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5, 2007

  • [本期注意(2007/03)]

    本月《明報月刊》的「批評與回應」欄(p.60),刊出了一篇讀者回應。
    讀者有兩個批評﹕

    一是一月號孫大午專訪中,他提及平均一百人需要一個醫生,並不正確。因為用軍隊作戰需要當成一般平民需要,會太誇張。這位讀者說,香港一幢大廈也有兩三百人,但不見得每幢大廈都有一個醫生。他引述網上資料,說英國和德國也不過是每六百人和每三百多人有一個醫生而已。

    二是二月號說美國在伊拉克戰爭花了四千億美元,平均每周兩億。簡單的除數,就可得出伊戰了二千周﹗他認為原稿可能是把「每周二十億」寫錯「兩億」。

    這篇讀者回應很有趣,因為挑剔的我,讀有關文章的時候,竟然沒有發現問題。

    對於第一點,孫大午很清楚說明「一百人」是軍隊的數字。我們可以想像,孫要求的「一百人一個」大概不是香港和發達國家那種經過長時間訓練的專業醫生,也許只是醫護員(就像以往的赤腳大夫,只是醫護員或許有正規資格的)。

    至於第二點,正確答案可能有兩個。一是如讀者所猜的「每周二十億」(伊戰打了三四年),另一可能是把「每天兩億」寫錯成「每周」(大概打了五年多)。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伊戰是由 2003 年開始的,即是接近四年。
    如果把四千億平分,即是每年一千億、每周十九億、每天二億多。
    可見,兩個答案都有可能,尤其是前者。

    另一本雜誌,有另一個答案﹕
    《科學人》二月號

    〈一杯咖啡錢,救百萬孩童〉(Jeffrey D. Sachs)有一段﹕

    「整體來說,控制非洲地區的瘧疾和NTD(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每年所需的經費不會超過3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防部兩天的花費。」

    這當然不是說伊戰,而是整個國防部了。
    伊拉克戰爭用了四千億,美國國防部一年就花了五千多億。

    -------------

    同期《科學人》報導冥王星被除名,有兩張很有趣的照片﹕

    sciam0703asciam0703b

    同期《明報月刊》有一篇很「抵死」的文章﹕

    〈偶語二三〉—邵燕祥(p.42)

    應試教育

    北京有一所中學名校,她的畢業生不乏進入高官和「大款」系列的超級人才﹔至今都是升學率極高的名校。沒有過硬的「條件」是很難入門的了。

    名校歷史悠久,又要舉辦校慶了,擔任校刊記者的高材生,去採訪若干年前一位老校長,向他要幾張老照片,校長說一張也沒有了,
    問為什麼,說「抄家時都抄走了」,
    於是問什麼叫抄家,說「文革的時候到家裡來查抄,想拿什麼就拿走」,
    又問什麼叫文革,說「文革就是一九六六年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一場運動」,
    最後,出人意料的是,問「毛澤東是誰」﹖﹗

    大概高考不會考文革和抄家,老師自然沒講過這個。

    淡化歷史,原本是想讓下一代忽略「三七開」的負面部分,始料不及的是,因此把整個的紅太陽推到忘川裡去了。悲夫﹗

    (方按﹕不要問我為何中間那段全都是逗號,原文如此。)

    我想只需要引一段話就夠了﹕

    「不問有罪無罪,不問年老年幼,我們的全體都必須承受過去。全體都與過去相連,都對過去負有責任。……問題不是克服過去,告別過去是不可能的。後來改變不了先前的事實。但是,對過去的閉目就是對現在的盲目。不把非人道的行為銘刻於心的人,就容易再次陷入同樣的危險。」
    —德國總統  魏茨澤克《荒野的四十年》演說

Comments (1)

  • 竟然問「毛澤東是誰」?!!!

    同日本青少年不知道慰安婦是被迫一樣。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