機又錄不著,奈他沒何。
    而第二輛車的司機,我相信是華人……因為他不願意當證人。

    不過,到舅母讓我看有關的新聞報導時,就很有趣。那些小報除了把報導焦點集中於傷者剛剛離婚(跟香港的一模一樣 )之外,還聲稱傷者的媽媽(即舅母)是「丁女士」。
    如舊文所述,南洋華人有不同鄉下,所以拼音也不同。舅母是姓「陳」的,拼音為 DING (有些則拼成 TAN)。這份小報因為沒有直接訪問她,而間接取得消息,所以把姓也寫錯了。
    (更何況,嚴格而言稱「陳女士」也不對頭,既然女兒姓張,母親當然是「張太太」。)

    ---

    多年前,新加坡最矚目的是三軍招兵廣告。
    兩年前,是反恐廣告。(見舊遊記)
    今年是甚麼呢﹖

    我們一回到宏茂橋,就見到一幅尤如巨型轟炸機的圖案,不過這不是空軍廣告﹕
    P1000089a(宏茂橋市中心)
    登革熱
    根據那幾天的新聞報導,武吉巴督(Bukit Batok)一帶成為骨痛熱(即登革熱)重災區,當局幾天都在那邊滅蚊。以新加坡的潔淨,竟然也一樣被找到積水的雜物堆。

    這牌為何放在這裡﹖因為隔壁就是地盤﹕
    P1000112a(宏茂橋市中心)
    這地盤幾年前是宏茂橋巴士總站,現在搬到右邊兩個路口之遙。這裡將會改建為職總平價合作社(親行動黨的全國職工總會屬下超級市場),地庫的霸級市場(megamarket,等同香港的百佳「超級廣場」)已經開張。巴士總站稍後應該會搬回這裡。

    空軍廣告沒留意到,海軍廣告倒正在熱賣中。
    頗有新意的廣告,說主角見到一套以他為名的電影,怎料入場之後,發現全都是生活瑣事,全場的觀眾都悶昏了。之後以海軍生活為對比,說保家衛國很刺激很有意義,諸如此類。

    不過對於廣告結尾的編隊航行,我倒有點看不慣。
    雖然明知是電腦效果,不過以新加坡海軍的規模,排出四排編隊共十六艘軍艦一起在大海上航行的圖像,會不會有點超現實﹖
    新加坡最大的軍艦,也是巡防艦而已。更何況新加坡的領海小得可憐,巡邏的範圍大不了是到馬六甲海峽吧。

    當然,那不代表反恐不重要。地鐵站仍然是「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
    不過我再見不到有人推那個「保安檢查」櫃台出來了。畢竟,整天緊張也不可能。

    上次說地鐵廣告畫面只有可疑物品、不見可疑人物,大概是為免刺激回教徒的緣故。
    今次終於見到地鐵廣告出現「可疑人物」﹕
    P1000091a(實龍崗地鐵站)
    一個戴鴨舌帽的男士,不過很「難以置信」地,是一個華人。當局始終不敢出動一個回教徒。
    那也是很正常的。

    一到新加坡,滿眼英文,眾所週知。
    不過不是住在那裡、又沒去過那邊的人,未必留意到新加坡的告示可以有多複雜﹕
    P1000090a(實龍崗某路上攝)

    這個「危險,請避開」的告示牌,非常出名,因為這代表了新加坡四語共用的情況。二十年前介紹新加坡的小童書籍,就已經有這塊告示牌的照片了。

    一般的重要告示,上至地鐵站標誌,下至組屋(公共房屋)告示,都會四語並列﹕
    P1000110a
    P1000111a(宏茂橋地鐵站)
    近年跳軌自殺並非香港專利,所以新加坡地鐵站也添加了右邊的那塊牌。

    ---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印度方言)。
    新加坡官方規定的「國語」是馬來語(國歌也是馬來語),但工作語言當然是英語。馬來語大概是跟馬來人談話、唱國歌和操兵時才聽得著。

    自從政府廢除「華校」(等同中文中學)後,英語是新加坡學校的「第一語言」。
    所以學生都必須學習英語,其次可以選讀自己民族的語言為「第二語言」。理論上華人讀華語、馬來人讀馬來語、印度裔人讀泰米爾語。不過可以申請更改,因為據聞有些馬來人會改學華語的,大概是為了方便日後找工作的緣故。

    竟然在某組屋區衣服店外見到招請店員告示,聲明要「Chinese Girl」。
    除了說老闆娘可能只懂華語之外,我想不到任何合理解釋。
    否則就是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這應該是新加坡政府最怕的指控。

    有些朋友可能聽方某說過,讀完小一後到新加坡,由於新加坡教育部認為「香港學生英語不好」,所以被迫重讀小一。
    (最離譜的是,一年後回香港時,香港教育署竟然又說「新加坡學生中文不好」,所以又打算要我重讀小一,害家母要大吵大嚷一番才作罷。不過因為先前被強迫留班一年,所以我比同級同學都大一歲。)

    可是新加坡的學年跟香港不同(由一月到十二月),所以未能入讀小一的時候,我竟然「更退一步」到幼稚園﹗結果我在行動黨辦的幼稚園讀了幾個月才進小學。
    我讀的小學,老媽這次不知為何很想找來拍照留念。不過我倒沒甚麼興趣。

    一來,我只讀了一年。
    二來,對我而言小學生涯沒多少快樂的回憶。在新加坡也一樣,是被老師罵的居多。

    (在那所小學罕有的快樂事,大概有三
    1. 有兩個好朋友幫我融入生活。
    2. 還因為是稀客「移民」,所以每逢小息,就有一大堆馬來女同學拉著我傾談 ——而英文又差又爛的我,當時竟然又夠膽跟她們談。
    3. 記得某天上班主任的中文課—她常常罵我,沒記錯是馬來人的數學老師突然走進來找班主任。後來才看到,原來數學老師太胖撐破了裙子,借班主任的釘書機來救急。)

    可是,多方詢問之下,才知道小學已被「殺」掉。

    這是小學的舊址,不過現在已被另一學校進駐﹕
    P1000150aP1000152a(宏茂橋十巷 Townsville 小學)

    不記得有沒有說過,當年這地址是兩校共用的。左圖見到的大片草地兩校共用(作運動場),左邊白色校舍屬另一所學校,右邊淺灰色的校舍則是我讀的小學。中間有一幢是共用的大樓,有很多熟食檔。上次提及「吃細碟炒飯省錢」的故事就在這裡上演。

    右圖是舊小學的後背,那位置如果沒記錯,就是當年每天午飯後刷牙的地方。
    新加坡既然稱為「家長式管治」,就連照顧貴子弟的牙齒也無微不至。
    當年教育部發給每位學生牙刷牙膏,每天午飯過後,老師就帶領學生到學校後面刷牙,然後才去上課。(現在還會不會這樣做,就不知道了)

    新加坡比香港好的地方,當然是樹木和草地都多。香港的草地要插上「不准踐踏」的牌子,新加坡是不用的。雖然新加坡人間中也會「踏青」,但一直踩著草地的人不多。

    因為,新加坡身處熱帶,連螞蟻也又多又大﹕
    P1000153a(同上,後門大閘)
    這些不是紅火蟻,新加坡有大紅蟻和大黑蟻,不過咬了一樣痛。

    ---

    香港有「不准在過路設施前後十五米內過馬路」的規定,不過一般人都不知道。
    新加坡也有同類規定,不過比較明顯。因為每個交通燈位、斑馬線前後都有這樣的牌子作提示﹕

    如果你在交通燈位旁邊(而不是在交通燈位下)過馬路,那是犯法的,你會見到左圖的提示﹕
    P1000148aP1000149a(同上路口)
    在規定範圍以外,過馬路是沒問題的,你會見到右圖的提示。
    黃色箭頭標明了不准過馬路的範圍。

    不過一般而言,新加坡的行人是比較隨意的,往往會隨意過馬路,因為新加坡的司機一般比較禮讓。

    這次回去,發現一項新改動﹕
    P1000151a(同上路口)
    各過路處前(和學校路口前)的停車位置,都改鋪紅磚。以便司機警惕及早減慢車速。

    在香港,需要減速的路段(通常是小路),會裝設路拱(hump)。
    可是新加坡除了路拱,鄉間公路為安全計需要減速之處,會鋪上寬橫膠條(連續十條),令車輛經過時震盪,提醒司機。

    新加坡行人過路很隨意,不過有兩點很值得讚賞,就是在地鐵站和提款機前。

    在地鐵站,大部分人都懂得站在車門兩邊,先讓乘客落車。當然間中也會遇上 Auntie 站在閘門正中,萬夫莫敵之勢。

    「Auntie」在新加坡口語中除了原有意思,還有一層略帶貶義,如同香港之「師奶」焉。
    新加坡英語不知為何把所有「t」都讀成「d」,於是「auntie」讀成「un-di」,「two」就讀成「duo」。

    其實新加坡的「語言炒雜錦」影響很深,華洋雜處如香港者也差不多。例如香港寫成「炒貴刁」的泰式河粉,其實應該是潮語的「炒粿條」(他們把「粿條」讀成「kway-teow」)。

    在提款機,排隊的人不會像香港的擠到前面,排隊的人都很自律,跟提款者相隔一個人位的距離﹕
    P1000160a(牛車水某銀行提款機外)
    如是者,排隊的人也不會把走廊切斷。就算後面排隊的人再多,行人也可以在前面經過。
    (也許是因為香港「搏懞」插隊的人太多,所以排隊的人才迫得那麼緊,但這樣令提款的人很沒安全感。)

    (老實說,這些對我一點也不新奇。不過想起寫文,就拍照介紹一下好了。)

    ---

    這個在坐地鐵時見到的水滴形建築,相信是新加坡新建的儲水塔﹕
    P1000113a(於 Kranji 地鐵站拍攝)

    新加坡為了「水」,一向跟馬來西亞鬧得不太愉快。
    因為新加坡一向依賴新山的食水供應,就如香港依賴東江水一樣。馬來西亞間中會有政客威脅,新加坡不聽話就要切斷供水。李光耀則反擊說,萬一有人切斷供水就會出兵新山強行修復。(這也是《李光耀回憶錄》裡新加坡要保持威懾性軍力的原因之一)

    為了減輕對馬來西亞的依賴,新加坡對於保護水源方面不遺餘力。大部分河溪都已經清理,並在出海口築堤成為水塘。近年更發展「再生水」技術,企圖把污水變回食水。據聞相當成功,不過因為民眾不大接受,所以暫時只作灌溉用途。

    (補記﹕根據前輩 Chris 提供的資料,再生水現已輸入水塘,即是可供飲用的了。)

  • sing06b

    [星加坡遊記 2006﹕(2) 食色]

    (仍是,請參照舊遊記觀看)

    ---

    [食]

    上次說過,零四年的新加坡對方某而言突然「冇啖好食」(對老媽卻不然),因為禽流感害苦了海南雞飯,而且文頭雪也被改得面目全非。

    這次回去,沒有禽流感。不過我沒有去牛車水吃海南雞飯(更沒有錢去文華吃——如古鎮煌),就街頭吃到的而言,雞飯應該還不錯,但雞的質地就差了。大概是因為用了冰鮮雞的關係﹖

    彼邦新興吃法是「無骨雞」,把全隻雞先去骨才拿去斬給你吃。
    是否好吃一點,我沒試過。不過見到掛出來的雞,由於沒有骨架,皮也好像縐掉了,令人無言以對。

    至於文頭雪(不知這是甚麼請參見舊遊記),就是這樣﹕
    P1000099aP1000143a
    (左﹕VivoCity 食坊﹔右﹕裕廊東熟食市場)

    整體而言,兩年前見到的「整色整水」似乎不再,總算正常一點。
    (加雜果很多年前已有,我沒意見。不過像右邊的加木瓜,味道似乎不太配。)
    可是,我的亞峇子仍然未回來。

    不過有一點很有趣的,發現了立即拍下﹕
    P1000088a
    (宏茂橋市中心熟食市場)

    好不好吃不知道,不過加「水果沙拉」和「帶子」的「港式豬腸粉」,我這香港人真的沒吃過。
    (「腸粉」和「豬腸粉」混為一談,是另一問題。雖然兩者都是用同一方法造出來的。)

    補記﹕不知為何,彼邦的檸檬茶,竟然只有一片薄薄的檸檬。
    我是喝檸檬茶,不是喝冰紅茶喔。

    ---

    [色]

    聖誕期間到了據聞是新開的 VivoCity,其門若市。

    見到彼邦的「玩具反斗城」,我立即衝入去,想看看有沒有 Miss K 要的那個 Mastermind。
    怎料,這城竟然連 Mastermind 也沒有…… orz

    人渣委員介紹過、上次在青衣城也見過的新加坡特別版大富翁倒有,不過我沒買。

    上面提到那個 VivoCity 食坊,是一個好像以前青衣城那樣的「偽懷舊」地方。我最討厭這個。
    (雖然食坊裡面有些舊物是真的,至少比青衣城那個全是假的好一丁點兒)

    不過,原來走到商場外面,風景很不錯﹕
    P1000092a(VivoCity 對出)
    這個像新亞「合一亭」的東東,中間竟然有個用螺殼鋪的去水坑,很是漂亮,令人驚喜。

    VivoCity 的對面就是聖淘沙島﹕
    P1000093aP1000095aP1000094a
    (Vivocity 對出,面向聖淘沙島)

    在右邊給遊客坐的仿古船,竟然叫「鄭和號」。

    裡面的一所日本雜貨店,也擠滿人。無聊之下,竟然給我望到這樣的東西﹕
    P1000096a把四葉草貼在車上,幹啥﹖

    於是把包裝反過來看﹕
    P1000097a

    上面的說明大概是說﹕根據日本道路交通法,身體殘障者所用的車輛,可以貼上這標誌提醒其他道路使用者注意。
    (這店還有很多日本售賣的復康用品,例如行動不便者使用的餐具等等。)

    當看到這說明時,我終於明白,為何在《一公升的眼淚》和《生命的障礙》的書面上,有四葉草的印花。原來四葉草是殘障的標誌。

    明明是遭遇不幸的人,偏偏給他代表幸運的四葉草作標誌……﹖

    (不過,拿來新加坡賣也是很無聊——這裡法律又沒用上這標誌,誰會買呢﹖)

    另外一個搞笑的,在隔鄰商場的大賣場,見到一個這樣的刀座﹕
    P1000100a

    夜晚離開商場望上天,發現原來聖淘沙的吊車,安裝了聖誕燈飾。由於光害較少、天空很暗,所以看起來好像一排 UFO 在天上﹕
    P1000102a(商場另一面)
    手上的傻瓜機,拍得不好。

    另一天,到淡濱尼的新開宜家 megastore,竟然見到……
    P1000104a(方某冒死拍得傳說中的金菇頭 )

    冬菇頭見得多,金菇頭真係未見過。
    (試想像一下金菇是哪樣子就明白了)

    ---

    [天命之謂……]

    (無名氏—《電車男》電視劇插曲)(播放完畢)

    明知陪著行街無所事事,方某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每次要「過大海」,總會帶上一堆書。
    這次在行街期間,就讀完了《科學人》12月號、Richard Dawkins《盲眼鐘錶匠》和馮兩努的《西夏王朝啟示錄》。(《中醫的科學原理》還在苦讀中)
    (天下書坊)
    (《盲眼鐘錶匠》書介見 [書海潛遇(8)],零五年十一月一日日記)

    這期《科學人》最令方某關注的題目,當然是鏡像神經元和自閉症的關係。因為方某一向自稱「自閉」,而且就像文中形容,難以「感同身受」,對別人的心思和感受總是不知不覺。如果說日常生活除了比較孤癖、不合群,也沒有太大問題,那麼在愛情關係當中這就是死穴。
    當然,如果與真正的自閉症病人相比,我不可能說自己的鏡像神經元有甚麼破損(否則我會有很嚴重的學習障礙),但會不會神經元有不同的活躍程度(就像運動能力),而我的水平比較低﹖

    《盲眼鐘錶匠》這本厚書,雖然拿著走比較重,不過用來打發無聊日子,最為恰當。因為這本書真的引人入勝。
    有說「如果只能讀一本有關演化的書,就是讀這本」,不過我覺得還是在下於 [書海潛遇(8)] 介紹的入門書比較適合。這本書好是好,但如果一下子就要讀那麼厚的書,對於演化一無所知者仍然會有點吃力。還是先讀點較薄的,大抵理解了演化理論的歷史與現狀,再讀道金斯的解說,比較能領略妙處。
    而且,由於這本書涉及道金斯和古爾德的爭論,如果只讀這本書,未免失之偏頗。

    不過,把這三本書一起讀,卻令人悲哀。

    演化有兩種取向。
    一是中庸化,極端大多不適應環境,所以主流永遠是中庸的。令我想起之前的「劣 blog 驅良 blog 論」,其實社會即如是,好聽點說是「正態分佈」,難聽點說是「棒打出頭鳥」。
    另一方面,演化卻又有極端化。演化的軍備競賽和性擇的品味壓力,都會迫向極端,直至個體不適應的天擇壓力與軍備競賽或性擇的壓力達成平衡為止。
    像方某這種既不願意跟大隊走,又不願意走極端路線的人,就像那句「在藍綠之間,黯然失色」。

    《西夏王朝》令我想起《馬基維里》裡面聲稱英雄對待命運女神,就如男人對待女人一樣,要粗豪(粗暴﹖)一點,才能夠得到芳心﹔
    又想到上次介紹那些「追女仔小書」([書海潛遇(15)],去年一月廿七日日記)裡面提及各種「奇兵有異於仁義」的招數﹔
    再想到不同途徑聽來的女生心聲,往往是那些行徑在我眼中乃是「無恥」之情場浪子,反而最令女生死心塌地。
    更想起自己以往所做過、沒有做、和想做而未做過的事……

    對於「人性」,真的有點像前面提到的無骨雞,令我無言以對。
    那一刻(以至這一刻)的心情,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

    (西夏歷史既然記載不多,而《西夏王朝》又是一套戲。書中有多少是史實,我也不深究了。)

    --------------

    舅母給我一本創價學會的宣傳小書(她是學員),介紹日蓮宗的理論。
    裡面說到「忠於自己而成佛」。

    那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嗎﹖

  • sing06a

    [星加坡遊記2006﹕(1) 序章]

    本遊記以舊遊記為藍本,所以看倌宜乎對照參看。

    預期分期﹕
    1. 序章
    2. 吃食
    3. 路見
    4. 科學館
    5. 博物館
    6. 回程

    ---

    廿三日一早冒著冬風出發,到機場才吃早餐。在啜飲熱朱古力的時候,抬頭望見鑲上區徽的升降機。
    P1000087a

    我心中響起的卻是﹕
    (Only Human—電視劇《一公升眼淚》主題曲)(播放完畢)

    在悲哀的對岸 據說可以找到微笑
    在悲哀的對岸 據說可以找到微笑
    好不容易到達後
    在那裡究竟有甚麼在等待我們?

    並不是為了逃避而踏上旅程
    而是為了追尋夢想
    在那個遙遠的夏天

    縱使因為預見未來而失去鬥志
    現在也像逆流而上的孤舟一樣
    繼續向前走

    在痛苦的盡頭 據說幸福正在等待
    我還在尋覓 隨季節變換而散落的向日葵

    緊握著拳頭等待朝陽來臨
    在透紅的手後 眼淚悄然落下

    孤獨也能習慣的話 依靠著月光的指引
    展開那雙失去羽毛的翅膀高飛
    繼續往更遠的地方前進

    雨雲散退後 濡濕的路上閃耀生輝
    就像在黑暗中引導我的強光
    讓我可以更加堅強地繼續前進
    (http://www.hkug.net/1lite/music.html)

    整程飛機,又是在氣流當中。不過這次不發覺南海有暴雨區。
    可是在飛機上就讀到前天(22/12)的《聯合早報》,說東南亞多國大雨成災,不單印尼水浸,馬來亞新山和新加坡也有水浸……老媽還說想去新山,之後還是免了。

    (新山和新加坡的關係,有點像深圳和香港,也是物價較低但治安也較差的地方。)

    一旦跟老媽去旅行,即是把幾天都給了她,甚麼(尤其功課)都做不到。怎料聖誕過後,突然在電視新聞見到台灣地震,網絡大癱瘓。(《聯合早報》社評還批評說「網絡海嘯」的 DJ 缺乏危機意識,誇大形容。)
    對於反正都要「癱瘓」一星期的我,不知是否算「好運」。(因為回來之後,服務大多回復正常,只是連接外國網站有點不穩定,例如 xanga……)

    ---

    向來說《聯合早報》是值得看的(雖然我很少看),所以在那邊反正無所事事,就每朝讀報。

    《聯合早報》是當地唯一中文大報(其他都是八卦奇聞式小報),這是政府控制傳媒的結果,不贅。
    (不過不要說只有香港人愛看報,彼邦的人也常看報。四舅父家就訂了中英大報各一,間中家人還會買小報回來。)
    而且《聯合早報》比香港的報紙好看(除了簡體字……)。香港報紙厚得恐怖(好像有分到「H」疊的),非常費時,令我胃口全失。《聯合早報》只有四大疊﹕頭版、「早報中國」(兼論壇版)、「現在」副刊、分類廣告。每疊都是十幾頁左右,就算像方某那麼慢條斯理的,看完還不用一小時(當然不會連廣告也看),簡直有如香港的免費報章。

    不過彼邦的邏輯跟香港不儘相同。這天的報導令我大吃一驚﹕
    P1000154a(十一月廿九日《聯合早報》本地新聞)

    令我震驚的不是有醫生非禮病人、或者有人用「捏胸」的方式虐待女傭……而是,各位在這裡看到的照片都是被告。他們的樣貌竟然不遮不掩就刊登出來。
    雖然香港的狗仔隊很可怕,但法庭要求還是很清楚﹕被告未定罪前,不得刊登樣貌(未檢控前甚至連全名也不提及),以免影響陪審團,亦避免當事人遭受「公審」。
    彼邦法律制度,與香港一樣源自英國,但大律師與律師已合一,而且取消陪審團(這是李光耀堅持的,見《李光耀回憶錄》)。雖然沒有影響陪審團的問題(他們相信法官可以抗拒先入之見吧),可是如果被告罪名不成立,但因為樣貌已經公開而遭受歧視的話,不是很委屈了嗎﹖

    更奇怪的是,被告自己也不像香港的「同行」百般遮掩,好像沒事人似的。在那麼小的地方,樣子被登了出來,還混得下去嗎﹖(當年星洲政府以「裝設隱蔽攝影機、報章頭版公刊樣貌」對付在升降機小便的人,就是這緣故。)

    其實新加坡人和香港人都是一樣的夜郎自大,以下就是個例子﹕
    P1000146a(十二月廿八日《聯合早報》讀者來信)

    「翻新」是新加坡特有的方言詞彙。不說我也不知道﹗
    原來香港人(甚至中國人)一直在講「新加坡特有」的詞語,嘿嘿……

    補記﹕在彼邦見到某八卦雜誌標題是「鞏俐最高峰」,封面當然是《黃金甲》劇照。

    (我﹕當然「最高峰」啦,她束得那麼高﹗)

    ---

    彼邦現在在做甚麼電視劇呢﹖

    現在「優頻道」(第八頻道)播放的劇集,包括「首播」的《衝上雲霄》(2003年)和重播的《大長今》……
    不過他們的《大長今》沒有用國語版或廣東版的主題曲,而是用《大長今》原版的主題曲—《蒼龍》。
    (蒼龍—《大長今》主題曲)(播放完畢)

    (The legend becomes history—《大長今》插曲)(播放完畢)

    The Legend Becomes History
    作詞:林世賢/作曲:林世賢/Guitar:陶春浩 李相烈/Violin: Craig Eastman

    Lifetime is the ends to remember
    Still i say wonder why
    Wonder why, we're born into this lives to die
     
    Sigh lie as I bleed from the future
    He's a ray of the light
    Ray of light, like the first dream of sun from the sky

    See, your love is a peace of mine
    Life is a vale of tears the moon
    Scatters great flakes of the crying

    Love is a lost sea in history goes
    The legend becomes history

    廣告說新年後播放的兩齣「首映」劇包括《青出於藍》和《金枝慾孽》(都是2004年的劇)……

    我有點懷疑當地觀眾聽到「三水漁農業職工會尹兩燦慈善基金尹丁寶瑞紀念中學」時,會不會搞不清楚這是學校名﹖
    彼邦學校與香港不同,校名大多很短,和人名差不多(比起名字特別長的馬來人,就更短了)。四舅父家附近的兩所學校就叫「靜山小學」和「安達遜中學」,一般校名都是這樣。
    以在下截至現時所知,世上只有香港的校名才會動輒超過十個字的。(當然故事特別誇張,但在下讀過的小學,校名不計「上午校」也有十六個字。)

    (故事中那所學校是私校。但就算是香港的私校,也不會有那麼長的名。一般私校的名字都很短,因為太長的話,人家記不起名字,就不會光顧了。)

    非廣東話人聽不明「尹兩燦」(搵兩餐)和「尹丁」(搵丁=搵笨)的諷刺意味,不在話下。

    在這 BT 時代,無線不是還打算靠這樣賺兩次錢(租售影帶影碟+電視台轉播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