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3, 2012

  • 10 books in 2012

    鄧小樺開的 tag (這年頭還叫 tag 麼﹖)﹕

    純粹閱讀分享,邀請大家貼出自己的2012十本書。2012末日失約,惟有閱讀行進無窮。評選原因無非是熱愛或重要性,自己獨有的故事亦可。
    須為2012年出版或購入(若非2012年出版註明年份),請註明作者及出版社。
    如果覺得十本有點難選,請自行刪減數量。
    作者、出版社、讀者、書店、傳媒。當萬物虛擬,書的實在,仍然留存。

    朋友相邀,見幾有趣,就討論一下今年的十本書。

    1. 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李逆熵,香港﹕經濟日報,2011

    嚴格來說不是「今年」而是「去年」的,只是剛好書介在元旦貼出。當時書介﹕

    在下的確認同值得向學校推介本書,除了因為是作者的粉絲額外加分之外,亦因為本書的確有用。
    一般討論全球暖化的書,通常不是專注於介紹「暖化」本身(科學取向),就是專門討論如何對抗暖化(科技或社會取向)。每一本書都資料豐富,可是要全面了解就要看幾本不同取向的。而且這些書多數都是外地出版的,資料未必是針對香港人而寫。我想對於要了解「全球暖化」這個問題的一般人和師生,這本書的範圍應該很全面了。

    2. 馬冠堯《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 1841-1953》,香港﹕三聯,2011

    當時書介﹕

    本書有趣之處,在於作者本身是工程師。這一點避免了其他歷史學家或掌故作者寫工程歷史時隔靴搔癢之弊,前者除了工程,往往連科學也不懂,所以很難深入討論。同時作者在退休後又迷上歷史,甚至去讀了個歷史碩士,所以也掌握了歷史研究的方法。身兼工程和歷史兩門知識,令作者成為本地少有能撰寫香港工程史的人。

    書頗厚,不過內容並不算浩繁,因為每頁字數其實並不多,而且行距頗大。每頁字數不多的原因之一,在每頁左側留了位置寫註釋,但本書學術味道不濃、詮釋也不多,有不少位置變成純粹留白。所以看倌不用擔心讀不完,這並不是《大崩壞》那類鉅著。

    而最重要的是,雖說歷史,但內容跟現在的香港極有關係。例如舊樓倒塌,香港就發生過多次,偷工減料之事亦在開埠初期已有。可見香港地產霸權,非始於近幾十年。

    3. 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韓福光等,Singapore: Straits Times Press, 2011

    這本書道理是否「硬」,見仁見智。但奇就奇在,這本書「硬」到沒在香港出售,跟多年前的《李光耀回憶錄》很不同,其他地方的人好像沒留意到這本書。

    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這本書我反而沒寫了甚麼書介。倒不是不值得寫,而是以這個人的經驗,無論你贊不贊成他的看法,都可能不知應該從何說起。

    很明顯的,李光耀也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而新一代的看法很明顯又與之不同。對於他老人家來說,就認為這是因為新一代沒經歷過老一輩的建國之苦,「不知世界艱難」。(那倒不是全無根據的,歷次選舉中,較多年輕人支持反對黨,而老年人多支持行動黨。當然是基於「年輕人不知建國艱難」還是「行動黨追不上時代」,就任人詮釋了。) 於是,他就很著緊要把自己的看法流傳後世,讓國人銘記他這個「國父」的精神,「永矢咸遵」了。

    還是那句,你可以不贊同李光耀這個人和他的看法,但談新加坡的事,誰都繞不過他。他提出的問題和看法,無論是贊不贊同,都得好好思索回應。這些都是他幾十年經驗帶來的遺產。

    4. 空想科學讀本5》柳田理科雄,談璞譯。台北﹕遠流,2012

    當時書介﹕

    之前說過,有些人批評這系列似乎越來越不是講「科學」,在下倒認為這系列的重點是怪認真地去分析那些作品的設定,看看會得出甚麼結果,這或者可以叫「惡搞」。這一點倒是一直沒變的。我想作者這種「懶認真」也看出了不少觀眾沒留意的東西,這種精神本身就很好。

    5.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導覽》黃郁惠譯,台北﹕藝術家,2006

    當時書介﹕

    其實不是特別去買的,只是在大眾見到有特價清貨(原價$67、特價$20.1),單是看圖片也值回票價,也想了解一下外國的博物館,所以買來看看。

    外國的博物館,教育意識很濃。法國由教授領頭、甚至開班教授更是表表者。香港的博物館,經營思維還是偏重康樂和文娛(管它的也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嘛),是否應該向這方面多加努力﹖

    忽視博物館的,不只是政府,還有市民。
    雖然把 TED 或《經濟學人》當成擇偶條件有點剎風景兼無謂,不過如果大家閒來多看 TED、多讀《科學人》、多去博物館(雖然我們這些喜歡逛博物館的都會自私地希望不會太多人),化購買欲為求知欲,不也是有益又有趣的嗜好﹖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熱愛求知,那麼電視台還可以固步自封、在上者還可以任意玩弄愚民嗎﹖

    6. 徐承恩、伍子豐、易汶健《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香港﹕東寶,2012

    朋友的作品,但實在值得一讀,當時書介﹕

    「官商勾結」大家經常掛在嘴邊,似乎已不再被懷疑,但究竟官商「如何」勾結似乎沒有仔細的分析。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作者試圖以量化和圖像的方式,反映香港官方委員會、商界和非牟利機構的相互關係。作者根據這些分析近三十年來香港的政治關係。看到很多有趣的東西。

    相對於商界和公民社會零散化,政府委員會反而一枝獨秀。擁有最密的連結,近年經常引來注意的「公職王」就是表徵之一。作者在書後半部提出了令人擔心的現象,就是中共正藉著有意識地令香港各界渙散,進而滲入操控。這些「西環治港」論到梁振英當選這一刻,已接近成真。可惜的是因為商界與民間反裂日久,先前的「地產黨對共產黨」惡戰,未能擴展成作者期望中的全港精英大團結。

    7. FBI 教你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 An Ex-FBI Agent’s Guide to Speed-Reading People),Joe Navarro & Marvin Karlins著,林奕伶譯,台北﹕大是,2009

    當時書介﹕

    方某看這本書,自然是因為一向不懂「睇人眉頭眼額」之故,所以要讀來進補一下。不過以在下這種觀察力(尤其對人的觀察力)奇差的人來說,要做到作者所說的充分觀察和解讀應該都是力有不逮。

    8. 李彭廣《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香港﹕牛津,2012

    可說是王慧麟《閱讀殖民地》的較完整版本。

    從英國人檔案看英國人管治香港的系統,解釋了為何英國人撤離香港後,那些政務員就搞不好。並不因為英國人留下甚麼「地雷」,而是因為英國管治香港自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無法在中共治下運作。

    當時書介﹕

    問題反而是無論中共對香港的態度,或者香港人本身的心態,都沒脫離「殖民地」的思維。這一種殖民/難民式思維一天不改,香港人一天不負起「香港是我家」的重擔、放開眼界擁抱世界,自發站出來為香港做到最好,香港就不只是一時混亂,而是永遠沉淪。

    在此再次推介劉紹麟的《香港的殖民地幽靈—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境》,搞「本土政治」之前,宜先知道過往的殖民地經驗,除了優美一面,還為我們戴上了甚麼枷鎖。就算你不喜歡某些左翼思想,但如果我們思想上不「脫殖」(這正是左翼常用詞語),也不可能真的自治。

    9. 青花瓷的故事》Robert Finlay著,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11

    當時書介﹕

    本書主角的確是「青花瓷」,不過重點並不是青花瓷的製作和藝術本身(雖然書中不乏這些方面的介紹),而是「青花瓷」貿易和歷史的關聯。在作者眼中,青花瓷貿易是史上第一件「全球化」的商品。

    從小見大,從一件商品看世界歷史,是很有趣的題目。

    10. John Maxcy Zane《法律的故事》,劉昕、胡凝譯,台北﹕商周,2012

    書讀了,書介還未寫好。因為書寫得好,但翻譯太差。

    本書成書於幾十年前,但沒所謂,因為寫的是歷史。作者介紹英美法系的歷史源流,由原始人、蘇美人到猶太、希臘羅馬、中世紀……到英國和美國的法律發展。對於想了解普通法背景的人應是很有意思的參考。

    可惜就是翻譯太差,讀起來令人不快。懷疑是否大陸人譯的,但在豆瓣見到大陸有另一譯者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