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7, 2013

  • Direct action

    第二次讀書會,主題是「直接行動」。方某認識不多,只找了兩本薄書﹕

    直接行動》葉蔭聰,香港﹕進一步,2010
    公民抗命》丁若芝,香港﹕進一步,2003

    這次請了兩位嘉賓分享。方某了解不深,只能簡介,有心人可繼續探索。

    第一位是 Galileo,主要分享了幾段影片。不過核心環繞一幅圖﹕

    (Tree of the "Theater of the Oppressed")
    Theater of the Oppressed 據聞是一個劇作家提出的理論,認為劇院和民主應有關係。古希臘的悲劇傳統只是消磨了受壓迫者的意志,讓觀眾以為自己投入了角色但其實只是旁觀者。這個理論主張把觀眾轉化為演員。

    香港是一種 culture of disappearance,好像是對自己的歷史、經驗和文化不屑一顧任其消失。例如當年蘇守忠和吳仲賢的抗爭經驗,因為他們不是主張,所以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碰巧,當天有人邀請了吳仲賢的長子到會旁聽。)

    如果套進圖裡的大樹,香港的這棵大樹,其實無根。有很多根源的東西需要回顧,才能長出健康的大樹。

    Galileo 播了幾段片。

    1. Dr. Strangelove 的結局,當開場白。正如戴耀廷自稱,佔領中環如同核彈,那麼是否會變成一部 doomsday machine

    2. 1992年把日本作品改編電影《妖獸都市》,隱喻了香港人對九七年大陸入侵的憂慮。由於拍得頗奇怪,成為一代cult片

    3. 許鞍華的《千言萬語》,正是以七八十年代的社運人為藍本。甘浩望神父,吳仲賢、長毛(的角色)都在片中出現。後兩者因為是托派,同時受左右兩方忌憚冷待。現在很多人認識長毛,也不一定知道他當年做過什麼事。

    4. 笑片《救世神棍》,重點與其在警惕神棍,倒不如說在於大家要反思自己參與社運,是否只是像片中那些盲信者求贖罪、解除自身不安的行為﹖消費了運動之後又帶來了甚麼﹖

    5. 英國 Channel 4 電視劇《Black mirror》﹕最受歡迎的政治人,可能是個虛構人物,因為他沒有背景、沒有陰影、沒有黑材料,隨時可以套上不同的政治主張,自然可以吸引最多支持者。我們現在的政治,又距離這樣多遠﹖

    第二位是周澄,介紹了三本書。

    廢棄的生命》(Wasted Life) 齊格蒙特‧鮑曼,谷蕾、胡欣譯,江蘇人民,2006
    (圖取自博客來)
    討論全球化帶來的「人口問題」。作者認為移民、難民這類現象為全球化所衍生,本身就是社會製造出來的「問題」,但社會卻往往只想逃避、不負責任,就像我們對待文明社會製造出來的垃圾一樣。
    周澄表示是參與人口政策關注組時留意到這本書,當「雙非」之火蔓延,連港人所娶的「單非」也受牽連的時候,很多人沒留意透過「專才計劃」一季也輸入了三四千人。那些人又是否這個社會需要的呢﹖準則如何﹖社會似乎沒討論過。

    大志未竟》,吳仲賢的悼念文集。對這個托派,大眾媒體自然沒甚麼興趣,所以書也是朋友合作出的。當年的「火紅時代」,現在只被歸納為「社會派vs國粹派之爭」,只因為這兩派的人後來都有升官發財的,身處邊緣的托派自然成為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現在回望,周澄認為現在社運似乎在回應歷史。當年失敗的東西,到社會有需要、有氛圍的時候就容易做到。與現在網上很流行的失敗主義或犬儒批評相反,我們未必需要勉強一定要達成什麼。(方按﹕孔夫子的「義之與比」﹖) 有時成果不一定是當日就見到,而需要較長日子才會萌芽顯現出來。現在很多不同的路線和做法,雖然彼此道有不同,但可能殊途同歸。實不必為一些品格上的問題糾纏。

    對於這點,倫爺有質疑。這種司徒華式的「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思維,往往令搞手怯於更向前走一步。一場運動可以不計成敗,但搞手不應不計成敗。因為搞手要向群眾負道義責任,應該是謀計最大成功的可能。

    (倫爺提出的例子是民陣。雖然對民陣的批評在下實有保留。)

    Viva la revolution!: The Story of People Power in 30 Revolutions》Derry Nairn. Elliott & Thompson, 2012
    近年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可能令大家懷疑「革左又點」。英國歷史學家回顧史上三十次人民起義的故事,模式不見得都一樣,有成有敗,但影響同樣及於日後。(有篇中文介紹)

    問答時間,除了上面提及倫爺的質疑之外,尚帶出了若干話題﹕

    1. 「致命地認真」的「鬥文件的社運」模式,由天星皇后開始,到反高鐵抗爭終於爆發出來。市民自行研究文件(方某也參加過「浪漫」的分判式會議紀錄工作),往往令那些官員和高層啞口無言——因為這些他們自己的文件,他們自己都沒研究過。暴露出他們根本偏袒而不客觀的。

    2. 碼頭工人罷工,其實工人自發的(工聯會、勞聯和街工都幫不到手之後才找職工盟),但傳媒仍只著眼於「誰代表工人」而沒理會工人自身。(當然也不用像自由黨膠人般聲稱「工會不要介入工運」,以他的邏輯商會和政黨—包括自由黨—都可以解散掉了。)

    碼頭工人和紮鐵工人罷工的分別在何﹖
    眾人認為主要在於碼頭工人相對較年輕也懂得IT應用,所以能自我組織(有工人更諷刺說謝謝李超人有股份的網絡和facebook),但紮鐵工人的年紀較高和教育較少,比較依賴工會組織。
    不過另一方面,相對於紮鐵工人入行較難、體力要求高、訓練(建造業訓練局師徒制)也不是由商家直接控制,碼頭工人的入行門檻較低,而且訓練都是委諸碼頭本身。所以碼頭主(=李超人)所受的威脅反而不及紮鐵工潮那麼強。
    至於碼頭工潮迴響甚大,是否跟李超人本身有關﹖各人看法不一。在下則認為單是因為涉及首富,也足夠是蘋果日報大幅關注的理由了。(反之則很多收取超人集團廣告費的傳媒試圖淡化事件和譴責工人,CCTVB的垃圾節目自是其一。)
    (方按﹕當然,紮鐵工運有多「成功」自然也是多有爭議。)

    3. IT發達,面書動員與傳統社運方式結合成趨勢,以反國教為顯例。
    像零三七一和反國教般,要到「人人都想去」的地步,才有足夠的壓力。

    4. 方某順道幫周小姐的《陽光時務》打打廣告,拿其中一篇文章提醒大家留意。只有一班對民主熱心的人,但香港有那麼多「經濟人」,如果無法找到簡單又吸引一般的理由(如法國大革命的「麵包」),是無法令整個社會支持或同情運動,這樣很容易失敗。
    戴耀廷的「協商日」究竟除了「圍內協商」還有甚麼作用﹖參與其中的人表示還有其他用途,medium is message(媒介即訊息)。理論武器需要準備,但「入屋」論述是會有的。
    希望如此。

    ---

    下次想要討論甚麼題目﹖歡迎到讀書會的page發表意見。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