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5, 2006

  • [戰艦登陸]

    配樂﹕
    (炎上—《大奧》香港版 OP)(播放完畢)

    戰艦》,Robert Jackson,知書房,2006-7(1)

    如果有玩過三軍棋(註)的話,裡面那五艘艦隻就是我們僅知的海軍序列﹕

    主力艦 > 巡洋艦 > 炮艇 > 驅逐艦 > 潛艇
    (潛艇可勝主力艦、巡洋艦、炮艇,僅敗於驅逐艦)

    主力艦、巡洋艦可以登陸作戰。
    曾經有同學在上課時錯說「北洋艦隊主力艦定遠、鎮遠慘中地雷沉沒」,就被我們嘲笑多年﹕以為正在玩三軍戰鬥棋乎﹖

    現實中,可能由於對列強「炮艇外交」(英文維基)印象太深,三軍棋反映了炮艇在中國人心中的特別地位。事實上,炮艇(gunboat)是一種火炮口徑大、吃水淺的小型船隻,主要作內河用途。由於適航性不高而且火炮後座力太大(會令船隻猛烈搖晃),所以一般只能在近岸威嚇弱國,在遠洋大規模海戰中沒有地位可言。

    因此曾有人「呻笨」說英國人騙中國花銀兩買炮艇。
    不過在下倒覺得,英國人未必存心欺騙。當時中國新建海軍,百廢待舉。第一要務不是搞藍水海軍,與列強爭一日之長短,而是先要保衛自己的海岸和港口要津,不受列強威脅。在近岸用大艦是大材小用,所以用比較便宜的價錢,先買一批炮艇充當「海上炮台」,應該是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案。英國人向來對錢銀相當撙節,有這種建議也不出奇。
    可能有人會說,失去制海權有炮艇也沒用。但請留意,洋務運動時馬漢尚未出世提出海權論。何況中國是大陸國家,當時大抵自給自足,沒有必不可失的海外運輸線,所以制海權不見得是大問題。

    事實上,外國討論軍艦時,炮艇並不受重視。一般對水面軍艦的分級包括﹕

    戰列艦/主力艦﹕因為要用盡舷側火炮齊射的威力,以排成一「列」對敵為基本戰術,故名。
    艦隊中火力和裝甲防護最強的艦隻。直至二戰海軍航空兵活躍之前,是艦隊的主力,故又稱主力艦。

    巡洋艦﹕火力、裝甲都比主力艦弱的艦隻,但航速較快。(理論上主力艦和巡洋艦都是設計成可以獨立遠洋作戰的,而後面的驅逐艦之類則不然。)
    在百年前,巡洋艦主要是海軍中遠洋巡邏的廉價選擇(相對於主力艦而言),亦可以在艦隊中以高航速充當艦隊先鋒和偵察用。巡洋艦可以分為很多類別,例如重巡洋艦、輕巡洋艦、裝甲巡洋艦等。
    到近代發展出介乎於主力艦和巡洋艦之間的戰鬥巡洋艦,把火力加強到與主力艦同等,但犧牲裝甲以換取航速。獨立作戰很有效,但跟主艦隊的戰列艦一起進行大會戰時,因為航速優勢消失,裝甲又不夠厚,很容易被對方打沉。

    驅逐艦﹕自從魚雷艇出現後才應運而生,算是比較年輕的艦種。因為魚雷為主力艦達來很大威脅,所以發展出航速快、配備火炮的小型船隻反制魚雷艇,就是驅逐艦的起源。驅逐艦後來還有自己的魚雷發射管,於是乾脆排除了魚雷艇,「神又係佢鬼又係佢」。
    後來,魚雷艇的威脅被潛艇和航空兵所取代,故此二戰時的驅逐艦又發展出兩種類別﹕防空驅逐艦(以防空火力保護艦隊)和反潛驅逐艦(有聲納和深水炸彈,除了保護艦隊亦可以為運輸船隊護航)。
    由於驅逐艦「好駛好用」,越建越大、功能越來越多,尤其有各種艦載飛彈以來,已經與巡洋艦分別不大。

    巡防艦Frigate 其實是個很古老的名稱,後來專稱一種比驅逐艦還小的軍艦。(如果再小一點的,似乎只應該叫「艇」了 )
    與驅逐艦參與戰列艦的海上大戰(負責掩護和放魚雷)不同,巡防艦火力遠遠不及,它擔當的工作比較屬於「例行公事」。在二戰期間,巡防艦就是護航隊的主要軍艦,負責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潛艇威脅。

    其他輔助作戰艦隻,例如魚雷艇、掃雷艦、巡邏艇。炮艇應該亦屬此類。
    至於航空母艦和潛艇都不是一般艦隻。而指揮艦、登陸母艦、登陸艇之類,則不是進行海戰、而是兩棲作戰的艦隻。
    後勤艦隻則有油船、補給艦(彈藥等)、醫療船等。

    (亦可參考維基百科的軍艦類目)
    (注意﹕日本有一點不同,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其實是驅逐艦,而不是一般被認為「護航艦」的巡防艦。驅逐艦尺寸比巡防艦大,武器也比較多。)

    對於「戰艦」這名稱,雖說是「battleship」直譯,但似乎容易混淆(魚雷艇難道就不是「戰鬥艦隻」了嗎﹖)。在下認為還是用「戰列艦」比較符合原意。「主力艦」一名雖然過時,但至少大家都清楚。

    這本《戰艦》就是主講戰列艦和戰鬥巡洋艦的歷史。
    本書不會詳細介紹每一場海戰的經過,連日德蘭海戰也只有幾頁。對海戰經過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麥田出版的戰史書籍,或先前介紹過的昭文社戰史系列。([書海潛遇(4)],去年八月十日日記)

    別字較多,不過還不至於太過分。如果不想讀麥田出版的大部頭,只想靠一本小書大略認識相關範圍的戰爭機器和歷史,這套知書房出版的系列應可一讀。
    這套書的好處,是圖片夠多,而且有不少圖片介紹不同類型的名艦,字數也不致於少到令人覺得「材料不夠」。全書分為不同章節,在不同時期大戰之間,介紹有關時期的主要戰術思想改變,如何影響戰艦設計。這方面算是對讀者相當體貼的。

    戰列艦的時候結束,而它們的歸宿也是被拖到岸邊保存。
    軍棋的「登陸」,可真是相當有趣的預言。

    ---

    (註﹕維基這篇「三軍棋」條目並不全面。它描述的只是台灣版、膠製棋子的「新三軍戰鬥棋」,大陸有一個比較古老的「三軍戰鬥棋」版本。大陸版和台灣版的最主要分別,就是大陸版沒有那麼多新式武器,只有「炸彈」、「地雷」、「高射炮」和「炮壘」。
    又,維基條目裡稱為「炮艦」,我不敢肯定,但可能記錯。至少大陸版的稱呼是「炮艇」,以這種艦隻的大小,稱為「炮艦」似乎略為誇張。)

Comments (1)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