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8, 2011

  • vestigiality is a part of evolution story

    犬塚則久《退化原來是進化》,台北﹕究竟,2008

    其實是圖書館早就買了的書,只是在下一時記不起又買了,於是自奉。

    講這些「痕跡器官」其實很好玩的,又尾巴又兩個子宮甚麼的,圖文並茂。甚至連腹肌竟然也可以扯得上關係。
    只差在沒改個《為什麼男人有乳頭》這類「剎食」書名,要不然應該很受歡迎才是。

    (後者正是圖書館不時有學生借的書 )

    書名顧名思義,源自日文把 evolution 譯成「進化」(大陸沿用,台灣則譯「演化」),於是引起「進步」的誤會,以為「退化」就是「進化」的反義。其實在演化之中,只為適應環境,沒有進退之分。所以所謂「退化」其實也就是演化(進化)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雖然 evolve 本義只是發展而無進退之分,但科學界亦以 evolution 作進步義,所以在物種起源初版時,其實達爾文是拒絕的。只是後來在那個借用演化論鼓吹弱肉強食的史賓莎推廣之下,「evolution」、「適者生存」之類的套語非常流行,達爾文才從俗沿用。)

    從文首連結可見到目錄,作者順著演化史,把由古到今形成的痕跡器官逐項介紹。由於作者本人是教解剖學的,所以對骨頭、形態之類很熟悉,介紹亦很詳細。不過如果看文末的筆記,就會覺得作者對演化理論講解不夠,可能因為此非其專業吧。當中最離奇的是作者說﹕

    「有學者反駁重演祖先成體的說法,主張發生初期的幼體只是單純長得相似。……打算用膚淺的觀察推翻重演說是有些草率。」(p.19)

    所謂的重演說海克爾歸納的理論,指生物個體胚胎發育的過程(術語稱為個體發生),重演了該種生物演化的歷程。

    表面上看來這個理論是很合理的,因為只要比較各種生物的胚胎,就會發現關係相近的物種越相似,而關係較疏的物種在初期也會很相似。而且人的胚胎初期會很像魚(還有鰓),後來才逐漸變成人的樣子。所以這理論的確盛行一時。
    可是,隨著觀察越來越多,科學家就發現某些生物的部分演化階段並沒有在胚胎中出現。

    在現代演化發生學中(這方面可介紹《蝴蝶、斑馬與胚胎》這本不錯的書),這現象是因為絕大部分的動物(甚至包括果蠅)都用相同的基因(e.g. Hox)去控制體節形成,不同生物的分別只是在基因開關上調節,改變基因的開啟時間或幅度之類,導致後來樣子大大不同。
    這套基因是很久以前就形成的,每種物種就在上面修修改改,新物種形成往往只是在基因上作一些小修飾。(情況就像一篇古文在世間流傳,不同的人就在上面改來改去,漸漸變得面目全非。)
    這些改變往往都出現在胚胎較後期,越複雜的物種發育程序往往越複雜,通常都再加在原有程序之後(正如﹕總要先形成了腸道,才能決定哪段是盲腸,發育到多長﹔先形成了鰭,然後骨頭漸化為手指狀,之後才因應不同物種需要修改成不同長短)。於是就形成了「重演說」學者所見到,原始形態見於胚胎早期、複雜形態見於後期的現象。

    胚胎發育中的確見到一些類似原始生物的模樣,不過重演說認為這樣就直接見到演化過程,這個結論就太粗糙了。正如之前介紹《最衰者生存》時提及「間斷平衡理論」和「波粒二象性」一樣,科學發展到最後,往往是兩個對立的說法,各自看到事實的部分……

    ---

    筆記,或挑骨頭﹕

    p.25 「真獸類中適應樹上生活的是靈長類,樹鼩公認是靈長類的共同祖先。」

    此句不準確,因為現生生物不會是我們的「祖先」,應為「…公認是最接近靈長類的共同祖先」。

    p.49 「直接吞嚥時,牙齒的功能是緊咬獵物,所以即使少了幾顆牙齒影響並不大。但是咀嚼時,需要牙齒像杵與臼般成對配合,缺一不可,有學者認為,這是換牙次數減少到只剩一次的原因。」

    那麼為何前面(p.45-46)又說大象不斷有遞補牙替換呢﹖

    p.141 「退化了的肌於是變成手掌的掌膜」應為「退化了的肌腱於是變成手掌的掌腱膜」。

    p.148 「於是原本位在視覺皮質區前的猿裂往後移,變成人腦裡一個極小的新月形月狀溝。30%的日本人沒有月狀溝,但有極少數現代人有明顯的猿裂,可說是類人猿階段的返祖現象。」

    既然人類也有月狀溝,應該是沒有的那些才像返祖吧﹖猿裂明顯充其量只是像黑猩猩而已,這不算是返祖,因為黑猩猩不是人類的祖先。

    p.156 「青春期之後長出的腋毛與陰毛屬於人類特有,因為分別長在上、下肢的基部,有人解釋是用來減少動作產生的摩擦,也有人認為可以在母親爬樹時供孩子抓緊用。假設嬰兒吸吮乳房時,手腳分別捉住腋毛、陰毛,則母子的身體位置正好一致。」

    但根據法證人員的說法(《難逃髮網—每根毛髮都有一張臉》須藤武雄,志文(台北),1990),陰毛是很容易脫落的。其實大家只要洗澡時留意自己的內褲就看到不時有脫落的陰毛。如果給孩子抓緊承力的話,怎麼會那麼脆弱的呢﹖不怕被抓甩一把的嗎﹖

    p.158 「樹懶的毛上有溝,可以留住水分,使苔蘚容易生長,因此動作遲緩的樹懶有一身綠色的保護色。」

    懶成這地步

    p.159 「達爾文由此聯想到性擇是毛消失的原因。人的祖先雖然全身覆蓋著毛,但是雄性選擇毛最少的雌性,而雌性喜歡頭與下巴長著漂亮鬍鬚的雄性,因此才會有一方全身的毛逐漸退化,一方的頭髮與鬍鬚更加發達的結果。」

    這個說法似乎不夠清楚。毛的消失其實是一種「幼態持續」的表現(有毛動物的幼體毛髮通常較少和稀疏),跟人類身上其他方面幼態持續的趨勢相符。(古爾德在幼態持續方面有很詳細的討論,他的書甚至討論過米奇老鼠幼態化的過程……)
    男女毛髮分佈形態不同應該也是性擇的結果,但值得留意的是性擇的原因。

    女人的毛為何要少﹖(君不見現在女士們仍然堅持脫毛大業)
    因為少毛看起來比較年輕。說白一點,這是一種愛好少女的傾向使焉。
    (未必要扯到孌童癖那麼誇張,我們只要明白少女的生育能力優於「中女」就成了。)

    為何男人多鬚﹖因為這是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的象徵,可以當成男性魅力、精力充沛的象徵。
    副作用就是容易掉頭髮,所以「地中海」的男士也不用太悲觀

    p.170 「大型類人猿的齒列一般呈U字形,臼齒列呈往後略窄的直線,人類則呈放射狀彎曲。」

    我想這形容為「拋物線」彎曲比較貼切。放射狀並不是這意思。

    p.187 「大臼齒是跟著頷骨成長而長出的牙齒,在它之前沒有乳齒,本身就是第一代的牙齒,可以歸在乳齒齒列中。」

    這個說法好像很新鮮,我沒聽過把大臼齒當乳齒的。

    p.214 「據說大象的睪丸摸起來要比周圍的皮膚涼一些,因為大象的橫隔膜有著大角度的傾斜,一直延展到背部的睪丸附近,可以利用肺部空氣進行氣冷式降溫。」

    讀了有點懷疑,睪丸怎麼會在背側而非腹側。當然這不是腹側和背側的問題,在這幅圖中,大象的睪丸的確是相當接近背部。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